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連隊當了三年兵,兩年文書。文書負責連隊榮譽室的具體管理。我知道軍人對榮譽的珍惜。在我們那支部隊,新兵剛分下連隊的時候,總有一次近乎于朝圣般虔誠的參觀榮譽室的活動,連隊的習慣是這樣。榮譽室一般的時候是不開放的,一旦開放,必是盛大節(jié)日或連逢大事,比如八一、新兵入伍、老兵離隊,榮譽室開放的日子其實就是連隊的圣潔日子。圣潔日子和平時的氛圍是不一樣的。與其說是組織參觀,還不如說我們被一種莊嚴的氛圍感染去舉行一次敬仰的儀式來得準確。后來我到過全軍的許多連隊,不管是南方北方,不管是城市還是邊防,也不管是在山上還是在海上,不管營區(qū)新老,房子再缺,條件再差,只要成建制的連隊少不了有一塊存放榮譽的地方。一個連隊的榮譽室,其實就是這個連隊的圣殿。
之所以把連隊的榮譽室視為圣地,是因為這里存放的是這個連隊的被折疊起來的歷史,存放的是這個連隊被濃縮了的精神,存放的是這個連隊的永不消散的魂和氣。參觀一個連隊的榮譽室,就是在翻看這個連隊一段折疊起來的歷史,就是在敬仰、感染這個連隊那些不滅的精神、魂魄和氣概——在我們的眼里,一個連隊的榮譽室所珍藏的,也正是我們這支軍隊倡導的價值體系的具體細節(jié)和元素。胡錦濤同志對軍隊提出的“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zhàn)”的要求,十七大報告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概念,使我們對我們這支軍隊性質宗旨以及倡導的核心價值體系有了新的理解。我們秀錦旗的策劃因此而產生。我們想通過這樣的一次活動,營造一個重溫傳統(tǒng),感受,展示我們精神體系內核的秀場,同時,也是履行本刊一直倡導的“《解放軍生活》在連隊《解放軍生活》在戰(zhàn)士中間”的理念在新年的一次實踐。編輯部全體人員深入陸???個連隊“秀錦旗”,耳聞目睹基層官兵對榮譽的珍惜,“每一個榮譽都值得尊重”的虔誠,感受亮榮譽過程中所有人陽光般溫暖的心情,完成策劃、采訪的過程,也成了編輯部全體人員受教育的過程,靈魂接受洗禮的過程。
榮譽館前,帶著體溫的榮譽接力
一個連隊便有一個榮譽館。這個事實屬于空降兵某部隊的“常模連”。于是,“常模連”的榮譽秀場便自然而然選在了榮譽館的前面。
2007年10月26日下午兩點,我們準時來到“常模連”。戰(zhàn)士們正緊張而興奮地往外搬運各式錦旗、獎牌和榮譽證書。跟隨我們一起來拍照的是師里攝影小有名氣的四級士官傅艷平。
傅艷平首先想到的方案是人人手中有榮譽,但很快發(fā)現(xiàn)這樣畫面太拘束,榮譽太多,人太多,像開會。后來我們便讓戰(zhàn)士們搬來一些馬扎,將榮譽從手中解放出來,放在馬扎上,讓戰(zhàn)士們與鏡頭達成充分的互動。
這中間一些細節(jié)給我留下印象很深。一開始,連長和指導員他們都沒有準備上合影,他們想把機會留給戰(zhàn)士。隊形排好的時候,我讓連隊干部站到畫面的中間,結果中間的四名戰(zhàn)上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隊形。后來,連長得知我們想把榮譽放在馬扎上的意圖后,馬上布置,讓戰(zhàn)士把手中榮譽放下。有意思的是,很多戰(zhàn)士都有意識地朝后面躲,誰也不愿意放下自己手里的榮譽。
我突然意識到,戰(zhàn)士們不愿意放下手里榮譽,是因為他們擔心上不了這張“榮譽全家?!?。于是,我詳細地向所有人說明了拍攝的意圖:只是讓大家把榮譽放在前面,人不用離開,包括剛才被換下去的四名戰(zhàn)士也都參加合影。
我的話音術落,戰(zhàn)士們便高興地吼起來??吹贸觯蠹覍@次“榮譽全家?!钡呐臄z活動很期待,都希望自己能夠以這種方式和自己所在的連隊榮譽留影。“鋼七連的士兵,是活在烈士的希望與榮譽之間的!”《士兵突擊》里,班副伍六一幾乎是吼著主持完列兵許三多的入伍儀式。在“常模連”榮譽館前的榮譽展示現(xiàn)場,我突然感受到軍人與榮譽之間一種更真實的形態(tài)。
他們如此愿意與這些榮譽合影,以至于他們不辭辛苦地把那些釘在榮譽館墻上的錦旗小心翼翼地摘下來;他們如此愿意與這些榮譽合影,以至于他們一趟又一趟來回于拍攝現(xiàn)場與連榮譽館、連部之間?!笆球呑邮邱R拉出來遛遛?!彼麄兘裉煺故緲s譽,事實上也展示著自己的一份汗水和努力。
在這張畫面中,有兩個人的臉始終都沒有露出來。他們在“常勝模范連”旗子的背后,拉舉著這面旗幟,甘做幕后英雄。連長單偉告訴我,他們都是連里的骨干班長、一級士官。他們一個叫王友寶,一個叫謝維強,其中謝維強正面臨著退伍。
謝維強臉上總是掛著笑:“這是一次對榮譽的再次回放,臨退伍了,能夠和這些錦旗、獎牌、獎杯合張影,真是無怨無悔了?!闭f得真好!我們在一瞬間復活了一個連隊的歷史記憶。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榮譽讓營盤成為鐵打的,流水的兵一茬茬進行著榮譽的接力。
“常模連”的榮譽也正是在一茬茬流水的兵接力中獲得。這個連隊榮譽館主體浮雕造型為一支熊熊燃燒的火炬,似乎象征著這個連隊的榮譽接力棒。這支成立于1945年,隸屬于華野的英雄連隊,在戰(zhàn)爭年代參加了戰(zhàn)役戰(zhàn)斗百余次,先后被授予“白馬關戰(zhàn)斗模范連”和“常勝模范連”榮譽稱號。由于戰(zhàn)功卓著,組建空降兵部隊時,這個連隊成為當時唯一一支整建制調入空降兵的連隊。
著名的神槍手魏來國是這個連隊的第二任連長。他的傳奇正在“常模連”一茬一茬的兵中流傳著,并成為謝維強和他的戰(zhàn)友們最佩服的人之一。2007年,中央一套、七套“天天故事會”專門播放了魏來國的事跡,當晚11點播放的時候,“全連的人全都起來了”。
這次也一樣,除了公差勤務以外,能來的人也全來了。列兵李俊俊第一次親手觸摸連里的這些榮譽。此前,他在榮譽館聽過講解、看過連史,但都沒有親手搬一下這些榮譽“來得印象深刻”。李俊俊的手心里都攥出了汗,這次關于榮譽的接力,是帶著他的體溫和力量的。也許唯有用自己的體溫和力量,才能真切感受到榮譽接力棒上傳遞下來的一個集體的體溫和力量。
于是,我們在現(xiàn)場感受到了一種向外輻射的熱度和勁道。這種熱度和勁道不斷鼓勵甚至鼓動著我們這些畫面之外的人,沖到他們的行列里,和他們一起揮舞手臂,大喊,大笑
臨走的時候,指導員王軍士送給我一本“常模連”的小冊子。上面寫著“常模連”的四股勁精神:銳意進取的“爭”勁、英勇頑強的“拼”勁、一絲不茍的“嚴”勁、持之以恒的“韌”勁——那一刻,我明白了自己整個下午是被一種怎樣的力所吸引著。
那是一個集體的溫度和力量,隨時會被點燃。
“硬”是六連的魂
這是一次與榮譽有關的動態(tài)性采訪。
成行前,記者與南京軍區(qū)宣傳部宣傳處江伯友處長聯(lián)系,得知編輯部將推出一個“秀錦旗”的特別策劃后他興奮地介紹說:“我們軍區(qū)的榮譽連隊可多啦!這樣吧,既然你們要選一個榮譽連隊來代表,那就讓咱們‘硬骨頭六連’來承擔‘秀錦旗’這一光榮任務吧!六連可是人民解放軍編制序列中,唯一兩次奪得全軍最高榮譽的英雄連隊呢!”
處長的想法與記者不謀而合,記者想去六連“秀錦旗”算是選對了。我要見識見識這個由“硬骨頭六連”和“英雄硬六連”所聚合的全軍唯一兩次奪得最高榮譽的英雄連隊的歷史與現(xiàn)實。
2007年11月22日,記者一大早就來到六連。師里的邱柏星干事、駱紅軍上官,團里的錢渡股長、祝淑君士官都義務擔當起導調員。如果說我們像是一個小小攝制組,那參加亮榮譽的六連官兵就權當是演員了。
這次拍攝,“硬骨頭六連”選擇的亮榮譽場地背景是該連宿舍樓。當選理由:一是取六連榮譽“一年更上一層樓”之意,二是可以把六連門前連旗下挺立的這塊代表著“硬骨頭六連”連魂、蘊含著連隊官兵氣魄的“硬”字石收入鏡頭。畫面設想讓連隊從演習場先期歸營的官兵,一部分人員手持錦旗伸展于窗外,另一部分則聚集在樓前把各種榮譽舉起,樓下樓上置入同一幅畫面,營造一種熱烈,喜慶、團結、和諧、自豪、光榮的氣氛。
布設開始,六連官兵在連長俞樹明的指揮下各自懷抱榮譽進入指定位置。俞連長指著錦旗介紹說:“這面是我連1964年1月,以‘戰(zhàn)備思想硬、戰(zhàn)斗作風硬、軍事技術硬、軍政紀律硬’,被國防部授予‘硬骨頭六連’榮譽稱號錦旗;這一而是我連1985年6月,在邊境自衛(wèi)還擊作戰(zhàn)中作風勇猛、戰(zhàn)功卓著,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硬六連’榮譽稱號錦旗!這兩面錦旗都是復制品,原物現(xiàn)保存在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p>
記者凝視著這兩面“主角錦旗”,當年六連官兵勇猛頑強、刺刀見紅的血火場景在眼前浮現(xiàn)。這是一種怎樣的“硬”啊——令裝備精良的敵人灰飛煙滅!是的,“硬”能克敵,“硬”能制勝,“硬”能摧毀所有的屏障,開辟出乘勝前進的坦途。我們這支軍隊不正是靠“硬”走過來的嗎!
一切準備就緒,正要開拍,記者忽然發(fā)現(xiàn)人群中沒有連長、指導員。于是緊急叫停,俞樹明連長和於仁偉指導員在大家的呼喚聲中,臺力抱起一塊上書“千錘百煉硬骨頭精神永鑄,經風沐雨鋼鐵堡壘更堅”的大匾,站到了前排中央。伴隨著一級士官王玉龍“一、二、三”的口令聲。官兵們小老虎般“嗷嗷”吼叫著把榮譽高高舉起,“咔嚓、咔嚎”……攝影駱紅軍手中的相機不失時機定格了六連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榮譽全家?!?。
拍攝結束,記者問一直充當現(xiàn)場指揮怎么勸也不肯“入列”的六連一級士官王玉龍:“讓你也過去留個影你怎么說啥都不去呢?難道真的不想嗎?”
“當然想??墒恰翗s譽’不能沒有指揮吧!何況還有那么多弟兄演習還沒回來不也沒進鏡頭嗎!”
“看來遺憾總是難免的呀!”
“嘿嘿,這有啥遺憾的。只要是‘硬骨頭六連’的事,上沒上鏡頭我們官兵個個就都有份!”
說是這么說,后來王玉龍還是悄悄告訴記者,照片刊登出來不要忘了給他寄份雜志。他把手中的地址字條遞過來,我才曉得再有不到一個月時間,他就要退伍回到浙江武義老家了。
這就是硬六連的戰(zhàn)士,真?zhèn)€是像六連一句格言所說:“進了六連的門,就是六連的人;出了六連的門,帶著六連的魂?!睆耐跤颀埖难孕兄?,記者感受到了硬六連這個鋼鐵集體一分子的硬度。
趁著俞連長整隊的工夫,記者向於仁偉指導員請教六連的“硬”字秘訣,他隨口說道:“要說秘訣,那就是‘傳統(tǒng)育人’。每當新兵下連、新任干部就職的第一課,就是參觀連隊榮譽室,了解連隊的戰(zhàn)斗歷程,熟記連隊的英模人物;連隊每天組織戰(zhàn)士飯前講戰(zhàn)斗故事,睡前說英模壯舉……這么說吧,‘硬骨頭精神’就像‘家常飯’一樣,已轉化為營養(yǎng),滲透進官兵的血脈骨髓,打造出官兵如鋼似鐵的錚錚硬骨。”
正說著,如雷的歌聲在耳邊響起:“‘硬骨頭六連’硬在哪里?硬在勇猛頑強從不畏懼,刺刀見紅,殺出威風,硬仗惡仗創(chuàng)奇跡,千錘百煉戰(zhàn)旗紅”
——這首六連官兵唱了幾十年的連歌,如今增加了新的內容:“硬在鍥而不臺,鉆研現(xiàn)代化”
“硬骨頭六連”命名40年來,無論形勢如何變化,始終保持著“硬”的魂魄、“硬”的風骨,成為我軍現(xiàn)代化建設中“全面過硬”的典范。如今,這個在中國陸軍中享有盛譽的傳統(tǒng)步兵連隊,已經具備了全員額,全裝備下海,復雜天候、多種灘位搶灘登陸能力,官兵駕馭兩棲戰(zhàn)車,劈波斬浪,所向披靡,堪稱中國“陸軍海戰(zhàn)第一連”。
永遠的英雄情結
我把這次行動的最終目標鎖定在北京軍區(qū)某機械化團步兵二連。因為二連是一個具有光榮歷史傳統(tǒng)的連隊,當年在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中,毛主席曾親自指揮二連作戰(zhàn),還為他們題寫了題詞“英勇勝利”,這四個字被刻在勵兵石上,至今是二連引以自豪的榮譽。
下午兩點半從北京出發(fā),經涿州市,一個多小時后到了同部。一進大門,就被赫然映入眼底的一臺威風凜凜的86式履帶步兵戰(zhàn)車吸引,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團部大樓的墻壁上“紅軍團”三個紅色大字呼應出來的一種莊嚴又神圣的氣氛,十分明確地告訴我,這是一支有著光榮歷史的英雄部隊。
榮譽秀場選在了團部的大門前,背景是高臺上的戰(zhàn)車和矗立在它背后的團部大樓,師里的攝影干事劉桂利,團里的報道員韓光偉都拿著相機準備拍攝,只聽張廣明主任一聲令下,二連的戰(zhàn)士們飛快地奔跑著搬來了桌子,抱來了錦旗,看到戰(zhàn)士們還在源源不斷地送來,我趕緊說“夠了,夠了!”張土任在旁邊笑著頗感自豪地說:“這僅僅是我們很少的一部分?!?/p>
望著那一面面褪色的、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甚至有些殘破的錦旗,一下子把我?guī)У搅私鸶觇F馬,激情燃燒的歲月。我想記憶真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最強大的武器,錦旗作為一種物化的記憶,讓英雄的影子和輝煌過去的記憶在沉睡中蘇醒,并在人們心里頑強地生長。二連是令人羨慕的,因為他們有輝煌的歷史和由此帶來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九班戰(zhàn)士唐亮手中的那兩錦旗特別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面抗美援朝時期的錦旗,雖說二連的戰(zhàn)士們特別精心地維護它,上面還是留下了歲月的痕跡。旗面非常破舊,中間有一個很大的破洞,有些字跡已模糊不清,可以隱約看清它是由布滿吉祥圖案的土黃色織錦緞做成的,四周鑲有非常工整的同色三角形邊,雖然殘破但還是可以看出制作人當年的極度用心和手工精道。一塊由紅絲絨布裁剪成的五角星,不很規(guī)則卻被非常用心地用黃色絲線細細地繡在了旗的正上方,左右兩邊的題字是用毛筆直接寫在上面的,字跡不很工整,卻更能顯出這面旗幟的非同一般和珍貴。
唐亮把它高高舉過胸前,表情神圣而莊嚴,嘴唇緊緊抿著,目光堅定凝視前方,動作和神態(tài)都顯得僵硬呆板。因為我們希望能在一個自然輕松的環(huán)境和氛圍中拍攝這幅“榮譽全家?!?,他的神態(tài)太緊張了,我上前叮囑他,但是結果收效甚微。我曾經一度想放棄他,但看著他毅然不變的,寧可被迫離開,也不愿屈服于自己意志的堅定眼神,有種莫名的感動在心中慢慢升起……我想這次行動應該更像是一個儀式,舉行儀式的同時,應當有一張虔誠的臉和真誠的心伴隨全過程,唐亮是對的,看得出對英雄的敬意已深深植入到他的血液中,最終我把他留在了隊伍中,因為知道他不會舍得走出隊列,不會舍得放下手中的那面旗幟,更不會舍得放棄和連隊榮譽留影的機會。
隨著拍攝進程的推進,幾名戰(zhàn)上颼颼地幾步跨上了戰(zhàn)車,每個人臉上都充滿了能夠站在制高點上的自豪和榮耀,隨著“首戰(zhàn)用我,用我必勝!”的吼叫聲,旗幟隨著節(jié)奏舞動起來,戰(zhàn)士們的情緒也越來越高漲,現(xiàn)場氣氛達到了高潮,我站在隊伍前,面前是一片紅色的海洋和震耳的吼聲,被戰(zhàn)士們的情緒鼓舞,我也和大家一起高喊起來!
結束拍攝工作,大家忙著收拾現(xiàn)場準備離開,有幾名戰(zhàn)士沒有走,而是仔細地看著這些平時只能仰視,今天卻能親手觸摸的旗幟,三五個人相邀,用早已準備好的相機和心目中的英雄留影。這一舉動完全是他們發(fā)自內心的自覺行為,同樣也證明了二連已經把榮譽當作連魂,滲透并且灌輸?shù)搅嗣總€戰(zhàn)上的心里。
二連指導員王錦章告訴我,二連是一個造就英雄,崇敬英雄的連隊,他們把鐵腦殼羅凱桂、英雄連長何萬祥等英雄事跡記錄下來,編輯成榮譽冊供大家學習,組織大家參觀連隊榮譽室,講解每面錦旗的來歷和它背后的故事,以此來激發(fā)戰(zhàn)士們的榮譽感、自豪感和團隊精神,使官兵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從而逐漸培養(yǎng)出他們繼承紅軍傳統(tǒng),為國而戰(zhàn),定打贏的英雄主義精神氣質!
這次下連的經歷讓我很感動,也被這個團隊的革命英雄主義薪火相傳的精神風貌所吸引,同時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作為一名合格的軍人應該具備哪些優(yōu)秀品質?如果用忠誠、職責、尊敬、奉獻、榮譽、正直和勇氣來概括的話,濃縮提煉之后所得到的精神內核我想應該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二連這個群體里的人們,就是在這種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氛圍不斷影響下,每個人都自覺地把個人的價值、追求、乃至生命都熔鑄進這崇高的理想和境界之中,特別值得我去學習,去敬仰。
一個連隊堅守的忠誠與奉獻
沈陽軍區(qū)長話連的榮譽太多了。在營區(qū)里轉來轉去,折騰了大半天,竟然找不到一塊能讓連隊榮譽充分亮卡相的合適場地。
“李編輯,看來我們只能到營區(qū)外拍了。錦旗是連隊的光榮史,這張‘榮譽全家?!苡幸饬x。既然拍,就要讓每一面錦旗都亮相。”沈陽軍區(qū)司令部宣傳處干事周琳向我提議?!拔医ㄗh到沈陽市圖書館前拍,不僅適合拍攝,而且有象征意義。長話連自1960年組建以來,堅持鉆研新裝備、苦練新技能,不斷從技能型向智能型轉化,努力實現(xiàn)人工電話交換網正規(guī)化、科學化,全面推進仿真化、網絡化訓練。圖書館是學習知識的地方,長話連的發(fā)展靠的正是科技強軍?!苯又v話的是軍區(qū)通信總站政治處主任李西濤。經過商量,拍攝時間定在了11月15日上午,地點定在了沈陽市圖書館前。
“秀錦旗行動”剛一開始,便遇到了這樣的難題。這是我事前沒有料想到的。
2007年11月14日清早,我從北京出發(fā),中午到達沈陽后,直奔長話連?!敖拥侥銇淼耐ㄖ?,我們組織戰(zhàn)士把錦旗、獎牌、獎杯都整理了出來,錦旗40多面吧,還有獎杯、獎牌選擇了一些?!敝笇T王兵兵帶我來到榮譽室,并介紹情況。王兵兵是大學畢業(yè)后來到連隊的,曾任連隊的副連長,剛提任指導員。順著她手指的方向,我看到榮譽室的一角,一摞足有1米高的錦旗,疊得整整齊齊。旁邊金黃色的獎牌、獎杯三三兩兩地堆放在一起?!耙驗榕屡R時大家七手八腳的把錦旗弄壞了,我便找了幾名戰(zhàn)士花了兩三天的工夫,提前整理出來了?!蓖醣f著,遞給我一份榮譽榜單。我接過足足十幾頁的榮譽榜單,心里微微顫了一下,每一而錦旗、獎牌、獎杯、獎狀,細細密密地被列得整整齊齊,一共247項。我再一次看了看疊放得整整齊齊的錦旗,我看到了官兵們的用心。這份用心,不僅僅是平日里養(yǎng)成的做事習慣,更重要的是她們對榮譽的珍視。
11月15日上午8點,在連長王崢威嚴而有力的命令聲中,行動開始了。王崢是長話連土生土長起來的,從入伍到提干再到當連長,一直沒有離開過長話連。在她身上總能看到長話連的精神氣質——做就做最好,爭就爭第一,始終堅守忠誠與奉獻。在王崢的記憶里最難忘最驕傲的就是1995年江澤民主席視察長話連,當時還是上等兵的她,還擔任了江主席的傳令兵?!昂霌P我軍優(yōu)良傳統(tǒng),建設過硬女兵連隊”,對江主席的題詞指示,王崢記在心里,落實在訓練中。
戰(zhàn)士們抱著錦旗、拿著獎杯、獎牌,迅速從榮譽室向樓下集合……“拿這些紅旗做什么?”正在指揮的王兵兵看到副連長寧妍艷扛著幾面紅旗,問道?!翱讣t旗爭第一,咱連的精神啊,這些榮譽哪一個不是靠著這股不服輸?shù)膭艃籂巵淼模蚁霂酌婕t旗是個象征。拍進照片也好看些?!睂庡G是長話連培養(yǎng)成長起來的干部,剛提任為副連長。正說著,列兵李爽抱著三四個摞在一起的獎牌,顯得有些行動困難,看到文書徐珊珊忙說:“快幫我一下。沒想這么重?!薄霸圻B的傳家寶能不重嘛?真羨慕你們,這么多榮譽拍進照片,寄給家里多自豪啊!”徐珊珊到部隊剛滿一年,不能參加這次活動別提有多遺憾。看到這一幕,前一天下午在榮譽室擦獎牌的兩個列兵的身影,突然在我腦海中閃了出來,她們表情那樣嚴肅安靜,動作那樣輕緩小心。這些榮譽對列兵來說,或許并不能完全讀懂,但卻是格外神圣的。
夜里下了些小雪,氣溫驟降至攝氏零下10度。天氣雖冷,女兵們的熱情卻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一個個小臉凍得通紅,卻笑得燦爛,好像一點也不覺得冷似的。尤其是老兵們,你看看我手里的錦旗,我瞧瞧你拿著的獎牌,有的還互相交換手里的錦旗、獎牌……折騰了大半天,榮譽陣容好容易才有了形。
讓人煩惱的是,還有許多獎牌和獎杯沒法進入鏡頭,人手不夠?!斑@樣吧,拿不上的獎牌就擺在前面?!敝芰蘸屯ㄐ趴傉拘麄鞴蓤蟮绬T姚振峰現(xiàn)場調整陣形。“銘記榮譽,增強戰(zhàn)士們的榮譽感,‘長話精神’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盡量把獎牌、獎杯都帶上?!背霭l(fā)前,通信總站宣傳股干事張秀梅的話,又在我耳邊響起。
“準備,把手里的錦旗、獎牌都舉起來,要拍啦!”也許是天氣太冷,也許是心情緊張,戰(zhàn)士們的表情多少有些不自然?!安恍胁恍校賮硪槐?天冷,堅持一下!”周琳話音剛落,就聽到連長王崢的聲音:“有第一就爭,有紅旗就扛!”“有第一就爭,有紅旗就扛”戰(zhàn)士們都跟著喊起來。周琳、姚振峰迅速按下快門
“怎么沒看到連長她們?”“她們在后面舉著紅旗呢!”姚振峰笑著說。這時我才注意到。隊伍里基本上看不到干部。原來,為了讓戰(zhàn)士們能留一張“榮譽全家?!保懹洏s譽,更好地發(fā)揚“長話精神”,她們都主動到最后一排了。
在回隊的路上,即將退伍的一級士官吳晨曦興奮地對我說:“當兵5年,還是第一次這樣和榮譽合影。有些錦旗入伍時參觀連史館見過,有的今天第一次看到,還有的里面也有我的付出和努力哩。再過幾天就離隊了,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寶貴最有意義的一張照片。”吳晨曦燦爛的笑臉,就這樣定格在了我的記憶里。
在訓練場上與榮譽親密接觸
不得不承認,到“楊根思連”采訪,與這支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連隊親密接觸,我的內心是興奮而略有忐忑的。
事實上,這次來濟南軍區(qū)某集團軍的采訪主題是關于“十七大”精神的學習貫徹落實,頭天參觀集團軍軍史館,我們就關注到了“楊根思連”的歷史圖片。集團軍宣傳處黃建華干事告訴我們,“楊根思連”是一支誕生于1932年9月閩東藍田暴動中的紅軍連隊,先后參加火燒虹橋機場、車橋戰(zhàn)役、黃橋決戰(zhàn)、孟良固戰(zhàn)役等等。
宣傳處長潘永安接著說,1950年11月29日,在抗美援朝長津湖戰(zhàn)斗中,志愿軍第20軍58師172團三連連長楊根思帶領三排,把守小高嶺陣地,連續(xù)打破了敵人8次進攻,當敵人第9次進攻時,只剩下楊根思和兩名傷員,楊根思手抱炸藥包和40多個撲上來的敵人同歸于盡。1951年5月,志愿軍總部授予楊根思“特級戰(zhàn)斗英雄”榮譽稱號,同年12月,連隊被志愿軍總部命名為“楊根思連”。
也許看出來我們聽得認真,潘處長說“要不,明天到楊根思連看看?”我們商量了一下,也許是都想到了“秀錦旗”的策劃,對,就是它了。我們把想法告訴潘處長,處長也為我們這個想法叫好,“《解放軍生活》等于給戰(zhàn)士們提供了一次與榮譽親密接觸的機會?!?/p>
2007年10月26日8點左右,我們從集團軍機關駐地奔赴楊根思連駐地。軍政治部的攝影干事張振興陪同我們一起過去。張干事告訴我們,目前,楊根思連屬于某摩步旅裝甲步兵營,該連已成為一支輕型機械化步兵連,“戰(zhàn)力不俗,到了你們看看就知道了”。
近3個小時的車程一瞬即過,當我們到達連部時,楊根思連所在營教導員郭明輝、旅宣傳干事蔡小雅、楊根思連政治指導員張冰,還有連里的部分戰(zhàn)士已經在門口等候多時。郭明輝說,今天旅里組織訓練,內容是新“訓練大綱”新科目的演示。所以,一些同志還在訓練場沒下來。
在連會議室,教導員郭明輝、指導員張冰以及三排(楊根思排)二班班長黃冬生,九班(楊根思班)班長彭參軍與我們一起聊起了楊根思。郭明輝告訴我們,楊根思1942年就參加革命。建國前,他用拉雷炸毀碉堡,人稱“爆破大王”。楊根思曾經抱炸藥包迫使堡內大批守軍繳械投降。建國后,1950年5月,參加軍首屆英模大會??梢哉f,楊根思勇于打頭陣,當尖刀的性格,是之后促成他英雄行為的重要原因。
談到連隊本身,郭明輝告訴我們,由于是“明星連隊”,到“楊根思連”檢查、參觀的比較多,“但我們堅持把工作做到平時”。
正聊著,一名戰(zhàn)士進屋告訴郭明輝,上午訓練已經結束,部隊已帶回。我告訴郭教導員,就在訓練場展示我們的榮譽吧。張冰很干練,他與郭教導員交流了一下,他負責拿錦旗、獎狀等榮譽。郭教導員,蔡干事陪我們來到了訓練場。
今天真是一個好天,空氣通透,我估計照片出來后效果肯定不錯。旅宣傳科長郎社強滿面春風迎接我們,“你們看那邊”,我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到了七個帳篷和一些步戰(zhàn)車。他說:“那是一個指揮中心,六個指揮所。下午我們還要接著訓練?!?/p>
訓練一上午的戰(zhàn)士們沒吃飯也沒休息,但你從他們臉上看不出絲毫的疲憊。一名戰(zhàn)士小心翼翼地捧著一面朝鮮文字的錦旗,雖然我們都看不懂寫些什么,但我相信,這里面有一個連隊的歷史。
站在訓練場上,看著郎社強科長和張振興干事熟練地指揮步戰(zhàn)車作為照片背景。這一刻,我神逸天外:一支英勇的部隊、異國陌生的土地、一位叫楊根思的軍人,他的迥異尋常的激情、崇高的使命,那些在蒼涼曠野上的廝殺吶喊,不斷倒下或爬起的承載生死的沉重肉身,那些令我們驚訝的血與火的蒸騰……最終,都幻化為這些歷史縫隙里的質感紋理——這些錦旗、獎狀。
照片拍得很快,張干事爬上另外一輛步戰(zhàn)車,楊根思連的官兵們也都擺好了“pose”。大伙兒都興奮起來,毫無例外地吼了起來。你能感受到,他們吼得真的開心,真的響亮……
在戰(zhàn)上心靈中曬一片陽光
冬天的日頭本來就短,預約的時間被堵車攪亂了套。我們從編輯部去往空軍工程一總隊四大隊的駐地有二十來公里,司機用了一個半小時才把我們送到目的地。
那幾日,北京的天陰冷,好不容易盼來了日頭,卻“曬”在車里,我們一行心里那個急呀,真想留住漸漸西沉的落日。
三點半,正好三點半。我們來到了位于京城東北角的空軍工程總隊四大隊。盡管我們在事先做了安排,困難還是不請自到了,四大隊坐落的小院子里,剛過午居然找不到一塊能曬進太陽的地方,教導員徐紅波撓著頭:“早知道這樣,我們應該把人和錦旗拉到總隊機關去?!?突然,他又自言自語:“總隊辦公的地方也沒有操場呀!”我看著口頭在西沉,我的心也變得沉悶起來。“這真是種田的吃不上米,種麥子的吃不上面,你們蓋房子的單位為什么不建個操場?” 徐紅波有些不好意思,似是而非地搖著頭,然后悄悄地靠近我,對著我的耳邊說:“我們爬到樓頂上行不行?”
薛主編還是聽見了我們的耳語,說:“行!”攝影師放話了,我們奔跑著沖向四層樓角的一個小天窗,爬上了用兩根細鋼筋焊接的簡易梯子。
站在平整的樓頂上,放眼一望,北京城高樓林立,而這些撥地而起的高大建筑群有很多是這些工程兵用雙手一塊磚,片瓦搭建起來的。望著遠方,我想起:成大事者以自己杰出的工作表現(xiàn)贏得人們的贊譽,人們常??梢詮某晒φ呶羧盏墓ぷ饔涗浿芯椭肋@些人是多么了不起。
“開工嘍!”徐紅波用雙手做成喇叭狀,對著樓下嚷了一嗓子工程兵的專用術語。幾十名戰(zhàn)士搬的搬,抬的抬,捧的捧,把錦旗、獎杯、獎狀全都搬運上來了。
四大隊坐落的小院子像炸開了鍋,頃刻間那幢四層小樓的樓頂上變成了榮譽的海洋,戰(zhàn)士們拿著自己喜歡的錦旗自發(fā)地排成了兩行。
這個時候,只見徐紅波似乎發(fā)現(xiàn)了什么,跑向樓下。原來專程從市區(qū)趕來參加這次活動的總隊長丁一沒有上來。這位與工程打交道的專家型領導幽了一默:“我暈鏡頭!”很明顯,在榮譽面前,領導選擇了回避。
太陽經不起折騰了。我們只好開始重拍。這時,薛主編透過鏡頭又發(fā)現(xiàn)問題了。戰(zhàn)士們拿著自己喜歡的錦旗都是“優(yōu)秀工程質量獎”,而那些重量級的,帶國字號、軍字號的榮譽無人問津。戰(zhàn)士自有戰(zhàn)士的愛,他們當然愿意在鏡頭前展示自己用辛勤雙手和汗水澆灌的成果。供應管理科科長李修國對記者說:“我們平時都是在工地上上班,大隊也沒建榮譽室,聽說你們要來,才翻箱倒柜地到處找,有些錦旗都沒保管好?!边@時,一名戰(zhàn)士隨手拿起了一面錦旗,上面已經磨爛了。
太陽似乎對可愛的工程兵發(fā)了善心,本來在西邊若隱若現(xiàn)的陽光突然放射出最絢麗的光芒。
“咔嚓,咔嚓!”攝影師的快門與陽光下的錦旗交相輝映,我直瞪瞪地看著一張張面帶微笑的臉。突然,手機鈴響了。打電話的正是工程一總隊政委賴建飛,他遠赴云南巡視工程去了,他在電話中說:“謝謝《解放軍生活》雜志的同志,你們不僅僅是展示錦旗,更重要的是在戰(zhàn)士心靈中曬一片陽光,我希望通過你們的行動,在我們戰(zhàn)士心中樹起把榮譽當作最高人格的標志!”
返回的路上,我一直回味著賴政委的話,心中突然對我們的這次行動產生了自戀情結。
停機坪上的“精神會餐”
我曾經試著想象過這張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有著濃厚擺拍意味的照片。然而,這張含有軍人、錦旗、獎牌、獎杯等簡單要素的照片拍攝過程,仍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得承認,它打動了我,并注定成為我記憶中的一部分。
那天,胡寶良打來電話時,編輯部剛剛結束“秀錦旗”主題策劃會。胡寶良是海軍某艦載機部隊政治處副主任,一級飛行員,海軍上校。在第一時間得知這個策劃意圖后,他語速明顯加快,放棄了要談的稿子主題,轉而介紹起他的那個單位:
“王編輯,我們是全軍第一支艦載機部隊,曾出色完成我國首次向南太平洋發(fā)射遠程運載火箭飛行試驗打撈數(shù)據艙、西北高原空運核彈頭、南極考察建站以及東南滑海軍事演習等重大任務100多次,填補了中國航空史上數(shù)10項空白”
我知道他的意思。果然,他打住還沒有說完的介紹,說:“王編輯,到我們這兒來拍一張吧,我們一定精心組織好這次活動!”
我說,好吧。時間定了告訴你。
2007年lO月22日,記者抵達青島采訪海軍潛艇學院官兵學習十七大的情況。胡寶良的部隊也在那個城市。我打電話給胡寶良,告訴他下午到他們單位,讓他選好榮譽秀場。他當即說:“沒有比外場停機坪更好的地方了,榮譽就應該在那兒展示。”
我邀請了北海艦隊著名攝影家王松岐干事一同去拍這張“榮譽全家?!?。我們抵達停機坪的時候,已是下午三點。停機坪上一派忙碌,外場機務人員正在檢修飛機,有些飛行員剛剛飛行回來,飛行服還穿在身上。兩架訓練回來的直升機著陸時螺旋槳旋起的風浪以及沙塵撲打著現(xiàn)場每個人的臉。一個穿著作訓服的上校過來與我們握手?!斑@是我們政委,”胡寶良連忙介紹,“我們這單位,‘飛機一響,主官到場’。政委喜歡朝外場跑,很少穿常服”。
政委握著我們的手說:“《解放軍生活》給我們帶來了一次精神會餐啊!”
政委叫洛長雙,他簡單介紹了一些情況,我們才得知這兩天他們正在執(zhí)行訓練任務,團長帶隊去了。錦旗、獎狀等榮譽早已經被他們從辦公樓運過來了,參加合影的人各部門都有,剛剛訓練回來的幾名飛行員也被叫過來。他們堅持人手舉一個榮譽,理由是“榮譽就應該用手高高舉起”。這樣帶來的直接后果是還有很多榮譽堆在那兒,不能入鏡。王松岐干事和他們很熟,笑著說:“揀重要的拿,榮譽拿都拿不完,這是好事呀!”
事實上,大伙兒早已經瞄準了自己瞄準的榮譽。政委身上戴著“海軍人才培養(yǎng)先進單位”的綬帶,手里捧著的是“人才培養(yǎng)先進單位”獎牌;負責裝備保障的副團長肖靜手上拿著的是“海軍裝備管理先進單位”獎牌;政治處主任姜陽拿著“先進政治處”獎牌;教導員呂江拿的是“海空先鋒大隊”錦旗……看得出,每個人都很興奮、激動。
王松岐干事指揮著陣形,準備開拍。這時候,有人提出:“是不是應該穿統(tǒng)一的衣服?”政委洛長說:“不用,我們每個人現(xiàn)在的著裝狀態(tài)都與工作狀態(tài)相符,這樣挺好,真實。”
無疑,這是一支務實拼搏的部隊。作為我軍第一支艦載機部隊,海軍北海艦隊航空兵某艦載機團自1975年組建以來,先后集體立功23次,涌現(xiàn)出了“南極雄鷹”于志剛、“海天赤子”霍效才、海軍功勛飛行員政佃祥等軍內外有較大影響的先進人物。這些先進人物連同這個集體的每一個人,共同創(chuàng)造并經歷了屬于他們的無數(shù)榮譽現(xiàn)場:從岸基飛向艦基的“第一著”,太平洋上成功打撈火箭數(shù)據艙,南極上空的中國鷹,架設空中“生命長廊”,燕山腳下的軍事演習,波谷浪尖上的反潛紀錄,重大軍事外交活動的友好身影。
拍照的時候,大家一起喊了嗓子。喊聲從嘈雜的直升機轟鳴噪音中闖出來,現(xiàn)場陡然增添了威嚴的氣勢。我想著政委剛才“精神會餐”的話,此時此刻,面前這些張激動而燦爛的臉是否代表著某種精神的聚會?或者,他們此時此刻是否又將自己的記憶閃回到當年的一個個榮譽現(xiàn)場?
然而不管怎樣,鏡頭里的每一個人的情緒已被現(xiàn)場的某種東西所激發(fā),觸動,并相互感染。這是他們一個極平常極普通的訓練日,但他們每個人臉上的表情告訴我們,這個普通的訓練日已經與榮譽有了聯(lián)系。是的,他們手中高舉的榮譽,無一不誕生于這些普通而又平常的訓練日。
離開的時候,胡寶良說:“要是那些當年取得這些榮譽的戰(zhàn)友也在這張全家福內該多好啊!”我想他是多慮,這張榮譽全家福內原本就裝著這個團隊的每一個人。他們手里高舉著的錦旗和獎牌注定代表了榮譽背后的所有故事主角。
一次與榮譽合影的戲劇性插曲
到駐豫武警某部采訪前,宣傳干事趙宇告訴我們,2007年12月是他們部隊成立70周年。我們把讓戰(zhàn)士與榮譽親密接觸的想法告訴趙干事,他表示熱烈歡迎。
抵達部隊后,趙干事告訴我們,該部隊曾隸屬于某集團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該部隊某團一營一連由于出色完成作戰(zhàn)任務,被中央軍委授予“攻堅英雄連”的榮譽稱號。我們表示,對于這樣一支功勛卓著的連隊,一定要去看看。
與我預想的一樣,“功勛英雄連”的錦旗并沒有在連隊里,而是在師史館珍藏著。這也從側面說明,這項榮譽之于這支部隊的重要程度。
我們一行驅車來到營部,另一位干事徐叁玖笑著說:“這面錦旗回家了?!?/p>
2007年lO月29日上午,家里的“主人們”正在訓練。連長張濤看到“攻堅英雄連”錦旗,告訴我們這是用了34名官兵的血肉之軀換回來的榮譽。戰(zhàn)士們聽說《解放軍生活》要給他們照榮譽全家福,頓時群情振奮。上等兵吳佩君看榮譽很辯證,“這些榮譽是多少以往官兵共同的努力、貢獻和不怕犧牲換來的??赡芩麄儺敃r不光是為了榮譽而戰(zhàn),但我們會用榮譽來紀念他們”。
在指導員吳雙的安排下,戰(zhàn)士們紛紛把連隊的榮譽家底從榮譽室拿到了訓練場上。吳雙是2007年1月到這個連隊任職的,“初來連隊報到的時候,第一天就是在連隊榮譽室度過的,看到這些榮譽使我很震撼?!鄙系缺鴱埐┍硎?,“在搬運的時候,感到不是很重,但它的分量、內在的分量十分重”。
錦旗、獎狀、榮譽證書一件件被拿到指定位置上,一會就堆成了一座小山。我們把五面錦旗擺成“花瓣”的形式,下面的獎狀、證書等呈階梯形排列。這似乎暗合了一部分人對榮譽的認識,列兵孫豐平就“感覺榮譽和獎狀都代表著一個連隊成長過程中的肯定”。
就在“攻堅英雄連”的官兵們高潮迭起的時候,戲劇性的場面發(fā)生了:不遠處,在訓練場的另一邊,該營二連的官兵們竟然也拿出了本連的錦旗、獎狀,“模仿”我們與榮譽合影。
針對這樣的情景,炊事班長熊勇表示,二連也拿出旗幟出來照相說明他們不服輸,“是一種挑戰(zhàn),是一種教育激勵”。上等兵張堯的想法還有些可愛的孩子氣,“二連跟我們一連比,還是有差距的。我們‘攻堅英雄連’的旗幟是中央軍委授予的,是最高的獎勵,比他們‘英勇善戰(zhàn)連’的榮譽要高得多”。上等兵王利龍的看法頗受電視劇《士兵突擊》的影響,“二連是我們兄弟連,這也是在提醒我們:不放棄,不拋棄”。
這件插曲的“始作俑者”二連指導員覃道表示,作為二連的一員,他的“心情是復雜而沉重的”?!拔覀兘^不能輸在繼往前進的道路上,絕不能永遠做襯托‘鮮花’的‘綠葉’!想到這,我馬上集合全連官兵并告訴大家:羨慕的眼光和沮喪的心情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但是只要我們學先進、比先進、爭先進,先進連隊的榮譽一定有一天會屬于我們。我接著大聲宣布我們也要照一張榮譽集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