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對于秦亡六國之事人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蛟唬毫鶉恢乇?,戰(zhàn)略失當;或曰:六國爭相賂秦,因以生弊。其實,秦亡六國是多種原因綜合所致,并非一方面原因所能概括。
我個人認為,六國最大的弊病是不自量力,各自為政。戰(zhàn)國后期的形勢實已很明朗了,六國任何一國均已失去獨立抗秦的實力。若兩家聯(lián)合,便可抵抗一陣;三家結(jié)盟,則旗鼓相當;四家同心,便可反攻矣;五家六家共事則實力遠過之。然當時正有兩種策略,一曰:合縱;一曰:連橫。合縱者,結(jié)六國以抗秦;連橫者,結(jié)秦以侵他國。結(jié)果是后一策略較受人推崇,因此秦國在六國分化的情況下自然所向無敵。
其實,與秦國連橫的國家對秦又何嘗懷有好心,莫不是想借秦國之力削弱其他五國,兼以弱秦。然而事不遂人愿,數(shù)場戰(zhàn)爭下來,六國軍隊損失巨大,而秦軍卻每每得利,且愈戰(zhàn)愈強。等到六國兵力疲弊,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時,即使聯(lián)軍也已奈何不了秦國,六國就不得不割地以求茍延殘喘了。六國一邊割地,一邊還想拖延時間,休養(yǎng)生息,恢復國力,哪知土地正是國之根本,地都割得七零八落了,人還能剩下多少,何論休養(yǎng)生息,恢復國力?秦人對于送上門的財物自然笑納,也樂得見到六國如此,遂改大肆侵略為逐年侵蝕。日積月累,六國自然不免于滅亡。
古有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但漁翁本身是可以“爭”過鷸與蚌的。鷸蚌相爭,不過是省了漁翁的力氣罷了。可笑六國各自并沒有漁翁那般力氣,卻想學那漁翁,坐享他人相斗之利,不料幕后漁翁不是自己而是秦國,自己反成了那鷸或蚌。鷸蚌相爭,得利的終是漁翁。
六國各自為政,鉤心斗角,本已自困,卻還不自量力,妄借他國之力,卻不料還未有駕馭之能,海水倒灌江湖,他人早已喧賓奪主。可憐六國幾代經(jīng)營,卻為他人作了嫁衣裳。悲夫!
【作者系浙江省嘉興市一中五彩螺文學社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