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渝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中,詩歌更是占據了半壁江山。那么,如何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古詩教學,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呢?
一、知人論世,奠定理解基礎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足尚友也?!爆F代文學家魯迅說過:“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而且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況,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很容易近乎說夢的?!薄爸苏撌馈保坏切蕾p古代詩歌的一種理念,而且也是一種方法?!爸苏撌馈本褪侨媪私庾髡?,注重作者與作品的關系,理解作品反映的時代以及作者創(chuàng)作作品時的社會狀況。教學中,注重“知人論世”為學生深入理解詩歌奠定基礎。如,學習李商隱的《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恫然。
對于《錦瑟》一詩的主旨,歷來歧見紛紜,學生對此詩主旨的理解和把握自然有難度。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一下宦官操縱、黨爭不休、藩鎮(zhèn)對抗、經濟凋弊的晚唐時局以及對當時的文人詩作題材及表現形式的影響,介紹以李商隱為代表的晚唐詩歌風格和此詩約作于作者晚年,回憶往事,一生坎坷,有感而發(fā)的寫作背景。這樣,學生自然就能理解此詩內蘊含蓄深沉,表現婉曲隱晦,意境朦朧迷幻的藝術技巧和抒寫坎坷的際遇和哀怨感傷之情,痛惜年華流逝、抱負成空的表達意旨。
二、注重朗讀,感悟詩歌韻律
韻律是由節(jié)奏有規(guī)律變化、重復而產生的一種情調,是一種富有情感的節(jié)奏。在詩歌中,韻律表現為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和節(jié)奏的和諧流動所傳達出來的詩的情感韻味。而韻律美是一種由細節(jié)到整體的節(jié)奏美。這一特點,只有通過朗讀或吟詠,才能感受出來。正如杜甫所說:“晚節(jié)漸于詩律細,新詩改罷自長吟?!痹谡荚娊虒W過程中,應該注重反復吟誦,讓學生充分感受詩歌的美的韻律,充分領略詩的情致和韻味。如,學習《絕句》時,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朗誦: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寒/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教師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jié)奏,此詩節(jié)奏明顯,形成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這樣的“頓”,上下句和諧、整齊,節(jié)奏長短搭配,抑揚頓挫,而且上下兩聯各自形成對仗。學生在朗讀中,不但能感受到詩歌的鮮明的意象,而且能感悟到和諧的韻律之美,以及時空交錯的意境美。
三、分析語言,提高感受能力
從結構主義理論來說,為了強化讀者的某種感受,文學語言常常表現出“陌生化”來。這種“陌生化”的語言,常?!捌仁棺x者思維進入連續(xù)不斷的轉換過程,在轉換中接近作者的意旨”。在古代詩歌中,“陌生化”主要表現在打破詞語用法常規(guī),或運用反常句式,使讀者感到“陌生”。這不但給讀者帶來“新”的感受,而且也為讀者提供了富有彈性的審美思維空間。如,學習杜甫《秋興》詩中的關鍵句:
香稻啄余鸚鵡粒.
碧梧棲老鳳凰枝。
如果按現代漢語語法要求,應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這樣雖然“規(guī)范”了,不“陌生”了,意義明確了,但詩句的韻味也減少了。我們知道,這兩句詩作者真正要呈現給我們的是以香稻、碧梧為主的物質豐美的景象,可“規(guī)范”后,這種感受顯然降低了。
四、借助圖畫,感知詩歌意境
正如《文藝美學》所說:“形象性有助于增強人的感性認識,不但有助于建立空間觀念,拓寬人的思維空間,而且更有助于培養(yǎng)人的觀察與想象能力,提高人對問題的思考與理解能力?!彼未笤娙颂K軾說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本彤嬛杏性妬碚f,“指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吸收繪畫技法,在詩中創(chuàng)造出生動的富有情趣的畫面、畫境,使詩畫結合”(林二松等主編《寫作藝術技巧辭典》,北京出版社)。而圖畫具有明顯的形象性。在教學中,如果注重運用圖畫(無論是現有的掛圖,或者教師臨時的簡筆畫等)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對學生理解和感受詩的意境有著極大的作用。如,以唐代詩人王維《山居秋暝》一詩為例,教師就要抓住以下兩聯: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閉目遐想,或出示圖畫,或者運用簡筆畫,或師生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出“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畫面,讓學生感知作者如何把寧靜的秋夜動態(tài)化了,把學生帶到詩情畫意的境界。這樣不但活躍學生的思維,豐富了學生的想象,而且提高了學生對詩歌意境的感受能力。
五、抓住意象,感知詩歌理趣
中國古代詩歌,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往往潛藏著人們的思想行為和價值觀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對世界感知方式和審美趣味。其間還蘊涵著深邃的哲理,蕩漾著激越的情感,體現著閃光的人格。理趣就是寓深刻的道理于趣味之中,而不是直接說破。蘇軾的《題西林壁》所蘊涵的哲理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惠崇春江晚景》揭示了“實踐出真知”的哲理。因此,在教學中,應抓住詩歌意象,感知詩歌理趣。如,朱熹的名詩《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標題看,“有感”源于“觀書”,這本身也就體現出一種因果關系。從詩歌內容來看,前兩句,極富形象性,讀起來給人以心靈澄靜,和諧優(yōu)美的感受,使人心胸開朗;后兩句緊承前兩句,抓住“方塘”的特點,揭示其內在規(guī)律:“方塘”的“清如許”正是“源頭活水來”的結果。這樣,言近旨遠,意味深長,給人以無窮的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