劉曉陽 路運勤
近幾年來,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物理語言表述題型增多,但得分率并不高。許多學生由于看不懂試題的文字表述而無法確切理解試題中所給出的物理事實和隱含的物理條件,因而不能建立起符合題意的物理情景,也就不能用正確的方法進行解題。究其原因,這與平時對學生物理閱讀能力尤其是對教材閱讀重視不夠有關,可見,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很重要的。
物理閱讀不僅僅是讀的過程,而且是動口、動手、動腦有機結合、統(tǒng)一協(xié)調的過程??上?,目前很少有學生會把讀物理書當作一件快樂的事,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和幫助,激發(fā)學生閱讀的動機和興趣,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物理的方法,循序漸進的使學生從不愿讀轉變到愿讀再到會讀,最后上升為樂讀。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組織教學總是從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人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減緩教材的坡度,轉變以講解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把精力集中在啟發(fā)、引導學生思維上。具體做法分以下幾個層次:
(1)讀概念——學會對概念的反復分析、推敲
能否學好物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對物理概念能否理解得透徹,物理概念因其抽象性,總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感,比如“能量”、“慣性”等等這些概念,單靠老師的“言傳”并不能傳神地表達出概念的真諦所在,而只有自己做到了“意會”才能真正領略出它的全部內涵,這種“意會”的感覺就只有靠我們對概念的反復分析、琢磨才能體會得到,所謂“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意義正在于此。例如學習“內能”的概念時,首先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概念,仔細推敲語句中的關鍵字,然后結合已有知識引導學生分析:分子動能與溫度有關,分子勢能與分子質量、分子間距離有關,即與物體的質量、物體的體積有關,所以物體的內能跟溫度、質量、體積都有關系。再仔細閱讀概念不難看出,“內能”是指“所有分子”,所以“幾個分子的內能”的說法是沒有意義的。進一步分析,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所以物體的內能永遠不為零。經過這樣的反復分析、琢磨,我們對內能的條件、影響因素自然就會清楚、透徹。
(2)讀實驗——學會對物理實驗的層層剖析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縱觀課本上的實驗內容,演示實驗、學生實驗、課后小實驗、小制作等,大大小小不下百十個,由此可見物理與實驗的不可分割性,這么多的實驗如何才能搞得清楚,弄得明白呢?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其實無論什么樣的實驗,都應先理清:實驗的目的、原理是什么?需要哪些器材?分幾步進行?每一步要滿足什么樣的條件?如何滿足?要觀察什么?記錄什么?如何分析觀察到的現(xiàn)象,整理記錄到的數據?最后得到的結論是什么?例如在研究“動能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實驗的目的一目了然,那么如何進行研究呢?動能是一個抽象性的概念,首先引導學生聯(lián)想到物體的冷熱程度及電流的熱效應研究方法,從而設計課本圖15。4—2所示的實驗裝置,由此把動能的大小形象地轉化成了推動物體距離的遠近,這便是該實驗的原理,也是一種化抽象為具體的常用研究方法。然后再通過分析可知該實驗需分兩步進行:第一步,當研究動能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時,應保持速度不變;第二步,當研究動能的大小與速度的關系時,應保持質量不變,那么書中又是如何達到這些要求的呢?引導學生注意教材中的關鍵字句“同一高度”目的是獲得相同的水平速度,第二步中關鍵字句“同樣質量”意圖就更明顯了,這樣通過指導學生反復的閱讀、分析,使學生的分析、研究問題的能力在實驗過程中得到提高。最后,通過物體被推動距離的遠近得出實驗結論。如果我們對每一個實驗都能這樣反復閱讀、層層剖析,那么對整個實驗過程就會了如指掌、默然于胸,還有什么能難倒我們呢?
(3)讀題目——學會找出物理量及其相互關系
有句話說:“物理難,化學繁,數學習題做不完”,許多學生反映物理難學,不好理解,面對著一道道的物理題,就像霧里看花,總有不識廬山真面目之感。
首先讓學生讀懂題目,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即“題眼”,弄明白題目要表達的含義。
例1在水平街道上勻速前進的灑水車工作時,機械能()。
A不變B增加C減少D無法確定
分析:此題中出現(xiàn)的關鍵字有“水平”、“勻速”、“工作”,首先,弄清楚這些字詞要表達的含義,“水平”表明汽車高度不變,“勻速”指速度大小不變,“工作”又說明汽車的質量在減少,自然得出動能及勢能的大小都要變小,從而得出機械能的總量也減少的結論,應選C。
同樣情況的還有沿水平方向勻速飛行的飛機,在投彈過程中機械能也在減少等等。
但有些題目的條件是隱含的,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分析、推敲,發(fā)現(xiàn)并挖掘題中的隱含條件。如“物體漂浮液面上”中的“漂浮”其隱含條件為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重力。
其次,通過閱讀題目建立起知識點與現(xiàn)象的聯(lián)系,即用哪部分知識去解決問題。如“連接電爐的導線幾乎不熱而電爐絲卻熱得發(fā)紅”,由“熱”和“紅”聯(lián)想到的知識點是電流的熱效應產生的結果。那么,為什么導線幾乎“不熱”而電爐絲卻“發(fā)紅”呢?鏈接到相關內容Q=I2Rt,經過分析,通電時間和電流相同,而電爐絲的電阻要遠大于導線的電阻,很自然得出結論。這樣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閱讀分析、推理,日積月累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題過程中得到提高,也就不會有霧里看花的感覺,而是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的本領了。
(4)讀公式——學會對公式的理解和應用
學習理科離不開計算,在物理公式中對各物理量間的對應性以及確切的物理含義的理解要求很高,而對于初學者而言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透徹,因此常常出現(xiàn)張冠李戴、亂點鴛鴦譜的現(xiàn)象。例如,對于功的計算公式W=F·s書中有明確的含義: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關鍵在對兩個“力”字的推敲,前后是指同一個力,且力要有“成效”,即使物體移動了一段距離,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教材,不只是知識的載體,其中也包含著物理知識的探索和形成過程,以及研究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指導學生閱讀好教材,方能做到化腐朽為神奇,真正把讀物理書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也就是這個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