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天津的一位古錢商告訴我他得到了一枚很稀少的鏤空花錢,問我有沒有興趣。我說你把圖片發(fā)給我看看再說,后來他把圖發(fā)到了我的信箱。
初觀此錢, 我眼前一亮。這是一枚從沒有見過也沒有資料記載的錢。此錢熟舊圓潤,看銅質(zhì)和包漿的色澤,時代應(yīng)是遼金之物無疑。而且是一枚傳世珍稀品,于是我決定買下這枚錢,盡管價格不菲。
這枚鏤空錢上有一兔、一馬、兩鷹,這些動物的形象是寫實的,十分生動傳神。它們象征著什么呢?
我想到了女真族、蒙古族、滿族等這些馬背上的民族,都曾在草原上過著游牧的生活。馬是他們的最愛,是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動物。而鷹是他們狩獵的好幫手,有一種獵隼,俗稱海東青的小型鷹,則是滿族人最喜歡的猛禽,世世代代人工馴養(yǎng)。
除民間外,遼、金、元、明、清各代均設(shè)有類似鷹坊的機構(gòu),專司捕取和飼養(yǎng)。滿族人以鷹用于狩獵,統(tǒng)治者則以鷹捕鵝雁,作為享樂消遣的手段。海東青的捕捉和馴服很不容易,民間常有“九死一生,難得一名鷹”的說法。將野性十足的海東青用捕鷹網(wǎng)捕獲后,要拜謝“鷹神”格格的恩賜。帶回家放在熬鷹房將鷹上架,加上“腳絆”,幾天幾夜不讓它睡覺,磨掉野性,叫“熬鷹”。再通過“過拳”、“跑繩”等環(huán)節(jié),這時鷹就能聽人的吆喝來到獵者的手臂上。最后通過對鷹的“勒膘”,把腸油刮出,使鷹饑餓,但肌肉強健,便于捕獲獵物。
馴好的鷹就可以到山野之中“放鷹”了。架鷹者站在高處觀望,讓人用棒敲打樹叢將野物轟出,俗稱“趕仗”。發(fā)現(xiàn)有獵物跑或飛出,鷹會立即尖叫著俯沖下去捕獲住獵物,架鷹者要盡快趕到取下獵物,只給鷹吃點動物內(nèi)臟,不可喂飽,所謂“鷹飽不拿兔”,就是這個道理。
除《清朝野史大觀》外,《燕山叢錄》、《遼史》等書還比較詳細地記錄了遼國主縱鷹助獵的情景。次年早春,獵戶們將鷹喂飽,除去鈴鐺和腳絆子,將鷹放回大自然過春天和夏天,繁殖后代。
有一幅元代劉貫道畫的《元世祖出獵圖》,就描寫了元世祖騎駿馬之上,一手持鞭、一手架獵鷹,馬前方有一兔倉皇逃跑的情景。這枚錢上的三種動物都集此畫于一身了。
既然馬、鷹是游牧民族的心愛之物,獵物又是他們的重要食品,那么把它們刻畫并鑄成錢幣形式佩掛在身,則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了。這枚錢經(jīng)過千百年的流傳,至今把玩得圓潤亮澤,可見歷代主人的喜愛程度。
這當然只是我的一管之見,我認為目前還沒有更好的解釋來揭示這枚錢的文化內(nèi)涵。在此求教于諸博友與方家。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