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用銀,正如彭信威《中國貨幣史》所說,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最初的一百年,專用以“兩”為計算單位的銀錠;第二階段是嘉慶以后的八九十年間,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成為一種被認可的選用貨幣;第三階段,即清光緒及其后,中國機制銀元,并賦于法償資格。無論在什么階段,銀錠的使用事實上始終沒有退出流通領域,尤其在第一、二階段上。常德系湘西北門戶。清代設“常德府”,下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府治在武陵。清代常德商品經濟十分發(fā)達,用銀極為廣泛。據筆者收藏及資料,常德銀錠有武陵縣銀錠(談應來藏,圖1),長5.2厘米,重331克。桃源縣李源茂銀錠(圖2),長5.3厘米,重391克。龍陽(漢壽)縣李源茂銀錠(圖3),長5.4厘米,重379克。此外,常德還有一種特制的銀兩叫“鉛絲銀”,一般重65克(圖4)。上述銀錠,灰褐色包漿,色澤溫潤自然。錠底及周邊有蜂窩孔和水波紋,蜂窩孔深淺不一。錠面銘文為陽文戳記,字體清晰。從“武陵縣”三字銘文看,這枚銀錠應是當年武陵縣政府鑄造的庫銀。
據考證,清代銀錠銘文相當復雜,沒有一定的定式。總的說來,它可分官銀和商銀兩種。官銀比較注重紀年,商銀則比較注意商號(錢莊、銀莊、票號、爐房等)名稱。無論官銀還是商銀,它們的銘文都是以類似蓋印章的方式敲擊上去的。清代銀錠銘文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言簡意賅。最基本的內容包括:紀年+地名+發(fā)行機構+工匠名。當然,不同地區(qū)、不同鑄造機構,在銀錠銘文內容上或增或刪。有的只有發(fā)行機構、地名、人名等,有的甚至只有地名,銀匠姓名或有或無,武陵縣銀錠就是如此。
清代流行“大數用銀,小數用錢”。常德各縣大宗交易,還糧納稅,買田置業(yè),一般都使用銀兩。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常德府賦稅征銀101387.98兩。康熙五十年(1711年),常德府民更屯丁共36457人,征銀7684.9兩,其中武陵縣(常德)3464.74兩,桃源縣1930.75兩。白銀作為主要貨幣流通。因此,常德鑄錠盛行。鑄造銀錠主要依靠爐房。爐房即銀爐。除官府鑄造銀錠外,民間的錢莊、銀號、銀行、票號等金融機構也鑄造銀錠。所以,鑄造銀錠的銀爐有官營和私營之分。官設銀爐多附設于藩庫、關局、官銀號等機構內。民間熔鑄銀兩的機構主要有銀爐和爐房。它們受銀號、錢莊、票莊、銀行或個人的委托而鑄造。晚清,法令漸弛,各地私自開設的銀爐被稱為“私爐”,官方也不加取締。凡新開銀爐都需有殷實商號10余家出具保結,到公估局核準后才能開爐熔鑄。
光緒年間,常德錢業(yè)商人自行開設銀爐鑄造或銷毀省平銀,以張祥順、陳雙盛兩家最著名。銀爐鑄銀錠都印招牌,以示負責。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桃源縣左思源在縣城南街開設左義興銀號。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桃源縣周天祥在縣城南街開設周利興銀號。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裕通源、德裕福、裕恒益、周豐成、義源泰、同升恒6家銀號,在常德均設有支店。營業(yè)主皆為江西人,每家總店資本約500-600萬兩。清光緒末年,金生茂、饒晉中、席茂順錢號從江西豐城遷來龍陽(漢壽)開業(yè),兼營熔鑄銀錠。隨后,有同福、同豐、老同豐、老鳳祥、老舟鳳、老寶華、老同和、天源興、譚寶華、饒順豐、李慶和、唐寶成、龔茂順13家銀爐,先后從江西遷到龍陽(漢壽)熔鑄金、銀錠,經營加工金銀首飾,人稱“江西幫”。
清代銀錠的名稱相當復雜,種類繁多。清朝總稱元寶銀,通常則有元寶、中錠、小錠、碎銀、滴珠等名稱。常德流通銀兩有:元寶即大錠,約重五十兩,人稱馬蹄銀,多用于大額支付。中錠約重十兩,多作秤錘狀,叫錁子,其作馬蹄形者叫小元寶。小錠的重量自三兩至五兩不等,狀如饅頭,叫小錁銀。一兩以下的銀屑,稱滴珠或福珠,專作補助銀錠之用。據常德《金融志》記載,常德現(xiàn)銀有十足大寶銀,如“武陵縣.光緒十七年十二月”,重1900克,也有市紋銀,存世有“星恒.祥泰號”,重318.8克;“星恒.徐洪泰”,重335.2克;“星恒.同興泰”,重368.1克;“星恒.源興號”,重405.8克。
銀兩制度的最大特點,就是實行“實銀”和“虛銀”兩類形式。實銀,又稱實銀兩,就是有白銀實物存在的銀兩貨幣,它往往以銀錠的面目出現(xiàn)。實銀可以有不同的種類,它們之間的區(qū)別是以成色、造型和大小的不同作為依據的。虛銀,又稱虛銀兩,與實銀對稱。它只是銀兩名目價值的計算標準,規(guī)定這種銀兩的名稱、重量、成色和按照當時當地的使用方法。虛銀的存在以實銀為基礎,是實銀的價值符號。在實際運用中,不同造型、成色和重量的銀錠總要以一定的虛銀標準折算,以確定它的貨幣價值和貨幣量。
銀錠為稱量貨幣,計值單位為“兩”。銀兩計重標準叫平。由于衡制不統(tǒng)一,各縣銀平不同。筆者藏有各類銅砝碼,分別為“貳拾兩”、“拾兩”、“伍兩”、“肆兩”和“壹兩”,有的砝碼上還標明“省平”和“市平”字樣(圖5)。很顯然,這些砝碼是用來稱量銀錠的。常德錢平以長沙錢平(省平)為計算標準。常德平簡稱常平。
同一銀兩以京平計重叫庫平銀,以省平計重叫省平銀。庫平銀俗稱解項銀,向藩庫解款使用。每兩合37.24克,成色98.7%,即視為十足銀兩。省平銀俗稱用項銀,大宗交易使用。常平銀成色為99.7%,常德商人習以1042兩折合庫平1000兩。桃源與湖南省內各地之間的交易匯撥往來,均以長沙錢平(亦稱省平)作為計重的折算標準??h內錢平稱“桃平”,每100兩桃平較100兩省平大1兩4錢2分,即省平100兩合桃平98兩5錢8分。
銀兩所含純銀成分,稱為成色,亦稱銀色,簡稱“色”。流通銀兩的成色參差不齊,換算繁復。常德與長沙、湘潭、岳陽使用的主要銀兩為“二四寶”,此亦稱作該幾地的通用寶銀,或謂之當地的標準銀。每50兩二四寶銀相當于全國標準銀——紋銀52兩4錢的含銀量。按52兩4錢紋銀計值,即升水2兩4錢,故稱二四寶。因其成色高于紋銀。在成色、重量都不同的情況下,就存在著復雜的平、兌關系。這種平兌關系,無論是在當地還是在異地,都存在于白銀的交易之中。采用不同的平碼標準和折算方法,同樣重量和成色的白銀所獲得的貨幣價值是不同的。所以,在市場流通過程中,搞清楚銀錠的成色、平碼標準和兌換關系,即銀錠的三元要素:色、平、兌,是極其重要的。
《辛丑條約》簽定后,清政府支付庚子賠款,致使銀兩大量外流。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常德官錢局印刷銀元票、銅元票、制錢票流通,銀兩用途逐漸狹小,至民國二年(1913年),市面銀錠絕跡。應該肯定,常德銀錠自它誕生起,到退出流通領域,在常德社會經濟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常德銀錠對本地經濟發(fā)展的影響是深遠和長久的。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