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zhèn)制作仿古瓷有悠久的歷史,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明永樂、宣德年間,御窯廠仿宋代官窯、汝窯釉和龍泉青釉,成化朝仿哥窯釉,均取得豐碩成果。繼之,民窯仿古也蔚然成風。藍浦《景德鎮(zhèn)陶錄》記述隆慶、萬歷年間幾位制瓷名家,并以其姓氏命名“窯”。其中有“周窯”條云:“隆、萬中人,名丹泉,本吳門籍,來昌南造器,為當時名手。尤精仿古器,每一名品出,四方競重購之,周亦居奇自喜。恒攜至蘇、松、常、鎮(zhèn)間,售于博古家,雖善鑒別者亦為所惑。有手仿定鼎及定器文王鼎爐與獸面戟耳彝,皆逼真無雙,千金爭市,迄今猶傳述云。”
一、“周窯”仿定鼎
“周窯”仿定鼎之事,原出于明代姜紹書《韻石齋筆談》一則筆記。文曰:“吳門周丹泉,巧思過人,交于唐太常。每詣江西之景德鎮(zhèn),仿古式制器,以眩耳食者。紋、款、色澤,咄咄逼真,非精于鑒別,鮮不為魚目所混。一日,從金閶買舟往江右,道經毗陵,晉謁太常。請閱古定鼎,以手度其分寸,仍將片楮摹鼎紋袖之。遂別之鎮(zhèn),半載而旋。仍謁唐,袖出一鼎云:‘君家白定爐鼎,我又得其一矣?!拼篑敚运毓哦^之,無纖毫疑,又盛以舊爐底蓋,宛如輯瑞之合也。詢何所自來?周云:‘余疇昔借觀,以手度者再,蓋審其大小輕重耳。實仿為之,不相欺也?!@服,售以四十金,蓄為副本,并藏于家。神廟末年,淮安杜九如浮慕唐之古定鼎,形諸夢寐。太常之孫君俞,豪華好客,杜赍千金為壽,必求茲鼎一觀,以慰平生。君俞出贗鼎戲之,杜謂得未曾見,如見帝青天寶,強納千金,以二百金酬居間者攜鼎以去?!?/p>
周丹泉在唐征鶴(唐官至太常寺少卿)家欣賞定窯鼎,手測掂量器物的大小和重量,用片紙臨摹紋飾藏在衣袖里。告別唐家,周來到景德鎮(zhèn),憑先前觀察、記憶和摹繪燒制出仿品,與真器比較無絲毫差別。后來,仿品為耳食者重金購去。此文記述了周丹泉獲取資料的高明本領,省略了制作具體經過。其實,制作仿古瓷要達到亂真的程度,并非如此簡單。
二、意仿與逼真
景德鎮(zhèn)仿古瓷大致可分為意仿和逼真兩大類。意仿一般是以原器物為樣,仿制其胎釉、造型、裝飾之大意。通過仿制前朝的著名品種,繼承其制瓷工藝和裝飾特色,在帶有本時代烙印的仿品上展現(xiàn)古代瓷器的魅力,以寄托命意者清貴與高遠的情懷。逼真仿制是對原器全方位的模仿,以達到酷肖亂真的程度,意在混淆真?zhèn)我约倜罢妫_到從中牟取暴利的目的。
(一)意仿類
仿制古代器物卻有仿制者的新意,或新的時代特征,通過仿制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寄寓懷古之情。清代雍正、乾隆御窯廠仿制前朝器物技藝高超。有以下幾種仿制方式:
1 持原物照仿。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陶成紀事碑記》中記載,自雍正六年(1728年)以來,景德鎮(zhèn)御窯廠生產的仿歷代名窯釉色和前朝的品種、式樣有數十種。其中有“一仿成化窯五彩器皿”項,如傳世品斗彩花蝶紋蓋罐(也屬五彩類)(圖1)即為雍正器仿自成化器(圖2)。仿品胎質純凈,釉色瑩潤,造型婉秀,用筆細致,設色華美,頗得成化器之神韻。同時細審之,以上各項都有較明顯的區(qū)別。御窯廠為宮廷燒制瓷器,除例作之外,還有命作,即遵照皇帝旨意制作。這件仿器即是雍正七年(1729年)四月十三日,秉承諭旨“將此罐交年希堯添一蓋,照此樣燒造幾件。原樣花紋不甚好,可說與年希堯往細里改畫”。十二天后,“將成窯五彩罐一件并本樣交年希堯家人鄭旺持去”(見《養(yǎng)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遵照“往細里改畫”旨意,一“細”一“改”,自然就有區(qū)別。又如青花菊瓣紋碗,系雍正器(圖3)仿永樂器(圖4),兩碗都為敞口、弧壁、深腹、高而小的圈足,造型的最大特征是碗內底下窿、外底突起如雞心狀,故名“雞心碗”。非測繪原物式樣,仿品不能得其真髓。通常永樂時期彩繪工藝是鉤線,拓青料再略加洗染,留下拓抹的筆痕,青料有自然沉淀和洇散痕。雍正則是鉤線再用分水染色,料色明徹清新,并采用刻意點繪以仿自然而成的沉淀痕跡。圖3造型與紋樣與圖4逼肖,但細審用筆染色工藝都有鮮明的時代風格。
《清宮檔案》中有關御窯廠燒制瓷器事宜,有很多記事是:奉旨某某人持某某古瓷和木(紙)樣交年希堯或唐英,照其式樣仿燒幾件之類。間接地向具體仿制的工匠提供實物,以達到追慕古意的要求。以上兩例可以看出仿品有鮮明的時代風貌。
2 持原物資料參考照仿。有的品種是以釉色鮮艷、釉汁晶瑩取勝,這種釉的燒制成功與釉層厚薄相關。雍正七年八月十七日,郎中海望持出碎霽紅瓷盤片五塊,奉旨:此釉水甚厚,新燒的甚薄,不知何故?將此破瓷交給年希堯,照此破瓷釉水燒造(《清宮檔案》)。且莫小視殘破瓷片,雍正年間御窯廠仿宋代米色釉、粉青釉時,“系從景德鎮(zhèn)東二十里外,地名湘湖,有古宋窯址,覓得瓦礫,因仿其色澤、款式”(《陶成紀事碑記》)。從瓷片的橫截面可以測算釉層的厚薄,為仿制品施釉提供準確的依據。雍正十三年“七月十九日郎中蘇合訥、司庫常保交霽紅高足茶元木樣一件。傳旨:著年希堯照木樣燒造一百三十件送來”(《清官檔案》)。雍正霽紅釉高足碗(圖5)仿永樂、宣德紅釉,釉汁純正、勻凈,釉色凝重明艷,口沿一圈清晰的白釉線,即所謂“燈草邊”,再現(xiàn)永樂原器(圖6)的風采。圖6碗內心刻葵花,花心刻篆書“永樂年制”款。出于意仿,圖5器之高足內底沿有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款。雍正末年,霽紅釉燒制穩(wěn)定,也列入《陶成紀事碑記》中之一仿古品種:“一仿古宣窯霽紅,有鮮紅,寶石紅二種?!?/p>
3 實地考察,搜尋資料。鈞窯是古代著名瓷窯之一,以釉色斑斕華麗聞名遐邇。唐英來景德鎮(zhèn)第二年即派幕友吳堯圃赴鈞州學習考察,作《春暮送堯圃之鈞州》詩云:“玫瑰翡翠倘流傳,搜物探書尋故老?!敝该鞔诵械娜蝿站褪撬鸭x窯遺物,尋找相關資料,造訪前輩了解故事。此后,御窯廠燒制的品種有“一鈞釉。仿內發(fā)舊器,梅桂紫、海棠紅、茄花紫、梅粉青、騾肝馬肝五種”(《陶成紀事碑記》),屢次諭旨命作仿鈞釉之器均獲圓滿成功。如雍正仿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洗(圖7),紫斑在月白天藍釉中散發(fā),極具古鈞窯釉色自然天成之韻味。但是,底刻篆書“大清雍正年制”款,正是自信地告示世人:此時燒制技藝高古幽深。
(二)逼真類
仿制者刻意模仿原器物的大小、重量、胎質、釉色、造型、裝飾的用筆,以及設色、款識、風格等,以求達到亂真的程度。
1 分析原器物的各項特征。景德鎮(zhèn)各個歷史時期、各類品種的胎質、釉汁成份、配方千差萬別,制作成型、裝飾彩繪、裝匣燒成等各項工藝不斷變化。對個體器物既要把它放在一個時期內認識,又要作具體的分析。以元青花梅瓶為例:相對而言,元青花瓷胎質較粗松,常見有不規(guī)則分散的黑色小顆粒,還有不規(guī)則的氣孔。釉層較薄,釉質滋潤,釉色白泛青綠。采用分段模印成形體的各局部(肩、腹、脛),再用泥漿粘合為完整形體,很多原物有明顯粘接痕跡,器身也常出現(xiàn)左倚右傾,不夠平整對稱的形態(tài)。一般采用單件裝匣,墊餅托燒,器底無釉呈澀胎,常形成所謂“火石紅”,多見褐色斑點(粘沙)。青花鈷料色澤濃艷青翠,濃厚處有黑褐色斑點或深陷胎骨中。裝飾構圖繁密而明朗。用筆鉤線、拓抹、洗染,工致而自如,紋樣嚴謹而自然。
2 精確測定,合理配方,領會筆意,自然描繪。準確地測量器物的高度、口徑、腹徑、底徑,稱出重量。細致地測繪器物的外形輪廓線,摹繪全部紋樣。一般坯體燒成瓷后,高度和寬度有不同比例的收縮,把實物各部位的數據照輪廓線相應放大,重新畫出坯體的外形輪廓線。試驗胎質和釉的配方,將試出的“照子”與器物胎釉比較,反復調整配方,直至達到理想效果。再做坯利坯成型,按原器上的紋樣放大在坯體上定粉本,用筆準確而自然地描繪紋樣,最后按先前的分析與認識完成上釉、裝坯和燒成。以上是釉下彩繪(青花)的仿制要點。
在仿古瓷的發(fā)展史上,精心仿制、以假充真的意圖在民國時期十分明顯,混淆真?zhèn)蔚姆轮扑竭_到第一高峰期,其中五彩瓷和顏色釉瓷尤為突出。如黑地五彩梅雀圖鳳尾尊,民國仿品(圖8)胎質厚重,釉汁滋潤,造型挺拔而婉秀,滿繪梅枝橫斜,寒花疏疏密密,用筆剛勁,設色古雅,黝黝而光亮的黑地益增蒼郁清雋之美,逼肖康熙原器。(參看本刊2007年第9期拙文《大俗大雅,古色古香》之第三節(jié)。)
上世紀70年代末,景德鎮(zhèn)陶瓷館幾位專家從科研角度探索元代、明初青花和釉里紅的燒制工藝和裝飾藝術,在相關各行專業(yè)人員的配合下,開始了試探性的復制工作,在取得突破性進展后,由于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淡薄,這項科研成果逐漸在民間傳播開來,由此也促進了陶瓷私營企業(yè)仿古瓷的蓬勃發(fā)展。后來,涌現(xiàn)出景德鎮(zhèn)各個歷史時期許多個品種的仿制品,高中低檔,參差不齊,光怪陸離,令人目不暇接。
從純制作工藝技法角度,普遍認為出一個式樣較容易,仿制好這個樣品卻很難。舊時景德鎮(zhèn)陶瓷行業(yè)流行一句行話:“出樣的徒弟,跟樣的師傅?!备爬朔轮频钠D難。元青花瓷中小瓶、小罐、小碟之類,并非出于當年名匠之手,但是這些較為粗糙的日用瓷也是當時特定的燒制氛圍中的產品,它包含有元青花的多項工藝元素。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遷,制瓷技藝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若要逼真仿制,就要尋覓已變化或失傳的技藝,泥摶火煉,重塑昔日的風采。這些都是今天古瓷專家探索的專題,制瓷匠師需要攻克的難關。所以,一件高檔的仿古瓷是相關陶瓷專業(yè)人員心血的結晶。在紛繁復雜的市場,當交織著各方面的因素時,最后這類仿品令俗眼?;笠苍谇槔碇小?/p>
(三)文人清談的仿制品
明代中后期,淮揚、蘇杭一帶社會經濟日益繁榮,書畫、工藝品成為暢銷的高檔商品,一時仿制品充斥市場。清顧復《平生壯觀》“林良”條云:“邇來三人(指林良、呂紀、戴進)之筆寥寥,說者謂洗去名款,竟作宋人款者,強半三人筆也。”還有仿造其他名家的筆墨,最著名的“蘇州片”技藝不凡。工藝品中的宣德爐、成化窯、松江竹刻都有許多仿品。正德、嘉靖年間,復刻宋版書風氣盛行。最著名的是嘉靖六年(1527年)蘇州王延哲刻的《史記三家注》,于是又出現(xiàn)了坊賈選擇精本偽造。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22有一則王刻《史記》的掌故,摘錄于后:“明尚寶少卿王延哲,文恪少子也……性豪侈。一日,有持宋刊《史記》求鬻者,索價三百金。延哲紿其人日,姑留此,一月后可來取值。乃鳩集善工,就宋版摹刻,甫一月而畢工,其人如期至,索值。故紿之日,以原書還汝。其人不辨真贗持去,既而復來日,此亦宋刊,而紙差不如吾書,豈誤耶?延哲大笑,告以故。因取新雕本數十部散置堂上,示之日,君意在獲三百金耳,今如數予君,且為君書幻千萬億化身矣,其人喜過望。今所傳有震澤王氏摹刻印,即此本矣?!?/p>
王延哲是正德時文淵閣大學士王鏊(文恪公)的長子。王刻《史記》是復刻南宋慶元(1195-1200年)年間建安黃善夫本。摹雕精良。據他的《后記》云:“工始于嘉靖乙酉(1525年)臘月,迄乙亥(1527年)三月畢工?!鼻昂髿v時一年四個月刻印完成。王氏刻書目錄后有“震澤王氏刻梓”木記,集解序下有“震澤王氏刻于恩褒四世之堂”牌記(圖9)。原來坊賈得此刻本,去掉木記識語以充宋版,并不是王氏復刻以作偽。因此,《池北偶談》記王氏刻《史記三家注》一文是不可信的。
再看《韻石齋筆談》之“周窯仿定鼎”,生動故事的主旨是暗諷浮慕者缺乏鑒賞目光,與“仿刻書”一樣屬文人清談,都是表達作者虛白清靜的心境,忽視了工匠手工制作的實際難度。
從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制瓷工藝的實踐出發(fā),對比“周窯仿定鼎”一文中測度的方法,燒制仿古瓷能達到逼真程度是不可能的。那么,明代晚期周丹泉在景德鎮(zhèn)燒制“仿定鼎”又是否可信呢?
三、從傳世品看陶瓷仿古彝器
(一)文字記述的“周窯”產品
根據有關書籍記載,周丹泉制瓷的品種有兩類,一類是《韻石齋筆談》中的“仿白定爐鼎”。之后《博物要覽》記載得更具體:“近如新定器,如文王鼎爐、獸面戟耳彝爐不減定人,制法可用亂真,若周丹泉初燒為佳?!边@些就成為《景德鎮(zhèn)陶錄》“周窯”中“迄今猶傳述”的品種。另一類是陳繼儒《妮古錄》中記述的:“吳門丹泉周子能燒陶印。以堊土刻印文,或辟邪、龜、象、連環(huán)、瓦紐,皆由火范而成。色如白定,而文亦古。”自宋代以來,景德鎮(zhèn)就有刻土坯治印,施青白釉燒制而成的瓷印章。如南宋青白釉瓷印(圖10),瓷盒裝有瓷印6方,刻有朱、白文。近年湖田窯遺址仍有宋瓷印章出土。現(xiàn)代也有書畫家偶在景制瓷印,以覓求石印材質之外的古樸意味。
(二)景德鎮(zhèn)歷代鼎爐之類瓷器
回顧景德鎮(zhèn)自宋代以來燒制的鼎爐類器物。宋代造型一般為鼎式爐、鬲式爐之類。特征是多為扳沿口,沿上豎對稱方耳。束頸、圓腹、平底、下承三獸足。青白釉,積釉深處呈青蔥狀。裝飾多有刻花纏枝花紋。如南宋青白釉刻花鼎式爐(圖11),造型與裝飾并不仿造某一具體器物。釉質瑩潤似玉,采用“半刀泥”刻花法,裝飾新穎。元代上承前朝造型,稍有變化,表現(xiàn)在多為直口,三獸足短而撇,雙耳直立在肩頸部或外貼口部(又有“S”形雙耳,所處部位相同)。釉呈失透狀,蛋殼青色(卵白)。如元卵白釉鼎式爐(圖12),造型古樸敦實,釉質肥腴光潔,無紋飾。明代黃釉紫彩三足爐(圖13),雖出土于定陵,有“大明萬歷年制”款,但制作粗拙,造型怪異。清代鼎爐不在本文評述范圍。由于景德鎮(zhèn)制瓷材質與工藝的獨特性,上舉幾例宋以來“鼎式爐”都是一般造型,與商周古彝器造型相差甚遠。
(三)“文王鼎”及其他德化窯仿古彝器產品
按照《博物要覽》提供的信息,先看“文王鼎”?!缎筒┕艌D》和《宣德彝器圖譜》都繪有“文王鼎”圖(圖14)?!缎筒┕艌D》成書于宋宣和年間,收錄歷代青銅古器,每器均有摹圖、款識、尺寸、重量、容量等,附有考釋文字,內容頗為詳實,為其他材質工藝品仿制提供了寶貴資料。明宣宗時,仿照《宣和博古圖》中的禮器,以及內庫所藏款式典雅的宋代名瓷,繪成圖樣進呈核定,鑄成各式“宣德爐”。嘉靖年間,將宣德爐形制的副本圖繪傳世,為《宣德彝器圖譜》。晚清金石篆刻家黃士陵以西洋凹凸明暗法,準確細膩的風格繪鐘鼎古器,如根據《宣和博古圖》繪成的《文王鼎、盟鼎》立軸(圖15,黃山市博物館藏),圖14與此圖十分相似。在景德鎮(zhèn)未見有仿定窯文王鼎,而明代德化白瓷仿古代尊、鼎和香爐等品種較多。如白釉饕餮紋雙耳四足方鼎(圖16,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器為四方形,方唇口、直腹,口沿上有雙耳,有四棱角形彎弓狀足,器壁浮雕為兩層,上為相對的螭紋,下為饕餮紋,足部浮雕圖案呈“S”形。與圖14所繪“文王鼎”很相似。德化窯白釉饕餮紋雙耳四足方鼎應是源于《宣和博古圖》或《宣德彝器圖譜》中的“文王鼎”而仿制的。
宋定窯是否有仿青銅器“文王鼎”不得而知,但傳世品中有宋定窯白釉雙螭耳弦紋簋(圖17,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10.9厘米,釉色白中泛黃,器身飾楞起弦紋,圈足部飾垂鱗片紋,造型古樸莊重,制作精良。器型與紋樣特征頗似西周時期青銅器中簋的形態(tài)。據該院著文稱:“或應是宋代定窯仿古銅器中的佳作。”如是所鑒,則明代德化窯仿古銅器造型也有可能是受定窯的啟發(fā)和影響。而且其他窯場仿古彝器器型受瓷材質和燒成工藝的限制,都不如德化窯產品精致。
明代德化窯白磁香爐(圖18,載(《中國名陶展》,林屋晴三總監(jiān)修,1992年)和完全相同的另一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精品大系·顏色釉》命名為“白釉螭耳三足爐”,其實這兩器物均系仿西周彝器“頌簋”(圖19,原器有蓋,載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第一卷)。
從以上德化窯諸器的造型,可以看到德化窯工根據當地的制瓷條件與特點,燒制了許多仿古代鐘鼎器物。(《景德鎮(zhèn)陶錄》之“德化窯”條云:“自明燒造。本泉州府德化縣,德化今改屬永春州。碗、盞亦多撇口,稱白瓷,頗滋潤,但體極厚,間有薄者,惟佛像殊佳。今之建窯在此,蓋不類舊建瓷矣?!逼渲胁]有記述如圖16、圖18同類型的、為現(xiàn)代古陶瓷界公認的明代德化窯仿古鐘鼎器物。而迄今并沒有發(fā)現(xiàn)明代景德鎮(zhèn)燒制的相似傳世品,甚至也沒有出土破碎瓷片。由此推測前人是否把這類本應記述在“德化窯”條下的卻被遺漏的仿古鐘鼎器物,誤認為是景德鎮(zhèn)制品呢?這樣推斷合理正確的話,那么《博物要覽》中的“文王鼎爐”就應是明德化窯白釉饕餮紋雙耳四足方鼎。
本文認為《韻石齋筆談》“周窯仿定鼎”一文所述之“逼真”不可信,進而推測《博物要覽》所謂“周窯仿定鼎”,有可能就是當時德化窯仿古彝器類的產品。是否正確有待進一步考證。至于像藍浦氏是景德鎮(zhèn)人,本有條件熟知景德鎮(zhèn)制瓷工藝,而信手拈來輕信文人清談,“或且引為據,竟入史冊摹”(趙翼詩句),以致誤導多少代古陶瓷研習者。最后也對文物收藏界的浮慕者奉上趙翼《論詩》之一:“只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辈粩囵B(yǎng)浩然之英氣,積文化之底蘊,煉鑒識之巨眼。才能達到“雅量涵高遠,虛懷鑒古今”的境界。
(責編:雨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