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收藏市場上見到一枚秀發(fā)飄逸的左側(cè)鑄像的外國婦女銀元,那么,一定是著名的美國摩根銀元。這枚被稱之為“摩根銀元”的一美元面值的美國銀幣,是世界上罕見的以設計者命名的銀幣。清末民初,曾在我國華東、華南地區(qū)流通過。目前在國外特別是美國本土,收藏摩根銀元的人非常多,甚至還成立了不少摩根銀元的收藏俱樂部,專門研究摩根銀元。由于摩根銀元的主圖表現(xiàn)的是美麗圣潔的自由女神,所以也有“自由女神銀幣”之稱。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各資本主義國家在對外貿(mào)易中均采用機制銀元,而腐敗落后的清政府仍采用完全落伍的“銀兩制”,遠沒有外國銀元那樣整齊劃一,便于使用。這一時期,墨西哥的鷹洋、英國的“站人”、法國的“坐洋”、日本的“貿(mào)易銀元”(日本龍洋)等外國銀元在相互貿(mào)易中大舉侵入我國,造成我國純度很高的大量白銀源源外流,各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獲利甚豐。美國從19世紀末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面對各國對我國的經(jīng)濟侵略,豈能袖手旁觀?于是,該國繼1873年發(fā)行美國貿(mào)易銀元之后,又從1878年開始發(fā)行美國貿(mào)易銀元,即“摩根銀元”,以搶奪在世界上相當活躍的墨西哥銀元的勢力范圍。
據(jù)介紹,摩根銀元的設計者喬治·摩根(1855-1923年),系英國伯明翰人,少年家境貧寒,很少有上學機會。直至在伯明翰藝術學校獲獎學金后才有機會赴倫敦深造,獲英國著名雕塑家懷恩的青睞,將他收至門下,逐漸成長為卓有成就的藝術家。1876年,21歲的摩根被美國造幣廠聘為助理雕刻師,開始嶄露頭角。但是,由于當時把持美國造幣廠的巴伯父子嫉賢妒能,不斷打壓年輕的摩根,只讓他干一些打雜的事,難以發(fā)揮才干,直到兩年后的1878年,才在造幣廠慧眼識珠的林德曼廠長的大力支持下,得以獲得“摩根銀元”的鑄造權。據(jù)悉,銀幣上自由女神的形象的設計靈感或者說藝術原型,來自一位美麗的教授美術的女教師。足以使人眼前一亮的摩根銀元面世后,設計者的名字不脛而走,名聲大震。此后,他還成功設計了“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1/2美元紀念幣等著名貨幣,特別是他設計的林肯頭像,廣獲好評。摩根在美國造幣廠辛勤勞作了近半個世紀(48年),成為美國錢幣界里程碑式的重量級人物。我們不論從哪個角度來欣賞摩根銀元,她都堪稱外國銀幣中的精品。其正面為自由女神的側(cè)面像,形象生動,美麗端莊,面龐輪廓鮮明,雙目炯炯有神,秀發(fā)飄逸,具有動感;雕刻細膩,立體感很強,不易偽造。女神的頭飾束帶上設計有一個英文單詞“LIBERTY”(自由);頭像的上半環(huán)文字為“E·PLURIBUSUNUM”,意即“合眾為一”,顯示獨立后的美國的團結與強大;頭像的下半環(huán)呈弧形排列著7顆和6顆六角星,代表美國1776年獨立時所轄的13個州。銀幣背面的四周文字為美國的全稱“UNITED STATES AMERICA”(美利堅合眾國),銀幣下方有“1美元”的標注“ONE DOLLAR”。摩根銀元與“美屬菲律賓比索銀元”一樣,為一只矯健的老鷹,雙爪緊握利箭和橄欖枝,凸現(xiàn)美國新殖民主義者的兩手政策。該銀幣重26.73克,材質(zhì)為90%的銀和10%的銅。摩根銀元從1878年到1904年連續(xù)鑄造了數(shù)十年,成為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主要的銀幣。之后,由于銀資源短缺而停鑄。直到1921年才恢復大規(guī)模鑄造。摩根銀元分別由費城、舊金山、卡森城、丹佛、新奧爾良5家造幣廠鑄造,其中由卡森城造幣廠鑄造的(標記為“CC”)的摩根銀元的鑄量僅占摩根銀元總量的2%左右,加上該廠的存在如曇花一現(xiàn),因而,有“CC”標記的摩根銀元因稀少而珍貴。此外,1903年由舊金山造幣廠鑄造的(有“S”標記)摩根銀元也僅鑄造了124.1萬枚,而后又大部分被熔毀,據(jù)稱,真正流通到市場上的僅為6萬枚左右,因而,也非常珍貴,目前價格已達萬元以上。目前收藏市場偶爾見到的多為1921年鑄造的,目前的市價已近300元;而1878年-1904年之間的摩根銀元由于年代久遠、存世量少等原因,市面上較為少見。
由于有著自由女神像的摩根銀元,設計和鑄造質(zhì)量俱佳,而且還是極少以設計者命名的銀元,因而深受銀幣愛好者的青睞。(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