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辦刊”似乎是最近幾年來刊界友人經常會觸及的話題,合作多種多樣——資金合作或者版權合作等。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合作,僅僅是內容合作,上升到了戰(zhàn)略合作,能夠長期結合的卻實在不多。恰巧筆者曾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過一次“合作辦刊”,現將其兩次嘗試客觀中肯的記錄下來。
開始看起來很美
此次合作主要體現在資金方面的合作,其次是合作雙方期待中的社會資源方面的共享。兩方來頭都不?。阂环绞菍嵙姶蟮恼再|的機構,作為合作期刊的主管單位;一方是資金雄厚的網絡新貴,雖然是國內運作,由于是在國外注冊的公司,因此屬于外資企業(yè)。
2006年年初,雙方合資注冊成立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遵守國有資產不外流的原則,納斯達克上市的外資性質的一方占有49%的股份,政府性質的一方占51%股份。另一方面,從注冊的資本上看,公司成立的注冊資產為一千多萬元人民幣,但是其中一部分是雜志品牌價值折現,現金部分幾乎是由外資合作方一力承擔。此外,合資公司每年需向主管單位提交版權使用以及房產租借兩筆費用,這兩筆費用高達數百萬元;第一年,這筆資金是從外資方提供的注冊資金里扣除的。
一場大戲正式拉開序幕。一個有錢一個有勢,這樣的強強聯手似乎都找不出失敗的理由。
一條看不見的鴻溝
公司是新成立的,可是從一開始,這個大團體的每個人似乎自覺的、主動拿起一支筆在群體內部畫了一條線:線的一邊是“老人”,原雜志社的成員;另一邊是“新人”,多數是由有外資合作方背景的高管進行面試招聘。大家一同辦公卻總有一種消除不去的陌生以及若隱若現的隔閡,在“老人”看來,合作給他們帶來的變化是很多層面的,出勤制度變?yōu)樽嘀?,福利、薪資的待遇由國有性質轉變?yōu)楣拘再|,增添了績效考核的概念,他們更加向往原來相對松散的工作環(huán)境,一份接近“鐵飯碗”的工作。而“新人”對“老人”的看法則是,其原有主管單位背景的高層對他們設置了很多保護,那些對看似嚴格的考核對“老人”來說就是個形式。
而之后的變動,“新人”的顧慮似乎不是空穴來風。具體的人事變動太過細節(jié),在此就無法詳細記述。但是,從公司建立至今,或是主動辭職、或是被動離職的成員,絕大多數是發(fā)生在“新人”身上。
兩年不到的時間,公司經歷了高頻率的人事變動,剛剛培養(yǎng)起的客戶資源在人員流失后或多或少地與公司疏遠了;工作計劃隨著發(fā)起人的卸任、上任,似乎總是在制定階段,或者是執(zhí)行沒多久,執(zhí)行人員又變動了,迎來的是新一輪的交替和熟悉狀態(tài)。而目睹著各級人員的來去和起落,公司成員尤其是心理已經懷著“預言”的“新人”,心中自然產生了緊張和失落,逐漸演變,到后來甚至有了些麻木的味道,工作狀態(tài)可想而知。
嘗試之一:核心產品舉步維艱
公司的核心產品是上下半月兩本刊物,合作后上半月出版的這一本在內容、風格和碼樣上維持不變,下半月出版的在主名后增添標示性文字與上半月刊進行區(qū)別,內容和風格更加年輕化,讀者年齡定位調低,價格不變。
作為公司的運營主業(yè),兩本刊物情況如何呢?
上半月刊:無論過去多么輝煌,卻沒有在內容、發(fā)行和廣告策略上及時調整以具備競爭實力,處在“吃老本”的生存狀態(tài)。另一方面,往日的輝煌讓發(fā)行方面的“老人”開拓發(fā)行渠道的觀念和手段基本缺失,甚至在合資公司成立后,他們對管理層下達的發(fā)行增量指標有所抵觸,并且成為各部門中推諉行為最為嚴重的部門。
下半月刊:下半月正式出刊時,競品雜志已經在市場上占據了很大的份額,有些甚至可以說是全盤期刊市場中的佼佼者,得到了讀者、廣告主、代理商和終端銷售的多方肯定。而且,作為競爭對手的各個雜志的出版方,或者在刊團實力、或者在辦刊理念、或者在上市時間上,都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下半月刊的售價和上半月刊相同,但是雜志的制作成本可是大大超過上半月刊的,上半月除了編輯的人力成本,支出的基本是稿費。但是下半月刊因為是生活咨詢類的雜志,因此在名人專欄、聘請模特以及場景拍攝等方面投入加大。但下半月刊的尷尬在之后的日子里越發(fā)顯現出來,定位決定了必要的成本支出,但是價格要和上半月刊維持一樣,成本支出過多,雜志運營壓力太大;若想減輕運營壓力,節(jié)省成本,那么雜志觀和讀的質量不免要下降。中低碼洋的下半月刊在廣告銷售方面并不順利,廣告主對新刊采取謹慎的觀望態(tài)度,其代理公司也留心觀察雜志在終端渠道的鋪貨質量。偏偏事與愿違,一方面,發(fā)行沒有創(chuàng)新沒有新的增長點;一方面,雜志上市上攤“露面”都需要投入不少成本,可公司卻沒有這部分資金支持。廣告銷售也不順利,沒有資金投入終端渠道;終端鋪貨不理想,廣告主不買賬——這就是一個很糟糕的循環(huán)。
嘗試之二:衍生產品慘淡維持
很顯然,無論是核心產品本身,還是圍繞產品的運營思路,都有待迅速、有效的提高。與此同時,面臨這樣的局面——公司已成立一年多,資金消耗大半、人事方面經歷了諸多調整。下一步該怎么走?公司決定開發(fā)衍生產品——雜志書。這是在合資公司成立一年多以后立項制作出版的,有關該出版物的立項初衷,一方面是因為外資合作方擁有海量的各類通俗文學資源,合資公司出于近水樓臺先得月的考慮;一方面,也是合資公司看到了通俗文學類雜志、雜志書的出版熱潮,判斷有利可圖,更希望通過出版方面的合作,向外資合作方展示和證明合資公司在紙媒運作上的實力,增添投資信心。在與外資合作方多次接觸后,達成合作共識,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為,在該本雜志未曾收回成本、未曾盈利的情況下,無須支付內容的使用費用。
但是,這個免費午餐帶來的也是一種很被動的合作??v觀現在通俗小說出版物的宣傳,很重要的一點是明星作者帶動書刊的銷售,這需要作者和出版方有緊密的聯系,但這個項目中,外資合作方雖提供了“內容免費”等方面的優(yōu)惠條約,但是在作者資源的把控上非常的謹慎。這樣一來,作者和刊物的關系是疏離、彼此陌生的。
項目實現需要成本投入。對于該出版物,財力方面的投入主要有,與出版社合作的投入、出版物的印刷成本以及雇用若干兼職人員的薪酬;人力方面,從該項目籌備起,各個部門便被不同程度的抽調人力進行相關事宜的執(zhí)行,而發(fā)行部的年終績效更是指明與此項目掛鉤。而這個項目帶來的某些無法測算的影響可能更大。同時,由于公司內部的正式職員對該類出版物的操作沒有直接經驗,因此具體的溝通、執(zhí)行中也經常出現返工;而制定的年度宣傳推廣計劃,從整體方案到實施細則,在吸收了各方修改意見后終于定稿,實施沒多久卻隨著項目的停止而休止了。從開始到結束,不到4個月,共出版3期,而前文談到的項目初衷可以說無一達成。
合資公司成立至今,撰寫和呈交過幾次商業(yè)報告,每一版商業(yè)報告中都會有專門探討贏利模式和績效目標的章節(jié),兩年中先后寫下的戰(zhàn)略描述、優(yōu)勢分析,有些半路擱淺、有些從未實現,與此同時更多的新目標、新計劃仍在制訂……
有人把婚姻比喻成圍城,墻外的人眼里是溫馨美滿,卻無法體會墻內的人身處柴米油鹽中的瑣碎和繁雜。期刊的合作之路似乎也是如此,當下,期刊合作的一方越來越多是一些其他行業(yè)屬性的企業(yè)和集團,因為所處領域不同,對期刊市場的若干含義理解不同,對這個行業(yè)中成本和利潤之間關系的看法不同、盈利預期也不同。處在“蜜月期”的合作者還能彼此“笑納”這些不同,以“求同存異”的態(tài)度展望互相許下的美好諾言,偏偏總是侯不到“佳音”,之前溝通中的缺憾從表面的和平中逐漸顯露乃至爆發(fā)。這樣的狀況下,合資公司很可能身處一個夾縫狀態(tài),面對各方股東,迫不及待地想找到一個捷徑,殊不知這條捷徑已與“辦刊”二字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