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奇康湖石窟位于新疆吐魯番,20世紀初外國探險家曾到此地挖掘遺址和竊取壁畫。洞窟分為南北兩寺南寺有7窟,北寺有4窟,洞窟形制與組合各不相同,壁畫破壞較重,但殘存內容豐富。
關鍵詞:奇康湖石窟;洞窟形制;壁畫內容
中圖分類號:K8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08)05-0025-05
奇康湖石窟位于新疆吐魯番市勝金鄉(xiāng),地處火焰山北坡中部、木頭溝水庫上游與勝金溝水匯合點的北面,西距奇康湖水庫六百余米,東距勝金臺鎮(zhèn)4.5公里,位于東經89°35′24″、北緯42°57′18″,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柏孜克里克、勝金口和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伯西哈爾等石窟同處于木頭溝水庫旁,共同組成木頭溝佛教建筑遺址群。1999年奇康湖石窟被公布為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里原有一個小而淺的湖,稱為奇康淖爾。古代,湖中央相鄰的兩座小島上曾建有佛寺,湖的東、西、北岸上也建有佛寺,現(xiàn)僅存湖西南與山谷交匯處的石窟了。
一 外國人于此的探險活動
和吐魯番地區(qū)其他石窟一樣,早在20世紀初,奇康湖石窟就引起外國探險家的注意,遭受到了挖掘和竊取。首先是由皇家資助的德國吐魯番探險隊來到這里。由勒柯克(V·Le Coq)任隊長、巴圖斯(T·Bartus)參加的第二次吐魯番考察隊于1904年11月到達吐魯番,先挖掘高昌故城,后于1905年3月到奇康湖進行考古探查,據勒柯克說,這里是“外國人從未去過的地方”。他所著的《高昌 吐魯番古代藝術珍品》和《新疆的地下文化寶藏》兩書中都記敘了考察這里的情況。他在《新疆的地下文化寶藏》中寫道:“我們仔細清理出土了幾個精美的頭部塑像,明顯具有觀音的特點,以及一些寫畫在紙上和絲絹上的文書和藝術品?!辈⑶覍{谷中石窟寺內的壁畫進行盜剝割取,他說“花了很大功夫才剝離下來”。在《高昌一吐魯番古代藝術珍品》中他又指出:“這些畫比在高昌和木頭溝的大多數(shù)壁畫還要早,從繪畫風格上看,在前室拱形頂部上面畫著藻井,拱頂與下墻連接處、甬道入口的上方畫著兩行飛天,她們正在演奏各種樂器。在塔柱前壁佛像背光兩側,畫著站立的和尚或菩薩。佛光是黑綠相間的鋸齒形線條,底色為白色;在佛光的邊緣,畫著一些小型佛像,小佛像的頭光和背光涂以金粉??赡軐儆诘?或第6世紀的作品?!钡?,他在《新疆的地下文化寶藏》卻又認為:“這些壁畫雖然已經受到很大程度的損壞,但卻是一些非常珍貴的7世紀時期的作品?!?/p>
1906年12月,德國第三次吐魯番考察隊隊長格倫威德爾也來到這里進行發(fā)掘,他在考察報告《中國突厥故地的古代佛寺——1906年—1907年在庫車、焉耆和吐魯番綠洲的考古工作》中敘述:這里有6座洞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前面是寬廣的平臺,其上方的山脊上有三座佛塔。他記錄了第1和第5窟的情況,其中1號窟“有一些色彩斑斕的美麗紋章性裝飾,勒柯克先生已經剝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入口上方繪有一組伎樂天,也被這位先生剝走了”。
1914年12月,英國人斯坦因也“光顧”奇康湖石窟。他在考察報告《亞洲腹地》中記錄這里“由于堆積的瓦礫的保護,不少風格大膽的壁畫殘件(畫著菩薩等)都保留了下來”。清理出來的壁畫“畫的是裝飾物,磚紅色地上有綠色植物圖案。有綠色帶子可能是大項光,項光邊依次為暗黃、紅、暗黃色。背景紅棕色,空白處填補漩渦狀植物。另一幅畫著人物,人物的兩只手放在身前,左手輕輕放在右手上,姿態(tài)悠閑,手后面是衣紋,有紅、綠、暗黃和白色的殘跡”。
二 洞窟形制
奇康湖石窟位于柏孜克里克石窟東北約3公里處,遺址區(qū)為南北兩處寺院,中間被一條狹窄的東西向洪水沖擊溝自然分開。兩處寺院洞窟都依相對分布的山坡一字形排開。溝的南側現(xiàn)存7座洞窟,我們稱為南寺;溝的北側現(xiàn)存3座洞窟,我們稱為北寺?,F(xiàn)由南至北、由東向西依次編號,溝南洞窟為1—7,溝北為8—10窟。溝南窟群上方有佛塔兩座,相距75米,東面的塔為1號,西面的塔為2號。溝北窟群上方有一座佛塔,編號為3號。1號佛塔保存較好,呈棱錐形,底部長寬各為5.7米,現(xiàn)存高度約6.5米,用土坯壘砌,中空。土坯長0.48米,寬0.23米,厚0.14米,土坯外有草泥涂抹痕跡。塔頂部四面各開一龕,應為佛龕。
南北兩窟寺前面都有寬敞的平臺,周圍現(xiàn)殘存圍墻,是一處完整的院落,平臺前方有一入口。院落周圍的崖壁上有人工鑿出的孔洞與凹槽,應是木構窟廊檐建筑遺跡?,F(xiàn)分別敘述如下:
南寺
該洞窟群的前面有院落遺址,洞窟呈凹字形排列,總長度為36米,進深約18米,占地面積約610平方米(圖版25)。其中2號窟與6號窟在同一個平面上,長度為17.6米。殘存的院墻高約2米,1號窟右側為東院墻,院落東北角有土坯砌筑的拱形券頂房屋遺跡。北院墻上有兩個小龕,兩龕相距2.5米。可以斷定這些建筑與1號窟屬同一組建筑群。而1號窟與7號窟處于同一水平線上。院落地面與窟內地面之間有較大的高差,外高內低。洞窟形制可劃分為中心柱窟、長方形縱券頂窟、方形窟和禪窟。其中1、2號窟為大型中心柱窟,坍塌嚴重。1號窟前室已完全坍塌,后甬道長7米,寬1.3米。2號窟前后室全部坍塌,僅殘存左右的部分甬道,刷白底色,寬0.9米。3號窟是小型平面略呈方形的縱券頂窟,長3.24米,寬2.86米,高2米;窟門高1.16米,寬0.85米;后墻壁有寬0.8米、進深0.49米的龕。4號窟是小型的中心柱窟,主室寬4.4米,進深1.62米;左右甬道寬1.12米;后甬道長3.22米,寬1.12米。5號窟為長方形縱券頂窟,長2.95米,寬1.7米,高1.52米;墻面刷成白色,無壁畫;后壁開一小龕,有草泥抹封的痕跡,可能為藏放佛經的洞。6號窟長方形縱券頂窟,長2.8米,寬2.25米,門寬0.9米;后壁右側開小龕,寬0.9米,高為0.75米;右側墻壁有耳室,內套一小室,可能是僧侶修行的禪室。7號窟周圍坍塌嚴重,現(xiàn)僅能辨識出后壁的縱券頂,后墻壁頂殘存赭色彩繪遺跡可辨認出另一組窟區(qū),第7號窟南側已坍塌的墻壁上可看出煙道的痕跡,這里應該是生活區(qū)。
北寺
洞窟前面殘存院落遺跡,寬14米,進深12.5米,占地面積約180平方米。院墻為夯筑和土坯壘砌,殘高約3.5米,厚約0.6米。院落地面與窟內地面之間外高內低,窟口現(xiàn)在高度僅0.5米。
北寺有3個洞窟,分別編為8、9、10號窟,一字形連排,兩側洞窟的窟門較中心柱窟低約0.40米。其中8號窟,門寬0.9米,進深0.85米;洞窟平面近似正方形,長2.4米,寬2.3米,高為1.8米;近似于平頂,正面墻壁有佛龕,寬1.65米,高1.4米??邇缺诋嫽久撀?,僅在門右側墻角處殘存白色底及其上的淺綠和淡紅色,壁畫內容已無法考究。位于中間的9號窟為中心柱窟(圖1),前室寬4.2米,進深1.3米;中心柱四面開龕,長2.35米,寬2.2米;甬道寬1.2米。10號窟是一個未完成的洞窟。
從南寺的建筑形式和規(guī)模來看,2—6號窟呈一字形排列,位置較偏后,呈凹入狀。在這幾個洞窟的頂部是2號佛塔??磥?,這5個洞窟似為一處組合。而位于兩側的1號和7號窟分別與2號和6號窟之間有約10米進深距離,另有殘墻斷壁的痕跡,可能屬同一臺地上的另一組建筑。結合吐魯番地區(qū)大、小桃兒溝石窟、伯希哈爾石窟和庫車的克孜爾、庫木吐喇、克孜爾尕哈石窟群中的五佛堂窟看,可以初步斷定,奇康湖石窟南寺2—6號窟為一組完整的五佛堂窟(圖2)。
三 壁畫內容
奇康湖石窟現(xiàn)存10個洞窟中,保存壁畫的洞窟有1、3、4、7、8、9號窟,共6個窟,其中4號窟的壁畫面積保存得最多。
4號窟(格倫威德爾編號的第5窟)為一座中心柱窟,洞窟形制及壁畫題材、布局、畫風與柏孜克里克第18窟早期相同。格倫威德爾記錄“是座最大并且最美麗的洞窟”。主室僅可見壁畫殘跡,中心柱左、右、后三甬道壁畫保存稍微完整些。
主室的壁畫幾乎破壞殆盡。據格倫威德爾記錄:佛殿里繪有八幅佛說法圖,兩側壁和前壁門兩側上下各繪佛說法圖一幅。現(xiàn)僅主室西壁一幅殘存一些遺跡:有前一排聽法的菩薩和交腳而坐的比丘,雙手相合,后排人物只畫出胸部以上。畫面人物眾多,布局井然有序,構圖與吐峪溝第38窟前室壁畫類似。格倫威德爾記錄:該窟一幅佛說法圖中“繪有一個在水中游向佛陀腳部的龍,佛陀的說法看來是把以人形出現(xiàn)于佛的面前的龍變成蛇的軀體。龍身后有兩個和尚與兩個菩薩,佛陀所坐的地毯具有淺藍色帶白點的裝飾邊,窟頂部曾有色彩絢麗的紋章圖案,并配有不斷變換的裝飾”,“在那條蛇的身上布滿了后來涂寫上去的回文題記,但已無法辨認”。這些畫面現(xiàn)在已蕩然無存。
主室正壁佛龕中的塑像已不存,其余三面繪一佛二菩薩式的說法圖(圖版26)。佛披袒右式袈裟,結跏趺坐于臺上,雙手置胸前,右手結說法印,兩旁脅侍菩薩站立。菩薩頭戴寶冠,上身裸,下著長裙,腰束巾,披巾輕垂,頸飾項圈瓔珞,臂有環(huán)釵手鐲。有的雙手合十;有的一手下垂,手持凈瓶,另一手置胸前,赤腳立蓮花上。說法圖的四周描繪千佛,佛坐在以紅、藍、絳、綠四色依次相間斜向排列的方格內,有頭光、身光,結跏趺坐于蓮上,兩手相疊置腹前呈禪定狀。甬道頂部仍殘存平棋圖案,三層套疊,邊框飾忍冬紋、三角紋,方井內綠水蕩漾,象征寶地,中間繪一朵蓮花,這是我國古代建筑上的“反植荷渠”與佛教象征凈土的蓮花相結合的產物(圖3)。
該窟壁畫的繪畫技藝較高,線條細勁流暢,注重暈染,與龜茲石窟的繪畫相似。人物的造型,特別是那些脅侍菩薩,體型豐滿,身姿略顯s形屈曲,顯得端莊健美。運用暈染技法,表現(xiàn)明暗關系,顯示菩薩身體的解剖結構和肌膚豐滿圓潤富有彈性質感之美。整個洞窟的色彩清麗淡雅而深沉,境界幽婉,堪稱為奇康石窟壁畫的佼佼者。
其他1、7、8號殘存少量的壁畫,漫漶不清。其中1號窟也是中心柱窟,據格倫威德爾記錄:這些“以植物葉片作裝飾的各個佛龕之間,保存著美麗的浮雕柱子”,勒柯克先生剝走了“人口上方繪有的一組伎樂天”。但勒柯克記錄說,是位于主室正壁、半圓形壁面上的。這兩身伎樂前后相隨而飛,前面的似在彈箜篌,后面的正在吹篳篥?,F(xiàn)僅殘存左甬道左壁的一身菩薩像,頭上方有華蓋,以桔紅、石綠、赭石等色繪出菩薩頭光。菩薩頭梳高髻,戴髻珠寶冠,佩項圈、瓔珞、手鐲等,身披長帛;兩臂彎曲,左手置前胸,右手持一物(已漫漶不清,無法判斷為物)凝視供養(yǎng)狀(圖版27)。菩薩面目圓潤豐滿,以白色為底,墨線起稿,線條粗獷簡約。
3號窟除頂部為一圓形忍冬卷草紋花卉圖案,其余均為著袒右袈裟、結跏趺坐的千佛像,色彩以赭色為主。
勒柯克所說的在中心柱正壁即主室正壁佛龕內安置塑佛像,“有一尊被破壞了的佛塑像,佛光是黑綠相問的鋸齒性線條,底色為白色;在佛光的邊緣畫著些小型佛像,小佛像的頭光和背光涂以金粉”。他沒有說明是哪一號洞窟,畫面現(xiàn)在不存,已無法核查了。
位于北寺的9號洞窟正壁繪有迦樓羅,這是八部護法神之一的金翅鳥。畫面中的迦樓羅繪作人像,身后的翅膀以紅、藍、綠諸色描繪,五彩繽紛(圖版28)。正如《探玄記》中所說“鳥翅有種種寶色莊嚴”。后壁龕內主尊塑像背光下方繪一身六牙白象,只露出前半身,蹣跚前行狀,周圍繪卷草紋圖案。佛經說,菩薩自兜率天官降下,乘六牙白象或白云化白象入摩耶夫人之胎。《普曜經》說:“菩薩便從兜率天上降威靈,化作白象,口有六牙。”又《字輪論》曰:“一切菩薩,入母胎時,作白象形。”由于畫面殘破太甚,無法探知整個壁畫的內容。
四 洞窟年代
據德國的勒克柯認為,“這些壁畫雖然已經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損壞,但卻是一些非常珍貴的公元7世紀時期的作品,它們與吐峪溝壁畫作品的藝術風格很相像,是他們從吐魯番綠洲所得到的最古老的東西。在窿形的洞窟頂上,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種很有趣的‘燈籠頂’,這種窟頂并不是像克孜爾和克日西(korish)地區(qū)的石窟那樣是在巖石上開鑿出來的,而是直接畫在成形的屋頂上。與此類似的‘燈籠頂’在阿富汗的巴米揚宗教祭祀場所和克什米爾的精美石窟寺中都有發(fā)現(xiàn),這些東西具有明顯的希臘藝術影響”。格倫威德爾也認為3號窟是一個既無中心塔柱,又無塑像底座的洞窟,窟頂中心畫面為花卉,其他部分以及兩個側壁繪有坐禪佛,與柏孜克里克石窟晚期洞窟相同。
從該窟群壁畫保存情況來看,4號窟壁畫內容較豐富,所繪壁畫題材內容和風格與柏孜克里克18號窟的早期壁畫以及吐峪溝12、38號早期洞窟的相似:頂部以石綠色繪覆斗形平棋圖案,側壁繪一佛二菩薩說法圖和千佛像;佛著袒右袈裟;千佛像四身一組,以紅、藍、絳、綠四色,依次成組相間排列,形成斜向光束色帶,表現(xiàn)十方諸佛“一一光問”這里反映了6世紀前后的佛教信仰和佛教藝術的內容和布局,和上述幾座洞窟一樣,其年代約為6世紀。
3號窟是一個小型縱券頂方形窟,窟頂中心畫面為花卉,圍繞著花卉的是坐佛。正面墻壁應為浮雕的坐佛,現(xiàn)在只殘存痕跡,兩側壁繪坐禪佛。壁畫內容貧乏,畫面趨于形式化,與柏孜克里克石窟的晚期洞窟相同,應為回鶻時期的壁畫,大約在10—11世紀。
9號窟是奇康湖石窟中最大的一個洞窟,遺憾的是壁畫保存下來的很少。從現(xiàn)存的壁畫內容來看,似與密教相關,時代較晚,可能是回鶻晚期作品,與柏孜克里克9、45、20(a)窟類似。
這一時期在柏孜克里克石窟出現(xiàn)大型本行經變畫,如燃燈佛授記圖等,可以從畫面看到樓閣聳立,回廊環(huán)繞,繪畫極其細致,大約繪于9世紀后半葉。
縱觀上述各窟的時代,筆者初步認為,奇康湖石窟的時代應為6—11世紀左右。
奇康湖石窟雖然洞窟較少,壁畫殘留不多,內容也不豐富。它是一處相對獨立的寺院,有標志性建筑——佛塔??咔坝欣?、庭院。洞窟形制除典型的中心柱窟外,還有長方形縱券頂窟、供僧人修行的禪窟等。所殘存的壁畫顯示了不同時代的佛教文化藝術。
注:本文線描圖:徐東良、徐佑成 繪
(責任編輯 梁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