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剛卯、嚴卯,又稱玉雙卯、雙印,是漢代特有的用于辟邪護身用的小件佩帶玉器。器呈長方柱體,一般長約2厘米,上下大小一致,邊長約為1厘米,中有小圓孔,可穿繩佩掛。器面刻辟邪趨吉語句,意為乞求神靈保佑,辟除不祥。因大多制作于正月卯日(據(jù)說只有在此日制作,才具有避禍趨吉之效能),且有“強劉”之意(剛與強同義),故稱剛卯。玉雙卯與翁仲、司南佩一起,為漢代辟邪玉器三件寶。
雙卯從質(zhì)地上又分為玉、犀牛角、象牙等。當時對佩戴不同質(zhì)地的雙卯有嚴格的規(guī)定,佩帶人等級不同,雙卯的質(zhì)地及佩掛的絲帶也不同,只有帝后、諸侯王、列侯方可佩戴白玉剛卯、嚴卯。
剛卯與嚴卯之間,大小、形狀一致,均以上好的和田白玉制作而成。唯一的差別是在器身所刻的文字上,剛卯以“正月剛卯”起頭,嚴卯以“疾日嚴卯”起頭。
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東漢時期的玉嚴卯(圖2),江蘇省邗江縣甘泉山東漢2號墓出土。此卯以新疆和田白玉琢成,略含青色和微小雜質(zhì),玉質(zhì)瑩潤,光澤好,呈半透明狀。形狀為長方形柱體,高2.2厘米,頂面、底面邊長均為1厘米。器身中心琢一縱向通心小圓孔,以供系帶。外壁四面,每面各琢兩豎行文字,每行4字,計32字。文字為:“疾日嚴卯,帝令夔化,慎爾周伏,化茲靈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剛癉,莫我敢當?!眱?nèi)容為避逐疫鬼之辭,與《后漢書》等史載相合。字體為隸書,推測是用利器反復刻劃上的。筆畫平直,主畫無波挑,結體簡約,時有缺筆,與漢代(特別是東漢)成熟隸書(即八分書)不類,與漢代文字瓦當、畫像石、壁畫、印章等文字也有相當距離,應為漢代刻于玉器等器物上的一種書體。其字線條平直,遒勁爽利,結體勻稱,筆畫略向右上傾側(cè),而體勢復歸平正,富于特色,具有相當?shù)臅ㄋ囆g價值。出土此卯的邗江縣甘泉山漢墓,是東漢廣陵王墓,使用和田白玉制嚴卯,符合當時的禮制。
此件漢代玉嚴卯,與1972年安徽亳州鳳凰臺1號漢墓出土的玉雙卯(圖3)很相似(該墓與玉雙卯伴出的還有玉司南佩1件和玉豬等)。亳州共出兩件(一件剛卯,一件嚴卯),各高2.3厘米,質(zhì)地為新疆羊脂玉,玉質(zhì)溫潤,雕琢精致。器呈長方柱體,中有孔可穿帶。每件四面均刻字兩行,玉剛卯為34字(第一面10字,為“正月剛卯既央,靈殳四方” ),玉嚴卯32字,共計66字,與《后漢書》等文獻記載相合。此二卯出土于曹操長夫人丁氏之父丁崇之墓。根據(jù)《后漢書》載:佩戴玉剛卯、嚴卯,“乘輿、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據(jù)此可推斷,墓主人丁崇應官居公侯。目前由考古發(fā)掘出土的玉剛卯、嚴卯,較為少見,見諸發(fā)表的僅南博和安徽亳州所藏這三件,彌足珍貴,且玉雙卯與玉司南佩同出,為研究東漢社會的風俗、葬俗和玉雕藝術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玉剛卯的雛形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及琮形管。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馬承源先生認為:“不少文明時代的禮器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的濫觴期”,而“剛卯不是漢人的首創(chuàng),它是(良渚)琮形玉管或方柱形琮(圖1)退化的結果”;“從剛卯到方柱形良渚文化的玉琮,在考古資料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可以追蹤上溯的現(xiàn)象,它的祖形只能是良渚文化的長柱形玉琮或琮式管。”另外,他還認為:“漢代剛卯上的銘文有關神人除邪鬼的內(nèi)容,和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人等紋飾內(nèi)容,具有超世紀的聯(lián)系,這是中國歷史長期延續(xù)性特征在民俗方面的一個側(cè)面。”商周時,琮形管又演變?yōu)榉街斡窆堋S駝偯?、嚴卯承繼方柱形管的外形特征(如呈長方柱體、“外方內(nèi)圓”等),而有演化,頗具時代特色。
說到玉剛卯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是“強劉”。雙卯大約開始出現(xiàn)于西漢后期。雙卯特別是玉剛卯因有“強劉”之意,王莽時曾一度廢止,東漢時又恢復使用,漢以后廢除不用。據(jù)《漢書.王莽傳》:王莽篡漢后,顧忌到“‘劉’為‘卯、金、刀’也,正月剛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于是“去剛卯莫以為佩,除刀錢勿以為利”,責令臣民不得帶玉剛卯;又“更作小錢,徑六分,重一銖,文曰‘小錢直一’,與前‘大錢五十’者為二品,并行?!睅煿抛⒃唬骸懊б詣⒆稚嫌忻?,下有金,旁又有刀,故禁剛卯及金刀也?!?元末明初學者陶宗儀所著《南村綴耕錄》卷二十四“剛卯”:“《懶真子錄》云:‘漢人以正月卯日作,佩之,銘其一面曰剛卯。’乃知今人立春或戴春勝,亦古制也。蓋剛者,強也;卯者,劉也。正月佩之,尊國姓也?!?/p>
二是辟除邪厲、強身健體。五代學者文谷《備忘小抄》云:“剛卯,佩印也,其制,卯以正月卯日作,銘刻于上,以辟邪厲。”(見宛委山堂本《說郛》卷三十一) 宋代詩人陳與義《以玉剛卯為向伯共生朝》詩云:“仲冬吉日,風穆氣休。我出剛卯,以壽元侯。祝融之玉,莫此離方。元侯佩之,如玉之剛。攘除厲兇,以迪明王。南門不鍵,有室則強。三肅元侯,既贈既禱。曷以報我,當以剛卯。”
明清時,特別是清代乾隆時,玉剛卯有一定數(shù)量的仿制、偽制。所仿制的除四方柱形體外,還有六面、八面柱體。在南京博物院藝術陳列館的玉器館里,即有一件乾隆年間仿制的玉剛卯,無論形狀、質(zhì)地、顏色等,與漢代的玉剛卯均有不小的距離,可看作是有時代特色的仿制品。此件仿品,高約2厘米,呈八面柱形,無文字;中有一可供系帶的圓孔,較大,直徑約為5毫米,為南博院藏玉嚴卯小圓孔的三四倍;質(zhì)地可能為新疆和田青玉,經(jīng)染色作舊處理,呈青黑色,已看不清原來的色澤。清乾隆時制作出一大批仿古玉器,有大型的璧、琮、圭之類,也有小巧的蟬、握、剛卯之類。此件玉剛卯,可說是清代小件仿古玉器中的代表作品。
另外,在網(wǎng)上及古玩市場上,也常見仿制玉剛卯(圖4),多呈四方柱體,中有圓孔,較大,上刻文字,結體散亂,線條粗硬,缺筆少劃,遠失漢代文字風貌,且筆劃上無自然包漿;經(jīng)染色、作舊處理,一般呈黃褐色、深褐色、青黑色、青灰色等,色澤很不自然,一看即知為新近作偽無疑?,F(xiàn)在市面上連民國以前的舊仿都很少看到了。
(責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