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紫砂壺首先應學會鑒賞,紫砂壺的審美主要體現在它質樸高雅的容姿及其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品位。近代藝人的作品,有著特殊經歷,是在大浪淘沙中精選出來的,保存至今的數量不多,其中名家名作更是寥寥無幾。其砂質大多是黃龍山紫砂土,砂質純凈,做工精細,造型古樸大方,體現了陶藝所蘊含的本質美。功能上強調實用性和使用上的舒適性,成型手法技術嫻熟,裝飾手法以陶刻為主,多為陶刻名家所為,氣韻刀法皆屬上乘。造型完美,且特別講究整個生產過程中的工藝質量。時至今日經多年茶汁滋潤,把玩摩挲,壺身如古玉般溫潤亮麗,光可鑒人,外似紫玉,內如碧云。筆者收藏有兩把這樣的紫砂壺,現介紹如下:
第一把漢君壺高9厘米,寬12.5厘米,容量300毫升。用紫泥制作,呈栗紫色,為傳統(tǒng)的曼生壺式之一。此壺造型規(guī)矩穩(wěn)重,樸素大方,用泥獨特,色澤晶瑩溫潤,包漿自然,是一件做工精湛的茗壺精品。壺腹鐫有“滌煩壬辰東溪”六字銘文(圖1),壺銘言簡意賅,且切壺切茶,格調高雅,字體優(yōu)美,刀工流暢,剛勁有力,功底深厚,行書氣韻濃郁,不愧出自陶刻名家之手。
此壺壺身扁圓,斜肩較寬,短彎流與小圓把各具神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對應,起到平衡壺身的作用,給人以穩(wěn)定和諧之感。圓平蓋,橋形鈕,蓋與壺口吻合嚴密。壺身線條豐富,線形優(yōu)美,轉折自然,處處顯露出飄逸、圓潤、古樸、淡雅平和的容姿??春蠼o人一種美的享受,充分反映了制壺者高超精妙的制作技藝,底鈐“范莊農家”篆書陽文方印,蓋內鈐“靜安”隸篆小章(圖2),鈐印端正,印文規(guī)矩清晰,今人難以達到如此水平。“范莊農家”為清乾隆時紫砂高手范章恩后人的齋堂號,“靜安”即范靜安(1860~1928年),清末民初時宜興著名壺藝人,范家壺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此壺壺銘記有干支年款,壬辰應是1892年,為準確斷代提供了可靠證據。
第二把為大圓壺,高12厘米,寬14.8厘米,容量1000毫升。用紫泥手工制作,呈栗紫色。此壺砂質細膩,溫潤柔和,做工精良,壺形輪廓圓渾悅目,體形碩大周正,線條自然流暢,比例恰當合體,包漿厚重自然,三彎流高翹挺拔,似蓄勢待發(fā)的箭首向空中飛出,極具動感。大耳把,耳把、壺流、壺口是用“拍筒”法制成,內外處理干凈利索,壺的表面光潔圓順,典雅大方,氣度非凡,堪稱難得的紫砂佳作。
此壺壺腹兩面均鐫刻銘文,一面用隸書篆刻“明目益思”、“宜興企陶刻”(圖3),另一面用行草鐫刻“人非有品不能閑”、“宜興永陶并刻”(圖4)。銘文內涵深邃,筆法縱橫瀟灑,行草并用,行有行風,草有草芒,行草相間,運刀精熟,流暢自如,遒勁飄逸,猶如蒼藤古柏,實為難得之書法也。壺底鈐“宜興松亭自造”篆書陽文方印(圖5),鈐印金石韻味濃郁,結合中國傳統(tǒng)“詩書畫印”裝飾藝術的特點,給每一位紫砂壺愛好者在品茗的同時也帶來了藝術享受。
第一把漢君壺刻銘者東溪和第二把大圓壺的制壺者松亭,實為同一人,即趙松亭(1853~1935年)。趙松亭,號九齡、支泉,藝名東溪,清末民初時著名壺藝家、書法家、實業(yè)家。他出生于宜興川埠上袁村清貧的秀才之家,幼承家學隨父學習詩文書畫,為后來鐫銘奠定堅實基礎。16歲拜邵家壺傳人邵夫廷為師學制壺,因勤奮好學進步很快,其成名之作為“隱角竹壺”,壺底鈐“宜興松亭自造”篆書陽文方印(與圖5同)。1881年結識了為邵夫廷刻字的前輩藝人吳月亭(竹溪),吳見其書法功底深厚,便教其陶刻技藝,并為其起藝名東溪。1892年受聘于吳縣(今蘇州)顧茶村吳大澂(1835~1902年,吳湖帆祖父)家中為吳氏制壺。吳乃晚清著名金石學家,家中收藏頗豐,趙松亭得以觀摹古器,心摹手追,其藝日高,為吳氏所制茗壺均鈐其堂號“寶齋”,刻銘用“東溪”款。趙松亭技術全面,壺藝高超,自制自繪自鐫無所不能。1894年回鄉(xiāng)經營紫砂器,以外銷為主,民國十四年(1925年)自籌資金,自建龍窯定名“復興窯”,開廠設坊,燒制“貢局”系列紫砂器,供茶坊酒肆,并外銷英法及東南亞等國,成為宜興著名實業(yè)家。趙松亭一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既是一位技術出眾的制壺高手、陶刻名家,又是一位具有創(chuàng)新思想的實業(yè)家。
企陶為吳漢文,清末民初時陶刻名家,“吳德盛陶器店”創(chuàng)始人。1916至1939年在宜興蛟橋開辦陶器店,專營“金鼎”商標紫砂器,其中“金鼎”圖案由“吳德盛”三字組成。店主吳漢文,號岐陶主人、巖如主人,室名“松鶴軒”,能制壺,鐫刻。
永陶為清末民初時陶刻藝人,生卒年代不詳。
以上兩把紫砂壺由四位名家經手,并均與趙松亭有關。第二把大圓壺雖非原蓋,但其風韻猶存,昔日紫砂名手制壺技藝和鐫刻水準,令人傾倒。
紫砂壺以老為貴、名家為上。老壺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著壺藝發(fā)展的歷史軌跡。名家的壺藝術水平高,升值潛力大,更具收藏價值。
筆者收藏紫砂壺多年,深知獲得一把名家名作十分不易。由于歷史原因,許多存在民間的紫砂壺,在“文革”中被當成“四舊”殘遭毀壞,存下來的如鳳毛麟角,特別是趙松亭的作品更少見到,因而倍受國內外藏家青睞和推崇。在去年天津紫砂精品展銷會上,許多當代壺藝家,其中包括清華美院張守智教授和宜興李昌鴻大師看后贊嘆不已,認為只有這樣的藏品才是頗見心力的高品位收藏,才能給人以濃郁美感和震撼心靈的藝術享受。
多年的收藏使筆者確切體會到:淘壺一樂,藏壺一樂,賞壺一樂,賞而有收獲,與藏友共賞,豈不更樂。也許這就是收藏的魅力吧!
(責編:雨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