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書風”是潘琦同志在與沈鵬先生交談時提出來的,這是對廣西書法進行總結、歸納、提煉而又深思熟慮之后提出來的。這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提法,具有深遠的意義。
作為一個區(qū)域的書法,廣西書法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但是多年來,廣西的書法沒有自己的名稱和符號,更沒有代表性的標志。每當外地人談起廣西書法,總是印象不深,不知從何談起,潘琦同志根據廣西的人文、地理、民俗、習慣等提出“八桂書風”,使廣西書法有了一個具體的定位,讓人對廣西書法的風格特征、審美傾向和脈絡源流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鞍斯饡L”的提出生逢及時,是時代也是書法事業(yè)發(fā)展的需求。
“八桂書風”是廣西書法的一個符號,也可以說是廣西書法的一面旗幟,它是一個兼容各種風格的一個流派。此種流派不求面貌相像,但求文化背景一致,是廣西書法的延伸和發(fā)展,而不是隔斷。
所以,當前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是,千方百計把整合資源和拿來主義相結合,在“八桂書風”這面旗幟下,講究團隊精神,深入進行藝術交流和學術研究,推出代表書法家、理論家。
首先談談廣西書法的現狀:一是廣西書法曾經有過輝煌:莫乃群、李雁、李駱公、陳政、伍純道等老一輩書法家,在全國形成了很大的影響,莫乃群曾擔任第一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評委主任,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廣西書法在全國的地位。李雁曾獲得澳大利亞舉辦的書法大賽一等獎,河南主動為李雁出版了書法集,沈鵬先生曾在《求是》雜志專門撰寫了關于李雁書法的評論文章。李駱公的現代書法、篆刻和篆書在全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全國首屆現代書法大展之所以在桂林舉行,是和李駱公的影響分不開的。陳政、伍純道等,對于傳統書法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都是很到位的,無論是理論和創(chuàng)作上,對廣西和全國都是有貢獻的。二是張羽翔、陳國斌、蔡夢霞、黃文斌等的橫空出世,在全國第五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上,奪得了十個一等獎中的四個,在全國引起轟動,被稱為“廣西現象”。三是以石鋒、馮華春、甘文鋒、楊世全等人在近年的全國書法展上頻頻獲獎,使廣西書法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四是以黎東明、林京海、莫武等人的理論文章在全國書論研討會上連獲大獎,讓人不敢小看廣西書法創(chuàng)作的同時,覺得出現“廣西現象”不是沒有理論支撐的。
雖然廣西書法也曾取得驕人的成績,但仍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一是書法人口少。廣西書協會員不足一千三百人,其中中國書協會員一百余人。廣西的很多地級市只有一兩個全國會員,甚至有的市一個全國會員都沒有,這與外省地級市中國書協會員的正常人數幾十個相比,相差太遠。二是參與書法創(chuàng)作活動的人少。除了第三屆廣西中青年書法篆刻展投稿的件數達一千二百五十件,第九屆國展投稿達九百多件以外,廣西作者以往投稿參加廣西書法展的作品不足四百件,投稿參加中國書協的展覽不足二百五十件,與兄弟省份,如山東、河南、浙江、江蘇、廣東這些省份的五千至八千件的投稿量相比,真的是少得可憐。三是在全國入展獲獎人數太少。除了在第五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和第九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外,廣西作者每次在國展獲獎入展人數,少則兩三個,甚至光頭,多則五六個,跟外省入展幾十個,甚至近百個相比,差距很大,所以不能盲目樂觀。四是廣西在全國有影響的書法家太少。廣西并不是沒有高水平的書法家,相反,無論是老一輩還是年青的一代,廣西都有冒尖的書法家,在此不一一列舉。他們的理論功底、創(chuàng)作能力和藝術造詣都很高。但是,由于缺乏市場環(huán)境,更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廣西在全國有影響的書法家太少。五是還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風格流派,缺乏團隊精神,除“廣西現象”外,在全國有影響的書法群體幾乎為零。六是先天的缺陷。不難看到,由于歷史的原因,廣西書壇歷史上缺少獨領風騷的書法家,那些傳統文化較為發(fā)達、先進的地區(qū),無論古代或近當代,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書法大家很多,對本地區(qū)的書法發(fā)展起到了導向作用,一代代、一輩輩、一層層地繼承延續(xù),始終形成一個時期的書法群體,這種優(yōu)勢廣西沒有。改革開放后,在我國書法的大潮大浪中,涌現出了一批批書法名家,他們是書法事業(yè)的成功者,且又在上上下下的書法組織中起著指導老師的作用,培養(yǎng)出了為數眾多的書法新人,而若干年后,這些新人又起著老師的作用,這就是師承關系的巨大推動力。廣西書法界沒有這種師承關系,這就造成了兩種情形的出現:一是沒有全國書法大家的指點,靠自己關起門來自娛自悟,影響了其成長的速度和質量;二是參加全國大展前沒有諸如名家或評委的指導,在評選作品時也就得不到“老師”的青睞,使本來可脫穎而出的新人卻出不了“茅廬”。廣西的偏遠和經濟文化的落后,又加大了與江蘇、河南、山東、浙江、四川等書法大省的距離。
誠然,制約廣西書法事業(yè)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客觀因素,但最致命的卻是主觀因素,即觀念問題。觀念不新,就無法使人覺醒,老是抱殘守缺。觀念落后的結果是空有感慨。這比先天條件不足和后天條件落后更為可怕?,F在,廣西的書法事業(yè)正向全面崛起發(fā)展,一大批青年書法群體活躍在書壇。尤其是廣西書協換屆后產生了新的具有活力的理事會和主席團,已經在書法活動中顯示出了新的作用。
要改變廣西書法的落后現狀,每一個真誠的書法家都必須冷靜地思考,必須樹立廣西書法的偉大理想,必須將廣西書法置于時代文化中鑄煉。廣西書法要盡快脫“貧”,走出“誤區(qū)”,克服“不足”,彌補“缺陷”,由低谷走向繁榮。首先,要加強團結,凝聚人心。要團結不要分裂,要流派不要宗派,已是書法同仁的共識。書法可以有不同風格、不同個性、不同宗師、不同追求的存在,不同門派、不同觀點、不同認識也是允許的。把團結建立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基礎之上,將全部的熱情投身于廣西書法事業(yè)上來。其次,加強藝德修養(yǎng),大力倡導奉獻精神,決不能將書法藝術作為謀取私利的工具。然而遺憾的是,在既得利益的驅使下,有些人唯利是圖,急功近利,甚至沽名釣譽,置藝德于不顧,只講索取不講奉獻,把書法當做實現個人欲望的敲門磚,這種現象在廣西書法界還有存在。當然,書法藝術在新時期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里,也以其自身的價值反映在經濟活動與社會生活中,每一個書法家付出后得到一定的利益回報也未嘗不可。但如果私利無限度地膨脹,就會墮落為漁利之為,是對書法藝術的踐踏與褻瀆。書法在今天物欲沖擊的危機中,作為一名廣西書法家應毫不猶豫地無私獻身于廣西書法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要有一種為振興廣西書法而寧可犧牲個人利益的精神,摒棄一己私利,抑制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樹立藝德第一的思想,倡導德藝雙馨,塑造廣西書法家的良好形象。
針對存在的問題,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請進來,走出去。即多邀請全國名家來廣西講課,傳經送寶,多走出去觀摩、交流、學習,不斷提高書藝和創(chuàng)作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對外藝術交流中,取長補短,他為我用,以此激活廣西書壇。前些年,廣西的對外書法交流尚嫌不足,個人跑“單幫”的多,而群體性的外向交流卻很少,難以用別人的先進來沖擊我們的落后。因此,我們亟須更新陳舊的觀念,打破閉關自守的樊籬,走出去請進來,虛心向他人學習。不僅要開拓我們的視野,更要豐富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借鑒別人的創(chuàng)作經驗,推動廣西書法事業(yè)盡快走出一條正確而扎實的書法藝術發(fā)展之路。二是要像河南和廣東一樣,普及書法教育,在中小學校開設書法課,在書法比賽中獲獎的中小學生,中考和小考時給予加分。除了北京之外,全國的書法大省有河南、山東、浙江、江蘇、遼寧等省,廣東也有后來居上的趨勢,這些省份的書法作者經常在全國書展中獲大獎,他們的創(chuàng)作水平都很高,我們應與他們交流,學習他們成功的經驗。此外,中國書協培訓中心、中央美院、中國美院等,近年來培養(yǎng)了不少優(yōu)秀人才,我們應盡可能地向他們輸送學員,學習最先進的書法技巧,讓我們廣西書壇后繼有人,人才輩出,培育良好的學術氛圍。三是普及書法培訓,恢復書法夜校,讓更多的人參與書法學習,提高書法人口的素質。80年代的南寧書法夜校在全國是非常有名的,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參加學習的學生,人數多達五萬之眾,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廣西如今的許多書法骨干就是那時候培養(yǎng)出來的??墒侨缃?,南寧的書法夜校幾乎絕跡,書法學校、書法培訓班少得可憐。長此以往,我們的書法人口將越來越少,沒有數量,哪來的質量?如再不抓緊書法培訓工作,我們擔心廣西的書法與先進省份的差距將越來越大。四是培育書法市場,讓書法作品走進千家萬戶,增強書法的市場意識,讓書法家富起來,激發(fā)書法家的創(chuàng)作熱情。書法作品的市場意識薄弱,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書法的市場概念,也是書法人口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一個書法愛好者,要成為省級書協會員和全國書協會員,少則需要十幾年的努力,多則需要二三十年的努力才達到目標。不是每個人通過努力就能夠成為“家”的,這其中還要淘汰很多人,成功者只是少數人。這些少數人長年累月廢紙三千,耗費多少筆墨紙硯不說,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更不是常人可比的。但是,他們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賣不了幾個錢。殘酷的現實,不能不讓搞書法的人寒心。而養(yǎng)雞養(yǎng)鴨,幾個月,最多一年,就可以賣錢了。這其中的原因是喜歡書法的人沒有市場觀念。他們不敢問人家要一個雞蛋,但是他們卻經常白要書法家的字。他們認為書法家?guī)追昼娋蛯懲暌粡堊郑P墨的成本無非幾塊錢。他們沒有想過,為了這幾分鐘,書法家們要練幾十年!而在江浙、北京、山東、河南等地的書法家之所以活得很滋潤,就是因為當地的老百姓有要字必須付錢的習慣,他們認為,一幅名家的字,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上百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在我們廣西,有的人寧愿花成千上萬的錢吃喝玩樂,也不愿意掏幾千塊錢買一幅名家的字在家里掛著。說到底這就是文化底蘊的差距。
我對營造“八桂書風”的環(huán)境有如下初步的設想:
其一是借助主流傳媒。媒體可以產生一傳十、十傳百的速效和長效。因此,書法界當與出版業(yè)、新聞業(yè)、廣播電視業(yè)、網絡業(yè)保持密切聯系,充分利用現有的傳媒資源,并努力拓展可開發(fā)的資源,讓書法藝術通過媒體有更多的表現,更大的影響。
此外,一些聚眾地帶和人行處所同樣不可忽視。譬如城市公交廣告、鐵路和公路兩側、街市道旗和燈箱等,皆可利用。這些地方,是日夜不停、川流不息的流動人口的必經之所,其視覺感染力、藝術熏陶力和文化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
其二是占領公共場所。書法家的流動是有限的,書法家以原作直接服務于民眾也是有限的。故將書家的作品變?yōu)楣潭ǖ?、長久的公共審美對象和標志性、引導性字樣,便具有了反復而持續(xù)的長效作用。山川名勝的摩崖石壁,寺廟祠堂的匾額楹聯,政府、學校、企業(yè)、賓館、商廈等等建筑物的名牌及其室內壁飾,應該成為優(yōu)秀書法作品的領地。如果這些場所逐漸用高雅書法取代當下滿目雜亂而低俗的“江湖書法”和噴繪、機制文字,這將是當今中國書法界為弘揚民族文化作出的巨大貢獻。
其三是滲透日常生活。真正與“萬家”相關、和民眾切身的是平凡而實際的日常生活。我認為,與書法最可能結緣、最適合搭配的就是那些常用、耐用、有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且能流傳后世的器具,如陶器、瓷器、石器、木器和金屬玻璃器皿等等。若能與這些器具的設計和生產者聯手,將書法有機地鐫雕、鑄刻、印染、描繪于諸多日常用品之上,那么,中國書法就將深入人心,普通人的審美情趣將與日俱增,審美眼光將不斷改善,審美品位將迅速提升。
總之,千方百計采取有效措施,讓書法在廣西熱起來,讓“八桂書風”在全國有自己的一席之地?!?/p>
2008年5月26日于南寧
(劉德宏,廣西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