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更阿炳
阿炳是個更夫,不知怎的名氣好響。
我們那個小城里,沒有什么巡邏隊,守夜打更都叫更夫包圓了。更夫的地位,自然不如鎮(zhèn)長保長,只有幫人操辦紅白喜事的“蘿卜頭”才是他的同僚。如果硬要說他比“蘿卜頭”高出一籌,那就是,逢年過節(jié)時,更夫理所當(dāng)然出現(xiàn)在每一家門前,毋須開口,那些散發(fā)著茶葉清香的熟雞蛋,包成三角形的糯米粽和點紅的大小團子,會陸續(xù)投入他的白布褡鏈或元寶香籃里。
悶炳和別的更夫卻不一樣。
他在某年接替了死去的老更夫,不久就把老更夫子遺下的小木屋遷到街梢的土崗上,又在板墻上用鍋底灰刷寫兩個大字:“包更”,讓人不由想起大街上花花綠綠的招牌。在打更守夜的學(xué)問上,他的點子也比老更夫來得多。除一面小銅鑼和一副摩挲得精光水滑好與日頭比亮的竹梆子外,他又別出心裁編了幾支自由調(diào),愛怎樣唱就怎樣唱。常常,在靜悄悄的夜里,傳來那多少有點冷清凄切的男中音:“……水缸挑挑滿,灶窩擄擄凈,門戶阿關(guān)好?火燭要小心!”與那“篤篤——堂堂”的更鼓,那溶溶的月色,唁唁的犬吠,給夢中人們頻添幾分溫馨。
阿炳此人貌相并不好,更談不上清雅堂皇。四十出頭,披頭散發(fā),終日都有幾分邋遢。這也難怪,木屋里沒有女人和孩子,唯一同他作伴的便是那條喂得肥墩墩的大黑狗。守夜打更時,它總是默默跟隨著,時不時用熱呼呼的舌頭去舔主人的腳后跟。小城中的人,平靜日子過得膩味了,對于初來乍到的人物照例有一番議論,還有探詢加窺視,況且阿炳又是這樣的怪異對象?傳聞,阿炳曾經(jīng)人過幫會,那個幫會傳藝習(xí)武,抱打不平,提及還頗有些名氣哩。由此推理,新更夫來歷不凡,是否身懷絕技卻不得而知。流言如滾雪球,人到鎮(zhèn)長耳朵里竟然是:“身輕如燕,走壁飛檐,百步之內(nèi)取人首級如探囊取物!”鎮(zhèn)長自然也明白,昆侖奴虬髯客紅線女,那不過是唐宋傳奇的故事哩,但,值此兵荒馬亂之世,這阿炳的底細不明,依然要格外留神。于是鎮(zhèn)長家封火墻上忽出現(xiàn)一排尖利如狗牙的碗碴子碎玻璃片,在天天從東方升起的太陽里閃著警覺的寒光。天剛斷黑,就把那滿街燈火關(guān)在住宅大門外面,夜間隱隱聽得喊聲:“……水缸挑挑滿,灶窩擄擄凈……”伴著“篤篤——堂”的更鑼,鎮(zhèn)長便猛睜開眼睛,望著窗外正浮出的一梳新月,它竟是呂四娘刺殺雍正皇帝的飛劍呢!
可阿炳卻全然不知鎮(zhèn)長的恐懼,他自顧每日里守夜打更,唱他的自由調(diào)。晚起晚睡,平平淡淡。月復(fù)一月,年復(fù)一年,哪像什么綠林豪杰?真讓人難以相信他曾經(jīng)英雄體面地闖蕩過江湖哩,漸漸,人們對新更夫的興致淡泊了,在這種歲月誰不想安安穩(wěn)穩(wěn)守住自己的本份,至于鎮(zhèn)長大人,有幾多疑云,有幾多審慎,更有幾多驚悸,同樣一點點煙散了。連封火墻上碗碴子玻璃片殘缺斷落,卻忘記叫家人補上。是呵,在小城里他用得著如此提防嗎?!
倒是大黑狗比鎮(zhèn)長明白得多。那大黑狗披著一身黑緞子毛皮,銅鈴眼睛在夜里閃出綠幽幽的光。一日,大黑狗比阿炳起得早,欠欠身子,懶洋洋地走下土崗來,突然間四腿站定,饞涎欲滴……
多半是它那副尊容不夠文雅吧,一只蘆花母雞驚叫著,就像清純少女驀地里遇上浪蕩公子,惶惶不安了。一瞬間,大黑狗沖著蘆花母雞猛撲過來。蘆花母雞嚇得撲撲飛,一下子落在鎮(zhèn)長家宅屋頂上,臉漲通紅,咯咯咯直叫。
雞上屋,主火燭。鎮(zhèn)長這個人生平最講究忌諱,一肚皮火氣馬上進發(fā)了:“誰家的瘟雞?非得給老子扯紅放炮不可!”
蘆花母雞是陳四奶奶的,她是個孤寡婆婆,給人家洗洗縫縫過日子,蘆花母雞是她的命根子,油鹽醬醋錢全指望它呢。這時候,陳四奶奶嚇得兩眼發(fā)直,身子篩糠一個樣,已經(jīng)行走不動了。
門開,一伙人涌進屋。鎮(zhèn)長一尊天神似的站在她面前,手里就掐著那只蘆花母雞:“你是要這蘆花母雞,還是上門消災(zāi)賠禮?”
陳四奶奶茫然四顧,不知怎辦才好。
其間,一個身子弓曲如蝦的人,自人叢里走出來,向鎮(zhèn)長討情。雞飛上屋是由大黑狗所引起,而他自己則是大黑狗的主人,應(yīng)當(dāng)責(zé)無旁貸……
鎮(zhèn)長連正眼都不看阿炳一下。
陳四奶奶噗嗵跪下,求鎮(zhèn)長高抬貴手,把蘆花母雞還給她。
殺人不過頭點地,更何況陳四奶奶年紀(jì)比鎮(zhèn)長的親娘還大!阿炳望著鎮(zhèn)長,兩眼似睜非睜,也許值一夜更至今尚未睡醒吧。
鎮(zhèn)長不作答。歪著頭瞇著眼左右打量,終于臉色稍稍平和了,卻使勁把蘆花母雞猛摔在了階沿石上,一字一字道:“好吧,算我便宜了你這個老乞婆!”
人們隨鎮(zhèn)長挨次出屋,走幾步又回頭望。
蘆花母雞在陳四奶奶懷里拼命抽搐,一會兒就伸腿不動了。
似睜非睜的眼睛,霍地閃出兩點刀尖似的光亮。
又一天,鎮(zhèn)長在相好的女人家里請客,三個保長都來了。吃過飯,正好一桌麻將,“東南西北中發(fā)白”,四圈不過癮,再來上八圈,同僚們在方城中簡直流連忘返了。
夜深沉。四周寂寂無聲,人們都已睡下。忽聽得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聲音:“水缸挑挑滿,灶窩擄擄凈。門戶阿關(guān)好?火燭要小心……篤篤——堂!”許是剛才唱到鍋灶吧,鎮(zhèn)長馬上覺得肚子里空落落的,加以接連幾圈手氣很背,他把面前的牌一推:“喂,今晚上夜宵吃什么呀?”
銀耳赤豆羹,白糖煨蓮子?鎮(zhèn)長都不中意,嫌太甜膩。那么他想吃什么呢?
雞!
三個保長不禁舔著嘴唇,使勁咽口水了。清燉雞,紅燜雞,咖喱雞?可深更半夜去哪里弄雞,又叫誰來侍候大人們?所有這些,鎮(zhèn)長統(tǒng)統(tǒng)不管。
還是大保長腦子靈光:“叫他來。”
鎮(zhèn)長:“哪一個?”
大保長:“包更阿炳。”
二保長三保長一致贊同:“行行,就是他?!?/p>
鎮(zhèn)長淡然一笑:“好,就抬舉他一回?!?/p>
阿炳側(cè)身進來了,他仍曲弓著身子,眼皮都不抬一下,哦,連他自己都不明白,為什么要接這個差事,是懾于鎮(zhèn)長大人的暴戾恣睢,還是憶起了陳四奶奶的蘆花母雞?一時間他有點理不清。不過這三個保長倒是上好的見證人,讓他們目睹一下“自有強中手”,也許是件好事吧……
鎮(zhèn)長見阿炳不言不語,瞇眼打量他一下:“放心,不會虧待你的,八月節(jié)叫鎮(zhèn)長太太多賞你幾個就是了?!?/p>
三個保長一條聲地:“多賞你幾個就是,只要讓鎮(zhèn)長吃得滿意稱心?!?/p>
阿炳抱著梆子銅鑼去了。
同僚們又大戰(zhàn)回合。不知怎的,鎮(zhèn)長的手氣竟然轉(zhuǎn)了,三個保長的籌碼不知不覺移到了“上峰”面前,天看著快亮了,有人進來喊吃雞,牌戰(zhàn)就此告一段落,鎮(zhèn)長是理所當(dāng)然的大贏家。
湯鍋里,四只母雞,散發(fā)出誘人食欲的濃濃香氣!大家都忘了自己的身份和尊嚴(yán),忙不迭撈到手里,用嘴啃,用牙咬,用手指撕,一陣陣吧嗒吧嗒的咂嘴聲,煞是好聽。
這個阿炳了不得!他胳膊交抱看著他們。那眼神,那冷笑,那骨頭氣質(zhì)里的某種東西,多么像他,卻又極不像他,甚至于完完全全是兩個人!
就那樣腸肥肚圓,連連打著飽嗝,興盡的四人作鳥獸散了。涼颼颼的晨風(fēng),十分醒人頭腦,鎮(zhèn)長周身舒暢著,徑自朝自家走去。
家門口吵翻了天,鎮(zhèn)長太太正罵人狗血淋頭:“哪個天殺的吃槍子的東西!……老娘好端端一窩雞叫你掐死了!太歲頭上動土,難道你吃了豹子膽兒?”
鎮(zhèn)長心里怦然。
“我說太太,怎么沒聽到一點聲響,真怪!”
“我看是狐仙,怪我們多時沒給它上供了?!?/p>
“可不是。我半夜起床解手,外面一個黑影子,還有兩盞碧綠碧綠的燈火呢!”
鎮(zhèn)長目光中多少帶有點某種希冀:“那,雞有沒有丟掉?”
鎮(zhèn)長太太:“怎么不丟掉?四只雞婆!”
誰料想威嚴(yán)非常的鎮(zhèn)長竟然臉色發(fā)白,那摸不緊的拳頭在袖子里簌簌顫動。她輕輕喘息著,沖著鎮(zhèn)長吼了起來:“快,快,快去把阿炳找來,他知道四只雞婆在哪里。”
小木屋沒人。連大黑狗也不見了。那銅鑼和竹梆子,卻高高掛在門框上,陽光下熠熠放亮著。誰都不知道包更阿炳和大黑狗到哪里去了。
只有陳四奶奶意外發(fā)現(xiàn)家里多出一籃子糕團來,那元寶香籃明明是木屋里的東西。
再也聽不到“水缸挑挑滿,灶窩擄擄凈”的自由調(diào)。
鎮(zhèn)長大人卻由此得下了奇怪的失眠癥。通夜不敢合眼,一直仰望著黑屋頂,心里充滿驚悸和不安,盡管封火墻上的碗碴子碎玻璃已經(jīng)換作鋼鋸片,不過要是拉上電網(wǎng),也許能安然入睡了吧……
唱閻王的人
阿倉才三十上下,方面大耳,眼若朗星,根本不像個種田人,加以氣度從容衣著整潔,走到哪里都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這個并不一般的年輕男人,什么營生不好干,卻偏偏是個唱閻王的好手。
唱閻王和唱春相差無幾,不過隨身多出一樣?xùn)|西來,那就是閻王圖。一大幅彩繪帛畫,工筆畫出的十殿閻王,一概博帶寬袖峨冠高靴,無論蓄須還是光著下巴頦,全都儀容端正神情冷肅,令人望而生畏。其實,可怖的還是他們身處的境地:地府囚獄,刀山油鍋,拔舌鋸人,奈何橋血污池望鄉(xiāng)臺孟婆亭、無不怵目驚心魂飛天外。閻王圖就卷在竹竿梢頭,唱閻王的人唱時只要把竹竿插在地上,打開閻王圖,猛敲一陣小鑼,然后唱道:“來——春季里來百花香,閑來無事聽我唱。一不唱珍珠寶塔小方卿,二不唱哭倒長城女孟姜,虛空來到虛空去。單唱那往生世界十閻王?!毕旅娴某~無非敘說十閻王分居十殿,各司其職,執(zhí)掌裁定人們生前的善惡是非,七字句,間或有十字長句,內(nèi)容勸人為善,俗套模式至極。
說阿倉是唱閻王的好手,是因為他口齒清楚字字入耳,有一副鐘磬好嗓子,再加上他人相出眾,難怪鑼聲一響馬上便有人圍攏來,尤其不少年輕婦女對阿倉這個人很感興味。卻有知情人說她們這是“癡心妄想”,人家阿倉唱閻王是大有宋由的,原來,阿倉小時候生過一場大病,是一位高僧山手相救,才保住他這條瀕臨死亡邊緣的性命。高僧執(zhí)意要阿倉出家修行侍奉佛祖,可阿倉是獨生兒子,家里唯一的香火,后改為成人廟會上扎肉提香爐,卻又因身單力薄經(jīng)受不起,最后才走了這條唱閻王的路,終身勸人戒惡向善,做個在家的和尚。阿倉早早就娶妻生子,女人是個鄉(xiāng)下姑娘,他心里并不喜歡,一兩年后重回城里來唱閻王了。
另一個原因是,阿倉曾經(jīng)有個心愿,去九華山朝拜地藏王菩薩?!岸缺M眾生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王舍身度鬼的故事,是他從高僧那里聽來的,一直深受感動銘記在心。去九華山需要點錢,文武全不在行的他只有靠唱閻王攢錢了。
城里是個花花世界,酒樓飯店大戲院,巧立名目的響導(dǎo)社(妓院)和戒煙所(吸毒館),無不是人間的地獄。那夜間馬路上拉客的女人,一個個不就是等地藏王去救度的鬼魂嗎?盡管如此,一開頭他還算是心明如鏡,日長時久見得多也就慢慢地麻木了。
聽阿倉唱閻王的年輕婦女里,有個模樣標(biāo)致穿戴時新的女人,每回看他都看得出神,聽完扔錢也扔得大方,人家一兩個角子,可她總是一張大票,再不就是一塊“袁大頭”,銀元在小鑼里“當(dāng)”的一聲,清脆而悠長,好聽極了。他不由深看她一眼,目光里充滿驚訝的喜悅……城里人幾乎都認識她,有名的“私門頭”,也就是暗娼,因為一身白凈肌膚,外號白牡丹便是。關(guān)于白牡丹是怎樣把阿倉釣上手的,卻誰也說不清,只好聽疤眼阿六的獨家新聞。
疤眼阿六右眼皮上有個疤,這并不妨礙他包打聽式的窺探,他說兩個人有那么回事,自從放河燈之夜開始。陰歷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薩生日,白云渡的夏夜十分熱鬧,一朵朵一盞盞的荷花燈,海碗口大小,亮閃閃飄搖搖浮漾在河上,一泓清流都被它們耀紅了,再有,悠揚悅耳的誦經(jīng)聲,馥郁幽雅的檀香味,實實在在是個神秘而迷離的幻境!阿倉去那里是為了唱他的閻王,那神情那聲調(diào)比平時更虔誠更動人,燒香念佛放河燈的人群里,并無白牡丹的身影。該是一場雷陣雨牽的線吧,轟隆隆的郁雷,噼哩叭啦的雨點,人們四下驚慌逃散,只有阿倉不曾奔跑,他卷起閻王圖抱在懷里,由著雨繩抽打著,身上濕透狼狽不堪的時候,救人的觀世音忽然出現(xiàn)了。一輛黑色皮篷包車?yán)^,到他身邊時停住,一條白皙皙的胳臂把他拽上車去,然后放下車簾子,遮得嚴(yán)嚴(yán)密密,包車咕打咕拉走了,這一切,不過幾分鐘,可阿倉的命運卻就此拐了個大彎。
不消細說,包車?yán)锏呐吮闶前啄档?
東門丟扁擔(dān),西門傳造反。人們并不相信疤眼阿六的話,故事的漏洞不少,比如阿倉為什么答應(yīng)和白牡丹那種女人同車,雨止車停兩人去了哪里,阿倉怎會完全失去抵御力。疤眼阿六指天發(fā)誓,說人和車都千真萬確,再不信可以進行調(diào)查。怎么調(diào)查?去白牡丹寓所實地踏勘。怎樣踏勘?疤眼阿六沉吟半響,又說出一條計謀來。
白牡丹住小校場,獨門獨戶,院子里種兩棵石榴,紅紅白白,相映成趣。據(jù)說是一個賦閑了的老縣長給她置的,老縣長自己難得來過夜,卻常常派人送東西來,吃的用的玩的都有,由此可見她的寵幸??砂萄郯⒘膶嵉靥た眲e出心裁,一不進院子,二不同白牡丹照面,只是去阿倉住處兜了一圈,晚上才趁夜深人靜,在院子大門外拉一道細紅線,又在門口撒一層黑爐灰。第二天早晨去看時。細紅線斷了,爐灰上面留一雙鞋印,大小尺碼和阿倉的鞋子一模一樣!
也許阿倉和白牡丹有所覺察,從小校場遷去別的隱秘巢穴,這下疤眼阿六無計可施,一個勁眨著他的疤眼,學(xué)著東洋人的口氣:“大大的狡獪,大大的狡獪狡獪!”盡管疤眼阿六的新聞似真似假,可阿倉的閻王卻就此不唱了,索性連人影都不見,有人說他去了九華山,也有人說他跟著白牡丹私奔了,一時間眾口紛紜莫衷一是。不過小校場的院子倒是空了許久,石榴花耐不住寂寞探身墻外,總共也不過大半年時光,阿倉又復(fù)出現(xiàn)在城里,一臉憔悴,一身襤褸,再不是過去那個光鮮整潔的阿倉了。疤眼阿六見到他,自然要問起白牡丹的事,阿倉支支吾吾,經(jīng)不住疤眼阿六的再三盤詰,這才隱隱約約透露一點,白牡丹終究讓老縣長的人給搶走,生死下落不明。至于阿倉自己,被人打個半死,吊了兩天兩夜,腔子里剩一口氣被扔在野地里,幸好有人發(fā)現(xiàn)救了他,才第二回保住這死里逃生的性命。
白牡丹什么都不曾留給阿倉,可阿倉卻把自己的靈魂都交給了她。此后的阿倉就像變了個人似的,閻王唱不成了,憑著一條好嗓子混入草臺班子,一邊跑碼頭,一邊浪賭浪嫖,玩出一身病來,終成路倒死在了街頭屋檐下。一領(lǐng)蘆席,一捆草繩,一把鋤頭,兩個閑漢送他去亂葬墳。挖坑,沖蘆席卷吐唾沫。一個閑漢罵死鬼:“好端端的唱閻王,誰叫你不守本份貪風(fēng)流,沒度成女鬼反倒讓女鬼連皮帶骨吞下了肚!”另一個打著哈哈:“別怪人家女鬼,要不是他自己心里先有了鬼,那女鬼能不費力氣拽他一起去閻王那里?!”
倒是阿倉的鄉(xiāng)下女人,后來由著長大的兒子陪同,一起去九華山給地藏王菩薩燒香,終于了卻死去男人的一樁心愿,這可是疤眼阿六的又一條獨家新聞,信不信由你。
城里人從此再也沒見到第二個唱閻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