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從未有一部法律誕生得如此艱難。
從2004年啟動,到2007年6月正式通過,《勞動合同法》反反復復碰撞了近3年。在2005年12月24日草案首次提交審議之后一個月,社會反饋意見即達19萬條之多,《物權法》所創(chuàng)下的1萬條的紀錄,就這樣被輕而易舉地打破。
即便在艱難問世之后,來自各方的強烈反饋也仍然余波未了。資方及其代言人的憤怒叫罵充斥著媒體,“兩會”期間某些代表順勢提出的種種修改提案,也顯得格外順理成章。一時間,新出臺的《勞動合同法》變成了“推高失業(yè)率”、“壓垮中小企業(yè)”、“嚇退外資公司”,甚至“搞垮中國經(jīng)濟”的罪魁禍首。
然而,這些聲討《勞動合同法》的“檄文”卻好像刻意忽略了這樣的事實:1990年到2005年,中國GDP中,營業(yè)余額所占比例從21.9%增加到29.6%,但同期勞動者報酬占GDP比例從53.4%降到41.4%;過去10年廣東省在經(jīng)濟持續(xù)增長的情況下,農(nóng)民工工資只增長了60多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工資是下降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執(zhí)法檢查中發(fā)現(xiàn),中小型企業(yè)和非公有制企業(yè)的勞動合同簽訂率不到20%,個體經(jīng)濟組織的簽訂率更低;北京有超過90%的農(nóng)民工處于非法用工狀態(tài),絕大多數(shù)農(nóng)民工無法得到工傷保險基金的保障
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鴻溝,面對中國屢屢遭遇的人權譴責,《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的些微傾向真的過分了嗎?或許,正如華生教授所說,中國“工人自由組織工會的空間很小,沒有自由罷工的權利,他們的手腳被捆住了也正是這樣,《勞動合同法》中才會有潛在的、傾向勞動者的一面”。
這部新法顯然無法讓每個人都感到滿意,新法的實施也必將伴隨著不可避免的陣痛。但它讓中國的每一名勞動者看到了政府的決心,更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