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20日
去常熟白茆鄉(xiāng)采訪山歌,陽光猛烈而浩大。白茆塘兩岸的老街舊屋已拆凈,唯剩水泥澆鑄的農(nóng)耕道和出租店面。一名91歲老太太(劉二寶)唱了首情歌,坐在她家院子里太陽底下。剎那間我的心,我內(nèi)心原始朦朧的知覺被打開了,在村子另一頭,鄉(xiāng)民們有一個自發(fā)的廟會:有人在菩薩像前唱詩念寶卷??請錾希L(fēng)仍舊是冬天頭的風(fēng),呼呼有聲,人群圍觀一個自發(fā)的佛理宣傳隊,以“挑花擔(dān)”形式邊唱邊跳舞,土廟圍墻是黑色的,后面角落有一間舊式樣以木板條釘成馬桶狀的廁所(我在去廁所的路上聞見早春的味道),附近農(nóng)田里的麥子已泛青,但看上去剛過完年,臟兮兮。
錢謙益之“紅豆山莊”就在不出兩里路的地方。
整個白晝晴朗,故夜晚寂靜——和其他日子里的靜夜不一樣,更寬綽寧靜;更平和、溫婉。是農(nóng)歷新年不久過后的靜夜——春天遠遠地越過郊野的耕田。是春天快要來臨的靜夜……
2月21日
晴天。鄉(xiāng)政府和電視臺安排78歲的萬祖祥和我見面,他是1950年之后白茆鄉(xiāng)的老支書,任上數(shù)十年,見過劉少奇并大力推廣過五十年代之“新民歌運動”。他坐下來就分別唱起張繼《楓橋夜泊》古詩調(diào),及當(dāng)?shù)厣礁柚辛?xí)見的四句頭和一首小曲,歌詞以張繼詩句不變。我入住森林大酒店,上午9時正,老歌手到賓館大堂入座。下午去我房間,就我們兩人(午后小憩)。我跟他學(xué)唱,學(xué)會了用習(xí)見的四句頭曲調(diào)唱吟《楓橋夜泊》。老人記憶力已有明顯衰退,但精力充沛。他唱了一輩子山歌,至今自己仍學(xué)著填詞。他的回憶從1927年始,經(jīng)抗日戰(zhàn)爭、五十年代、“文革”而到今天,說到本鄉(xiāng)另一女歌手陸瑞英嗓子已唱壞,面呈惋,階扼腕之悲情。
他穿著隨意。隨身帶一只自己用的,醬菜瓶改制的玻璃茶杯,拎七十年代時的仿皮車黑包,臉上有歷經(jīng)常年田間勞作的印跡,蒼涼之情外露。每一提及山歌,雙目炯炯。無論到哪兒一坐,身后仿佛都背靠一棵寬闊無形的大樹,坐得十分穩(wěn)當(dāng),面部五官已有孩童影子,使我不禁想起晚年沈從文——但少了沈從文式的慈愛,取而代之的是一名常年野外勞動者在天地間凜然的正氣——蒼涼凜然。
2月22日
獨自走虞山,找到一條僻徑可直達維摩山莊。山坡竟有兩處溪流潺潺,天色轉(zhuǎn)陰,快到山腰時天上飄起朦朦細雨,但只飄了約半小時。山莊里無茶客游人,園內(nèi)林木蔥郁(銀杏、杏樟、楊梅樹)分外寂寥?!巴恰奔皥@子都愈加陳舊。樓上茶座置藤椅,僅兩桌人打牌。我又朝著名的劍門去,從那附近尋到下山去興福禪寺的山路。
一路浮起山歌念想,就閉眼瞎唱,反復(fù)把“四句頭”在路上溫習(xí)。
“……是其人智不進,工藝不興,園力不振,以至于裂其自詡為中華之地而陷于其所輕侮之夷狄之鏡, 固不足怪也?!?中江兆民語。《中江兆民全集》第14卷,第36-37頁)
2月23日
讀《阿蒂拉·尤若夫詩選》。
陰濕天氣,晨起枯坐,靠窗處風(fēng)冷似寒冬,但意氣平緩,像緩緩曳動的床單,而非一整床寒被。大概就算是開春之前的薄冷,從遼闊鄉(xiāng)野上陣陣吹襲,一無遮攔。
翻閱白茆山歌資料,起念可撰寫一部《吳歌初錄》,但要去錫山、蘆墟、吳江、松江、太倉(雙鳳鄉(xiāng))幾個地方……
天氣冷得鳥叫聲音都沒有,各處都有些雨濕的印跡,仿佛冬天和早春之間垂掛有一重看不見的雨幕。
孔子《詩經(jīng)》里栽錄有當(dāng)時流傳的吳地山歌。
千百年來,山歌始終屬于最普通貧窮的百姓,后者仿佛是這一份自然之天籟的化身,山歌的聲音形象始終是鄉(xiāng)下的種田人,是我們兒時鄉(xiāng)里不知名的爺爺奶奶,月下的漁家女和流落四鄉(xiāng)的賣藝人,命運把最后一份純樸的禮物放在了地平線的另一頭,放置在大地最黑暗卑賤的角落……
“喉嚨刮辣松脆,隔開三五爿田,山青水綠也聽得見的……她一開唱山歌,老人、小囡全掇了張凳子來聽,最好的堂會宣卷也嘸人聽了?!弊蛱烊f祖祥談話。
唱得好的人被稱為“山歌知了”、“山歌老虎”。
及“叫蟈蛔”、“紡織郎”、“歌大王”等綽號。
上述老歌手均已過世,全沒了。仿佛經(jīng)歷了一場風(fēng)暴。
民間文藝創(chuàng)作的優(yōu)點正是魯迅先生所說的剛健、清新。
語言風(fēng)格上富有江南水鄉(xiāng)清麗婉約、諧音疊句之妙。
悠悠約約,在口口相傳和手工傳抄過程申,產(chǎn)生了許多變異。種田人大人小孩普遍會唱:河塘兩岸、騎在牛背上的放牛囝也會隔河對歌。
曾幾何時,凡有田野處均有山歌聲。
明代的馮夢龍,搜集記載了八百多首山歌、掛枝兒。
詩曰:吳文寶塔有幾層,/小調(diào)曲子為塔身。/山歌民謠是塔基,/灘簧戲劇結(jié)了頂。
這樣說來,塔頂早就沒了影。塔身幾近坍塌、傾斜——連原先是塔基的那部分,也早已經(jīng)年久失修,荒草凄凄。
——我聽到的仿佛是風(fēng)吹曠野的聲音。
2月24日
正如山歌體現(xiàn)了吳方言的青春,吳歌也就成為吳越文化的定情信物,越過先民們生生不息的土地疆域,向西、向北過長江,向南則越過浩森的三萬六個頃太湖水,越過戰(zhàn)亂連綿的中國歷史,把這樣一種吳儂軟語的山歌聲音撒播到了中國南方廣褒的空間地域:宛如一只只報春的燕子,把快樂恢諧的聲音傳遍了千家萬戶。后來的中國文化藝術(shù)種類無不貴其民間落拓不羈的情性滋養(yǎng):詩詞唱賦、戲曲鼓書、章回傳奇、彈詞小說……山歌,就這樣成為了中國農(nóng)耕文化最自然充沛的感情源泉,同時也是其藝術(shù)手法、想象力最原始質(zhì)樸的載體。
當(dāng)年顧頡剛先生搜集并整理鄉(xiāng)間歌謠,為方言注音、注釋,并文字說明其如何配合游戲、勞動、生產(chǎn)儀式;和詩人,江陰劉半農(nóng)先生一起開創(chuàng)民歌研究的局面。選編《吳歌甲集》、《吳歌乙集》在北大《歌謠》??B載,且由歌謠研究會于1926年7月印刷出版,胡適先生序述是“獨立的吳語文學(xué)第一部專著……道地的方言文學(xué)……可以使我們增添不少關(guān)于《詩經(jīng)》的見識……”
但這一切都像荒野的篝火,轉(zhuǎn)瞬不見。
劉半農(nóng)之《江陰船歌》——我身為江陰人,從未拜讀,至今引為憾遺!
3月12日
蒙蒙小雨,公路線就在賓館窗外,日夜有呼嘯的車輛,雨天甚至把濺起的水花聲音傳到我耳邊,破壞了此地的幽靜。步行去鎮(zhèn)上山歌館。我從另一小門進去,參觀圖書館藏書。雨天和舊書味道充塞空氣。陸瑞英、黃雪元一早就到,尚沒見面,就聽見他們說話,因我躲在書架另一面,待得見面介紹,我略感驚異,兩個白茆鄉(xiāng)里優(yōu)秀老歌手,陸已72歲,黃亦有76歲??雌饋韰s身架骨結(jié)實,氣定神閑,尤其是著名山歌手陸瑞英,一臉的文靜慈祥,坐在兩排書架中間的夾縫,衣著體面,眼味味地朝人笑,臉上的皮膚保養(yǎng)得像她待人的表情;初看上去,不過50歲剛出頭,開口一聊,更加驚奇。她約1965年“文革”前夜嗓子唱啞掉(多年積勞),不能再開口唱山歌,就轉(zhuǎn)行專講故事。附近大小鄉(xiāng)里,全知道她講故事,唱山歌的美名,這完全是沒有傳奇的年代里一個真正的傳奇,活著的江南之關(guān)??吹贸鏊贻p時的待人溫柔、乃至笑靨,記得小辰光媽媽要形容一個好人,叫“笑面堂堂”,今日見陸瑞英,始知內(nèi)中道理。坐一塊,感覺她就像是天生嫁給了白茆山歌的一名小媳婦,她今年72歲,舉手投足,卻尤有傳統(tǒng)鄉(xiāng)里媳婦的氣息涵養(yǎng),可惜嗓子啞掉了,據(jù)她說是喉嚨頭長了一塊息肉,不敢開刀。她那唱了一輩子的一肚皮山歌,聲音若復(fù)原,將是怎樣的瑰寶!于是一上午聽了她的啞山歌和故事,跟著激動了一上午!
黃雪元給我印象也頗深,一副鄉(xiāng)間儒生派生。上一次,在常熟城里是和萬祖祥見面,這次是他們倆——年紀都七十朝上了,精神卻都很好,紅光滿面。相比之下,78歲的萬倒顯得憔悴一些(早上打電話說是在家生病了)。陸瑞英說她們明天一班小姐妹要包一輛客車去杭州燒香,年年如此,前后三天,放今日全天安排聽她的歌和故事。黃就約定了明天。
陸瑞英,正好和我(已不在人世的)媽媽同年。
山歌有多嘹亮,鄉(xiāng)間就有多么寂靜。
3月13日
李玉娥亦為奇相。她是天快黑時被喊來到鄉(xiāng)政府吃夜飯。我坐沈站長的摩托從黃雪元家出來。到橋上(白茆塘),見她單車正騎到橋東面馬路,沈停下車喊她:“吃夜飯吃夜飯?!痹卩l(xiāng)政府食堂,她走進來,矮胖、心善,逢人就笑,黑黝黝農(nóng)村婦女的臉盤子,五官卻是沒長大的丫頭相,嘴唇很厚,眼神看人時微露喜悅。晚飯后去館內(nèi)錄音,她一放開喉嚨,聲音且使我驚喜莫名,不僅聲情并茂,動作說話也利索干脆,有鄉(xiāng)野風(fēng)味(我不知道該怎么形容)。她好像是每個人的姐姐,卻又是姐姐堆里最小最率性的那一個,她16歲進鄉(xiāng)宣傳隊,和沈站長的妹妹(另一著名山歌手,上世紀八十年代去世)同村又同學(xué),也一起唱山歌,小辰光也一起割草做農(nóng)活,我連忙問她沈妹妹事(沈雪華),她忽然放低了聲音,說:“這事不好講,講了要心酸……”弄得我也心酸了好一陣。她接下來一首首唱山歌,聲音飽滿完整,有種鄉(xiāng)野百姓自然的喜悅。
黃雪元家,他的二胡已完全不能拉。他有首后來創(chuàng)作的新山歌(根據(jù)“吭吭調(diào)”改編):《雄雞一唱千村動》,很好。聽了山歌館歌手王淑英示范演唱。
3月16日
郁悶的三卡(我可以為雨中停在河岸上那輛孤零零的農(nóng)用車寫一首詩)。旁邊是象征著西方文明的卡車。雨嘩嘩滴落,機帆船“突突”駛經(jīng),我看著雨中對岸的街路房子,忽然意識到, 鄉(xiāng)村小鎮(zhèn)上蘊藏于房屋建筑內(nèi)的神話秩序被當(dāng)代官僚新貴經(jīng)濟階層瓦解了(我相信我已目睹了一種崩潰!)此地和別處已沒有合適的榜樣,中國人古老的精神榜樣不復(fù)再有了……百姓的勤儉換來的那種家園觀念(砌房造樓)惟剩一式的單調(diào)功利,神話缺席了,鄉(xiāng)村文明也漸次而走向了衰敗。
……沒有畫家泉畫這輛雨中的農(nóng)用車,而它事實上已成為中國普通百姓的想象力在現(xiàn)實中掙扎的最后征兆和殘余的形式。中國人古老的聰明才智休矣!
我在靠公路邊的小鎮(zhèn)街上四處尋公用電話,找不到,雨越下越大(他們告訴我現(xiàn)在只用磁卡撥號了)。我只好返回河邊上山歌館在屋檐下用手機打給沈站長。他說正在路上,約半小時到,我等了20分鐘,他把摩托車停在橋墩下,渾身濕淋淋地走來。兩人在館內(nèi)坐下,他抱怨反常的氣候,我告訴他陸瑞英肯定從杭州回來了,因上次她答應(yīng)我去她家查看荷蘭民俗學(xué)家施聶姐那本書,也許可約她下午在家,他立即打電話,令人驚喜的是,陸不僅在家,且表示不等下午,現(xiàn)在馬上過來!
幾天前,我們第一次見面,我有一種非凡的印象。今天,當(dāng)我在館內(nèi)再看見她,我又覺得她格外的平常樸素,當(dāng)她從隨身帶的香袋內(nèi)拿出自己的茶杯, 絮絮叨叨開始講杭州——她說杭州不落雨——之行時,我感到眼前這名中國現(xiàn)令也許是最杰出的民間歌手、民間藝術(shù)家實在不過是大街上或江南的鄉(xiāng)鎮(zhèn)里千千萬萬人中的一員,一個極普通的中國婦女——她72歲,應(yīng)該算是老太太——可她身上仍葆有一種江南水鄉(xiāng)的清純氣息、幾手像是一名少女!她有一種不露絲毫痕跡的卓然不群、一種傳自鄉(xiāng)土的永不褪色的美,這種美絲毫沒有被現(xiàn)在的各類惡俗所損壞侵害,并且在一切的臟亂惡俗面前、卻從容自在——保持了一種老年而年輕、栩栩如生的關(guān)色!我從她身上再次深深體會到,此次來白茆鄉(xiāng)聽山歌,結(jié)識這樣一名傳奇般的女性,是我最大的收益之一。她說每晚睡前總帶筆和小本本,腦筋有什么記起來的故事山歌,就隨手記錄,否則要忘了。通常只須記一句話,一個題目,第二天一早醒來看,就可復(fù)原。今天我們沒有錄音機(被關(guān)在樓下閱覽室),我只好聽她清唱。而她這幾天又回想起來幾首,其中有十分珍貴的(中國妓院俚曲)《煙花女子告陰狀》。她復(fù)又憶起五十年代初的生產(chǎn)隊勞動經(jīng)歷,我亦從中采錄到一首好聽的兒歌。
午后,我們?nèi)ニ?,她的家在?zhèn)子的東南角,一處幽靜的宅院,有很大的天井,種滿各種各樣的花草,宛如一座活的山歌林里的《十二月花名》。院內(nèi)一棵大的棗樹,左右分別是山茶、石榴、桃花、桂花、各種小的盆景,有曇花、杜鵑、吊蘭、臘梅、薔薇、玉蘭、龍舌蘭、仙人掌、美人蕉、文竹、扶?!欢茉诓煌墓?jié)令里聽這些花唱歌,而這里的花也一定只唱山歌調(diào)的!水泥地上濕淋淋的,有一口吸筒井。院子對面人家的屋脊處始終有鴿子“咕咕”的聲音,陸瑞英說那兩只鴿子原先也是他們家養(yǎng)的,后來飛到鄰居院子,就讓它們隨意呆在它們喜歡的地方了,看得出老倆口一前一后把一個三層樓房的家拾掇得體體面面,何等愜意!這樣的晚年生活,真正堪稱典范。
老伴大她兩歲。我沒去打聽名字,只是有個勤儉敏捷、很忠厚的印象:老伴算來也有74歲,但絕對不像是街上一個老頭,而只是年紀大的男人罷了。事后,我綜合這一天印象,開始覺得他很像日本老人的形象,勤苦一輩子,而又對人生寬懷以待——只有這樣的老人,才有如此的笑容和精神氣。
陸瑞英只喊他“老木匠!”下午采訪時,一遇到家中找不見了什么書或材料,她就沖出門,對院子大喊“老木匠”,而后者總能在屋子某個方位的角落應(yīng)答,一次,他大約躲在偏廂房的小床午睡,睡夢中又被她喊醒轉(zhuǎn)來。還有一次,他在隔開兩戶人家的里弄竟然也聽見,并答應(yīng)了。他倆的形影不離,實在讓人羨慕!
陸瑞英說,杭州燒香倆人是一起去的,一行人住在部隊招待所,17元一晚。她把桌上的臺布掀起來,指給我們看廳堂的家俱,全是“老木匠做的!”,然后,又去里屋翻來早年各種獎狀,大大小小一百多種。抱泉了幾次,弄得她走路氣喘吁吁,還一個勁說更多的已在“文革”中被燒毀撕掉了……
她的名字、照片被刊于《中國民間文藝家辭典》、《名人錄》等幾部厚的工具書,幾乎總和蘆墟的陸阿妹(著名山歌手)緊挨在一起。照片上。四十幾歲時的短發(fā),目光年輕而風(fēng)趣(我在她們中間有點笨嘴拙舌……)
她一直怕采訪中斷,總是不停地回憶新的山歌、故事及相關(guān)的年代細節(jié),并且說“越是好的山歌手,越是肯唱多唱,停不下來。別人喊停也不肯停的……”其間,雨完全停下,院子開始干了。
荷蘭施聶姐那本書:《山歌》,有四百多頁,上面有陸瑞英、徐阿文章節(jié)和白茆山歌片斷,照片,可惜不懂英文。
我要求看一眼她每晚置于床頭的小本本,她轉(zhuǎn)身去拿了來,字跡稚氣可愛,像小兒所為——我真想問她要一頁,可惜那一頁是草擬的一份故事提綱。
還有另外倆小姊妹來她家:王美琴和沈妙玲,都是1952年白茆人民公社青年突擊隊(陸時任隊長、老隊員,她們曾一起外出墾荒,一起坐船,唱山歌——午后兩個多小時時間里,3名已然老去的昔日山歌手又聚在一起促膝回憶當(dāng)年的歌唱情景以及野外勞動的生活……今天,3人坐在一起,仍明顯看得出各自不同的性情脾氣。陸端英熱情爽快,甚至于武斷。沈妙玲老實內(nèi)向,王美琴調(diào)皮活潑……陸還像是她們的隊長兼大姐姐——
而后,她們邊回憶邊唱起兒時學(xué)會的廟里的寶卷歌。當(dāng)我起身告辭時,我看了看手機的屏幕;3點40分,——她們?nèi)齻€依依不舍乃至讓我為自己過早的告辭而懊惱著,陸瑞英更是塞給我蘋果橘子,送我出院子的門……
我離開時因為滿腦子裝的山歌而松了一口氣。
3月17日
王美琴,一張皺縮了的孩童的臉,眼睛時常會躲到笑容后面,她唱的山歌的特點是聲音甜柔爽脆,口齒伶俐,近手童聲(60歲)。接受采訪時習(xí)慣偷偷地害羞,且把頭和手埋在桌面上,身矮,性子有點急。相貌較上鏡頭。3人中最少說話,也許最不開心的可能是沈妙玲。
晨起看窗外,仍是雨色陰朦,焦急中拿起桌上眼鏡,看清樓下水泥地廣場、到處都有飛濺的水花,鄉(xiāng)下肯定又去不成,近午時進鄉(xiāng)政府,吃飯(我已是此地一名廝混熟了的沉悶的食客)。半日白白地過去了,飯后,在沈站長辦公室跟他學(xué)四句頭《一朵鮮花順水來》反復(fù)十?dāng)?shù)遍,大致學(xué)會。
午后,3點半,到上塘村南陸瑞英家門。
她在絳紫色棉襖外又披了件我們第一次見面時披的黑呢外套,顯得樸素老成,一張咪咪笑的臉,故事、山歌脫口而出,無絲毫忸怩之態(tài),當(dāng)她開講后,我再次驚詫于她淵博的記性?!霸阪?zhèn)上,3歲小囡也會話陸瑞英唱山歌”她說,一臉的自豪。
話,常熟土話“說”的意思。
晚飯后(鄉(xiāng)政府),她老伴在一邊突然發(fā)話,“我這首山歌也會,別的還有,那本山歌書上看了,全沒有……”
3月18日
晨。天晴。趕去山歌館,一路空氣清新,太陽還不熱,光顯得特別白,仿佛大病初愈時的蒼白,沈從鎮(zhèn)上喊來85歲的潘松和,他走路時已略有顫抖,一雙小孩子樣好奇的黑眼睛,骨碌碌轉(zhuǎn),很有神。我們一起上樓錄音,剛坐下,陸瑞英又自己從家里趕泉,幸虧她一天陪著,在旁邊對我們采訪對象不斷提示——而歌手們幾乎全認識他,故現(xiàn)場氣氛很好。
下午去鄉(xiāng)下——金塔村呂杏英家。一路上田間麥苗碧綠,幾塊油菜田開出稀疏的花。曠野有鳳,但不冷,也無日光的暖意,這種早春時節(jié)的溫度光線叫我吃驚——一切都是白皙的,連暗下來而停憩在農(nóng)田上空的傍晚:連青藍的天空也顯得瘦削白皙——
潘松和一呂杏英一(呂的母親)李三男。如果我沒有聽錯的話,80歲的李三男唱腔最令我吃驚,這種吃驚的程度,不亞于我最初聽陸瑞英、見李玉娥時的喜悅:這老太太耳朵半聾了,唱時口齒亦完全不清,但卻有種特別的魅力:大度、純樸,她唱時已物我兩忘,記性也一樣很好,眼神清澈逼人,任何人世間的憂傷苦樂,似乎都已與她無關(guān)。再沒有任何東西能傷害她,她坦然地坐在那里唱,仿佛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就一直坐在那里,是個鄉(xiāng)間的情哥郎,一名嫁子唱山歌人家的小媳婦。在她家中(因為最后一家才到、我們通共只呆了約一小時,她卻不停口唱下去,一直唱,山歌在她口中有一個古奧的面貌,山歌變成了民間的不倒翁,是始終歡天喜地的一名侏儒,木刻年畫里的小玩偶,在此地,山歌被蒙上了一層古老世俗的喜慶色彩。
這里,山歌變成了洞窟中的壁畫,斑駁古舊,我在暗黑中聽到了唐代的聲音,百無禁忌。
她的聲音——又一重大的收獲!
呂杏英家三樓的陽臺上,電視臺人、大隊婦女干部和我們?nèi)跁裉?。陽臺很大,水泥平臺,周圍不銹鋼欄桿,臺下就是大片綠油油的麥苗,一直伸展向更遠處的農(nóng)田, 呂唱《一朵鮮花順水來》,嗓音清婉瑩潔,感覺她聲音一山,周圍的陽光紛紛進裂……
(我想起君特,格拉斯的《鐵皮鼓》——)
白茆山歌傳唱至今,在我看來,正是其中許許多多普通的鄉(xiāng)間百姓的功勞,他們樂觀務(wù)世的精神動力以及它內(nèi)在藝術(shù)品質(zhì)對新形勢的兼容并蓄,它可以用來作為對生活的認知的溶解劑和新的認識的一種賦形劑。
潘戴一只紫褐色絨線帽,唱時身子隨節(jié)奏仰合,于上戴白紗手套,表情既謹慎,又狡黠,一看就是泡茶館長大的,剛進來時,氣喘吁吁,一等坐下來唱,就安靜異常,表情乖巧。圍巾、外套是皮襖,他坐在我們中間,仿佛仍坐在某處古舊小鎮(zhèn)上的茶館內(nèi)。
3月19日
我似乎已是這寂靜小鎮(zhèn)的一員。一大早,拎著個塑料袋(磁帶、資料、雨傘)悠悠地獨自從小巷中走去鎮(zhèn)中心,在彎狹的弄堂內(nèi)通常僅可遇見三兩個行人。巷子中間有一條橫貫全鎮(zhèn)的小河,橋上拱型的小水泥路面、鐵欄桿,雖失卻了過去年代古鎮(zhèn)的古樸典雅,卻也格外僻靜安逸。下了小橋,前面是一大段石板弄堂,兩旁店鋪人家,在自家門前生著煤爐,啖著“吸溜溜”燙嘴的泡飯(我聞到那泡飯的香味)耳畔也一式是吳儂軟語,使人恍若遠離了現(xiàn)代都市的喧囂。
出巷子,在白茆橋下去山歌館路口,遇見正待上班開門的王淑英,周圍只有河水和駁船的味道。風(fēng)靜,吹拂這一幕古鎮(zhèn)的清晨。
車子開下鄉(xiāng)里,又到老山歌手李三男家,早上太陽己靜靜灑進她家院子。她的模樣、舉止、歌喉尤使我驚異!一大早,她已張羅著喊來幾個鄰近村子的老歌手,其中一人呂彩彩,79歲,看起來要比她年輕,無論相貌聲音,也唱許多舊的山歌,但達不到李百無禁忌的地步。另有徐菊英,正從村外小路經(jīng)過,聽見,就喊了進來唱,邊唱邊回憶(歌詞),并說她姐姐唱得還要好,說要是姐姐來了,姊妹倆一齊合唱,相互提示,且可唱滿全本的《小紅郎》!
我把錄音機放在靠門口的骨牌凳上,前面放一張?zhí)俚剩枋謧円来紊锨矮I歌,自覺、大方,一度爭先恐后。
每次略顯冷場,就見小腳的李三男大大咧咧上前來,說“不唱我來咧”。于是滿房間充滿了她那童稚潑辣的老歌嗓。她在全部白茆山歌曲譜里,似乎發(fā)明了一種獨特全新的李氏唱法,格外淳樸幽默,效果既深情動人,又使人捧腹,就像是米開郎琪羅的畫,在同一尺幅的畫框內(nèi)突然幻變成了保羅·克利。在精神上她唱的山歌像夏加爾,搖搖晃晃,濃彩重筆,歡樂自如。有使鄉(xiāng)間傳統(tǒng)爵士化了的感覺,她丈夫(呂杏英父親)曾為方圓幾十里聞名的“山歌王”,名叫呂興,十多年前死于一場莫名的車禍。我們錄音現(xiàn)場客廳的墻上,掛著他的遺像,一個非常樸實、抑郁憂憤的農(nóng)民,似乎在墻上不滿意我們的錄音,據(jù)說兒時讀過完整的私塾。晚年仍寫得一手好字,且多年在鄉(xiāng)間搜集整理了近千首白茆山歌,全都用上好宣紙和毛筆工工整整抄錄記載,手工裝訂成線裝本子,總共8冊,在他意外故世的葬禮上由家里人作主焚燒做了祭莫……僅當(dāng)時從火堆中搶救一冊,借給鄰村的歌手,后再也沒能索回。全部最原始的白茆山歌,也許就存留在這名一輩子做種田人的呂先生的頭腦中,在焚毀了的手抄冊頁內(nèi),我敢說,要比目前鄉(xiāng)政府組織人力編寫的那本更權(quán)威,更具學(xué)術(shù)價值——可,階終不得見矣!
其他,山歌中最常見的四句頭。聽起來有美國黑人靈歌味道,以表面上的無憂無慮而達到憂傷,極度的憂郁。那憂郁跟曠野的土地一樣深遠渾厚……在上午獻歌的幾個人聲音里(徐菊英、呂彩彩……)均有這種莫名之極的憂傷。
白茆山歌的背后是一整塊體魄己遭損傷的土地,這土地曾有過江南百姓中最燦爛的笑容和私情,這土地,也曾因世事滄桑而滴淌下傷感無聲的淚水——
結(jié)織私情結(jié)織得么隔條河,
我手攀楊樹望情哥,
娘問儂囡伲儂望點啥,
我望水面上穿條魚兒捉對成雙的游。
——《四句頭》
下午,我們轉(zhuǎn)移至距鎮(zhèn)子方向更遠的四大隊,在大隊部(我更希望他們把類似的歌會安排在野外田間,或打谷場,而非室內(nèi)),狹長的過道內(nèi),來了總共十幾位會唱山歌的老人,只有一名男歌手,葉海林,64歲。其余都是女的,最小也已50歲出頭,全都木納、忸怩,站時靠一排墻,坐下來時正襟危坐;你只要粗略看,就看得出她們坐的姿勢全都已過份習(xí)慣田間勞作,她們?nèi)甲⒉话?,只是一聽見唱山歌或談?wù)撋礁?,才兩眼發(fā)亮,合不攏嘴……大隊部給每人泡了杯茶。買來人袋瓜籽,邊嗑瓜籽邊聽唱,其間至少有兩個剛滿周歲的小孩,哭鬧聲始終未停。
我們正在給丁惠娟及她61歲的母親錄音,門外進來一名身穿淡藍色上裝的老婦,走路動作倔強。腳叉得很開,一望而知是常年農(nóng)田的勞動造成她身體的畸形,她一點也不怯場,大聲嚷嚷著要求讓她唱,這樣反復(fù)幾次,結(jié)果,她正是上午徐菊英說起的心愛的姐姐——徐瑞英!她成為我們在這一天里最關(guān)的收獲!
她的嗓音粗曠、自然、富于表達的激情、似乎她真正懂得自己所唱出(說出來的)每句歌詞的內(nèi)涵,她像進濺出的火花一樣觸及這類古老山歌的靈魂。她是又一層全新意義上的山歌化身——仍在野外田間勞作中的山歌!對于我的聆聽,這一類型的歌唱尚屬首次。我聽得異常激動!我想不到有這樣有力的歌唱,此時此刻,在白茆或中國廣大的鄉(xiāng)村,仍生存著它活生生的化身——在徐瑞莢身上,我看到了!
白茆山歌——兩個“瑞英”,一“陸”一“徐”!一個細膩,一個粗野。一個黯淡,一個熱烈。一個抑郁,另一個奔放!幾天前聽見的李玉娥,本已接近于“徐”派至高境界,只可惜唱法太過輕盈華麗,而少掉點點徐(瑞英)的狂放質(zhì)樸,那至高的質(zhì)樸!
她每天下午踏一輛家庭用小三輪,到鎮(zhèn)上去賣田里種出來的蔬菜,從四大隊踏過去,約一個小時,起碼也要七公里路,我不知道那車上的蔬菜能賣幾個錢,但鄉(xiāng)下百姓身上樂觀勤儉的精神,仍使我怦然心動——黯然神傷……傍晚,我們乘鄉(xiāng)政府車而徐瑞英踏的三輪車從車窗外一掠而過,我連忙回頭招呼,她卻騎在車上,低頭,早己沉浸在自己要去的買賣地點,盤算著今晚可能的賺頭了——
車內(nèi)有人告訴我,她身上那種淡藍色上裝,是“波司登”集團公司派發(fā)的工作服,徐已把它穿得很舊,幾乎有了襤褸的感覺。
回鎮(zhèn)上,給陸瑞英打電話,約明天上午去十三大隊事,陸瑞英——這樣的歌聲里有種不可摧毀的雍容,一個完整的少女時代,藉著永恒的(鄉(xiāng)間)音樂,對流逝而去的光陰不為所動;而徐瑞英——則有一種同樣不可摧毀的勤儉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