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茫茫、人生漫漫,總有一些記憶會被淡忘或消失,但在我的內心深處,卻始終銘記著一個人,珍藏著一份難以忘懷的情結,這份情結,既出于感恩,更出于敬重。他就是我們的老領導王一香同志。盡管王老已經離開我們兩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然時常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他的高尚情操仍在激勵著我不斷前行。
王老的一生,既伴隨著革命戰(zhàn)爭的血雨腥風,也歷經著新中國的建設與發(fā)展。與王老相識,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后期。那時,我還是一個初涉社會的高中畢業(yè)生,受袁隆平雜交水稻培育成功的影響,在大港公社東方大隊組建了農科隊,帶領一群團員青年躊躇滿志地進行雜交水稻栽培試驗。連續(xù)幾年1500多斤的高產記錄,在當?shù)禺a生了不小的震動,也引起了時任地委書記王一香同志的關注。他帶著有關領導和農技人員來到了我的試驗田頭,從育苗、栽培、管理到收割,一一詳細詢問了解,并鼓勵我“認真實踐,好好總結,為大面積雜交稻生產提供經驗”。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一位地市級領導,作為一名地委書記,他深入到最基層,與一個普通農村青年促膝談心,那種寬厚溫和、平易近人的形象,既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對我步入社會后的成長產生了巨大的激勵作用。
此后,每年在我的田間地頭,都要出現(xiàn)幾次王書記的身影。在他的關心支持下,我的雜交稻栽培由試驗田到豐產方,面積不斷擴大,每年前來參觀考察的人員絡繹不絕,我也經常被安排到各地放樣板、作介紹、做報告,雜交稻的栽培經驗很快得到認可和推廣。我也從一個回鄉(xiāng)知識青年,逐步成長為鎮(zhèn)江地區(qū)新長征突擊手標兵、江蘇省新長征突擊手標兵、全省自學成才優(yōu)秀青年、全國新長征突擊手、江蘇省勞動模范、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為人才的成長敢于開先河,這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不僅需要一種睿智,也需要一種魄力,更需要一種膽識,當年的王書記就是這樣一位典型的代表。出于對農業(yè)科技的重視,出于對年輕人的關愛,1982年初的一天上午,他派了一位地委分管領導和組織部主要領導來到我的農科隊,對我進行詳細考察了解。事后不到半月,我就接到正式錄用為國家干部的通知,并被調到鎮(zhèn)江地區(qū)農科所工作。在去農科所前夕,王書記對我提出了“雜交水稻高產栽培要在地區(qū)農科所重演并上升到理論總結”的要求。帶著他的殷切希望,我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兩年的埋頭苦干,兩年的積極探索,我不僅重演了雜交稻高產記錄,而且取得了新的突破。但在同時,我也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所處的環(huán)境崗位不相適應,在反復考慮之后,我提筆給王書記寫了封信,表達了如有可能想去專業(yè)院校學習提高的想法。他閱信后非常重視,時隔不久我就接到市委組織部(此時已地市合并)關于參加復習考試的通知,并順利進入江蘇農學院學習深造,夢寐以求的愿望終于得以實現(xiàn)。那幾年中,我與王書記接觸比較多的是去北京參加全國人代會,能有較多的時間在一起學習交流和請教,他的思想觀念、政策理論水平和官德官品無不深深地打動并影響著我,尤其是他的學習抓得很緊,哲學和辯證法掌握得特別好,看待事物一分為二,處理事情客觀公正,對待同志和藹謙遜。我為一生中能熟悉這樣一位好領導而自豪,為曾多次得到他的指點教導而驕傲。
80年代中期,王書記因年齡原因退下來了,但退休后的王老仍心系革命老區(qū),情系句容發(fā)展。每次到了句容,他都會順路去我工作的地方看看,問問我的情況,當我感到困惑時他給我釋疑,當我感到茫然時他為我指點,并要求我在任何崗位上都“不要丟掉農業(yè)、農村和農民”,等等。那是一種慈父般的循循善誘,那是一種恩師般的諄諄教誨,像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前進。特別是揚中“鐵本事件”發(fā)生后,那時王老已經80多歲,離開領導崗位已20多年,得知情況后,他在電話中對我說:“生活就是經歷,經歷就是財富,凡事如能從兩方面去看,就能從所失中獲取所得?!彪m寥寥數(shù)語,但語重心長,如春風化雨般滋潤心田,其充滿哲理的思想使我終生受益……
很想對這位高尚、正直、務實的已故老領導再說些什么,然而,任何語言都有它的局限性,還是用一句我最想說的話作為結束語吧,王一香同志——一位最值得我們永遠銘記、永遠敬重、永遠懷念的好領導?!?/p>
(作者系鎮(zhèn)江市政協(xié)副主席、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