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2002年9月~2005年3月來我科就診的前牙齦下1/3根折的8例患者(男7例,女1例),年齡18~35歲。8例共11顆牙,X線檢查未發(fā)現(xiàn)牙槽骨骨折。根較長且斷端根面位于齦緣下2~3 mm,或至少有一側(cè)位于齦緣下2~3mm。治療修復后經(jīng)過3~24個月隨訪復查,達到了牙齒美觀穩(wěn)定,承受正常壓力而無主觀癥狀,牙齦形態(tài)色澤正常,X 線片檢查未出現(xiàn)根尖及牙周病變。
1.2 方法
1.2.1活髓根管治療:在局麻下摘除游離牙冠或牙折片,冠根聯(lián)合折病例去除殘留牙冠,拔除牙髓,一次性根管治療,并用牙周塞制劑塞治創(chuàng)面。
1.2.2正畸牽引:進行完善的根管治療1~2周無癥狀后,用根管鉆去除部分根充物,選合適的成品根管樁,以磷酸鋅粘固粉粘附于根管內(nèi)。用0.25mm不銹鋼絲雙股結扎纏繞根管樁螺紋形成牽引鉤。使用“2×4”、“2×6”矯治技術或常規(guī)固定矯治技術,用0.016\"澳絲節(jié)段弓絲,打一個補償曲,使牽引力方向與牙長軸一致,進行牙合方彈力牽引,每周復查加力一次約15g左右。使其移動至根折最低點達齦緣上方1mm,一般需要4~6周,再保持3個月,以防止牙根回縮,然后進行樁冠修復。
1.2.3樁冠修復:固定保持3個月后拆除矯治器,然后常規(guī)備樁+烤瓷冠修復。
2結果
由于不同原因造成的斷端根面位于齦下2~3mm的殘根采用本法治療使患牙得到保留,牙齒作伸長移動時牙周附著支持組織(牙齦粘膜、牙周韌帶、牙槽嵴)隨之向牙合方移動,利用正畸原理,保存了患牙牙根,而且齦緣形態(tài)恢復良好,與鄰牙協(xié)調(diào),冠根比符合生物力學要求。經(jīng)臨床觀察和隨訪,患者對修復后的牙齒效果均感滿意,無松動現(xiàn)象,長期結果有待進一步觀察。該法不同于傳統(tǒng)修復觀念,,具有一定臨床使用價值。
3討論
3.1前牙位于口腔前區(qū)最突出部位,易受傷而致折斷,單純冠折病例先行根管治療再做樁冠修復已是常規(guī)療法。
3.2以往在臨床上對斷端根面超過齦下2~3mm的單個殘根, 通常采取拔除后再做修復,也可能行牙齦切除術或牙冠延長術后樁冠修復。但由于前牙在顏面美觀上的重要影響, 保存患牙牙根,擁有良好的齦緣形態(tài)具有重要意義[3]。本法通過臨床檢查:攝X線牙片,觀察牙根、根管、根尖情況,行完善的根管治療后,用正畸方法將殘根進行牙合向伸長移動,至齦下斷端根面超出齦緣1mm,保持3個月左右,對患牙行樁核烤瓷冠修復??朔耍孩倩顒恿x齒修復,穩(wěn)定性稍差,且由于卡環(huán)、基托的存在給患者帶來異物感,對咀嚼功能、發(fā)音和美觀都有一定的影響。②固定橋體修復雖穩(wěn)定性好,但需同時要破壞性磨除相鄰的兩側(cè)健康的牙齒,患者往往難以接受。③種植義齒修復雖然也具備良好的美觀性和穩(wěn)定性,但需要足夠的牙槽骨量并且需要植入種植釘,有些患者難以接受。
3.3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正畸力要輕柔、切不可操之過急,使用牽引力量過大易造成殘根松動,甚至脫落而造成失敗[4]。另外,冠樁的長度是影響樁冠固位的主要原因,冠樁越長,固位越好,在保證保留根尖區(qū)有3mm以上的根管充填材料,確保牙髓治療的效果,防止尖周感染的前提下,冠樁根內(nèi)段的長度相等于根面以上牙冠長度,對個別不能達到理想的冠樁長度時,可改進冠樁的形狀和表面形態(tài),以增強冠樁的固位力。
3.4修復前正畸與常規(guī)的正畸治療是有差別的,修復前正畸的目的是為缺失牙的修復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而且有利于牙體牙周組織的健康,更有利于口腔功能的發(fā)揮,使修復體在功能和美觀兩方面都達到滿意的效果。因此,有的病例比較簡單,只需局部或個別牙齒的移動即可達到矯治目的,活動矯治器及片段弓矯治器均可使用;比較復雜的病例,則必須采用常規(guī)固定矯治器、較長療程才能達到目的。無論簡單還是復雜,都要注意控制牙齒發(fā)生希望的移動以便修復能順利進行。修復前正畸以成人多見,年齡偏大,牙周組織的改建相對緩慢,因此正畸治療中加力一定要適當,一般采用輕而持續(xù)的矯治力,同時注意支抗的設計[5]。
另外,正畸治療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修復所需要的覆牙合、覆蓋、牙弓中線及牙弓間隙的合理分配利用,有時還要考慮牙齒互相替代和異位時牙體形態(tài)的調(diào)改與塑形,才能使正畸后的義齒修復在功能和美觀上都達到滿意的效果。還有,常規(guī)正畸治療后常需1~2年的保持,而修復前正畸治療后則不需保持較長時間, 因為修復體完成后即可恢復鄰接關系起到保持的作用[6]。
[參考文獻]
[1]徐君伍.口腔修復學[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12-13.
[2]曹采方.牙周病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40-241.
[3]孫少宣.美容牙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8-9,14.
[4]徐寶華.現(xiàn)代臨床口腔正畸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278-283.
[5]陳揚熙.成年人正畸[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04,39(2):112.
[6]林久祥.現(xiàn)代口腔正畸學[M],3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9:606-609,616-620.
[收稿日期]2008-01-21[修回日期]2008-03-31
編輯/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