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007年12月,我們采用水楊酸苯酚貼膏聯(lián)合3%酞丁胺軟膏治療跖疣患者,取得了良好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169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男109 例,女60 例),年齡10~61 歲,平均為35.5 歲。所有病例均符合跖疣的診斷標準[1],其中58 例為復發(fā)性跖疣,111 例為初發(fā)性病例,病程1個月~10年。疣體共496顆,皮損范圍不等,如小米粒至黃豆,數(shù)目1~5個者140例,6~l0個者21例,l0個以上者8例,對皮損分批分次治療。
1.2 排除標準:①局部有嚴重感染者;②近2周內使用過其他藥物治療者;③對本藥物過敏者;④未能按規(guī)定治療者。
1.3 治療方法:169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89例,先用熱水浸泡20min,待疣體軟化后,用醫(yī)用膠布剪出適當小片,按疣體形狀和大小在醫(yī)用膠布中央挖洞,將醫(yī)用膠布覆蓋在疣體上,裸露疣體,保護好疣體四周正常皮膚。根據(jù)疣體大小外敷適量水楊酸苯酚貼膏(市售),用塑料膜覆蓋后,再用醫(yī)用膠布包裹,每24h換藥一次,如患處軟化發(fā)白,宜先除去白色軟化層,一般每處貼1~3次,直至疣體全部脫落。然后每日外涂3%酞丁胺軟膏2~3次,膠布固定,每2天換藥一次。治療過程中有輕微灼熱感,無疼痛及其他不良反應;對照組80例,采用棉簽蘸取液氮稍施加壓力進行冷凍,共3~5個凍融,每個凍融5~10s,使皮損輕度發(fā)白、水腫,以不起水皰為度。
1.4療效判定標準[2]:按衛(wèi)生部皮膚疾病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分級。痊愈:皮損全部消退;顯效:皮損消退>60%;有效:皮損消退20%~60%;無效:皮損消退<20%。有效率以痊愈加顯效計。同時觀察治療的不良反應。
1.5 觀察方法:患者敷貼前、敷貼后每天觀察1次,記錄患者疣體脫落時間、疣體及周圍皮膚情況,自覺癥狀、疣體脫落后皮膚情況及疣體復發(fā)情況。
1.6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2.0軟件包在計算機上進行處理,顯著性分析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 臨床治療效果: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見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經統(tǒng)計學處理均有顯著性差異(χ2 =26.4681,P<0.0001)。兩組痊愈率比較,χ2 =9.9938,P=0.0016;兩組有效率比較,χ2 =7.4882,P=0.0062;兩組復發(fā)率比較,χ2 =15.2461,P=0.0001。
2.2 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有5例患者局部出現(xiàn)灼熱感,1例因刺激局部正常皮膚出現(xiàn)輕度疼痛。
3討論
跖疣是一種由人乳頭瘤病毒感染,侵犯皮膚粘膜,呈乳頭樣增殖的皮膚病,是皮膚科常見且難以治療的疾病之一。一般采用藥物外搽、局部注射、冷凍、電灼等方法治療,均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療效不一[1]。液氮冷凍治療是利用低溫致使病變組織變性、壞死,而達到治療目的。由于跖疣表面角化,粗糙不平,疣體干燥缺水,故冷凍效果并不理想。組織病理學可見角化過度、角化不全、棘層肥厚和乳頭瘤樣增生、增生細胞中含有大量病毒顆粒[3-4]。
水楊酸苯酚貼膏的主要成分是水楊酸,具有角質腐蝕性及抗感染性,可使疣體軟化、脫落而痊愈。酞丁胺軟膏主要成分酞丁胺,其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病毒DNA和早期蛋白質的合成,能很好地降低復發(fā)率。水楊酸苯酚貼膏聯(lián)合3%酞丁胺軟膏外涂治療跖疣操作簡單、痊愈率高、復發(fā)率低、痛苦小、無創(chuàng)面、不出血,幾乎無感染機會,使用安全且無瘢痕形成,副作用和并發(fā)癥也較少,患者易接受,可供臨床參考應用。
[參考文獻]
[1]陳映玲,徐國祥.激光皮膚性病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4,1:111-112
[2]趙 辨.臨床皮膚病學[M].3 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12-315.
[3]王埃勝.高頻電力、冷凍聯(lián)合治療跖疣86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7,6(2):66.
[4]封娟毅.90鍶敷貼治療尋常疣療效觀察[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3,32(7):420.
[收稿日期]2008-03-23 [修回日期]2008-06-06
編輯/李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