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渴望長大。因為小小的我很淘氣,有時候把媽媽惹惱了,還得“吃”巴掌(把“‘吃’巴掌”改為“賞我一個黃橋燒餅”,更形象些)(這里不太銜接,可加上轉(zhuǎn)折連詞“然而”等)我發(fā)現(xiàn),(可刪去逗號)媽媽“不聽話”時,姥姥總是笑著看她。原來長大了就不會挨罵,我暗暗地想。(這一想法多天真?。。?/p>
看著鄰居姐姐獨自騎著自行車去上學。(這里用句號欠妥,可改用逗號)我心里癢癢的,但我既不會騎車,也沒有屬于自己的自行車。我吵著問媽媽要,媽媽承諾:“等你上四年級買。”于是,我(為與第一節(jié)照應,這里該添上一個“又”字)渴望長大。
挨到四年級(原句加上“好不容易”幾字,更能突出渴望長大的心情),如愿以償(這一句缺少主語,可加上“我”字),擁有了一輛屬于我的小車?!昂煤⒆印蓖?,是名牌的!歷盡艱苦(改“艱苦”為“艱辛”更佳)學會了騎車,可老天好像跟我過不去似的,因為學校規(guī)定,十四歲以下以及家離學校較近的同學不允許騎車上學。于是,我渴望長大。(此句改成“我更渴望長大”,表述會更準確)
讀初一了,我還是希望快快長大。因為長大了,我就可以從事我喜歡的職業(yè):當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師,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yī)生,當一名英姿颯爽的女兵,當一名聞名世界的科學家……因為長大了,我就不必再做老師布置的那些煩瑣的作業(yè),工作之余,我還可以一個人在房間里看電視(可刪去“我”,使句子簡潔些),讀小說……
長大(在“長大”一詞前加上“快快”來修飾),這是我童年的愿望。
不知什么時候,我發(fā)現(xiàn)我已經(jīng)長大:一米七的個頭,少了許多頭飾的齊耳短發(fā),鼻梁上多了一副金絲邊的眼鏡(刪去“邊的”為佳);少了幾分幼時的天真和單純,多了幾分成熟與干練。
自從上了初二以后,每天都有大量的習題、試卷向我撲來(把“撲”改成“襲”,其表意就更深刻了),緊張的學習生活壓得我喘不過氣來。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被扼殺了,同學們喜愛的音、體、美、史、地、生,都被主科老師“借”走了。
我學得很累,活得也很累。我已不再在父母身邊撒嬌。我(這里可刪去“我”,把句號改為逗號)常常為與父母缺少溝通而苦惱,也常常為不被老師、同學理解而傷心。
于是,我不再渴望長大,反而企盼再回到那無憂無慮的童年。(刪去第二個“再”)
啊,我多么渴望……(結(jié)尾發(fā)人深思,耐人尋味)
總評
文章寫出了自己想說的心里話,小時候“渴望長大”,但到了中學時代“反而企盼回到那無憂無慮的童年”,語言生動活潑,實話實說,反映了一個非常深刻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結(jié)尾寫得也較含蓄,發(fā)人深省。
【馮汝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