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年八月十五日,國家廣電總局叫停了重慶電視臺的選秀節(jié)目“第一次心動”。八月二十三日,又叫?!懊廊R美麗新約”等整容、變性類選秀節(jié)目?,F(xiàn)在回望這兩次叫停,正是山雨來前之滿樓風。因為在九月二十日,國家廣電總局接著打出一記重拳,對選秀節(jié)目的播出時間、環(huán)節(jié)與內容設計、主持人及評委的選擇與言行、投票方式等方面做出詳細管理措施。其中那些由“不”字串聯(lián)的規(guī)定格外醒目:“各省級、副省級電視臺上星頻道舉辦、播出群眾參與的選拔類活動原則上每年不超過一項,每項活動播出時間不超過兩個月,播出場次不超過十場,每場播出時間不超過九十分鐘?!坏迷谑劈c三十分至二十二點三十分時段播出。……后續(xù)巡演等各類活動,不得在各級電視臺上星頻道播出?!坏貌捎檬謾C投票、電話投票、網絡投票等任何場外投票方式?!?這對那些動輒就賽上半年、每期直播超過四小時、以場外投票方式召喚觀眾參與的選秀節(jié)目而言,可謂是一次致命打擊。在秋意正濃的時節(jié),這些規(guī)定的字里行間攜帶著一股秋風掃落葉般的氣勢。
選秀節(jié)目在中國的火爆及終結都是如此出人意料,以至于我們難以向它輕松地道一聲再見。它是中國電視將國外娛樂節(jié)目本土化中值得矚目的大事件;同時也證明中國娛樂節(jié)目的同質化速度達到又一次巔峰,當然也暴露了娛樂工業(yè)化時代中國電視人創(chuàng)造力的集體化貧困。它點燃且過度透支了中國觀眾的娛樂熱情,將一種娛樂方式發(fā)展為聲勢浩大的全民運動;它肩扛娛樂的大旗,面帶魅惑的訕笑,卻意外創(chuàng)造了“文化民主”的神話……它像一顆炸彈,在娛樂文化的地界炸出了一個深坑,而隨之騰起的硝煙,又彌漫了整個中國。它又像一支急行軍,吹著“PK~PK~”的號角,在“粉絲”昂貴的忠誠中風光而匆忙地開拔,卻忘記帶上一張地圖,終究迷失了方向。因為迷失,它無知無畏地邁出“大躍進”的步伐;因為“大躍進”,它又注定踏上迷途。一哄而上,繼而戛然而止——這正是中國式選秀的悲哀。
如果說中國式選秀留下了什么遺產,那就是“PK”——大紅大紫的選秀節(jié)目,命名了一個“全民PK時代”。雖然按照前述限定性規(guī)定,令人嘆為觀止的全民PK景觀將不復存在。然而PK作為中國式選秀最顯著的標志,作為近幾年來社會的關鍵詞之一,必將銘刻在觀眾的集體記憶里。而探究PK所指的一再蛻變與延伸,觀察社會對這一遺產的接受,也有助于我們管窺一個時代的特質。
PK原是Player kill(電玩術語)或Penalty kick(足球術語)的首字母縮寫詞。自二○○四年“超級女聲”獲得實驗性成功,并引領了其后三年的選秀風潮之后,PK作為選秀術語一時家喻戶曉。這是PK所指的第一次蛻變。二○○六年及二○○七年,娛樂資本大規(guī)模涌入選秀經濟,選秀節(jié)目的數(shù)量也像瘟疫般爆發(fā)。從中央臺到地方臺,各種選秀節(jié)目在娛樂的大旗下爭奇斗妍,召喚著全國觀眾的參與熱情,持續(xù)擴大著影響的廣度與深度,也改寫了娛樂在中國的傳統(tǒng)形象。在這些形形色色的選秀中,PK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大多數(shù)情況下,在每場比賽的末段,將通過投票方式從兩位選手中淘汰一位,這個過程即PK。PK的結果作為一種預置的懸念貫穿整場比賽,無論前面比賽程序設計得如何精彩,參賽選手的發(fā)揮多么淋漓盡致,最終的PK才是比賽真正的沸點。選秀節(jié)目在PK中走向高潮,走向結束,更走向一個新的開始,因此可說PK之與選秀有如生產力。幾年的選秀看下來,PK的投票方式經歷了簡單到復雜又重回簡單的歷程,而PK環(huán)節(jié)消耗的時間也一再被刻意延長。這種策劃目的很明確:一是獲取最大化的經濟收入;二是讓“粉絲”與觀眾們的激情蓄積得更充分,繼而爆發(fā)得更強烈。當然這兩個目的,是相互關連的。
PK對注意力的強烈吸引,更吸引了娛樂資本更大的注意力。在注意力經濟的慫恿下,PK臺開始膨脹,兩人對決變成了多方混戰(zhàn),于是PK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比賽環(huán)節(jié),而是演變?yōu)樗谢鞈?zhàn)參與者所標榜的戰(zhàn)斗精神。這是PK所指的第二次蛻變。這一混戰(zhàn)的隊伍里最為歡天喜地的是瘋狂的“粉絲”與異變的電視評委。前者為偶像的生存而戰(zhàn)。他們用不惜一切代價的驚人力量通過短信、網絡、電話等方式投票,甚至為此傾家蕩產。尤其在賽博空間中,將每一個渺小的聲音凝聚為滔天巨浪,既為偶像極盡吹捧之能事,也與各種“異端邪說”展開殊死搏斗。后者則為自身與節(jié)目的人氣而戰(zhàn),節(jié)目前后的爭寵、爆料與罵戰(zhàn),形成了評委間獨特的PK環(huán)節(jié)。他們尤其擅長一種過度修辭化、表演性的評論方式,輕易將嚴肅的點評瓦解為另類的表演。威信、風格,一切與傳統(tǒng)評委有關的有深度的、統(tǒng)合性的特征,都被賦予了符號化使命,洗刷著觀眾對電視評委的傳統(tǒng)想象,也沖擊著電視評論體系。
作為生產者的媒體也展開了瘋狂PK。湖南衛(wèi)視的“快樂男聲”、東方衛(wèi)視的“加油!好男兒!”和“我型我秀”、北京電視臺的“紅樓夢中人”、江蘇衛(wèi)視的“絕對唱響”等,為觀眾貢獻了一場場挑戰(zhàn)觀眾審美疲勞的周末黃金時間收視大賽。在同一個媒體大環(huán)境中,這些同質化的選秀節(jié)目做出各種噱頭吸引眼球,力爭使自己看上去很美。觀眾人數(shù)有限,“粉絲”精力與財力有限,節(jié)目時間選擇有限……總之選秀經濟的蛋糕有限,因而媒體間的PK為生存而戰(zhàn),這個戰(zhàn)場不見硝煙,卻充滿血腥。
同時,肩扛公共知識分子責任的文化批評者們,必須抱著自我犧牲的精神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因為在觀眾被選秀節(jié)目撩撥得極為興奮之時,每個與選秀有關的話題都極可能是一個PK牌炸藥包,在虔誠的選秀信徒中炸響——而那恰好是一個勒龐筆下《烏合之眾》(馮克利譯,廣西師大出版社二○○七年版)中不善推理卻急于采取行動的氣勢洶洶的龐大人群。文化批評者們自然不是注意力經濟的門徒,然而其批評言論中的每一個標點,都有可能被娛樂資本轉化為PK精神的營養(yǎng)。在這個空前的娛樂盛世,想跳出娛樂之外是一種奢望。
其間似乎到處都在收獲:選手敲開了娛樂圈的大門,“粉絲”瀟灑地揮霍了一把金子般珍貴的青春,評委、媒體名揚四海、日進斗金,文化批評者盡到了為社會擦鏡子的責任,文化產業(yè)獲取了令人欣喜的經濟增長點……然而PK混戰(zhàn)的局面恰恰說明中國式選秀正在瘋狂中陷入危難。它鼓勵著一種斗爭狀態(tài),卻用亢奮掩蓋背后的不公,用激烈模糊比賽的意義,用一切朝氣蓬勃的視覺化幻象隱藏精神的極度萎靡。為勝利而PK逐漸變成了為私利而PK,為PK而PK。這即是PK所指的第三次蛻變——一種認知模式。
有人說PK現(xiàn)已成為繼 Yes、No、Bye-bye、OK之后中國人最喜歡使用的“第五個英語熱門單詞”。然而,我們至今還在原初的含義上使用Yes、No、Bye-bye、OK,對PK的使用卻頗具創(chuàng)造性。翻開報刊、打開電視,“A PK B”的語法已經不再新鮮。各種媒體冒著詞不達意的風險在一切盡可能的領域使用PK:“法學家PK法官”、“利益PK責任”、“官員與專家同臺演講PK觀點”、“買房PK炒股”、“加息PK升值”、“鋼琴大師PK鋼琴王子”、“偵探小說PK武俠小說”、“漢服PK唐裝”、“圣誕餐PK年夜飯”、“新書銷量PK:易中天領先王朔”……娛樂化的PK代替了中規(guī)中矩的漢語“挑戰(zhàn)”、“決戰(zhàn)”、“競爭”、“博弈”、“比較”、“討論”、“選擇”、“交流”、“糾偏”等,有時甚至置換了連詞“與”。PK成為大眾媒體所建構的標題化社會的當紅寵兒。
注意力經濟大行其道,目力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帶有邀寵的嫌疑,從選秀中羽化的PK,成為媒體在這個娛樂黃金時代里邀寵的工具,似乎也是一種宿命。法學家與法官、官員與專家、利益與責任、買房與炒股等等之間真的是在進行你死我活的PK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然而在到處是方塊漢字的版面上,突現(xiàn)兩個簡潔的英文字母,的確抓人眼球。更何況這兩個字母是時下新鮮流行的用語,充滿了時尚感與活力?!盁衢T單詞”如此有利于傳播影響力的實現(xiàn),因而PK在媒體社會里輕松獲得了生存通行證。凡是出現(xiàn)PK字眼的地方,似乎都沾惹了選秀的表演性與娛樂性,將當事人草根化或者去嚴肅化。虛擬的PK情境,令一切變得親近和惹眼起來,伺機提升著閱視率和點擊率,為媒體創(chuàng)造著經濟收益。在這里,媒體放棄了“貼近性”而投向了嘩眾取寵,過度利用PK中殘余的“趣味性”反而暴露了他們的江郎才盡或敷衍了事。
語言總是和社會文化關系密切,既是映照文化的鏡子,又是創(chuàng)造文化的動能。PK的出現(xiàn)與廣泛應用,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語言現(xiàn)象,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意義。五四時期“廢文言、興白話”,改換了一種意識形態(tài);十六世紀歐洲印刷語言的使用,推動了民族的想象性建構。今天PK在媒體中過量繁盛,也已經超出了文化事件的范疇,開始在思想的層面發(fā)揮作用。這就是令人憂慮的PK認知模式的形成。
這種認知模式首先設置了一種緊張情境。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日新月異,新鮮事物層出不窮,人們的神經在連續(xù)刺激中日漸麻痹。只有比緊張更緊張、比激烈更激烈的情境才能夠留住人們挑剔的視線,PK正是這種情境的鮮明符號。媒體中諸種喬裝打扮的PK,就像將黃飛鴻的“擂臺賽”挪移到大眾媒體上,將緊張的對決經由現(xiàn)代媒體多層次、高密度的信道展現(xiàn)在更多人面前,獲取了最大化的看客的關注。PK的表演性與娛樂性,注定了PK是一件公開而招搖的事。一看到這個字眼,就好似聽到了“快來看呀——”的吆喝聲。尋聲而去,緊張激烈的場面正在眼前鋪展。
這種認知模式預設了結果水落石出的一刻即將收獲的精神快慰。今天,閱讀內容變?yōu)闉g覽標題,看重結果輕視程序,人們總是行色匆匆,迫不及待。他們需要結果水落石出,需要勝負立見分曉,需要用斬釘截鐵的判決撫慰等待的焦躁不安。而PK中的你死我活,不僅營造了一種緊張情境,更預售了一種水落石出時的精神快慰。實際上,這也反映了社會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態(tài)。
這種認知模式更蘊含著一種意在解構的娛樂化沖動。選秀的娛樂性抹平了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界限,成為一種由媒體與平民合力打造的藝術亞文化。其中PK環(huán)節(jié)奉行的全渠道全民投票規(guī)則,只取悅于注意力經濟,而與藝術標準相去甚遠。這樣的PK,恰好迎合了在經濟繁榮而話語貧困時代必須釋放的解構欲望——解構權威、解構經典、解構主流意識形態(tài)。而在大眾媒體上,PK的頻繁出場,正是這種解構欲望的延伸。因而,媒體在哪里使用了PK語法,哪里就很可能存有解構欲望的心理市場。同時,越是權威的、經典的和主流的事物,越是在PK模式的認知中幻化出更強烈的娛樂化效果。這一點,也許是PK認知模式中最為隱秘的特點。
在這里,大眾媒體的角色同樣令人擔憂。在大眾媒體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的細膩與博大,都被化約為光怪陸離的影像以及附會圖片的文字,搶劫了通向大腦的視覺,阻斷了深入思考的路途。而大眾媒體的這種特質,正適合PK認知模式翻云覆雨,它憑著相貌惹眼而捕獲了過度的話語權。準確地說,沒有大眾媒體,就不會有PK認知模式的形成。前者是后者的生存環(huán)境,更是不可或缺的催化劑。同時,今天的大眾媒體之間正處在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狀態(tài)中,各種媒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之間亦處于一種不可逆轉的深度融合中。因而大眾媒體對PK認知模式的贊襄,建構了后者可怕的脅迫欲望,敦促人們放棄思索與反省,把身體和靈魂統(tǒng)統(tǒng)交付給狂歡化的日常感官生活。如若大眾媒體繼續(xù)滿足于風光尚好的標題式生存(視覺化生存)之道,恐怕會逐漸遠離作為社會公器的嚴肅責任。
作為一個熱門詞語,PK也許會和選秀節(jié)目一樣一哄而上又戛然而止。二○○七年一月一日起開始生效的《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中,就明確指出了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和新聞報道中將不得使用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guī)范的網絡語言,這等于把“PK”列上了黑名單。這更說明社會有關方面認識到語言對社會意識而言關系重大。而作為一種認知模式,由于它的形成和一定的時代心態(tài)密切結合在一起,因而也會在較長的時期內影響社會思想的發(fā)展,在許多領域留下深深淺淺的痕跡。
粗淺地梳理了PK在中國社會的接受,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時代的躁動不安。站在與未來相接的地方,我們必須發(fā)出這樣的問詢:深深烙進中國觀眾集體記憶的選秀終結之后,又該如何清算它思想層面的遺產?這里有一個永遠都不過時的答案是,這需要全社會共同的思考與行動。而另一個可以肯定的答案是,大眾媒體必須在其中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