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印度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但它卻沒有歷史——當然不是說印度沒有歷史,而是說印度的古代沒有歷史的文獻和紀錄,它那5"/>
石雕的文明史
br>
盡管印度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但它卻沒有歷史——當然不是說印度沒有歷史,而是說印度的古代沒有歷史的文獻和紀錄,它那5000年的文明史最早起源于何處?至今還是一個謎。它不像埃及和中國那樣有著確鑿的編年史,它的悠久缺少正史的記載,而只依靠兩部史詩般的神話作品來傳續(xù)。在3500年前編就的《梨俱吠陀》被看成是印度最古老的史詩,但它絕不是正史。實則上是一部宗教的文獻,是一種對于雅利安人古老神祗的頌詩,其中有大量的神話傳說。稍后出現(xiàn)的兩部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也是同樣的體裁,盡管它們的內(nèi)容豐富,但其中大量的神話傳說很難作為信史來對待,其實是一種文學(xué)作品。真正的印度編年史一直遲到莫臥兒王朝時才出現(xiàn)。
然而,印度人卻以一種特殊的方法把他們的歷史表現(xiàn)出來,他們不是用文字,而是用石頭。
古時的印度并不僅僅是指現(xiàn)在的印度共和國,而是包括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錫金、不丹乃至于阿富汗一部分的廣大地區(qū),最早的印度文明就發(fā)生在它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5000年前,從高加索遠道而來的雅利安人就從這里南侵,在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相當成熟的哈拉巴文明。這是一種來無影去無蹤的神秘文明,它突然來到又突然消失,然而卻是印度最古老的文明,它帶給了印度一種文明的曙光。就在這一片曙光下的遺址上,發(fā)現(xiàn)了許多用石頭制作的雕像和印章,它們?yōu)榇_定哈拉巴文明的年代提供了佐證。以后,無論是緊接著的摩竭陀文明、孔雀王朝文明還有犍陀羅文明,以及以后的印度教文明和莫臥兒文明,都依靠石頭留下了無數(shù)的明證。
雕刻大國
一位外國游客肯定不可能游遍幅員遼闊的印度,而他想了解5000年印度文化的最好做法就是進博物館。新德里的國家博物館是印度之行的必去之地,我放棄了參觀甘地陵和德里老街區(qū)的機會而執(zhí)意獨行,一人鉆進了戒備森嚴的印度博物館,獨自在里面漫游晃蕩了兩個小時,完成了一次愜意的精神大餐。
盡管印度的藝術(shù)分門別類,林林總總,但它的最可看之處還是雕刻和工藝美術(shù)。印度也有繪畫,但那種從波斯傳來的細密畫細膩纖弱,小里小氣,并不具備大國風范,也缺少表現(xiàn)力。我以為,印度的雕刻(包括石雕和木雕,甚至牙雕)應(yīng)是它最為出色的藝術(shù),它是可以和埃及、希臘、意大利并稱的世界雕刻大國。
一位藥叉女像的形象一直占據(jù)在我的心底,雖然這是一個程式化的形象,她在2300多年前就出現(xiàn)在了阿育王前期的歷史當中,以后又以各種變體不斷出現(xiàn)在印度各個時期的藝術(shù)當中。這是一位美麗的印度少女形象,她的面容端麗,臉上帶著永恒的含羞微笑,裸露的身材極度豐滿,有著夸張的球形乳房、肥碩的臀部和膨脹的肢體,身體呈S形的三道彎曲線,全身綴有首飾和纓絡(luò)。這樣一個形象可以出現(xiàn)在印度教的神廟中,也可以出現(xiàn)在佛教的雕刻上,甚至還出現(xiàn)在耆那教的神廟中。
藥叉女是印度傳說中的樹神,也是專司生殖的精靈,她不僅主宰著植物的豐饒多產(chǎn),而且還司掌著人類的生殖繁衍,充滿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因此,印度人在為她造像時,就必須要求她具備女性特有的性愛誘惑力和感官上的挑逗性。這也是印度普遍可以見到的美人的一個標準。但是,藝術(shù)家們在創(chuàng)造這一形象時并沒有采取寫實的手法,而是采用了象征性的手法來對她進行了夸張,從而使她表現(xiàn)出一種抽象的女性美,也使這尊冷硬的石頭變成了溫香的血肉之軀,使觀眾能夠感受到她的呼吸。就在這個世界聞名的博物館里,到處可以見到她的蹤影,她以各種變體來含顰微笑,她是一個印度的千古經(jīng)典美女。
印度的印章也是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在世界上,它和中國的印章藝術(shù)形成了雙璧而互相輝映。就功能來說,印度的印章并不是鈐在紙質(zhì)書畫作品上的,也不是個人的印鑒,而是作為一種圖騰式的印記和標識而使用,其功能有點類似中國漢代的封泥。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出土了兩千多枚這樣的印章,都是同一的外部形式,都是正方形,尺寸大多在三到五厘米之間,大部分用凍石雕刻,這種材料類似中國的青田石或壽山石。也有青銅、紅陶、象牙或瑪瑙雕成的。這些圖像雖然也叫印章,但卻都是凸起于印章表面的陽刻,上面的銘文也是正面的,而不像中國印章反式的陰刻。這些印章的背面大都有一種凸起的鈕,中間穿孔,估計是供人佩戴或握持之用。與中國印章迥異的是,印度印章的題材絕大部分是肖形印,即是動物,是印度地域所特有的象、瘤牛、犀牛、蛇、孔雀、羚羊、虎和鱷魚等等,也有少量的植物和人,當然還有他們想象出的神祗和神物。有一些印章上還鐫有銘文,那是一種至今還無人能識的象形文字。古代的印度人以他們嫻熟的工藝在這方寸之地上表明了他們對動物和觀察和熱愛,特別是在印章上大量出現(xiàn)了牛,這是古印度人農(nóng)耕文明和生殖崇拜的一種體現(xiàn),愛牛的傳統(tǒng)流傳至今。在博物館里,我看到了那件被譽為是印度藝術(shù)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的神明偶像。這是一枚只有三厘米大小的印章,上面雕刻著的人物以瑜珈的姿勢坐著,勃起的巨大陰莖表明了它男性強大的生殖力,這正是所有印度人所祈求的力量。
石雕的建筑
印度文明的石頭杰作是建筑,準確地說是神廟和宮殿。印度人有本領(lǐng)把一座龐大的建筑物當成雕刻品來做。他們并不介意建筑與雕刻之間的差別,也不介意石雕與木雕甚至牙雕之間的差別,而是以一種無比的想象力和嫻熟的工藝來操作著,盡他們的一切可能去發(fā)揮技巧,以臻于爛熟和完美。在印度人的心目中,那高聳于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就是他們無比崇拜的神明棲息地,哺育了印度文明的三大河流印度河、恒河和朱木拿河都發(fā)源于此。因此,他們的一切宗教和藝術(shù)無不和這條巨大的山脈相關(guān)。印度人相信宇宙就是茫茫無邊的海洋,世界則是漂泊在這個大洋的中心。在世界的中央是一個由不斷升高的臺地組成的大山,而神祗就住在這些山上和巖洞里,而人類則占據(jù)著底層。這一信念驅(qū)使著他們要在大地上為這些神靈們建造一個臨時的住所。他們建筑造的一切神廟都是高聳的山丘,無論是印度教和耆那教的廟宇抑或是佛教的窣堵坡都是如此。一座印度的廟宇在屋頂上化費的材料和功力要遠勝過下部的建筑許多倍,它們以無比紛繁復(fù)雜的形式重疊著,交叉著,支撐著,一座神廟就是一座巨大的山丘。印度人也熱衷于挖掘洞穴,從而為神祗們營造一個能夠在炎熱的天氣里棲身的場所。他們開鑿洞穴的技術(shù)很高,有的洞穴深深地進入山肚里,所有的神像、廊柱和建筑都是從巖石里鑿刻出來的。這樣鑿成的洞穴叫支提窟,實際上就是一座負面的山丘,西方的建筑學(xué)家們評價說這是世界一流的隧道穿鑿技術(shù)。印度的建筑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無論有多大的部分高聳于空中或是深入于地下,但所有可用的空間都只集中在地面的第一層。
石雕的文明史
印度有無數(shù)個精美無比的神廟,都是令人目瞪口呆的極端經(jīng)典,神廟被無數(shù)的神像綴滿,溫香軟玉的胴體被不知名的工匠們表現(xiàn)得盡善盡美,一個個美麗得如同縹渺的神話或夢境,令人看得如癡如醉,流連忘返。印度精美的建筑并不只是一處,即使在伊斯蘭教傳入之后,即使他們禁絕偶像的雕刻,也沒有能禁止住印度人對雕刻藝術(shù)的熱衷表現(xiàn),他們轉(zhuǎn)而把這種熱情移到建筑上去,他們細膩地鑿刻一切石頭物件,把冷硬的石頭雕刻得如同柔軟潔白的象牙。事實上,確是有許多印度的木匠和象牙雕刻匠參加進了建筑的行列,他們以處理象牙的手法來對待石頭,把潔白的大理石雕刻得通體透空,圖案密集得幾無空隙。齋普爾有一座土邦王建造的琥珀堡,里面有一座整體用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小殿,它的體量雖不大,就建筑本身來說并不吸引人,但雕刻工藝卻是異常精致,全殿沒有一塊石頭是光或平的,全部密密匝匝地雕刻上了精美的圖案,甚至門楣和窗欞都是用整塊大理石雕刻而成,一個個鏤空出的圖案形孔洞幾無差異,整座宮殿就如同一只精致無比的象牙工藝品。后來我在新德里的國家博物館里也看到了一座類似的宮殿,不同的全是用象牙雕刻成的,后者簡直就是前者的縮影。離琥珀堡不遠,還有一座著名的風之宮殿,在這座有著強烈莫臥爾王朝風格的建筑物上,最吸引人的是它那巨大的的正立面上,全部布滿了用紅砂巖雕刻而成的陽臺,每一個陽臺都有三個棱面,每個棱面上都有用石頭雕琢成的窗戶,印度的工匠們在紅砂巖上雕刻圖案的技術(shù)已臻爛熟,把天花、廊柱和門楣雕刻得玲瓏剔透,如同印花。
溫香的“性廟”
克久拉霍是一個小小的村莊,只有7000人居住,然而卻存在著世界級的文化遺產(chǎn),有著20多座非凡的神廟。這些非凡的神廟1000多年前的錢德拉王朝修建的,其中大多數(shù)是印度教的神廟,也有小部分是耆那教和佛教的廟。高聳入云的神廟紛繁復(fù)雜,全部用石頭壘筑而成。每一座神廟都有著無數(shù)個轉(zhuǎn)折面,是一個不知其數(shù)的多面體,每一個轉(zhuǎn)折處都存在著令人頭暈?zāi)垦5拿靼店P(guān)系,也顯露著令人贊嘆不已的鬼斧神工。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這些神廟的里里外外和上上下下,全部刻滿了各種各樣的雕刻。這些雕刻有的是神像,有的是圖案,有的是動物,它們密密麻麻地布滿了巨大的神廟的全部立面,幾無空隙。經(jīng)過千年歲月的洗刷,肉紅色的巖石已經(jīng)變成了蒼黛或黝黑,在夕陽的斜照下,冷硬的巖石被無數(shù)的能工巧匠們打鑿成了溫香軟玉的仙女,不僅能夠脫壁而出,一顰一笑之間顧盼有神,甚至靠近了還能感受到人體的香味和溫度。
克久拉霍的神廟被旅游界夸張為“性廟”,那是因為廟里的絕大多數(shù)雕像都是裸體的男女形象,它們相擁相抱,做出各種各樣的性愛姿勢,毫不掩飾地表現(xiàn)出自己的男女之愛:人與人交,一人與多人交,人與獸交,各種各樣的性愛動作大膽而夸張,簡直已到了令人掩目而過不敢正視的地步。我在埃及的盧克索神廟里也見過無數(shù)表現(xiàn)男女之愛的雕刻,但徜徉在埃及的神廟里,看著那些高大的神像,你感受到的是一種不可企及的神秘和冷漠,是一種令人感到心靈震懾的無比威嚴,是一種人神相隔的敬畏和膜拜。但是在這里,同時是徜徉在石筑的神廟里,同樣是面對著那些神祇,然而你卻是心存著無比的親切和陶醉;盡管也是宗教,但卻是滿懷著欣喜與和諧。神祇們高高在上接受著供奉和膜拜,然而做出的動作和姿態(tài)卻是完全生活化的。這個世界里沒有冷硬的死角和直線,有的只是美麗而富有韌性的人體曲線。這里沒有顯示高貴身份的圣衣繡袍,有的只是酥胸全露的胴體。然而這一切卻并不邪惡,也并不下流,看著這些男歡女愛的雕像,有的只是對美麗人體的贊頌和欣賞。印度本來就是盛產(chǎn)美女的國度,但古代的工匠們卻以他們的想象力再把她們加以夸張,最后造成的就是一個個絕色的美人。這些美女都長著豐滿的球形巨乳,肥大的臀部,纖細的腰肢和扭動的身段,低垂的眼神向你表達出難以抗御的誘惑和挑逗,性感的身材呈現(xiàn)出S形的曲線美。有一尊描眼睫毛的少女像最為嫵媚動人,堪稱是世界的雕塑極品,令人神往不已。印度自古以來就有崇拜女性的性力的習(xí)俗,這是對于生命力的一種贊美,是對于健康人體的一種歌頌和向往,也是對于自然繁殖力的一種崇敬和企求,而并非可以用“淫蕩”一詞來否定的。美麗的女性裸體成了印度人唯美追求的最好體現(xiàn)。
繁縟而美
不管印度的藝術(shù)如何多種多樣、繽紛多姿,但它們的總體風格卻可以一字蔽之:繁。
對于這一點,古代的中國人也早有認識,宋時的《高僧傳》就說過:“天竺好繁?!庇《鹊乃囆g(shù)確是以繁縟復(fù)雜,富麗華美為特色,而且已經(jīng)到了一種“不厭其繁”的地步。印度人具有一種能夠把簡單的事物復(fù)雜化、把細小的事物擴大化的本領(lǐng),也具有一種豐富的想象力。他們把自己身邊的一切都加以想象和夸張,都加以裝飾和美化,從而體現(xiàn)出宇宙間那種生生不息的創(chuàng)造力和物種的復(fù)雜性。這是一種非常特異的能力,非具有豐富的幻想者不能殆。我們在作畫時往往缺少把模特兒復(fù)雜的塊面和微妙的色彩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但印度人所有的這種能力能夠把一變成十,把簡單變成繁縟,把素白變成多彩。對待藝術(shù)品,印度人從來不做減法,而只做加法,在印度絕對看不到埃及那樣簡潔平直的金字塔,遍布全國的都是重重疊疊、雕梁畫棟的藝術(shù),使一切實用功能的器物都具有了裝飾功能。
裝飾性和象征性,這是印度一切藝術(shù)都具有的最重要的特征。因為印度的唯美,導(dǎo)致了它的裝飾,也因為它的裝飾,更具有了象征。印度沒有純粹的寫實藝術(shù),一切的繪畫和雕塑無不具有裝飾性,除了男女人物身上無數(shù)繁縟富麗的首飾和纓絡(luò)外,即使是人物本身看似寫實卻也充滿著裝飾性,印度的藝術(shù)家們把美麗的人體加以夸張和變形,通過這種過度的裝飾來表達他們的一種理想之美。而這種種的裝飾之美又無不具有著象征性,很多的手勢、動作或者是圖案都暗含示意,如阿育王石柱象征著宇宙之柱,桑奇大塔的覆缽象征著宇宙之卵,印度教神廟的高塔象征著喜馬拉雅山,林伽象征著男性生殖器的活力,蓮花象征著女性的生殖能力,凡此種種,都使印度的藝術(shù)帶上了一種神秘主義的光芒,從而賦予了這種具體形象以一種抽象的意義,而這一切,卻又都是根源于印度的哲學(xué),因為它的深奧需要一種直觀而形象的闡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