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本文收集了洛陽邙山、偃師平原、龍門西山出土的六件中、晚唐石刻,對其中的佛教信息進行了梳理。作者通過歸納認為這些石刻記事的內(nèi)容表明:中、晚唐時代的洛陽,婦女多有在家信佛的習(xí)尚;受到家庭信仰習(xí)尚的影響,唐代婦女無論老幼每有出家從緇的;唐人傾信佛法的群體,多以寺院為思想寄托;中原地區(qū)在會昌法難之后,仍有東都安國寺、寧剎寺、敬愛寺、嵩山會善寺、般若寺、龍門奉先寺、河陽萬歲律院等佛教寺院香火有緒,傳燈不輟;唐末、五代之動亂后,封建政府對佛教寺院一仍行使著地政稅收的管理職能。
關(guān)鍵詞:洛陽;唐代;佛教;石刻
中圖分類號:K877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08)05-0076-05
一
洛陽向以豐富的中古文物遺存而知名,筆者以鄉(xiāng)土條件的便利,嘗于舊肆?xí)荒坑雎逯斜疚奈锏母黝愅乇尽=駬袢粘7e儲之若干,按其時間順序公諸于學(xué)界。竊以敬意之綿薄,聊當(dāng)群賢之談助。
二
以下按紀(jì)年順序報道這批石刻的內(nèi)容:
(一)貞元十四年(798)盧氏墓志
盧氏墓志2001年左右出土于洛陽邙山,志石正方形,拓本邊長36.5厘米,楷書志文21行,行2至22字不等。其文曰:
唐山南西道節(jié)度行軍司馬殿中侍御史內(nèi)供奉賜紫金/魚袋鄭公故夫人范陽盧氏墓志文
監(jiān)察御史里行鄭易述
有唐貞元十有四年歲次戊寅三月辛巳朔四日甲申,山/南西道節(jié)度行軍司馬殿中侍御史內(nèi)供奉賜紫金魚袋/鄭公夫人范陽盧氏終于興元府之官舍,從夫仕也。嗚呼!/享年二十有四?;浺晕逶赂晁范杖梢瑲w祔于河南/邙山之先塋,禮也。夫人字某。父珽,任蘄州刺史。大王父諱/萬石,皇銀青光祿大夫、司農(nóng)卿、洛州長史,岐、華、汝等州刺/史。王父□(諱)暄,皇忠州刺史。皆垂清白之裕,以素范為士林/所宗。夫人則蘄州府君之長女。幼荷德風(fēng),早習(xí)訓(xùn)于姆師。/笄而授□,來歸鄭氏。奉叔末次,眾姑接娣姒如同氣。薄諸/己而厚諸人。衣服飲食,必服用其次。雖鄭公之志,亦夫人/躬行之所及也。性貞素簡一,默識不耀。是非得之于心,存/亡死生之際,處之無惑。頗常好典墳,后遇釋門宗師,指授/心契,疾如影響。師嘆曰:“此子識性不雜,氣分純深,當(dāng)必有/成。”因號曰“真凈”。無何,霧露成疾。至于彌留,恬然委順。不以/交謝為累。三日而殮,柔弱如生,聞?wù)弋愔?。嗚?性不夭和,/苗而不秀。而繼嗣未立,尺波俄逝。哀哉!易以長婕。履行/日,外族諸妹信以傳,可得而詳。謹之貞石,庶傳芳于不朽/云爾。
(二)會昌元年(841)陳君夫人周氏
周氏墓志2002年出土于邙山,志石正方形,拓本邊長31.5厘米,內(nèi)楷書志文14行,行4至15字不等。其文曰:
唐故鄜坊節(jié)度掌書記監(jiān)察御史里行/陳君夫人墓志銘
鄉(xiāng)貢進士李枧撰
夫人姓周氏,曾祖師范、祖登、父殉,成無/貴仕。故生夫人,得配賢者陳君。師柷/先人尚書公,由進士釋褐天平軍,作蘭/臺吏從事。/先尚書為桂林協(xié)律,補尉告成,終腳疇,/葬北邙山。夫人遂家于洛。會昌元年,夫/人壽七十矣。八月十四日卒,十月一日/窆侍御塋之異穴。長女適應(yīng)氏。次學(xué)浮/圖,號“界幽”。孝性天付,哀毀慟人。銘曰:
夫人叔署兮丐于路,送終之儀兮乃具;/翩翩丹施引孤魂,千秋萬歲歸長暮。
(三)大中六年(852)張涓夫人李氏墓志
李氏墓志2003年出土于洛陽邙山,長45.5、寬46、厚8厘米,內(nèi)楷書志文26行,行7至25字不等。其文曰:
唐故河南府新安縣主簿南陽張府君夫人江夏/李氏墓志銘并序
外甥鄉(xiāng)貢進士張琪纂
夫人之先,自漢魏已降世有明德。歷代或以文章顯進,或以學(xué)行/擅名。官婚氏籍,為時大族。大王父諱常,皇鄆州司戶、贈禮部尚/書。王父諱暄,皇起居舍人。烈考諱鄆,皇監(jiān)察御史里行。夫/人即監(jiān)察之第三女也。華宗茂緒,鐘鼎蟬聯(lián)。國朝而來,熄乎/相曜。夫人稟訓(xùn)公宮,發(fā)言合雅。有婉媳之德,有纂組之工。進退/雍容,動循法度。其在家也,服勤色養(yǎng),怡聲順意,因心之敬,宗族稱/焉。建乎有歸,即聿修內(nèi)范。孝以事長,和而接下。朝夕不懈,造次無/喜慍之容。推厚以仁,孤惸執(zhí)謙。以睦娣姒。故外姻內(nèi)戚,稱為女師。/張君幼挺純操,家傳諒節(jié)。沉浮委頓順,以天爵自高?;蚕璞爸?,位不/充量。其肅雍和鳴,有如賓之禮。德容雅度,光宜媲賢。十年,而府/君即世,吾兄綺紈而孤。夫人遵孟母之擇鄰,慕敬姜之晝哭。/霜心自誓逾三十年。歸依釋門,精求定惠,口誦手閱,無廢一時。況/乎約已歉私,慈幼撫下,六姻之內(nèi),煦然如春。長女適高氏,雖非/夫人之出,而教之食之,情均天屬。嗚呼!福履何昧,與善無應(yīng)。以大/中五年十月六日,棄背于東都正俗里,享年六十五。噫!以府君/之賢,夫人之德,宜有令嗣,以鐘高門。其孤橈懿文茂行,譽重/鄉(xiāng)黨。頃歲,計偕上國,求薦于有司。道直才高,命未偶世。心存致養(yǎng),/徇祿下僚。雖曾參愛親,毛義捧檄,昔賢風(fēng)概,何以加之?泣血茹荼,/殆乎滅性。以明年二月三日,奉遷裳帷,歸葬于河南府河南縣/金谷鄉(xiāng)無上原,啟先府君壽宮而合祔焉。禮也。小子列諸甥之/末,特鐘慈念,敢銘淑德,以揚清芬。銘曰:
門襲軒裳,代承賢哲;閨閫懿范,柔明峻節(jié);嗟哉夫人,蘭摧玉折;/峨峨古原,盤亙長川;龜從筮吉,億萬斯年;勒鳴貞石,永髑幽泉。
(四)大中六年(852)崔蘊才墓志
崔蘊才墓志2000年前后出土于偃師縣城一帶,后歸滎陽王氏所藏。志石長43、寬43.5、厚9厘米,楷書志文2l行,行4至21字不等。文曰:
故河南府福昌縣徐主簿夫人崔氏墓銘
表侄孫前虔州軍事判官試左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蘇會庶撰
夫人崔氏,字蘊才。博陵王房,即匡正唐社稷五王中/之一氏也。父志溫,皇任試太常丞。夫人即府君之亞/女。洎笄年,歸于河南府福昌縣主簿徐公。夫人/□夫族,保如賓之敬;居母道,深門內(nèi)之恩。主于主饋/□事之貞,應(yīng)物理家之妙,長幼均平之度,蘋蘩薦奠之/勤,未嘗虧婦德婦道也。宜其保年壽、享榮祿,何期一旦/暫嬰微恙,淹隨逝川,嗚呼哀哉!時大中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歿于汝州梁縣飲牘坊私第,享年五十七。用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葬于河南府偃師縣亳邑鄉(xiāng)香谷里,祔福/昌之塋,禮也。有子四人,長曰勉,勤、助、劭,成能克奉柔/訓(xùn),深得孝道。生稟仁賢,益精義行。女二人,長則童齔悟/道,尋歸釋氏。師事親姑,住東都安國寺。次女與夫人/相次而逝。會庶即夫人之表侄孫。又別業(yè)側(cè)接名勤/丈人,不唯親懿,自有相知之分;不瑕鄙淺,命為銘,以記/夫人之烈。行詞曰:
代襲忠貞,體稟顯明,謙和淑茂,夫人挺生。理家干/潔,執(zhí)德均平,宜其壽考,克享光榮。如何夜景西落,兔彩/沉溟,偃師古邑,松柏佳城。
次子勤書。
(五)咸通六年(865)寧剎寺比丘尼常曉尊勝幢贊
比丘尼常曉尊勝經(jīng)幢,2004年12月出土于龍門西山南麓。幢石八棱,通高97、每面長89.5、寬9—10厘米不等。一面無字,其余七面刻咒文及幢題。幢題文曰:
唐東都寧剎寺故臨壇大德尼常曉尊勝幢贊并序/
大德名常曉,俗姓汪氏,江楚人也。隨姑出家,受戒于洛城安國蕭大德,講律一十五遍。經(jīng)沙汰,再敕度。/宣宗皇帝代十二年,姊妹二人俱升為官壇大德,登嵩山會善寺琉璃戒壇。先住般若寺,后居寧剎,兼/為國置長講律院。春秋六十三,居夏四十二。弟子寶堅、行敏、寶定、寶嵩、法潤等二百余人,不勝悲苦。/即大中十三年正月二十六日身歿,二月十五日都城具法威儀,出長夏國門,禮也。姊大德尼常照,刻石書銘,仍題/贊曰:
鼎城之南,望洛之里;隴月空懸,寒煙乃邐;銜悲門弟,法眷曷止;/尊勝功深,建幢卜此。
唐成通六年十月二十九日,姊寧剎寺大德尼常照題。
(六)天成三年(928)奉先寺寺主僧守真賣地券
奉先寺僧守真賣地券,1986年文物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于龍門山南麓奉先寺遺址的一條南北向自然沖溝內(nèi)。2000年奉先寺遺址考古發(fā)掘時,轉(zhuǎn)存于龍門石窟研究院保管。地券青石質(zhì),長38.5、寬41.5、厚5.5—5.8厘米,內(nèi)楷書券文19行,行4至22字,其文云:
龍門奉先寺主僧守真,唐丁亥歲天成二年拾貳月/拾叁日立契,回賣寺后中嶺羅漢臺西腳下割地貳畝,/東西北四至:南至古陵,東西闊貳拾步;南北長貳拾伍步。與/敬愛寺千佛院僧傳昉,充先大師和尚墳塔地,準(zhǔn)價錢/壹拾貫文為定。其錢及地,立契日交相。分付訖,并無懸欠。/其地如后別有人占認,稱是自己田地,不懺買人之事,并是/賣人支當(dāng)。官有政法,下憑私契為據(jù)。代兩家書契,鄰院/僧繼珍,年五十三。
寺主僧守真,年五十五
同學(xué)僧惠真,年四十七
鄰院主僧思真,年三十九
鄰院僧思范,年四十
天成三年正月八日收稅訖
買地主內(nèi)外臨壇大德傳昉奉為先和尚澄明大師修塔地券,以記于后。同學(xué)傳朗
同學(xué)河陽萬歲律院宗主、內(nèi)外臨壇大德傳業(yè)
同學(xué)傳 咄同學(xué)內(nèi)外臨壇大德襲源
同學(xué)全晰 同學(xué)全皎 同學(xué)襲章
三
以上刊布的六方墓志、石刻,無一例外透露出晚唐、五代間洛中人士濡染宗教的社會現(xiàn)象。
(一)從上述墓志銘,今人從中可以看到唐時在家女士崇信佛法之風(fēng)。
鄭公故夫人范陽盧氏墓志,稱“夫人躬行之所及也。性貞素簡一,默識不耀。是非得之于心,存亡死生之際,處之無惑。頗常好典墳,后遇釋門宗師,指授心契,疾如影響”。透露出一位頗富儒家修養(yǎng)的女子歸依佛門的事跡。
中古女士傾信佛法的,另如洛陽出土周紹業(yè)夫人趙璧墓志,載其晚年“歸依法門,受持《金剛》、《般若》、《涅槃》、《法華》、《維摩》等四尊經(jīng)。晝夜讀誦不輟……以府君傾背年深,又持戒行,遺囑不令合葬?!碧鞂氃?742)邙山《唐上殤姚氏墓志銘》,言姚氏“爰自受病之初,誓心凈域,將不口轉(zhuǎn),行陀羅尼”。
石刻諸如此類的記事,大體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女性在家行禪的圖畫。
(二)由此而延伸,唐人奉佛之執(zhí)著,率以出家披緇為上乘。
前引盧氏墓志云其生前“遇釋門宗師,指授心契,疾如影響。師嘆曰:‘此子識性不雜,氣分純深,當(dāng)必有成?!蛱栐弧鎯簟薄J侵R氏終以“心契”所引步入空門的。
陳君夫人周氏墓志曰,夫人“長女適應(yīng)氏。次學(xué)浮圖,號‘界幽”’。
張涓夫人李氏墓志云其:“霜心自誓逾三十年。歸依釋門,精求定惠,口誦手閱,無廢一時。”
崔蘊才墓志:“女二人,長則童齔悟道,尋歸釋氏。師事親姑,住東都安國寺。”又言大德尼“常曉,俗姓汪氏,江楚人也。隨姑出家,受戒于洛城安國蕭大德,講律一十五遍。”又有其姊常照同住寧剎寺的記事,可知汪氏一門姑侄三人披緇于叢林。
此外,洛陽出土文物中另有女子出家于寺院的例子。
《唐故比丘尼智明玄堂記》曰:“師法號智明,俗姓張氏,生于明代,長自善門。早懷恭敬之心,每有住持之志。頃以移天難越,系戀身心。自良人棄捐,妄念都舍,恒依法侶,參道問津。晚歲出家,始契心地,去煩籠之愛染,修福智于慈門,持授律儀,戒夏三十。而報齡有極,生滅難違,緣盡此方,神遷凈土?!?/p>
它如貞元十六年(800)嵩岳沙門溫雅撰王平墓志,敘王氏“長女幼慕釋門,專精禪律,住修行寺,法號‘明悟’”。稍后,大圣善寺沙門□□撰張君夫人樊氏墓志,云樊氏“長女出家寧剎寺大德,法號‘義性’。戒律貞明,操行高潔”。樊氏墓志銘下刻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真言》:“羯諦羯諦,波羅羯諦,波羅僧羯諦,菩提薩婆訶”,可見母女敬尚佛法之至深。
(三)此次收集的幾方中晚唐墓志,內(nèi)容有體現(xiàn)時人與寺院情感聯(lián)結(jié)者數(shù)例。
由僧守真地券“回賣寺后中嶺羅漢臺西腳下割地貳畝,東西北四至:南至古陵,東西闊貳拾步;南北長貳拾伍步。與敬愛寺千佛院僧傳昉,充先大師和尚墳塔地”,可以看出唐代以降僧俗緇素對寺院社會的生態(tài)依賴,以致出現(xiàn)僧人歿后優(yōu)先殯于寺院的狀況。而這,無疑反映了隨著寺院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佛教階層在中古社會中享有特權(quán)的事實。
又如龍門此前出土隴西李君墓志,稱李氏“即年十月四日殯于龍門天竺寺石闕南二百步。前臨廣化,鐘梵齊音;后枕長衢,槐柏桐哄。青龍左脅,白虎右肱。福兮感兮,人勝地勝”?!奥勭婅蠖仙德剩瑢ぎ愊愣蝗厩鍓m”,反映出信教階層依附寺院而布葬的風(fēng)氣。這在當(dāng)時的葬例中亦疊有類似的情況:
《唐故壽州別駕鄭瀚亡女十三女墓志銘》,道及貞元七年(791)五月十二日“故壽州別駕瀚第十三女終于坊州中部縣官舍,年二十三,以六月七日景申權(quán)殯于中部縣永安□□里開元寺東原”。
1990年出土的張文寶墓志,載其“長興四年(933)九月十四日啟手足于青州開元佛舍,享年五十七”,“今以其年十一月三十日權(quán)厝于河南縣平樂鄉(xiāng)朱陽里”。
唐人依托寺院而葬,事實上涵有皈依法門的意義。龍門此前出土的《故尚舍直長薛府君夫人裴氏墓志銘》有云:“夫人裴氏,河?xùn)|聞喜人……聿備三善,勝心八解;金仙圣道,味之及真;身外等物,不競以禮;放跡遠俗,謂為全生;凝神寂冥,塊然而亡。春秋五十有九,以開元十三年五月二十三日考終于通利之里第……先是遺付,不許從于直長之塋,以其受戒律也。今奉所志,以明年景寅二月二十三日葬于河南龍門山菩提寺之后崗,明去塵也?!蓖瑯拥睦C,中古文物中多有別例。
如李公綽墓志:“廣明中,無何,蟻結(jié)奏關(guān),龍游蜀國。會天兵敗寇,東下郾城,隨邑居人,避地于許州龍興寺西禪院之別字。閉關(guān)默守,不與時交。嗚呼!天付其才,不盡其用。遞起摧峰之嘆,爰興墮月之悲。二月十九日寢疾,終于所居之地。”其中的傷嘆,則透露出動亂之季世人避難佛門的生存選擇。佛國世界之憫人施愛,茲其一證也。
(四)上述墓志提供的其他歷史學(xué)信息
從出土文物的一般社會史料信息含量來看,上述墓志文獻可為人們提供不少的研究信息。
洛陽唐代寺院資料,向為中外宗教學(xué)界所關(guān)注。以上石刻文獻,提供了中唐以降洛陽地區(qū)東都安國寺、嵩山會善寺、嵩山般若寺、東都寧剎寺、龍門奉先寺和河陽萬歲律院等六所寺院的史料。
從上述墓志文獻中,我們尚可窺見會昌法難、大中復(fù)法在東都地區(qū)的遺跡。大中復(fù)法的過程中,封建王朝另有委托女尼為國家“兼置長講律院”的舉措。而僧守真地券關(guān)于僧伍之間“鄰院”、“同學(xué)”的陳敘,則可從中了解唐末以來僧團社會的組織情況。
另從僧守真地券有關(guān)土地交易的細節(jié),可以看出唐代以降僧俗緇素對寺院社會的生態(tài)依賴,這無疑反映了隨著寺院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佛教階層在中古社會中享有特權(quán)地位的事實。此外,“天成三年正月八日收稅訖”的文書案例,透露了當(dāng)時“官有政法”這種國家行為對寺院資源行使管轄的現(xiàn)實。
除此之外,作為一種帶有鮮明地域特征的碑志遺物,還在復(fù)原龍門地區(qū)區(qū)系文化群落方面有著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
四
從上述洛陽地區(qū)石刻資料,可以想見中古我國宗教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欣欣昌明之歷史行跡。通過對這些石刻文獻的鉤沉析理,人們不難從中感受到前賢明哲追求思想凈化、培育眾生愛心的種種人文行蹤。這種充滿了情感訴求的文化遺產(chǎn),對今人陶冶心田、清凈人格仍有值得珍視的價值。
(責(zé)任編輯 戴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