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1979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在敦煌市西北95公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進行發(fā)掘,共獲得1221枝簡牘,這是繼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Aurel Stein,1862~1943)1907、1914年共掘得800多枝敦煌漢簡之后較系統(tǒng)的發(fā)掘,1991年1月輯人《敦煌漢簡釋文》出版。本文利用作者證明的中國歷法的五個周期性質考釋了17枝歷譜殘簡、21枝月朔簡和9枝年數(shù)簡的年代;認為與今歷不合的3枝紀年簡歷日書寫有誤。在這50枝簡中對以前學者考定的12枝簡的年代提出質疑,指出其考釋方法的疏漏。
關鍵詞:敦煌漢簡;馬圈灣漢簡;中國歷法的五個周期性質;年代學
中圖分類號:G25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08)01-0077-09
1979年9月16日~10月5日,甘肅省文物工作隊(今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敦煌縣文化館在敦煌市西北95公里、河西戈壁走廊馬圈灣湖灘東側漢代烽燧遺址進行發(fā)掘,共開探方19個,獲得1221枝簡牘和一批伴出器物,1991年1月輯人《敦煌漢簡釋文》出版。這是繼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Aurel Stein,1862~1943)1907、1914年兩度共掘得800多枝敦煌漢簡之后較系統(tǒng)的發(fā)掘,其中紀年簡64枝,從本始元年(73BC)到地皇三年(22AD),時間跨度94年;其中5、6個探方紀年簡的年代較為集中,為一顯著特點。從考古年代學的角度來看,這批簡牘中還有一批非紀年簡,借助于出土信息,有的年代還是可考的。
斷代是文物、考古和歷史研究遇到的第一個問題。為了準確斷代,須對中國歷法有一定的了解,正確使用朔閏表,擴大知識面,積累經(jīng)驗,現(xiàn)代還須利用科學方法,提高考釋結果的可信度。本文涉及共50枝簡的年代學問題,其中對《敦煌漢簡釋文》一書考定的12枝簡的年代提出質疑,指出其考釋方法的疏漏。
本文作者證明了中國歷法的五個周期性質,認為有助于考釋簡牘年代:
1 同朔周期:朔干支(非連大月)會在61、63或65個月后重現(xiàn);
2 月朔周期:同月同朔干支會在26、31或36年后重現(xiàn);
3 閏朔周期:閏月同朔干支會在51、52或57年后重現(xiàn);
4 年朔周期:相同年朔序的兩年相隔31n年(n=3,4,6,7,10,13,14,17,20,21,24,27,31等);
5 八節(jié)周期:分至八節(jié)干支會在23、80或103年后重現(xiàn)。
上述朔閏八節(jié)干支按照各自的周期出現(xiàn),在考釋上下時限在30、50或100年時,顯示出各自的獨特性,亦即在該時限內的唯一性——這有利于我們判定某一枝簡的年代。
本文從約80枝非紀年簡中甄選出17枝歷譜殘簡、2l枝月朔簡(含月份和朔干支)和9枝年數(shù)簡(年號失記、僅存年數(shù))予以考釋,確定其年代;其次,有3枝紀年簡的歷日記錄與今用歷譜不合,對此提出解釋。
本文考釋的上下時限即該發(fā)掘區(qū)域出土紀年簡的時限73BC~22AD,有時需適當放大,以提高考釋可信度。同時,利用有的探方伴出紀年簡年代集中的特點,縮小考釋時限,同樣能提高可信度。采用的符號有:□,字跡模糊未能釋定;◇,原簡斷折,等。
一 歷譜殘簡年代考釋
第1枝:釋文29號,簡號T4:8,圖貳
□□癸卯 癸酉立冬
這是某年歷譜簡冊中的一枝,原簡日干支向左橫書、按月序上下排列,本文改為右書橫排(本文以下各歷譜殘簡例均同此)。全簡前半殘失,保留了相連兩個月同日干支,因癸卯(40)在癸酉(10)之前30天,確知前月為大月。此簡無朔、月日不明,確認年代十分棘手。但注意到“癸酉立冬”,據(jù)中國歷法的周期性質5,分至八節(jié)干支會在23、80或103年后重現(xiàn),可獨立進行考釋。查《三千五百年歷日天象》(下簡稱《歷日天象》),有83BC、26BC、3BC和55AD四個年份皆“癸酉立冬”,具體情況是(表1):
由于公元30年代后屯戍活動突然中止,55AD在考釋時限之外,應予排除,于是所獲得的結論為:29號簡前七個月日干支缺失,是始元四年“十七日”簡。此簡比馬圈灣最早紀年簡——本始元年(73BC,見釋文700號)還早10年,因出土于T4烽燧堡屋建筑遺址內,說明為早期活動殘存。
第2枝:釋文372號,簡號T5:331,圖肆拾
三十 乙卯 ◇
該歷譜簡殘留正月乙卯(52)卅日晦,留有二月無卅日的空格,可知正月大、二月小,在三月末處折斷,由此推出正月丙戌(23)、二月丙辰(53)、三月乙酉(22)三連朔;不能忽略出現(xiàn)閏正月丙辰朔或閏二月乙酉朔其中之一的可能。擴大考釋時限查陳垣《二十史朔閏表》(下簡稱陳表)。此兩閏月朔的假設均不存在,予以排除。從《太初歷》行用的太初元年(104BC)開始,直到漢安帝永初四年(110AD)之前,只有天鳳四年(17AD)非莽歷的正、二、三月朔與該簡吻合,可見其獨特性,并保證了考釋結果的唯一性。
此三連朔在考釋時限內肯定存在,且只有非莽歷的天鳳四年一解,本文認為,這說明在莽歷行用8年后,邊疆仍存在按原歷記時的現(xiàn)象。
第3~14枝:釋文373~384號,簡號T5:335~346,圖肆拾~肆壹
這是一歷譜殘冊,按照漢代歷譜簡冊的排寫規(guī)范,原冊應有30枝,現(xiàn)出土12枝;每枝應有12項目干支記錄(有閏月時13項,卅日簡無小月日干支),現(xiàn)每枝殘留正、二、三月的日干支:
從簡面干支分析易知它們屬于同一年歷譜簡冊,只要舉出373號第一簡考釋年代,就可代表其余。易于從正月初三己未(56)、二月初三戊子(25)、三月初三戊午(55)推出這三個月的朔日是丁巳(54)、丙戌(23)、丙辰(53),查陳表,在檢索時限73BC~22AD內只有莽歷天鳳四年(17AD)相合。
根據(jù)周期性質四:相同年朔序的兩年相隔31n年(n=3,4,6,7,10,13,14,17,20,21,24等),由統(tǒng)計知傳統(tǒng)歷譜中約三分之二的年代的朔序是獨立;不重復的,任一年朔序在小于31×3=93年的時限內不會重復出現(xiàn)。這可以保證在時限內考釋結果的唯一性。該簡冊只保留了年朔序的一部分,在同一檢索時限內一般出現(xiàn)重復的機會應當高于完整的年朔序;現(xiàn)在仍然只出現(xiàn)了一次,由此可見該簡冊所含三連朔的獨特性。
第15枝:釋文565號,簡號T6:85,圖伍捌◇七月丙午小壬子立秋 十月甲戌 ◇◇□月乙亥大丁酉秋分 十一月甲辰 ◇
此簡記時信息豐富。原簡將“朔”字省略:由七月小,從丙午(43)朔到甲戌(11)29天,故乙亥(12)為|八|月朔;八月大,推出九月乙巳(42)朔;加上十月甲戌(11)朔、十一月甲辰(41)朔,共知五連朔,在考釋時限內查陳表,為陽朔元年(24BC)、屑攝三年(8AD)。但后者六月乙未立秋,八月庚辰秋分,與簡記不合,應予排除。
另外,據(jù)《歷日天象》,七月七日壬子(49)立秋、八月廿三日丁酉(34)秋分,均可獨立考出該簡屬漢成帝陽朔元年。
第16枝:釋文1122號,簡號T13:15,圖壹零叁
廿七日 壬辰 ◇
由“廿七日壬辰(29)”推出正月丙寅(03)朔,雖為歷譜殘簡,信息量卻相當于一枝月朔簡。信息量越少,在考釋時限內解數(shù)越多。查陳表,它有兩解:神爵四年(58BC)或漢平帝元始五年(SAD)。該簡出土于T13,是位于72、T4烽燧東側平坦戈壁上的灰區(qū),考慮到該探方出土26枝簡,但伴出紀年簡只有l(wèi)枝元始五年(5AD)的(釋文1108號),所以傾向于排除58BC年的可能。
第17枝:釋文1175號,簡號T18:15,圖壹零柒
卅 丙申 乙未 □□◇
該簡殘留正月大丙申(33)卅日晦和三月乙未(32)卅日晦,可推出正月丁卯(04)朔、二月丁酉(34)朔、三月丙寅(03)朔和四月丙申(33)朔共四個朔日,即保留了該年年朔序1/3的信息量。查陳表,只有漢宣帝甘露元年(53BC)與此簡吻合。
應當看到,在推出的四聯(lián)朔中,不能排除會出現(xiàn)閏正月丁酉朔、閏二月丙寅朔、閏三月丙申朔三者之一的可能,這時末一朔日即非四月,因而可能存在別的年朔序與此簡相合。
根據(jù)閏朔周期性質三:閏月同朔干支會在51、52或57年后重現(xiàn);但查陳表,在考釋時限內、放大時限至兩漢,上三假設的閏月朔都不存在。由此保證了結論的唯一性。
在中國歷法中,十二個不同閏月朔的60干支總共會出現(xiàn)12×60=720種不同的組合;通過對“閏周”的精確計算知720閏須經(jīng)過1955年(比19年7閏更準確)。假如這720種不同的閏月朔各出現(xiàn)一次(且僅出現(xiàn)一次),就需要1955年。但有的閏月朔會重復出現(xiàn),亦即有的閏月朔2000年都不會見到一次。在一個不到100年的考釋區(qū)間內,任一假設的閏月朔出現(xiàn)的概率很小。這就是上述假設的三個閏月朔為什么未出現(xiàn)的原因。
二 月朔簡年代考釋
所謂“月朔簡”,是指寫有月名和朔日干支、或該月朔干支可以計算出來的簡。
第18枝:釋文3號,簡號T2:1,圖壹
◇十二月庚子朔丙寅偏將軍一牒
這是一枝月朔簡。據(jù)“十二月庚子(37)朔”查陳表,在考釋時限內有新莽天鳳六年(19AD)和淮陽王更始二年(24AD)均十二月庚子朔,即有兩解。
《敦煌漢簡釋文》“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發(fā)掘報告”(下簡稱“馬圈灣發(fā)掘報告”)未加討論,斷定“T2:1號簡(按即釋文3號簡)……當為新始建國天風六年的文書”,沒有發(fā)現(xiàn)還有更始二年一解。于是引證《漢書·王莽傳》,地皇元年(20AD)二月“置前后左右中大司馬之位,賜諸州牧號為大將軍,郡卒正、連帥、大尹為偏將軍,諸令長裨將軍、縣宰為校尉?!睆亩鴳岩伞稘h書》的記錄“與此簡時間不符。或可以此簡補史載之闕漏”。
由于本文發(fā)現(xiàn)還有一解是更始二年,以上對《漢書》的懷疑就難以成立;恰恰相反,必須依靠《漢書》上述記載:因目前沒有確鑿的證據(jù)否定地皇元年二月置偏將軍之位的史實,本文認為還是根據(jù)《王莽傳》,此簡年代應排除天鳳六年,顯然不可能在設“偏將軍”名位前三個月就出現(xiàn)了“偏將軍”,而應斷為更始二年,此時莽亡雖已15個月,但他所設的官名并未因此而消失。因存在兩解,取舍迥異,此為一明顯案例。
第19枝:釋文199號,原簡號T5:160,貳拾圖
◇九月己未朔庚申士吏口敢言之牒書口明燧長
這是一枝月朔簡。根據(jù)周期性質二:同月同朔干支會在26、31或36年后重現(xiàn),由“九月己未(56)朔”查陳表,在考釋時限內有新莽天風三年(16AD)吻合。但必須注意到在它之前36年還有元延二年(1lBC)也同樣滿足這一月朔條件。
“馬圈灣發(fā)掘報告”同樣未加討論,就判定:“按,‘九月己未朔’當為新始建國天鳳三年的文書”。這個結論基本正確,但在程序上必須排除11BC之后方可下斷語。這里的判決條件是要看“口明隧長”是何時的人或其他相關出土信息。該簡出土于T5,伴出紀年簡23枝,其中8枝皆公元16~17年的;但有1枝元延四年(9BC)的紀年簡(釋文197號),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元延二年的可能性。
第20枝:釋文276號,原簡號T5:237,叁拾圖
出戍卒冊人終更罷 二月戊寅盡三月丙子五十九日積二千三百六十人
這里的“二月戊寅(15)盡三月丙子(13)”共有五十九日,說明這兩個月一大一小(或一小一大),將省略的“朔”字補出,可知有以下兩方案:
二月大戊寅朔、三月小戊申(45)朔丙子晦、四月丁丑(14)朔
二月小戊寅朔、三月大丁未(44)朔丙子晦、四月丁丑(14)朔
查陳表,在考釋時限內有陽朔元年(24BC)和居攝三年(8AD)同時滿足前者,而無年代與后一方案對應。聯(lián)系同探方內容相似的伴出紀年簡有5枝(釋文282~286號)皆為8AD,故此簡應考為居攝三年。
第21~31枝:釋文294~305號(301、302重號),原簡號T5:255~267,圖叁貳一叁叁
這11枝簡為“出關計最簿”,內容類同,這里只選前兩支:
第21枝:釋文294號,原簡號T5:255,圖叁貳
出口口外塞吏子葆使女廿五人 正月已卯盡三月丙子百一十八日積二千九百五十人
從正月到三月共118天,說明在此期間有兩個大月、兩個小月(不同的排法有三種:大小大小、小大大小、小大小大),而且閏正、閏二或閏三月三者必居其一;為了不漏考,全部可能的排法共9種,均可列出正月朔到四月朔共五連朔。例如其中的第種(大小月的順序:小大大小,同時閏正月)是:
正月己卯(16)朔小,閏月戊申(45)朔大,二月戊寅(15)朔大,三月戊申(45)朔小廿九日丙子(13)晦,四月丁丑(14)朔。
類似方案可以排出9種,方可窮盡一切可能。
但是從考釋第17枝簡的討論中已得知,許多假設的“閏幾月朔”在很長時段的歷譜中并不存在,因此只需在考釋時限73BC~22AD內檢索“正月己卯朔”,該年必須同時是閏年。
答案只有一個:居攝三年(8AD)。上列第④種五連朔朔序正是該年前5個月的朔序。
“馬圈灣發(fā)掘報告”將此簡斷為“成帝陽朔元年(公元前24年)……唯T5:255號(按即釋文294號)簡之‘正月己卯’似有誤記。按,118日應為十二月至三月共4個月的天數(shù)總和,而‘己卯’恰為河平四年十二月的朔日,……故‘正月己卯’應為‘十二月己卯’。此簡當為成帝河平四年十二月至陽朔元年三月的出關計最簿。”
這一錯考將該簡年代提前了31年,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 沒有考慮到從正月到三月共118天中間必有一閏月存在。2 簡記“正月己卯”是正月朔,專司其職的海關官員絕不會將上年十二月的朔日誤記成新年大年初一。3 沒有估計到31年后會存在一個居攝三年,它在朔閏排法與簡記條件全部吻合,而無須懷疑原簡寫錯再作符合自己解釋的任何修正。
第22枝:釋文295號,原簡號T5:256、260,叁貳圖
外塞吏子私從者奴大男十五人
其一人二月戊寅盡六月乙巳百四十八日積百四十八人
六人三月戊申盡六月乙巳百一十八日積七百八人
四人四月丁丑盡六月己巳八十九日積三百五十六人 ◇
四人五月丁未盡六月乙巳五十九日積二百卅六人
凡積千四百四十八人
與上簡推算法相同。由此簡可獨立獲得以下六連朔:
二月戊寅(15)朔大,三月戊申(45)朔小,四月丁丑(14)朔大,五月丁未(44)朔小,六月丙子(13)朔大乙巳(42)晦,七月丙午(43)朔。
從陳表中查出在考釋時限內有陽朔元年(24BC)和居攝三年(8AD)與此簡吻合,因此有兩解。此簡與上簡為同冊出關計最簿,根據(jù)上簡的考釋結論,應當排除陽朔元年而將它考為居攝三年。
該簡冊所記其他主要月朔還有:九月癸酉(10)晦,推出十月甲戌(11)朔。
“馬圈灣發(fā)掘報告”稱:出關計最簿“載‘二月戊寅’、‘三月戊申’、‘四月丁丑’、‘六月丙子’、‘七月丙午’和‘三月丙子’、‘六月乙巳’、‘九月癸酉’。經(jīng)查陳垣《二十名朔閏表》,當為成帝陽朔元年(公元前24年)二月至九月的朔日與晦日,其前后天數(shù)與總和亦相等。”即將此冊11簡全部斷為陽朔元年,漏了居攝三年的一解。本文結論與上簡相同,該簿應是居攝三年同年所書。該簡出土于了5,是位于烽燧T3南側的灰區(qū),考慮到該探方出土443枝簡,伴出紀年簡23枝,其中21枝皆公元6~17年的,相當集中,僅有l(wèi)枝元延四年(9BC)的紀年簡(釋文197號)。故可排除這11枝出關計最簿屬于陽朔元年的可能。
第32枝:釋文327號,原簡號T5:289,圖叁陸
中舍子堇一 元年 五月八日戊寅出關盡晦積廿三日食麥二石七升 一
第33枝:釋文328號,原簡號T5:290,圖叁陸
中舍經(jīng)一 十月食粟三石 十一月乙亥造伋付經(jīng)□
第34枝:釋文329號,原簡號T5:291,圖叁陸
私屬吉 元年 十一月食麥二斛七斗十一月丁西(酉)付吉 一
此3簡相連,內容類似,當為同一“元年”所書,可以看作同一枝簡進行考釋,3簡應同時滿足“元年”、“十一月乙亥(12)、丁酉(34)”。據(jù)“五月八日戊寅(15)出關盡晦積廿三日”推出五月辛未(08)朔大卅日庚子(37)晦,六月辛丑(38)朔,此簡為二連朔,且為“元年”;查陳表,在考釋時限內只有新莽始建國元年(9AD)五月辛未朔大、六月辛丑朔、十一月己巳(06)朔小符合這些條件,這時十一月乙亥為七日,丁酉二十九日為晦日。
第35枝:釋文409號,原簡號T5:371,圖肆肆
八月二十八日乙酉 ◇
由二十八日乙酉(22)可推出八月戊午(55)朔,查陳表得二解:甘露二年(52BC)和始建國三年(1IAD)。由于探方T5伴出紀年簡基本是公元后的(詳見以上對11枝出關計最簿出土探方伴出紀年簡的統(tǒng)計分析),故排除甘露二:年的可能,此簡為始建國三年。
第36枝:釋文626號,原簡號T7:13,圖陸貳
正月七日庚申 ◇
由七日庚申(57)推出正月甲寅(51)朔,查陳表得三解:漢宣帝五風二年(56BC)、漢成帝河平四年(25BC)和漢平帝元始二年(2AD)。
探方T7是灰區(qū),位于T5灰區(qū)的西南,出土42枝簡牘,其中4枝紀年簡(釋文號654,624,625,614),分別是5AD,6AD,6AD和22AD,這一情況建議該簡的年代應當排除公元前的兩解,定為元始二年。
第37枝:釋文1186號,原簡號T18:26,圖壹叁玖
玉門千秋燧長敦煌武安里公乘呂安漢年卅七歲長七尺六寸神爵四年六月辛酉除功一勞
三歲九月二日其卅日 (A)
父不幸死憲定功一勞三歲八月二日訖九月晦庚戌故不史今史 (B)
此簡完整,A面為紀年簡,追述呂安漢升為燧長的時間是“神爵四年(58BC)六月辛酉”;但寫簡的時間卻在B面“九月晦庚戌(47)”或其之后??赏瞥鱿略?十月或閏九月)朔在辛亥(48),需要考釋的,是作為月朔簡的B面。檢索時限為58BC之后的幾年,查出只有漢宣帝甘露三年(5IBC)吻合??芍獏伟矟h卅歲晉升燧長,寫簡時已在任七年。
探方T18位于烽燧堡屋T4南側21米的畜圈,出土57枝簡,其中5枝紀年簡時限為52BC~60BC。以上利用該簡兩面信息獨立考出此簡為甘露三年與出土信息吻合。
三 年數(shù)簡年代考釋
所謂“年數(shù)簡”是指年號失記、僅存年數(shù)的簡,如果再附加一些月名、日干支信息,在一定考釋時限內,有的年數(shù)簡是可考的,
第38枝:釋文22號,原簡號T4:1,圖叁
□□□三石得二石六斗□ 三年正月得三石自出
……(本文省略)二月得一石五斗五升候莊卿出己未曰復……(本文下略) (A)
王習 (B)
“二月己未(56)”是月名與日干枝簡,它本身信息有限;但考慮到有莽時的“三年”,就將考釋時限縮小,應有兩解:始建國四年(12AD)二月乙卯(52)朔可有己未五日、地皇四年(23AD)二月壬子(49)朔可有己未八日。但天鳳四年(17AD)二月丙戌(23)朔不得有己未,故應排除。
第39枝:釋文322號,原簡號T5:284,圖叁伍
私屬大男吉 元年 八月食粟二斛少七斗卩 十二月己亥自取 一
第40枝:釋文323號,原簡號T5:285,圖叁伍
從者大男經(jīng)一 元年 八月食麥三斛多三斗
十二月己亥自取 十一月乙丑食□谷五斗已酉除 一
第41枝:釋文324號,原簡號T5:286,圖叁伍
從者大男經(jīng)一 元年 五月食麥二石七斗故有余麥一石三斗六升今復內一石三斗四升 五月戊寅士吏黨白內付經(jīng) 一
第42枝:釋文325號,原簡號T5:287,圖參伍
從者經(jīng)一 元年 十一月食麥二斛六斗一升寫籍者 一
第43枝:釋文326號,原簡號T5:288,圖叁陸
從者大男經(jīng),元年 七月食麥二石七斗
這一組5枝簡內容類似,當為同一“元年”所書,可以看作同一枝簡進行考釋。雖無月朔,年代可考。其關鍵信息有
元年 五月戊寅(15) 十一月乙丑(02) 十二月己亥(36)
本文第32~34枝考釋結果為新莽始建國元年(9AD),與這組簡內容類似;兩組簡文書格式類同,時代應當相距不遠,故我們從陳表中選取新莽3個元年:始建國元年、天鳳元年和地皇元年,列出五月、十一月、十二月朔日信息,與上列條件進行對比(表2):
只有元始元年、地皇元年吻合,這時有五月戊寅(15)十一日,十一月乙丑(02)朔,十二月己亥(36)六日。
第44枝:釋文360號,原簡號T5:322,圖叁玖
誅虜燧長杜世子小男會
造趙欽 會今石八里今請 三年十一月庚子育愈今 ◇ (A)
馬 病今愈食 ◇ (B)
此簡缺年號,有月名和日干支,“三”字為莽時流行的寫法,“四年”在莽歷中僅有3個,仿上法可考出只有地皇四年(23AD)與簡記吻合,十一月丁丑(14)朔,這時庚子(37)為廿四日。
第45枝:釋文557號,原簡號T6:77,圖伍柒
出箴廿枚 五年正月癸未佐梁買胡人櫳板四杖付御吏夏賞官馬下用 一
引簡缺年號,有月名和日干支。元始五年(SAD)正月丙寅(03)朔癸未(20)十八日,始建國五年(13AD)正月庚辰(17)朔癸未四日,皆合。T6在T5之西,南邊有T7,都是灰堆;T6出土133枝簡,其中紀年簡6枝,時限為4BC一8AD。因此,兩解均應保留,而以前者可能較大。
第46枝:釋文695號,原簡號T8:42,圖陸柒
…………丞□奉
九月奉六百候長張曰都出
◇□十月盡三年七月積十月 ◇
□八月盡四年六月積十二月
已知未記年號的“三年”、“四年”和4個月份,斷代信息不足。但從簡文看從“(三年)八月盡四年六月積十二月”,說明在“三年”的七至十二月后或“四年”的正月至五月后,必有且僅有一閏月。這就可在陳表中只查“三年”后半年、“四年”前半年是閏年的那些年代,檢索時限內同時滿足上述條件的有:元延三年(10BC)閏十月、鴻嘉三年(18BC)閏九月、甘露四年(50BC)閏二月。探方T8也是灰堆,位于T2、T4烽燧堡屋東側的平坦戈壁上,雖然出土115枝簡牘,但紀年簡只有1枝(釋文700號),還是本始元年(73BC)的,不能形成有效的考釋時限。故此簡年代有3解。
此例得到3解雖不能考定該簡年代,但類似方法可應用于別的案例,將考出的若干結果:(1)提供給有經(jīng)驗的考古工作者,可聯(lián)系某一出土探方、某兩探方的關系乃至整個發(fā)掘區(qū)域的情況,作出進一步的判斷;(2)提供給能接觸簡牘的研究者,依據(jù)其材質、制型、書法墨跡等感性知識,判斷與別簡是否同冊、是否同人、同時所書等;(3)提供給史學專家,依據(jù)圖版和相關史料、文物、人物、事件等,將多余的結果再行排除。所以這并非無謂的工作。
四 紀年簡歷日與歷譜不合
第47、48枝:釋文180、182號,原簡號T5:141、143,圖拾捌
皇帝陛下 始建國天鳳三年十二月壬戌書敦德玉門千秋燧
陳表天鳳三年(16AD)十二月丁亥(24)朔,十二月不得有王戌(59)。孰是孰非?注意到出現(xiàn)“敦德”的記載還有釋文182號(原簡號T5:143)和193號(原簡號T5:154):
皇帝陛下臣厶叩:頭:十二月壬辰敦德玉門行大尉事
始建國天鳳三年十二月壬辰敦德玉門行大尉事等,可以判斷出書簡人筆誤:壬戌當為壬辰(29)。順便考得182號為天鳳三年(16AD)。
第49枝:釋文700號,原簡號T8:47,圖陸柒
云中郡云中城下里王純 坐為騎士有詒發(fā)詣五原郡釉陽當從□ ◇
本始元年正月乙丑云中尉史充國等移葦□□□
這是一枝重要的簡。首先,它是敦煌馬圈灣本次發(fā)掘出土最早的簡:漢宣帝本始元年(73BC),但不知為何“馬圈灣發(fā)掘報告”列舉紀年簡時卻未將其列入;其次,該簡舉出“云中郡云中”(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五原郡秈陽”(今包頭市固陽縣),同敦煌郡有聯(lián)系,
據(jù)陳表本始元年正月癸巳(30)朔不得有乙丑(02)。孰是孰非,需要有旁證?!毒友訚h簡釋文合?!飞蟽缘?1.17號和91.1號分別記載;
候史臧禹本始元年正月庚子除 末◇
本始元年七月庚寅朔甲寅樓里陳長子賣官绔柘里黃子公賈八十
庚子(37)為正月初八,與陳表一致:“七月庚寅(27)朔”亦合陳表,利用反推法可知正月癸巳朔正確。因此確認該簡正月“乙丑”為書誤。
第50枝:釋文1035號,原簡號T12;78A,圖玖伍(B面內容與年代考釋無關,此略)
□虜候史敦煌大富里呂遂成年卅五 五鳳二年三月戊戌除
□虜燧長敦煌利戊里孫世年卅六 元康三年七月戊申除 (A)
按照漢代慣例,官吏對上有所申請(包括領取欠缺的俸祿)時須陳明自己除官的日期。陳表元康三年(63BC)七月壬辰(29)朔,此簡戊申(45)十七日,與之相合;但陳表五鳳二年(56BC)三月癸丑(50)朔,三月不得有戊戌(35),考慮到寫簡的日期一般應在56BC之后一段時間,即此簡所記,乃當事人追述往事日期,難免發(fā)生出入。
五鳳二年疏勒河漢簡正月甲寅(51)朔、七月壬子(49)朔(第150號、333號簡)、懸泉漢簡四月癸未(20)朔、居延漢簡五月壬子(49)朔、八月辛巳(18)朔(第418.2號、號簡)居延新簡九月庚辰(17)朔(T56.182號簡)……至少可舉出20例皆與陳表相合,而且所有記錄都可推證出陳表三月癸丑朔正確。因此可以確認該簡五鳳二年三月“戊戌”書誤。
致謝:關守義先生為本文提供了研究資料,特此致謝!
(責任編輯 蕭 陽 齊雙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