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美容
1苯丙酸諾龍和follistatin的失衡影響人燒傷后皮膚增生性瘢痕的發(fā)生
增生性瘢痕是皮膚損傷后的病變,其特征是在燒傷或創(chuàng)傷后皮膚持續(xù)性炎癥和纖維性增生。在此過程中,細胞因子、生長因子,如TGF-β等的改變起著重要作用。Activin A(苯丙酸諾龍 A)是TGF-β家族成員之一,與TGF-β共同參與相同的細胞內Smad信號通路。但卻與它本身特有的跨膜受體及follistatin結合,后者是一種分泌蛋白,它可以抑制苯丙酸諾龍的活性。新近研究證實,苯丙酸諾龍A 在炎癥過程及修復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研究了苯丙酸諾龍A和follistatin 在瘢痕形成不同階段的表達狀況。在增生性瘢痕活動相的免疫染色切片上,發(fā)現(xiàn)有高水平的α-SMA的肌成纖維細胞和樹突狀細胞表達苯丙酸諾龍A?;铙w的增生性瘢痕與正常皮膚及消退期瘢痕的成纖維細胞相比,在基本狀態(tài)和上調TGF-β刺激下,可產生更多的苯丙酸諾龍及較少量的follistatin。作者發(fā)現(xiàn),成纖維細胞能表達苯丙酸諾龍受體,而且不受TGF-β 刺激的影響。用苯丙酸諾龍A處理增生性瘢痕,可以誘發(fā)Akt磷酸化,促進細胞的增殖,增強α-SMA和I型膠原的表達。而follistatin則可減少細胞的增殖,抑制苯丙酸諾龍誘發(fā)的膠原表達。結果提示:苯丙酸諾龍/follistatin相互間的作用,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對了解傷口愈合以及尋求新的治療瘢痕的方法有新啟示。[Exp Dermatol,2007,16:600-610]
2二甲胺四環(huán)素對增生性瘢痕的抑制效應
基質金屬蛋白酶是降解細胞外基質的一種酶,在炎癥及傷口愈合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們對瘢痕形成的病理生理產生影響。研究目的:檢查作為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的二甲胺四環(huán)素(minocycline)對增生性瘢痕的影響。方法:在8只新西蘭白兔的耳部,制作標準的傷口。其中,一半有兔耳創(chuàng)面者,每日接受二甲胺四環(huán)素注射;另一半則每日注射生理鹽水作為對照組。4周后,收集兔耳瘢痕,進行組織切片檢查,測定瘢痕高出兔耳皮面的高度,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接受二甲胺四環(huán)素治療的兔耳瘢痕,平均厚度指數為1.08±0.01,而對照組平均厚度指數為1.54±0.03(P=0.03),治療組瘢痕增生厚度比對照組減少85%。結論:全身接受二甲胺四環(huán)素注射后,在兔耳瘢痕模型上,可明顯地減輕瘢痕增生的程度。雖然沒有進行直接的測定,但推測與基質金屬蛋白酶受到抑制有關。[PRS,2007,120:80-88]
3單次近紅外線激光對皮膚傷口愈合的影響:在鼠模型上進行生物學與組織學研究
低強度激光療法曾被應用于皮膚傷口愈合的治療,然而,關于單次激光照射后,組織學上的反應卻缺乏研究。本研究是想調查在鼠的全層皮膚缺損傷口上,單次激光照射后對其愈合的影響。方法:在鼠背部作8mm直徑的全層皮膚缺損傷口,其中一組傷后不作任何處理,作為對照組;另一組在術后立即分別接受兩種不同能量的激光治療。激光強度為53mW/cm2,并分成1.3J/cm2和3J/cm2兩組。在傷口產生后的3、7、14天,分別取材進行生物學與組織學檢測。結果:與對照組比較,接受激光照射者傷口愈合狀況更佳。1.3J/cm2照射組,效果較好,傷口收縮明顯、再上皮化速度較快、膠原纖維較多。結論:在鼠模型上,低能量激光甚至是單次的激光照射,都顯示有促進皮膚傷口愈合的效應。提示可在皮膚傷口愈合中加以應用。
[J Photochem Photobiol B,2007,87:741-745]
4在兔耳傷口愈合及瘢痕模型上轉移生長因子-信號通路的時間性表達
盡管在瘢痕形成的細胞、分子機制方面有不少研究,但對瘢痕發(fā)生的機制仍不甚了解。關于轉移生長因子-β(TGF-β)已經有較多的了解,本研究將在兔耳模型上對瘢痕增生過程中TGF-β的信號通路進行了解。方法:在12只兔耳部分別作5mm和7mm的創(chuàng)面。在傷后的0、7、15、28天和40天,分別取標本進行檢測。兩種大小不同的兔耳創(chuàng)面,在傷后的7天和15天,未發(fā)現(xiàn)組織學上的差異。然而,到第28天,7mm創(chuàng)面與5mm創(chuàng)面相比,有相當明顯的瘢痕增生(P<0.001);TGF-β1的mRNA水平和II 膠原,7mm創(chuàng)面者比5mm者明顯高(P<0.03)。TGF-β2的表達在增生性瘢痕中也增高,雖然不是非常顯著的。結論:增生性瘢痕形成與TGF-β1有關,而且可能與TGF-β2也有關。[J Am Coll Surg,2007,205:78-88]
5婚姻狀態(tài)對患有惡性黑素瘤老年人的診斷發(fā)現(xiàn)與存活的影響
患者的婚姻狀態(tài)與發(fā)現(xiàn)惡性黑素瘤的病理分期及死亡率有一定聯(lián)系。Geller等報告,近30年美國65歲以上患有惡性黑素瘤患者的死亡率從7.5上升19.3/每10萬人,為同齡人的3倍。據美國2003年統(tǒng)計,在65~74歲的女性人群中,仍處于婚配狀態(tài)者占53%,有29%處于失去配偶狀態(tài)。而同齡男性處于婚配狀態(tài)者占74%,9%為失去配偶者(譯者注:其中離異等單身狀態(tài)人群未統(tǒng)計在內)。隨著年齡的增加,單身人群比例升高。在85歲以上人群中,女性單身者占78%,而男性單身者占35%。早有資料提示:婚姻狀況對癌癥診斷時病變所處的病理階段及存活期有一定的影響。認為無婚姻人群多處于以下狀態(tài):①癌癥診斷時已處于區(qū)域性病變或遠處轉移期;②發(fā)現(xiàn)癌癥時沒有接受過治療;③較少得到社會的支持,社交活動少。這些解釋很少涉及婚姻狀況與惡性黑素瘤之間的關系。從相關資料及數據庫共收集有關案例19 479例。他們是1991~1999年,65歲以上的惡性黑素瘤患者。排除婚姻狀態(tài)不明確的4 849例,可以分析者有14 630例。按照諸多參數如:診斷時病變所處分期、現(xiàn)有婚姻關系、現(xiàn)無婚姻關系(包括未婚、離異、配偶去世)等,進行綜合分析。發(fā)現(xiàn)單身老人、特別是失去配偶者,確診為惡性黑素瘤時,病變屬于較晚期,病死率也較高。分析其可能的因素:這些孤寡老年患者精神處于不輕松狀態(tài),失去社會的支持,信息閉塞,收入少,經濟狀況較差,多數未接受高質量的醫(yī)療處置,失去最佳救治時機,而且,這些人群免疫力可能較低。加之老年惡性黑素瘤患者多為結節(jié)性病變,這是一類潛伏著轉移性較高的病變。因此,才會有上述后果。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同類有婚姻關系人群的惡性黑素瘤老年患者,女性發(fā)現(xiàn)病變比男性要早,不過未婚者男女之間則無差別。死亡率也出現(xiàn)上述差異,同樣未婚者則看不出這種差別。結論:婚姻狀態(tài)對惡性黑素瘤的診斷及預后有一定的關系。老年失去配偶的惡性黑素瘤患者,確診時惡性黑素瘤病變多處于相對較晚期,而且與同齡保持婚姻狀態(tài)者相比,其病死率也較高。[Biological Sciences Medical Science,2007,62A:892]
6燒傷與皮膚癌:群體調查
慢性燒傷或燒傷瘢痕發(fā)生惡性腫瘤者并不多見,但它卻是被經常提到的并發(fā)癥之一。在這種情況下發(fā)生的惡性腫瘤,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多見,有時,也有基底細胞癌或惡性黑素瘤發(fā)生。一般來說,從燒傷到診斷相關惡性腫瘤的時間平均間隔20~30年。對此,已有大量文獻資料。不過,目前只有一個有關的流行病學研究資料,而它并未證實燒傷是增加惡性腫瘤發(fā)生的促進因素。Lindelof 等收集了37 095例住院燒傷病例,根據瑞典癌癥登計單位完整隨診平均16.4年(0~39年)的記錄,燒傷后各類癌癥發(fā)病率稍有增加?;? 227例癌癥病例分析,與對照組相比,燒傷后癌癥的發(fā)病率增加1.11%,其中,鱗狀細胞癌的增高率為0.88%,惡性黑素瘤增加率也是0.88%,結果并不如想象的高。另一組資料,12 783例燒傷患者,隨診20~39年,并未發(fā)現(xiàn)有癌癥發(fā)病率增高的現(xiàn)象。結論:直至目前,還不能證明燒傷后有癌癥發(fā)生率增高的趨勢。[Acta Derm Venereol,2008,88:20-22]
7曬黑床的使用會增加惡性黑素瘤發(fā)生的危險性
曬黑床(tanning bed)是一種日光浴的代用設備,關于應用曬黑床與惡性黑素瘤發(fā)生之間的關系,缺乏具體的資料。Ting等收集了皮膚學臨床的相關患者1 518例進行分析,其中551例(36.3%)完成了相關調查。有效的醫(yī)學記錄、包括病理學報告者為501例(33%)。并且對有關因素:室內、室外工作,空閑時的活動,皮膚的類型,日光燒傷的程度,對陽光的防護及防曬服穿著情況,組織病理學資料以及文化水平等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在這些患者中,有487(32.1%)例應用曬黑床,其中45歲及小于45歲的女性占60%;有79例發(fā)生惡性黑素瘤,45歲及45歲以下的女性占22例。在整個被研究的人群中,經常使用曬黑床者,有較高的惡性黑素瘤發(fā)病率,而在45歲和小于45歲的女性其發(fā)生幾率較高。在有惡性黑素瘤病史的人群中,報告使用曬黑床超過20min者較多,而其中45歲和小于45歲的女性居多數。結論:使用曬黑床會增加惡性黑素瘤發(fā)生的危險性,特別是年齡在45歲和45歲以下的女性人群中,這種危險性更大。[Int J Dermatol,2007,46:1253-1257]
8在對進行期和復發(fā)性頭頸部癌癥施行皮瓣修復術中結合放射治療是適用的
放射線是妨礙傷口愈合的危險因素,在手術過程中加用放射治療,與傳統(tǒng)放療相比可使傷區(qū)獲得較高的放射劑量,因而增加放療的效果。但是,這是否會影響傷口的愈合?對此,Most等對在頭頸部癌癥手術中施行皮瓣修復的患者、術中同時加入放射治療者的效果進行了觀察研究。研究對象是Beth Israel醫(yī)療中心2000~2007年,頭頸部行皮瓣修復的同時進行放療的21例患者22次皮瓣修復者。這些患者是面部、頸部涉及上呼吸道或上消化道使用帶蒂皮、瓣或游離皮瓣修復的25個皮瓣,每次術中傷區(qū)同時接受10~15Gy的放射治療。結果,圍手術期沒有明顯并發(fā)癥,有3例出現(xiàn)傷口裂開,經處理后完全愈合。功能恢復與對照組基本相似。結論:盡管在手術中,傷區(qū)接受了較大劑量的放射劑量,但大多數皮瓣修復獲得了良好的功能性恢復。[譯者注:術中加入放射治療,由于局部獲得較大的放射劑量,對癌癥的治療肯定是有利的。從皮瓣修復效果看,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有更多的對比資料,尤其是術后長期隨診資料,甚至有關癌癥患者長期存活狀況的對比資料,證明術中加用放療有更好的效果,那么這種做法才有真正的臨床意義。[Laryngoscope,2008,118:69-74]
[第四軍醫(yī)大學西京醫(yī)院全軍整形外科研究所 李薈元 摘譯]
口腔美容
1評價一種應用“雙孔-背鞍” 平面三維CT掃描圖像來測量和監(jiān)測功能性矯正器牽張成骨術的新方法:牽張成骨術前后測量結果的比較
該研究旨在評價一種應用“雙孔-背鞍” 平面三維CT容積掃描圖像來測量和監(jiān)測功能性矯正器牽張成骨術的新方法。針對達拉斯顱面研究所接受功能性矯正器內牽張成骨患者進行的前瞻性研究。測量指標為8個面部骨點到“雙孔-背鞍”平面的垂直距離,應用配對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3位男性患者。這些患者中有兩位是阿佩爾綜合征(A,B),一位是卡彭特綜合征(C),年齡平均為73個月(30~112個月),隨訪時間平均為14個月(8~12個月)。3位患者的固定時期分別為17、23和28周。患者 A所測點的配對t檢驗結果P=0.022。三維側面分析結果表現(xiàn)出明顯的復發(fā),牽引裝置移除前的CT圖像顯示前顱窩和顳骨的牽引間隙內骨生長不足。相反,患者B和C的測量結果在牽引后和拆除牽引裝置后的結果均較穩(wěn)定。牽引裝置移除前的三維CT圖像(23周和28周)分析表明前顱窩和顳骨的牽引間隙間有很多骨形成,最后應用“雙孔-背鞍”平面標準來評價功能性矯治器牽張成骨技術。結果顯示復發(fā)和牽引間隙間的骨生成不足有關,表明在拆除牽引裝置前應增加固定時間,并需詳細檢查CT圖像。
[J Craniofac Surg,2008,19(2):369-376]
2牙槽骨牽引成骨術后植入種植體周圍骨吸收的評價
目的:該研究旨在對預先行牽引成骨術(DO)的牙槽骨進行種植后種植體周圍骨吸收狀況的評價。患者和方法:共9位患者,均接受了牙槽骨DO,隨后共植入37個種植體,無種植體失敗。種植體負重和負重一年后的全景X線片顯示種植體周圍骨近遠中面上有垂直骨缺損。根據負重一年后垂直骨缺損的增加計算骨吸收程度。結果:種植體負重一年以上者周圍骨吸收為:近中0.60 mm,遠中0.68 mm。所有病例在剛負重和負重一年后的骨吸收有顯著差別(P<0.05)。結論:牽引成骨術后的種植體周圍垂直骨吸收與不牽引者基本相似。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8,66(4):787-790]
3顳下頜關節(jié)重建牽引成骨術的評價
目的:該臨床研究旨在對用于顳下頜關節(jié)支(TMJ)-髁突(RCU)重建的牽張成骨術予以評價?;颊吲c方法:12例患者共接受13例顳下頜關節(jié)重建術?;颊甙ㄔ\斷有腫瘤、外傷、關節(jié)強直及退行性關節(jié)病者,隨訪時間為7~59個月。結果:所有病例均牽引成功,表現(xiàn)為穩(wěn)定的再生骨和新的有功能關節(jié),無并發(fā)癥發(fā)生,且所有病例均達到了一個好的功能水平。1例曾患有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伴髁部進行性退變的患者,髁部重建后出現(xiàn)前開牙合,而其他患者均保持了穩(wěn)定的咬牙合關系。結論:牽張成骨術在TMJ-RCU重建中有很好的發(fā)展前景。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8,66(4):718-723]
4下頜骨牽引成骨術的meta分析:臨床應用與功能性結果評價
背景:下頜骨牽引成骨術已有效地應用于治療綜合性顱面畸形。近年來其應用范圍已擴大,包括成人和兒童氣道梗阻、非同源性II類下頜骨發(fā)育不良,但至今還沒有針對下頜骨延長的下頜骨牽拉骨生成技術的相關基礎證據的綜述。方法:兩個獨立的檢索方式進行兩個范圍檢索。第一個檢索范圍應用關鍵詞:“下頜骨”和“牽拉骨生成技術” 在PubMed 檢索。第二個檢索范圍主要是相關文章的參考文獻列表。然后對兩個檢索結果的摘要和全文進行綜述,并通過一套納入和淘汰標準進行選擇。結果:檢索的178篇文章中共涉及1 185例接受下頜骨牽拉骨生成技術患者,539例為單側成骨牽引術,646例為雙側。其中在單側不對稱病例中,有報道用于改善面部兩側不對稱者和下頜后縮者(50.1%),用于矯正唇部聯(lián)合傾斜者(24.7%),改善或平齊下頜牙合平面者(11.1%)。相反,雙側下頜骨牽引成骨術被報道有效地用于治療呼吸性窘迫的新生兒或嬰兒(91.3%)的預防性氣管造口術,用于減輕阻塞性睡眠呼吸暫?;颊甙Y狀者在兒童中占97.0%,在成人中占100%。結論:下頜骨牽引成骨術被有效地用于治療顱面畸形,但還需要更進一步的臨床試驗來評價其長期穩(wěn)定性并與傳統(tǒng)治療方法相比較,尤其對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或II類下頜骨發(fā)育不全患者。[Plast Reconstr Surg,2008,121(3):54e-69e]
5牙槽骨牽引成骨術和內嵌植骨術治療下頜骨萎縮的對比研究:前瞻性研究
目的:比較研究下頜骨后部萎縮的患者行種植體修復而接受骨牽引成骨術(DO)和內嵌植骨術(Inlay)后骨獲得率、種植體存活率、種植體成功率、骨吸收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研究設計:12個手術位點隨機分為2個處理組:A組:DO,B組:Inlay。在3~4個月后,DO組和Inlay組各植入16個和21個種植體以完成贗復體重建,隨訪時間平均為26個月。結果:平均骨獲得為10mm和5.8mm (DO與Inlay,P=0.003),平均骨吸收為1.4mm和0.9mm(DO與Inlay,P=0.088),種植體存活率兩組均為100%,而種植體成功率DO為93.7%,Inlay 為95.2%(P>0.05)。并發(fā)癥發(fā)生率DO 組為60%,而Inlay組為 14.3%(P<0.05)。結論:DO組垂直骨獲得量多于Inlay組,但在植入種植體之前較易發(fā)生并發(fā)癥。種植體結果顯示兩組均與正常牙槽骨無明顯差異。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2008,105(3):282-292]
6應用三維有限元分析評估牙槽牽引成骨術固定期的生物力學性
該研究旨在用三維模型和有限元素分析來確定牙槽牽引成骨術后種植物在不同負重方向和不同負重量情況下的最佳固定期。制備一個萎縮的無牙牙槽嵴三維模型,依據要求的骨高度來模擬骨牽引成骨術,于4、8、12和16周的固定期后,分別從水平、垂直和傾斜方向上對植入牽引成骨內的圓錐形骨內種植體施加力。采用有限元素分析對該三維模型中牽引成骨的骨皮質及愈合組織的負重效應進行評價。通過評估位移、Von Mises 應力、最大和最小主應力及最大和最小主彈性勞損值來確定最適固定期。結果在8周后,愈合組織均勻分布于相應負重區(qū),牽引成骨的骨皮質位移最小。該研究顯示最佳種植時機為牽引成骨8周后,過早種植可能會導致結果失敗。[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8,11(38):370-379]
7回顧性研究正頜手術前后面部口腔功能和心理社會功能的自我評估
正頜手術是骨骼缺陷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療方案,許多患者接受正頜手術的最初動機僅是為了美觀,而不是功能殘疾的矯正。但如果正頜外科只是糾正殘疾而不對患者心理給于足夠的理解和關注是不完善的。本研究旨在評估患者手術前后面部口腔功能和心理社會功能的自我感受。研究共有15例患者,21位健康者作為對照,提及的4個方面涉及22個問題,每個問題都為1~5分。在第一組,各數值范圍的內在連貫性表明結果具有高度內在可靠性,范圍是一般健康者α=0.71,心理問題者α=0.88。在第二組,除了功能問題外,各數值范圍也表明結果具有高度可靠性,而正頜手術患者通過認真地咨詢關于預期的手術治療效果、手術過程及術后后遺癥的輔導后心理健康得以增強。接受正頜手術的患者對術后外表的改變很容易接受且對結果很滿意。[Indian J Dent Res,2008,19(1):12-16]
8雙頜正頜術后面部軟組織輪廓外形的評價
目的:測定II類錯牙合的成人患者接受雙頜正頜術后鼻部和唇部軟組織位置及面積的改變?;颊吆头椒ǎ汗?0例患者(男9例,女11例, T1平均年齡 21.3歲,T2平均年齡22.4歲,T3平均年齡23.4歲),均接受了上頜骨前移術和下頜骨后退術,分別在預處理(T1)、術前(T2)、術后(T3)通過頭顱側位片測量頭影變量和上下唇面積。應用變量分析(AVOA)和Duncan試驗來分別比較開始治療、術前及術后的頭影測量和面積結果,并應用配對t檢驗對結果進行分析。結果:骨骼結構的移動對鼻尖影響較小(0.25%),B點(B')的軟組織移動與B點的骨骼移動一致,隨上頜骨的前移,上頜相關變量值增加,而上唇面積減小;隨著下頜骨的后退,下唇中下部面積增加而下唇面積減小。結論:該研究結果表明雙頜手術患者面部側貌的顯著改善主要在于下頜骨的后移和下唇上部面積的顯著縮小。[Angle Orthod,2008,78(1):50-57]
9牙槽骨牽引成骨中的介質干擾
牽引成骨技術是一種利用患者自身對軟硬組織的修復機制進行骨改建的技術。該技術在頜面整形方面有廣泛的應用,已經成功地應用于垂直和水平方向改建牙槽殘嵴,將來一定優(yōu)于在牙槽嵴缺損區(qū)植入組織材料進行修復。在我們看來,這種方法可以合理地應用于傳統(tǒng)采用骨移植術進行修復的一部分患者。雖然牙槽牽引成骨術的結果令人滿意,且具有某些特定的意義(如:軟組織的再生,預測下頜骨后部可牽拉的高度),但如何對牙槽成骨進行有效干擾仍然是一個關鍵問題。該文的目的在于介紹作者使用一些簡單技術的經驗,作者已成功地在內部實驗中使用介質干擾內部牽張成骨的過程。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8,66(4):776-779]
10安置改良的面部種植體前采用下頜骨骨微粒移植行上頜竇提升術:骨移植有助于替代固定性的假體移植
研究目的:對61例患者進行了前瞻性的研究。61例患者局部有天然牙,考慮到沒有足夠的骨組織進行常規(guī)的種植治療,因此進行上頜竇內嵌骨移植。患者和方法:采用下頜支/體的自體微粒骨進行移植,進行上頜竇底部提升術。經過一段愈合時期,植入牙科種植體(n=180)。結果:X線檢查顯示殘留骨的平均高度在第一前磨牙為6.5mm,在第二前磨牙為3.8mm,在第一磨牙處為3.5mm,在第二磨牙處為2.6mm。平均植入長度在第一前磨牙處為12mm,在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處為11mm。所有患者都獲得部分固定的種植體。所有的骨移植物穩(wěn)定性好,植入存活率為98.9%。很少患者有輕度的術后并發(fā)癥,沒有觀察到牙齒的損傷,嚴重的擦傷、出血及供區(qū)或受區(qū)的腫脹。目前的臨床結果研究表明:采用下頜骨骨微粒移植進行上頜竇提升術,術后隨訪去除固定橋,術后平均7個月時將牙科種植體植入上頜竇,此時的手術失敗率較小。結論:研究結果表明骨量不足的患者可采用上頜竇提升術以獲得較充足的骨量,然后進行骨內種植體修復表面缺陷。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8,66(4):780-786]
11顴骨眶部復合型骨折的患者視力評價:一項回顧性研究
研究目的:顴骨眶部復合型骨折的患者常因骨折嚴重程度不同,表現(xiàn)為口腔和頜面部不同程度的損傷。評估這些患者的眼外傷和臨床視力障礙的發(fā)生率?;颊吆头椒ǎ簩γ裰{地區(qū)醫(yī)院(民謠,愛爾蘭)1998~2004年患有顴骨眶部復合型骨折的患者進行回顧性的調查研究。將有面部淺表損傷和顴弓骨折的患者排除在外。所有患者在術前和術后均進行眼科檢查。所有研究對象根據骨損傷的程度被分為三組。第一組:輕度骨折患者,沒有顴骨和眶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第二組:粉碎性顴骨眶部骨折的患者;第三組:單純眼眶部爆裂性骨折的患者。統(tǒng)計患者發(fā)生骨折的原因,記錄患者的視力。結果:這項研究共涉及148例患者(男130例,女18例),所有患者均為單側骨折。其中有29例患者有視力損傷,在第一組的85例中有8例(9%),第二組的53例中有15例(占28%),第三組的10例中有6例(占60%)。結論:臨床上在顴骨眶部骨折患者中,發(fā)生視力損傷是比較普通的并發(fā)癥,在這項研究中共有29例有視力損傷(20%)。與顴骨眶部粉碎性骨折和簡單的顴骨眶部骨折相比,眼眶部爆裂性骨折更容易發(fā)生視力損傷。所有有顴骨眶部復合骨折的患者均應進行眼科檢查。對于眼眶部爆裂性骨折的患者由于發(fā)生視力損傷的比例較高,進行眼科檢查更為重要。[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8,66(5):888-892]
12下頜后退后骨骼的穩(wěn)定性比較:采用20.mm鎖定鋼板系統(tǒng)的雙皮層固定與非鎖定鋼板系統(tǒng)的單皮層固定的比較研究
目的:該研究旨在比較研究矢狀劈開下頜支截骨術(SSRO)后采用雙皮層鋼板固定和單皮層鋼板固定中髁長軸和骨骼穩(wěn)定性的時程改變。患者和方法:共40例診斷有下頜前突的日本患者,其中20例接受了采用鎖定鋼板系統(tǒng)雙皮層固定的SSRO,而另外20例患者接受采用傳統(tǒng)鋼板系統(tǒng)單皮層固定的SSRO。髁長軸和骨骼穩(wěn)定性的時程改變通過軸向、前方及側向頭顱X線片進行評估。結果:兩組間手術最初和1個月的左髁角改變有顯著差異(P=0.0454),而1個月和3個月的ANB測量結果的改變有顯著差異(P=0.0206)。但其他測量結果在任意時間間隔的改變均無顯著差異。結論:該研究表明采用上述兩種系統(tǒng)固定的下頜支截骨術后骨骼穩(wěn)定性的時程改變并無顯著差異。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8,66(5):900-904]
[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yī)院口腔頜面整形外科 王正輝 李麗霞 王 麗 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