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木
上世紀50年代初,一個年輕美麗的中國少女,帶著滿滿的行囊,獨自踏上了前往倫敦的旅途,開始了她人生中的奇遇。
她美麗聰慧,高貴典雅,她是英國同學(xué)眼中的“東方公主”,是西方觀眾眼中的中國娃娃,她如一朵嬌艷的牡丹綻放在戲劇舞臺上,似一汪清泉流淌在大銀幕上,她迷人的容顏和精湛的演技讓世人記住并愛上了她。
她叫周采芹,是我國著名京劇大師周信芳與妻子裘麗琳的第三個孩子,或許她的出生,便已預(yù)示了她一生的奇遇。
名人父母的傳奇愛情賜予她不平凡的生命
周采芹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京劇大師周信芳,她的母親裘麗琳,是當時上海上流社會的千金小姐,他們的愛情,從私訂終身,到生死相隨,亦是一篇可歌可泣的樂章。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國粹京劇進入了鼎盛時期,周信芳是當時非常著名的老生,以其精致的扮相和出色的唱腔,成為了戲臺上當仁不讓的頭角,并開始活躍于上海的大舞臺。
1928年,18歲的裘麗琳剛從一所法國天主教會辦的女校畢業(yè),開始出現(xiàn)在“十里洋場”的上流社交場合里。從外祖父那里繼承的四分之一英國血統(tǒng)給了裘麗琳白皙的肌膚、深邃的眼睛和挺直的鼻梁,還有那些典雅時髦的服飾,讓她成為了美麗的女神,吸引了眾多追求者。但她,卻在一次偶然的看戲中喜歡上了扮相精致的周信芳,從此開始了他們這一生解不開的緣分。
雖然當時周信芳已是聲名遠播的著名京劇演員,但在上流社會看來,他始終不過是個“戲子”。而像裘麗琳這樣自身條件和家庭條件都如此優(yōu)越的大家閨秀,應(yīng)該選擇一位少年公子,成為尊榮富貴的“少夫人”,或者選擇一位有背景的年輕外交官,成為有頭有臉的外交官夫人……然而,裘麗琳卻選擇了周信芳,選擇了一個“戲子”。
在一次義賣活動上,他們相識了,愛情在瞬間迸發(fā),很快,他們便深深相愛。但因為他們的身份,讓他們隨時都有可能成為那些八卦小報的頭條新聞,他們只能暗中發(fā)展這段感情,期間雖然艱難重重,卻也甜蜜幸福,使他們的愛情更加堅定。
只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周信芳和裘家三小姐戀愛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這氣壞了裘麗琳的母親,她一方面讓兒子阻止那些報紙刊登周信芳與裘麗琳的緋聞,另一方面則慌忙開始為女兒擇婿。當時,天津一個家世背景雄厚的公子進入了裘母的視線,對方一切條件都很符合她的要求,盡管將女兒嫁去北方她亦有萬般不舍,但那也總比嫁給一個“戲子”好,于是,兩家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起婚事來。
就在此時,裘麗琳離家出走了。她沒有背棄愛情,而是選擇了勇敢面對,大膽爭取,她幾乎是穿著睡袍、趿著拖鞋從家里逃了出來,一路奔向周信芳,奔向他們今生那生死相依的愛情。
后來,裘麗琳為了和周信芳在一起,還動用了法律手段。她在上海的某大報上登出了其聘請的某著名律師的啟示,內(nèi)容大致如下:本律師的當事人已經(jīng)成年,依法當享有《中華民國民法》規(guī)定之公民權(quán)利,任何人無權(quán)限制其人身自由和侵犯其合法權(quán)益。否則本律師將依法提出起訴,云云。為了愛情,她幾乎放棄了曾經(jīng)擁有的一切榮華富貴,甚至親情。
就這樣,周信芳和裘麗琳開始了艱難卻甜蜜的新生活。為了生計,裘麗琳一直追隨著周信芳在各個城市演出,悉心照料著愛人的生活。1933年,周信芳在天津巡演之時,可愛的小公主周采芹呱呱墜地,周采芹曾戲謔地形容自己是生在了裝行頭的戲箱里,或許正是如此,才注定了她的一生與戲劇有著不解之緣。
周采芹是周信芳和裘麗琳的第三個孩子,但此時,他們還沒有結(jié)婚,從某種意義上說,周采芹還背負了一段時間的“ 私生女”之名。而裘麗琳,也一直因為私奔丑聞承受著來自各界的壓力。不過,在采芹出生之后,周信芳和第一任妻子離了婚,裘麗琳終于等到了期盼已久的隆重婚禮,向世人展現(xiàn)了她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和用不懈堅持換來的幸福勝利。
在周信芳和裘麗琳相依相偎的近半個世紀中,他們夫唱婦隨,享受過幸福與快樂,贏得過尊敬與榮譽,但更多的時候,他們是在艱辛與患難中度過的。30年代初,周信芳在上海受到黑社會的欺壓,甚至生命受到威脅,一家人只能出門避禍,流離顛沛地過著“草臺班”藝人樣的生活;30年代中期,為了在戲劇中宣傳抗日,喚起民眾,周信芳受到日本特務(wù)炸彈和暗殺的恫嚇;40年代初,周信芳由于拒絕到汪偽特務(wù)機關(guān)“七十六號”去唱堂會而遭到綁架,幸得裘麗琳賣掉許多陪嫁的首飾才把他救出來;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他們又冒險掩護共產(chǎn)黨的地下工作者……這樣的故事,不是出現(xiàn)在電影中,也不是出現(xiàn)在舞臺上,而是出現(xiàn)在他們真實的生活里,不論其中有多少紛紛擾擾,他們彼此始終不離不棄。
新中國成立后,周信芳的藝術(shù)成就和人格品德受到了充分尊重,過去的“戲子”成為杰出的表演藝術(shù)家,一連串的桂冠和榮耀加到他頭上,誰都以為新生活已經(jīng)開始,幸福和快樂再不會遠離,卻不料他們最終還是沒有躲過那一場十年浩劫,一對伉儷相繼離開了人世。而此時,周采芹遠在他鄉(xiāng),甚至連父母的最后一面都沒有見上,留下了人生中深深的遺憾。
周信芳和裘麗琳的生死之情有過轟轟烈烈的浪漫,亦有過細水長流的默契,或許對他們來說,不管再艱難再苦困,每一刻的相守都是最好的時光。在周采芹眼中,父母的愛情婚姻太過理想,而她卻早早地看穿這個世上的許多婚姻并不理想,因此在她的生活中,愛情和婚姻似乎僅僅是一個組成部分罷了,當然,這是后話。
斑斕多彩的童年生活是一段美麗的記憶
周信芳給孩子們?nèi)∶H費了一番腦筋,孩子們的名字都出自《詩經(jīng)》。周采芹的名字出自《魯頌·泮水篇》中的“思樂泮水,薄采其芹”。古語中把學(xué)校稱為“泮宮”,“采芹”就是上學(xué)的意思。等她真的上學(xué)的時候,同學(xué)們給她取了個綽號叫“芹菜”,她倒也不介意,因為芹菜很有營養(yǎng),顏色淡雅,既不驕橫也不嬌氣。
或許是繼承了父親良好的表演基因,周采芹從三歲開始,已經(jīng)展露出非凡的表演天賦,但裘麗琳卻堅持要打破傳統(tǒng)“ 戲子”后代的命運,強烈反對周家孩子繼承父業(yè)。于是在那個相對閉塞的年代里,周家的孩子們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過著貴族一般的奢華生活。
周信芳雖然平日里溫文爾雅,甚至偶爾還帶些孩子氣,但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卻從不馬虎,有著一套原則,如果孩子們違背了原則,他也會毫不客氣地訓(xùn)斥他們,讓他們學(xué)會為人處世的道理。因此,周采芹對父親懷著敬愛的同時,也多少有幾分懼怕,特別是在做錯了事的時候。
雖然周采芹從小便有過人的表演天賦,但她在舞臺上的第一次,卻并不那么順利。那是抗戰(zhàn)結(jié)束后不久,周采芹的家庭老師丁毓珠和上海婦女協(xié)會一起組織家庭婦女排演業(yè)余話劇,把普通婦女帶上了舞臺,周采芹也被選來演出。
演出在上海一家很大的劇院,起初,周采芹不慌不忙地走上了臺,想著只要按自己早早排好的去演就沒問題了,誰知當她看到臺下黑壓壓的一片觀眾時,她的腦袋突然一片空白,完全忘記了自己要做什么,害怕地跑回了幕邊。她很快被站在那里的丁老師推回了臺上,最后,好歹把歌唱完了,而且還贏得了熱烈的掌聲。雖然那一次的經(jīng)歷不免有些尷尬,但那樣熱烈的掌聲,對兒時的周采芹來說,依舊是一種鼓舞。
周采芹8歲那年,寫過一篇作文《為偉大的女性而戰(zhàn)》,那篇文章,她得了零分,因為她的文章還沒有題目長,她光有這么一個愿望,可惜年幼的她根本不知該如何表達。不過,這倒是讓我們窺到了她早早萌發(fā)的女性意識。她后來性格中的特立獨行與堅持執(zhí)著,或許從那時便已開始萌芽,并在后來的歲月里茁壯成長。
周采芹兒時便很喜歡觀察別人,并常常把自己置身于別人的位置之上,感受別人的苦痛與艱難,這是她身上表演細胞所釋放的潛質(zhì),一種與生俱來的本性。那時,周家的對面住著一個高級交際花,周采芹對那個女人產(chǎn)生了極大的好奇,總是透過窗戶偷看,觀察對方的一舉一動。雖然后來她因此被父親狠狠罵了一頓,但當她在倫敦扮演妓女“蘇絲黃”的時候,那卻成為她一段寶貴的素材。
在閑來無事的時候,周采芹還不忘對抗日做些“貢獻”,因為她總是找機會捉弄那些日本孩子。杜月笙的兩個兒子曾是她和大弟周菊傲的玩伴,當時,杜月笙已經(jīng)跟隨國民黨政府撤去重慶,他這兩個兒子和他們的母親住在“十八層樓”,即如今的錦江飯店里。那條街上住了很多日本占領(lǐng)軍的高官。他們幾個孩子在樓上一看到有日本孩子在樓下走,就從上往下扔石頭,然后飛快地跑開。這雖是孩子們惡作劇般的游戲,不過在他們小小的心中,同樣有著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的愿望。
雖然周采芹出生在一個并不平靜的年代,但她始終被父母很好地保護著,接受著良好的教育,過著貴族般的奢華生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小姐。雖然這樣多姿多彩的童年帶給她更多的是快樂,但在后來的獨立生活中,卻給她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小麻煩,也算是另一種奇妙的經(jīng)歷吧。
遠渡重洋,幾許沉浮,獨自創(chuàng)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四五十年代,周信芳和裘麗琳相繼將孩子們送去國外。周采芹也被安排離開上海,前往香港念書。她在收拾完行李后,來到周信芳的書房,與他告別。他們父女的告別,沒有眼淚,沒有擁抱,甚至大部分時間都是沉默的。最后,周信芳溫和地對周采芹說:“你要永遠記住你是一個中國人。”周采芹一直將這句話默默記在心間,從未曾忘,可沒有想到的是,這句話,竟是父親今生今世對她說的最后一句話,而她,再沒有見過父親,心中的遺憾和傷懷,是難以用語言來描述的。
不久,周采芹又在母親的安排和自己的努力下,前往英國倫敦皇家戲劇學(xué)院學(xué)習(xí)表演,開始一個人的留洋生活,開始了母親留給她的夢想。
在離開香港之前,有這樣一件事讓周采芹留下了難以忘卻的印象和難以釋懷的惆悵。那時,周采芹和裘麗琳住在旅店中,她醒來時,看到裘麗琳正坐在梳妝鏡前,低頭看著手里的一樣?xùn)|西。那是一只鉆戒,是周采芹14歲那年裘麗琳從自己的首飾堆里找出來送給女兒的。周采芹意識到,那個戒指代表著裘麗琳過去生活中的全部快樂,她的女兒將帶著戒指離她而去,而她則將從香港回到那時生活儉樸的上海,她看著戒指,其實是在默默地和過去的奢華生活告別,和子女成群的大家庭生活告別。裘麗琳如此堅持將孩子們都送離身邊,送出國門,無非是想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她對過去的奢華生活未嘗沒有留戀,但她選擇了跟隨丈夫,跟隨丈夫所堅持的信仰。
周采芹到英國時,帶了整整50套衣服和母親送給她的那個鉆石戒指。她第一次出現(xiàn)在學(xué)校時,穿了一件深棕色的名牌大衣,戴上了那枚鉆戒,她的同學(xué)都驚訝地以為她是來自遙遠國度的“東方公主”。但事實上,她每天換衣服,不過是為了節(jié)省干洗費罷了。
周采芹在來到英國之前,一直過著大小姐的生活,平日里的一切都有傭人照顧,而在這里,她必須學(xué)著獨立,當然這并不是個簡單的過程。她不知道如何洗衣服,曾將從洗衣機里拿出來的濕衣服直接疊好放進了柜子里,結(jié)果,那些衣服當然逃不過長毛發(fā)霉的命運。而她第一次燒水的經(jīng)歷更是“驚心動魄”,因為她燒水的水壺里,根本就沒有放水,若是再大意幾分,恐怕就要釀成火災(zāi)。不過,聰明的她,這些事并不難學(xué),后來,她也便漸漸習(xí)慣了自立,學(xué)會了好好照顧自己。
因為從小受到了良好的英文教育,所以即便遠離祖國,周采芹并沒有感到太大的文化沖擊,只是偶爾會有種族歧視的困擾。不過,她決心和英國人同化,因為她要在這里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那時的她,年輕美麗,充滿自信,相信自己的才華一定能夠受到肯定,也相信自己一定會獲得成功。因著這份自信,她很快便有了在藝術(shù)上的第一次突破。
1959年11月,周采芹在倫敦威爾士王子劇院演出話劇《蘇絲黃的世界》,一炮打響,產(chǎn)生了巨大的轟動,后來,這出劇更是創(chuàng)造了演三年紅三年的神話。這出話劇是根據(jù)一部暢銷書改編的,最初在美國百老匯上演,講的是一位英國青年和一位心地善良的中國妓女之間的愛情故事。
在周采芹看來,《蘇絲黃的世界》是一部并沒有什么深度的戲,它的成功,讓很多人都驚訝不已,但它的確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蘇絲黃”很快就成了善良東方妓女的代名詞;去香港的游客要專門到灣仔去看看蘇絲黃的真面目,然而根據(jù)作者所說,故事完全是虛構(gòu)的;這出戲還在時裝界引發(fā)了一場轟動……
對于周采芹來說,這出戲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它讓她一舉成名,并幫助她在那個外國人尤其是亞洲人難以立足的英國戲劇界占得了一席之地。從此,周采芹迎來了她事業(yè)上的春天,讓夢想成為了現(xiàn)實。
1961年,裘麗琳來到英國探望周采芹,她們難得享受了幾個月單獨相處的快樂時光。當時的裘麗琳,雖然已年過半百,但依舊美麗高貴,她典雅的舉止和流利的英語讓每一個見到她的人都為之傾倒。那時和周采芹并不十分熟悉的大明星加莉?格蘭特竟親自打電話來邀請裘麗琳去參加他主演的新電影《觸摸貂皮》的首映式,這讓周采芹大感意外,也很為母親而驕傲。只是,那時的周采芹絕不會想到,這會是她和母親的最后一次相聚。
在母親離開后,周采芹有一段時間沒有找到工作,當時,她用演“蘇絲黃”時攢的錢在倫敦南區(qū)買了一所大房子,而養(yǎng)一所大房子需要很大的花費,她開始意識到,表演已不單單只是夢想,也是生活下去的一個工具。最后,為了生計,周采芹決定去高級餐廳演唱歌劇,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60年代中國“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周采芹失去了父母的消息,雖然她依舊過著自己的生活,但無時無刻不在為父母擔心。1966年,媒體誤傳了周信芳的死訊,這讓正在美國的周采芹難過得不能自己,平日堅強樂觀的她在聽到噩耗后便昏了過去。在后來的八年時間里,她一直擔心著父母的命運,卻又在他鄉(xiāng)得不到一點消息,那種無能為力實在是種痛苦的煎熬。
回到倫敦后,工作成了周采芹的精神支柱,她先后參與了兩部電影的拍攝,一部是007系列電影《你只能活兩次》,還有一部是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泄》,不過,在這兩部戲中周采芹的出場時間很少,觀眾稍不注意,可能就把她錯過了。
有趣的是,在最新的007電影《皇家賭場》中,我們再次看到了周采芹的身影,出場時間同樣不多,卻很精彩。不過,周采芹卻曾在采訪中坦言自己并不喜歡這種花瓶角色,也不喜歡這樣的商業(yè)電影。同意出演,不過是為了賺錢。這樣坦白,倒也反映出了她率直的個性。
60年代末,周采芹開始有意識地扮演非東方人的角色,希望以此磨煉演技,突破自我。她在康格里夫的話劇《以愛還愛》中擔任女主角,場場滿座。她還參加了驚險劇《兩位卡羅太太》的巡回演出。就這樣,周采芹拼命地工作著,雖然無法獲得父母的消息,但生活得繼續(xù)下去,她必須勇敢地面對這一切。
就在周采芹迎來事業(yè)高峰的時候,她的人生卻跌入了低谷,由于理財不當,她一夜間從耀眼的舞臺明星變成了身無分文的流浪者,而那一年,她已經(jīng)40歲了,這一切就像她的演藝事業(yè)一般,充滿了戲劇性。
在落魄的時候,周采芹來到了美國,試圖在這里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重拾自己的夢想,而一切從頭再來,是需要莫大的勇氣的。她失望過,迷茫過,但求生的決心和再生的勇氣終是無法被阻擋的。
后來,周采芹記錄下了那段難熬的日子里的心路歷程,她這樣說道:“沮喪就像是和魔鬼在跳舞,向前走五步,又向后退四步,可是你還是應(yīng)該為那前進的一步而高興……第三步,你能體驗到的唯一感覺是懼怕,怕什么呢?什么都怕。第四步,一切都是黑暗。第五步,現(xiàn)在對你來說最好的事是讓自己沉下去,不要覺得內(nèi)疚,放松。因為這是一個轉(zhuǎn)折點……你要化作虛無……”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的,周采芹慢慢地說服了自己,走出了消沉。
周采芹開始四處找工作,但一切并不順利,除了表演,她唯一能做的便是接待員,但即使是接待員的工作,也并不好找。她為了應(yīng)征,還去舊服裝店買了舊大衣和一雙塑料靴子。在雨雪交加的天氣里,她甚至乘上平時最討厭的地鐵,四處去找工作。那段艱辛的時光,是旁人無法想像的。但她熬了過來,并且又一次開始從事她熱愛的表演事業(yè)。
周采芹開始闖蕩好萊塢的時候已經(jīng)六十歲了,但她依舊憑借著精湛的演技和絕美的身段,在那里闖出了一片新天地。在《喜福會》、《藝妓回憶錄》等影片中,我們看到了周采芹優(yōu)雅依舊的身影,看到了她扎實精彩的表演,看到了她對表演藝術(shù)永無止境的追求。2001年,她被授予美國艾美獎終生成就獎。
無疑,周采芹在藝術(shù)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雖然,這成功背后,有著各種各樣的困難,但她,終究憑借著對表演藝術(shù)的熱愛與執(zhí)著,憑借著自己不屈的勇氣迎來了一次又一次事業(yè)的高峰。
追求浪漫愛情,經(jīng)歷失敗婚姻,她不斷地長大成熟
父母浪漫傳奇的愛情讓周采芹對愛情充滿了憧憬和幻想,不過,她的感情道路卻并不平坦,她經(jīng)歷過兩次失敗的婚姻,雖然她知道自己不是做賢妻良母的料,覺得那樣的人生實在乏味無趣,但她仍然有著些許的失望,畢竟,她曾經(jīng)還是渴望過幸福美滿的愛情與婚姻的。
周采芹的初戀發(fā)生在香港,那時,她愛上了一個靦腆斯文的中國男孩。不過,這段甜蜜的初戀僅僅維持了6個月便突然結(jié)束了,因為她遇見了一個穿黑西裝的瀟灑青年,他剛從英國大學(xué)畢業(yè),有著一套完美的英國禮儀,那溫文爾雅的翩翩風度很快便吸引了周采芹的目光。后來,她也意識到自己似乎對愛情很難專一,而她的內(nèi)心,更從來沒有停止對自由的追求,這和她之后所經(jīng)歷的曲折感情,多少有些關(guān)聯(lián)。
20歲時,當周采芹在英國再次遇到那個讓她傾倒的男人時,她便嫁給了他。當時的她,沉浸在愛情的幸福之中,并沒有看到丈夫那掩藏在儒雅外表下的暴躁脾氣,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沖向自由的愿望是那么強烈。最后,丈夫的專制,她的自我,讓這段婚姻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敗。
周采芹在和第二任丈夫彼得同居的時候,她甚至還沒有和第一任丈夫離婚。雖然當時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人這樣做,但周采芹依然承受了來自社會各界的壓力。不過,她始終是特立獨行的,從來不會介意別人的目光,在離婚手續(xù)辦好之后,她很快便滿懷希望地開始了第二段婚姻。
周采芹和彼得有著對藝術(shù)共同的追求,一個是前途看好的女演員,一個是嶄露頭角的導(dǎo)演,他們對彼此的藝術(shù)才華深信不疑。當年幫助周采芹一炮走紅的《蘇絲黃的世界》,便是由彼得導(dǎo)演的,這是他們所共享的成就,不過,這并沒有阻止她的第二段婚姻也最終走向失敗。
結(jié)束第二段婚姻的時候,周采芹才26歲,從那時開始,她便放棄了對家庭和婚姻的追求。不過,這兩段婚姻,讓她更好地審視了自己,明白了對于自己來說,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她變得更加堅強,更加獨立,更加成熟。
1962年底,在周采芹正要開始餐廳的演唱生涯時,她遇到了著名電影評論家肯。肯瀟灑優(yōu)雅,風趣幽默,已是當時一個對演員和導(dǎo)演都舉足輕重的人物,這讓周采芹崇拜不已。很快,他們便相愛了。
肯的地位和成就,讓周采芹看到了一個更大更寬的天地,她的視野,前所未有的開闊。然而,正是因為這種成就的差異,讓周采芹慢慢發(fā)現(xiàn)自己開始生活在肯的影子里,她對自己是否應(yīng)該繼續(xù)當演員產(chǎn)生了懷疑,對自己那曾經(jīng)爆滿的自信心也產(chǎn)生了懷疑。所以當肯后來愛上別人,結(jié)束這段感情的時候,周采芹有了一種松一口氣的感覺,她真心地替肯高興,也欣然地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
周采芹自覺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和妻子,她有著一個躁動不安的靈魂,一次次為破繭成蝶而努力。她對自由的追求,既有自小嬌生慣養(yǎng)的任性,也有父親盛名之下的壓力。而她心中的女性意識,更是一天天地強烈。從那篇《為偉大的女性而戰(zhàn)》開始,她已經(jīng)走上了一條證明女性偉大的道路。她甜美溫順的外表下,是一顆難以被馴服的心。她拒絕成為別人的附庸,父親的女兒,丈夫的妻子,她只想做回自己,讓世界看到一個真實的周采芹。
周采芹曾說過:“我得承認,男人在我的人生里都很重要,他們按順序排列,依次為父親、兒子、朋友、情人和丈夫,但我從來都不需要他們供養(yǎng)?!彼闶沁@樣的獨立,這樣的堅強,也是這樣的偉大。
她從未忘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
漂泊在異國他鄉(xiāng)多年,周采芹從未忘記父親對自己說的最后一句話:“你要永遠記住你是一個中國人。”盡管她一直努力與西方同化,但在她的靈魂里,“中國人”是一個最深的烙印,最真的信仰,她從未忘卻。
1981年,周采芹終于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在回國之前,她有著這樣那樣的擔心:她害怕那在西方人眼里都異常獨立的生活和思想方式,難以符合中國嚴格的社會標準;她還擔心自己能否勇敢面對曾發(fā)生在他們家的慘劇??梢哉f,當時的她,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但中國畢竟已不是從前的中國,它已經(jīng)向世界打開了大門,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周采芹終于慢慢消除了心中的疑慮,安心地投入了祖國的懷抱。
回國后,周采芹開始在中央戲劇學(xué)院任教,成為該校第一位來自國外的教授。她的教學(xué)方式很隨性。第一堂課時,她一進教室便脫掉了鞋子,坐在專門準備的地毯上,并要求學(xué)生們也這么做,這種輕松的講課方式讓學(xué)生們覺得非常新鮮。周采芹對于教育年輕人很投入,她注重挖掘他們的真實思想,真實情感,鼓勵他們拋開從前那些缺乏創(chuàng)造性的表演,放松地用自己的方式去表演。她的課受到了學(xué)生們的熱烈歡迎,如今已經(jīng)成為著名導(dǎo)演的張藝謀和姜文,也依舊記得當年上課時的難忘情景。
經(jīng)過兩個月的訓(xùn)練后,周采芹決定排演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來檢驗學(xué)習(xí)成果,這是《暴風雨》第一次在中國上演,也是她的學(xué)生們第一次做公開演出。1982年1月12日,《暴風雨》的首演可謂是一場盛事,不僅英國的大使和領(lǐng)事前來觀看,還有不少中國的高級干部也來看戲,周采芹知道他們是來看周信芳女兒導(dǎo)演的戲劇,但她卻自信能夠給他們一個全然不同的印象,一個讓他們真正認識周采芹的印象。
1982年1月底,周采芹回到了思念許久的故鄉(xiāng)——上海。在那里,她見到了從前的傭人、朋友,百感交集。她也終于親自來到父親的骨灰盒前祭祀,訴說一份對父親的懷念。
在經(jīng)歷了人生的種種后,周采芹學(xué)會了寬容,對于過去發(fā)生在父母身上的一切,她選擇了放下,她說:“比起人類命運的悲慘,我的個人悲劇是微不足道的?!彼芨吲d看到一個開放的祖國,而且身為一個中國人,她知道自己有責任讓中國的大門繼續(xù)敞開,讓中國變得更加美好。
周采芹的人生,總是在不斷地超越自我,追求自由?;蛟S她的出生早已預(yù)示了如今的一切。她的父親給了她表演的天賦,她的母親給了她獨特的意志,而她自己那天生的激情和桀驁的性格,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汲取活力。她不斷奮斗,實現(xiàn)自我,證明著女性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