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金銀器是中國古代金銀器藝術(sh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xiàn)了黨項貴族奢華生活,也反映出西夏本土文化與中原文化、西域文化之間的交融。西夏金銀器在繼承唐代傳統(tǒng)工藝的同時,又受到宋、遼、金及回鶻文化的影響,并根據(jù)本民族的生活習性而創(chuàng)造出了富有特色的金銀器制品。
西夏金銀器的生產(chǎn),主要出現(xiàn)在西夏建國以后。隨著黨項人與漢族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黨項貴族們對各種奢侈品的欲望也日趨強烈起來,特別是金銀器。由于西夏地處西北內(nèi)陸,境內(nèi)多山和荒漠,地理環(huán)境惡劣,這里的金屬礦藏相對較為缺乏,需要從境外,特別是中原地區(qū)輸入。西夏雖與遼結(jié)為盟好,但遼國在經(jīng)濟上對西夏進行限制,禁止對夏的金屬輸出,史料記載:1033年(遼重熙二年,夏顯道二年)12月,遼興宗下詔“禁夏國使沿路私市金鐵”;1063年(遼道宗清寧九年,夏毅宗拱化元年)“禁民鬻銅于夏”。因此,西夏便通過與宋之間進行貢使、榷場和邊民貿(mào)易來得到貴重金屬?!端问贰は膰鴤魃稀酚涊d“德明自歸順以來,每歲旦、圣節(jié)、冬至皆遣牙校來獻不絕,而每加恩賜官告,則又以襲衣五,金荔支帶、金花銀匣副之,銀沙鑼、盆、合千兩,錦踩千匹,金涂銀鞍勒馬一匹,副以纓、復,遣內(nèi)臣就賜之?!?044年,宋、夏“慶歷議和”以后,西夏又通過每年的“凈賜”與“回賜”,從北宋政府得到了大量的金銀器物。由于西夏“來獻不絕”,才得到宋賜的金銀、茶葉和絲綢等物。《宋會要輯編》第169冊《刑法二》記載,西夏和西鄰的回鶻“多市金銀入蕃,使宋京城金銀價貴”。對此,北宋采取了一些禁絕的措施,如“大中祥符元年,帝(宋真宗)以京城金銀價貴,以問三司使西謂,謂言多為西‘賊’、回鶻所市入蕃,詔約束之”。實際上這類措施收效甚微,大量的金、銀及銅仍然流出塞外,這種非法的貿(mào)易行為,實質(zhì)上體現(xiàn)了西夏對北宋的經(jīng)濟依賴。
北宋不僅為西夏提供了大量的金、銀原料,而且其先進的金銀器制作工藝與技術(shù)也傳入西夏。因此,西夏貴族開始加緊自己的開采、冶煉,發(fā)展本國的金屬鑄造業(yè)。另外,西夏的黃金拉絲工藝水平也很高,文獻記載,西夏官吏戴金冠,還有“人馬皆衣金”。這里的“衣金”就是衣“金錦”,即把黃金拉成絲,織到毛、絲、棉織物中去,這是技術(shù)性極高的工藝,反映出西夏工匠已經(jīng)掌握了較高的金銀器鑄造工藝和技術(shù),包括制模、澆鑄、焊接、拋光和鎏金銀等多種工藝技術(shù)。
西夏統(tǒng)治者為了滿足其奢侈生活的需要,在中央的十六司機構(gòu)中,設(shè)有文思院,專門管理金、銀、犀、玉等高級用品的制造,主管有關(guān)王室在日常生活和禮儀制度上所需用的各種工藝制品,是官府手工作坊之一,也可以說是皇家工藝制作局。
西夏對金玉之類貴重器物的使用極為嚴格。《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卷七《敕禁門》明文規(guī)定:一般官吏、百姓不許穿黃色衣服,不許使用金器,建房不用金飾,鑲金、鏤金或鍍金之物亦不許隨便使用,只有獲得批準的特別情況例外。
正是由于統(tǒng)治者的壟斷、占有和喜好,西夏金銀飾品的制作工藝十分發(fā)達。西夏陵出土的金帶飾,以錘揲技術(shù)凸飾唐代流行的串枝葡萄紋圖案,其裝飾不但果實特別飽滿,而且葉子也很生動,葉果相襯給人以厚實的感受;花瓣形鏤空金飾為附屬飾件,形體雖小,但制作精美,小巧玲瓏;鑲綠松石銀飾,作菱形菊花狀,花蕊上鑲嵌一顆綠松石,做工精細,鑲嵌工藝高超。
總的看來,因為西夏統(tǒng)治者十分仰慕中原文化,深受漢族先進經(jīng)濟、文化的影響,故其金銀器的發(fā)展趨勢是本民族成分越來越少,而中原成分越來越多,這種演變與西夏社會封建化的發(fā)展過程相一致。
迄今為止,西夏金銀器出土的主要地點有四處:內(nèi)蒙古的高油房古城、寧夏的西夏陵、靈武縣石壩村、甘肅武威市東大街署東巷?,F(xiàn)將各博物館收藏的一部分金銀器予以介紹,供藏友鑒賞。
1 1987年10月,在甘肅武威市東大街署東巷挖出了一批窖藏西夏之物,有金碗、金鏈和金撮等,共5件(圖1、2、3),現(xiàn)藏甘肅武威博物館。
金碗(圖1)
高4.7厘米,口徑9.1厘米,底徑3.2厘米,重140克。
共有2件,均為侈口、直壁、平底,薄胎。碗心在三道弦紋中鍛壓兩枝左右交錯的牡丹花卉,碗口內(nèi)沿鍛壓連續(xù)的纏枝菊花圖案。
金撮(圖2)
通長41.5厘米。
細長,呈螺旋三角形,頭部為勺狀,肩寬,漸收至尾部。經(jīng)專家確認為撮,撮是我國古代的量器的一種(10撮等于1勺),因其為純金所制,在全國各地歷代出土文物中極為少見。
穿松石金鏈(圖3)
長11.5厘米。
用拉細的金線制作而成,兩端纏繞金絲圈呈彈簧狀,中間有兩個金環(huán)相套,彈簧與環(huán)之間串接有不同顏色的綠松石,色彩鮮艷美觀。特別是彈簧狀部分的金線粗細均勻,擰旋規(guī)整嚴密,工藝十分精細。
2 自1972年開始,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對位于賀蘭山下的西夏陵展開全面調(diào)查,發(fā)掘了一座帝陵和三座陪葬墓,出土了一些金銀裝飾品(圖4、5、6),現(xiàn)藏寧夏博物館。
西夏荔枝紋金牌飾(圖4)
長5厘米,寬2.1厘米,厚0.4厘米,重11.7克。
銀川西夏陵區(qū)6號陵出土。
該飾件通體呈長方形,用純金捶碟而成。四周壓出凸棱邊框,正面凸出三組荔枝果及枝葉紋,底為圓點紋。背面左右兩端各有一橫穿,是固定在其他物品上的裝飾件,其精美的圖案,表現(xiàn)出了西夏時期高超的鑄造工藝。
花瓣形鏤空金飾(圖5)
底邊長2.8厘米,斜邊長2厘米,厚0.1厘米。銀川西夏陵區(qū)6號陵出土。
中間鏤空。周邊呈花瓣狀,頂角為桃尖狀,器身共有三個釘孔,孔內(nèi)各有一枚帽狀金釘。
嵌松石銀菊花飾(圖6)
長4厘米,寬2.8厘米,重2.7克。
銀川西夏陵區(qū)6號陵出土。
橢圓形。表面鎏金,中間花蕊處原鑲嵌有綠松石,出土時已脫落,周圍為連珠及卷草紋,邊飾蓮花瓣紋,其中少了一菊花瓣。該器物為西夏人帽子上的一個裝飾物件。
3 1976年,在寧夏靈武縣石壩村出土了一批西夏銀器,共十五件,有發(fā)飾、盒、碗等(圖7、8、9、10),現(xiàn)藏寧夏博物館。
曲角銀釵(圖7)
曲長14~18厘米,重32.3~35.5克。
共8件,通體為形制相同的兩股釵,分大、中、小三型。上部較細,下部為錐體。
舍利盒(圖8)
長5.3~6厘米,直徑4.2~4.8厘米,厚1.8厘米,重27.2~32.7克。
共2件,均為小圓鼓形,底、蓋用活軸相連,可以啟合。其中一件上下兩面中心皆為素面,周圍鑄壓同心圓凹凸弦紋,內(nèi)盤有十枚舍利子。另一件基本與上一件形制相同,只是在底、蓋兩面均陰鑄一個梵文字(譯為“阿”)。這兩件舍利盒是佛教徒隨身攜帶的寶物。
銀缽(圖9)
高4厘米,口徑10.3厘米,重137.9克。共2件,均為直敞口,淺腹,內(nèi)外壁均素面,小平底。
銀洗(圖10)
高5.4~5.5厘米,口徑10.6~11.3厘米,重114~117.9克。
共有5件,均為侈口,唇部外張,唇沿微內(nèi)卷,直壁,薄胎,小平底。其中一件碗底有墨書西夏文字,漢譯為“三兩”。器物上用墨書和刀刻的西夏文字標明器物的重量,為研究西夏歷史及當時的度量衡制度,提供了實物資料。實測器物重量,得知西夏的兩單位值約38~39.1克,而當時宋王朝的兩單位值約39~40克,由此可知西夏的權(quán)衡制度,與宋王朝的權(quán)衡制度是相似的。西夏的典章制度“悉仿中國”、“多與宋同”(引自《西夏書事》卷十一),由其權(quán)衡制度方面也得到了證明。
4 1959年4月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高油房古城,農(nóng)民在城東北角發(fā)現(xiàn)一處金器窖藏,出土各類金銀器約27千克。其中有花式金托盤、金佛等(圖11、12、13、14、15、16),現(xiàn)藏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博物館。
桃花鑲寶石金冠飾(圖11)
長3.2~7.1厘米,寬2.6~6.1厘米,重91克。
共五件,均變形,其中三件的寶石缺失,一件中部寶石缺失,一件四處有寶石。為桃形,個別的略呈橢圓形,并有立體和片狀之分。立體桃形飾件有大、中、小三個。最大飾件長7.1厘米,從背面看,由外向內(nèi)為三級或四級階梯式,每階的角部刻一周連珠紋;正面每階上有一圈小花朵,里面鑲嵌珠寶,正中嵌一顆寶石(多已脫落),寶石周圍則是菊花瓣。片狀桃形飾件體形較小,長3厘米。邊緣鑲嵌一周珠寶,中孔為橢圓或扁長方形孔,孔的周圍又做出花瓣。中孔與邊緣之間再鑲嵌珠寶或呈花紋,并有連綴小孔,上端均有一朵寶石花。
長條形鑲寶金飾件(圖12)
長約20厘米,重23克。
該金飾件殘為五段,變形?;⌒螖嗥嫌绣X紋、圓點紋、草葉紋、十字形方格紋等紋飾,飾片上還鑲嵌有寶石。
金指剔(圖14)
長8厘米,重13克。
柄呈鏤空雙魚柱形。頭向柄端,兩鰓相對,張口合鰭,尾部束帶。魚頭雕刻有仰蓮、連珠和瓜棱紋飾,末端為心形花瓣圓孔。魚尾有連珠、仰蓮、瓜棱紋飾,下接斜刃指剔。通體造型活潑生動,富有想象力,具有濃郁的游牧民族風格。
高透雕人物形金耳墜飾(圖13)
高4.2厘米,重31克。
嵌物均缺失,器物略有變形。鏤空雕刻人物、花朵,花朵置于上下兩端,上端三朵,下端五朵,花蕊中空,原有嵌物,已脫落。中間為三尊人物,正中坐像,拱手持一物,左右兩側(cè)立左男右女,耳墜背后有彎鉤,便于懸佩。
花邊形金盞托(圖15)
高5.2厘米,盤直徑12.8厘米,重220克。
由托盤、托盞和圈足三部分組成,通體錘揲成蓮瓣形,宛如一朵盤開的蓮花。托盤為平底蓮瓣形,上承蓮瓣形盞托;盞托內(nèi)中空無底,盤下為喇叭形蓮瓣圈足。盞托外沿及盤的邊沿和盤底均鏨刻纏枝花草紋,造型優(yōu)美,紋飾華麗,是西夏時期的精品。
金佛(圖16)
殘高7.6厘米。
結(jié)跏趺坐,佛頭缺失,身著寬袍袈裟,腰系羅帶垂至座下,外披通肩大衣,袈裟邊緣皆有精細的花紋。胸部挺拔,雙手置于膝上,形態(tài)自然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