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生30余年,老屋已拆遷三次。
老屋先是三間平房,在村子最東。用粗大的圓木作梁柱,柱下有碗狀的青石墩。墻用土夯筑而成。
春天,屋前屋后的野草探出頭,又開出星點小花,就惹來了蜜蜂與蝴蝶。土墻上會突然多出許多洞,蜜蜂鉆進退出,忙忙碌碌。我們拿著小瓶,瞅見有蜜蜂鉆進,便將瓶口合在洞上。蜜蜂退出,落入瓶中。又去油菜地里掐一兩朵金黃的菜花,放在瓶里。看蜜蜂在花上爬來爬去的樂子,就像如今的富人豢養(yǎng)寵物一般。
三間平房里,我家11口人四代同堂。那時小,只記得我是由曾祖照看。他是典型的農(nóng)村老人,馱著背撐著拐杖。他拿十全大補酒的包裝紙盒子哄我玩。那種紙盒子十多年以后還能見著,大紅色,上面畫著老壽星,很有些福氣與喜氣。
曾祖在我上幼兒園時去世,享年八十又二,已是高壽。我那時不知悲傷,只是照著大人的吩咐戴著紅帽子磕頭如儀?,F(xiàn)在想來重孫輩戴孝用紅帽子,大約表示這是喜喪,死者是有福之人。中國民間對生死也有一種順天應(yīng)命的豁達。
2
老屋東面的一條大路——其實只是一條比較寬的土路上,豎著一根高高的電桿,上有一只大喇叭,每天清晨播放《東方紅》,小號吹的,單調(diào)得有些荒涼。
前幾年,祖父去世,一家人圍著守靈。祖母講起了那時的艱難,講起造那三間平房時所受的欺凌。祖父不明不白被劃為四類分子,遭到不公平對待。后拆遷老屋,發(fā)現(xiàn)大門的門檻下放著一雙反合著的鞋子——這是一個惡毒的詛咒。
許是被苦難浸潤得太久,祖母的講述平緩沉靜,偶爾的一聲嘆息,也是悠長舒緩的??晌夷赀^半百、總是溫和笑著的父親卻失聲痛哭。祖母讓父親不要哭,說知道他當年受了很多委屈。
父親小時候很聰明,在村里有秀才之稱,但他只讀完小學(xué),就不得不回家務(wù)農(nóng)。年歲稍長出去學(xué)裁縫,別人學(xué)兩年,他只用一年,便滿師出徒,替人家做衣裳。很多讀書遠不如他的本村同齡人,卻讀到中學(xué)甚至更高。
我才知道那三間房里,有著上輩無數(shù)的困苦,也才知道祖父在我考上城里中學(xué)后所含期望之殷切——他60多歲仍蹬著自行車到數(shù)十里外的城里看我。他對祖母說,等元旦見我一面后,再去我二姑媽家住幾天。可他并沒有等到我元旦回家,就離開人世了。
3
我三四歲的時候,父母在三間平房前又蓋了兩間平房,墻的下半截是磚,上半截是土坯。
土坯的做法很簡單。只需把爛泥調(diào)得稀稠適宜,放在一個形狀大小與磚仿佛的木框里,再把泥砸實、抹平,然后把木框輕輕脫出。做土坯要找一個寬闊平坦的場地,一個一個地脫,最后便有橫豎都排得整整齊齊一整場,像等待檢閱的方隊。土坯曬到七八成干時,起出,橫橫豎豎壘成空架子,繼續(xù)接受日曬風(fēng)吹,直到變得干燥硬實。
平房的南面和東面,是廣闊的田野。門口對著一條腳掌寬的田埂。從田埂往南走兩里路,穿過一塊塊方方正正的田地,就是我上過的幼兒園和小學(xué)。
那時孩子上學(xué)不用大人接送,排著隊放學(xué),但一出校門,撒開腳丫子便跑。若是秋冬,稻子收割盡,田野空曠荒涼,哪兒都是路。我們就像一群散兵游勇,到處亂竄,也不管割剩的稻茬在腳踝劃出一道道血痕,還不時撿起土塊互相襲擊。
田地是童年時期的游樂場。春天,隨便拔一根麥秸桿,都能當哨子吹——我沒有足夠的音樂細胞把它吹出調(diào)來,只會嘟——嘟嘟——嘟,但那是最歡快的音樂。
一聲唿哨,幾只燕子從麥浪上掠過,穿堂入屋,飛至我家。幾日后,梁間出現(xiàn)一草窠。母親說燕子孵出小燕子了,我就惦記著把燕窠捅下來看看。母親又說燕子只在厚道干凈人家作窩,這是喜事。我便作罷。于是,白天有燕子出入盤旋,晚上梁間有啾啾之聲。人禽是這般相安相喜。
最興奮的是農(nóng)田輪作,門前的田野不種稻麥,而種紫云英,農(nóng)民叫它“紅花郎”,用來漚肥。紫云英能開出紅色的小花朵來。于是,我家門前便有大片的花朵翻著紅浪。后來見書上描寫開滿野花的草原,我總想起那一大片小紅花。
4
我沒到法定的年齡就進了小學(xué)。上了一年多幼兒園,到暑假開學(xué),老師通知我去讀一年級。其他同齡的小孩去論理,老師說,是我入學(xué)測試考了兩個百分的緣故。
五年小學(xué)中,我和哥哥每學(xué)期各拿回一張獎狀,媽媽都要拿漿糊將它工工整整地貼在堂前的照壁上。照壁中央掛著領(lǐng)袖像,我們的獎狀就貼在領(lǐng)袖像的四周,直到把整個照壁都貼滿了,連屋子都被映得紅堂堂的。每有人來,都會贊嘆一番,我母親臉上便有一種滿足。
那兩間平房里,對我來說最重大的事,是二年級時父母買回一臺收音機。那淡青色的匣子能收聽清楚的電臺極少,但它仍讓我觸摸到了外面的世界。每到晚飯時,我們就打開收音機,聽每周一歌,聽孫敬修爺爺講故事,更重要的是我聽到了評書。從此,《岳飛傳》、《楊家將》、《明英烈》、《隋唐演義》、《三俠五義》等等,在劉蘭芳、單田芳鏗鏘的聲調(diào)里,從匣子里蹦出來,跌宕出一個文臣武將、英雄俠士、金戈鐵馬的世界。
在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都極度匱乏的年代,兩位藝人的評書伴隨著很多孩子成長,他們對培育70年代人當是居功至偉。這在宋時已發(fā)展成熟的民間藝術(shù),讓眾多的歷史演義口口相傳,使少有讀書機會的平民階層也出得了英雄。
5
小學(xué)讀完,我們家又搬遷。那已是農(nóng)村實行承包責(zé)任制后幾年。這回造的是樓房,分了好幾個工期。一開始只打地基,地基打下,我的新居夢便開始。然而隔了許久,才砌第一層,沒有門窗,不能住。十戶人家同造,一字排開,都一個樣式。我家在中間。每次去,我都會從頭數(shù)起,確認哪一戶是我家,就像確證自己的夢想一般。很小的時候,就聽老師描述共產(chǎn)主義社會“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景象。那時已有電燈,雖然停電的時候多,然而畢竟看到了希望。這回快有樓房了,我們朝共產(chǎn)主義社會又邁進了一步。
又過了一年,先在樓房前面造了兩間平房——我們稱之為小屋。在小屋里住了將近一年,才把第二層往上砌。在這一年里,我看著父母如螞蟻搬家,一點點積累各種建筑材料:黃沙、水泥、木材、磚頭等等。去磚窯運磚時,出了一件事。我們兄弟倆湊熱鬧,爬上一輛來回運磚的拖拉機?;貋頃r,拖拉機翻車,我們兄弟倆一起跌入路旁的泥塘,埋在隨之傾瀉下來的磚堆里。所幸同車的舅舅與表哥及時跳了車,把我們扒了出來。舅舅赤著腳在碎石子路上,背著我一邊往醫(yī)院跑,一邊不停喊我。哥居然沒受什么傷,我頭上砸了一個窟窿,縫了幾針,在醫(yī)院住了幾天便好了。事后,大家都說亡去的祖宗庇佑著我們。
中國人沒有真正的宗教信仰,雖然許多人平時也磕頭拜佛拜菩薩,然而大多數(shù)人真正信奉依托的還是自己的祖先。其實信的是血緣,是人情。
6
終于,開始砌第二層了。我這才認識到造屋是怎樣一件隆重而莊嚴的大事。
到上正梁的那天,親戚朋友都趕來了。最直系的親屬送來糕團點心,一律著紅色。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些用面粉做的大壽桃,用油彩畫著各種圖案,上面插著各種京劇造型的面人,或是金盔銀甲,手執(zhí)刀槍斧戟的武將,或是頭戴烏紗,身著莽袍的文臣。造房于人生恰似歷史改朝換代般新鮮,需有文臣武將來轟轟烈烈熱熱鬧鬧一番。
做正梁的大圓木早已用桐油刷得锃亮,中間貼著一張紅紙,上書“吉星高照”四個大字,又用紅繩系上松枝柏子。正屋放一張大方桌,上面供著豬頭、活公雞、活紅鯉三牲。吉時一到,爆竹齊轟,鞭炮齊鳴。響畢,領(lǐng)頭的工匠站在屋頂大喝一聲“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然后各種吉詞頌語如珠串一般從口中崩出。眾人皆肅穆靜聽。那些吉語全是四字句,當是一篇恣肆汪洋的上梁賦,可惜我那時聽不懂,記不住。每說完一段,工匠便把早已搬到屋頂?shù)拇髩厶覐纳厦鎾佅聛?,下面我父母張著一塊大紅色的綢緞被面迎接。此時,圍觀的眾人齊聲喊道:“依金口!”如此七八回,禮方畢。其他人把正梁系好,站在屋頂?shù)娜她R喊“一二三”,一起發(fā)力拉起。正梁左面稱青龍先上,右面稱白虎跟進。等正梁對準榫頭穩(wěn)穩(wěn)地安好,又是一通爆竹。那時民間當著大事,便這般莊嚴,使人不敢輕慢大意。
這時,附近村里的人都已趕來,把新屋圍得水泄不通。屋頂?shù)墓そ骋宦暣蠛龋蟀汛蟀训奶枪恻c饅頭如雨點般撒落下來。下面的人四處爭搶,有些落在爛泥里,也會撿起來,擦凈藏好。那是對物的愛惜與珍重。屋子四面八方都撒上五六回,每個人手中都有些成果,工匠才停止拋灑。如果有個別孩子沒有搶著,哭喪著臉來找主人。主人則好言安撫,并掏出一大把糖果與他。這天,平時最節(jié)儉的主人也是慷慨的。于是小孩破涕為笑,樂顛顛地回家去了。路上大家都笑意盈盈,互相比較著收獲。一家人的喜事,也讓周圍人家一并沾著了喜氣。
隨即大擺宴席。正席要請工匠師傅,親朋則在一旁落座。這天工匠們都暢開了喝酒,下午一般不再干活。主人更是殷勤致意。大家吃喝至盡興方散。
7
在這兩間樓房里,我度過了我的青少年時期,也由童年的單純無憂轉(zhuǎn)成青少年的酸甜苦辣,百味俱全。
我體味到了父母持家的艱辛。父親常年在外替人家做工,起早走,天黑方回。家中的事便落在母親的肩上。家里除了種五六畝責(zé)任田之外,還有五六塊自留地種菜,自給飯桌的菜蔬,并飼豬羊。
我放學(xué)回家,母親大多不在,但我知道要做些什么。先拿起鐮刀背起竹籃,去路邊田埂割草。等割滿一大籃,回家喂好羊以后,再看母親有沒準備好豬草,如果沒有,再去自留地割一些山芋梗葉,或老了的青菜包菜,回家細細切碎,倒在一只大鍋里煮熟作豬食。
最難切的就是那山芋梗,長長的,又老又硬,菜刀很難切下去,要用勁剁。有時用勁不對,菜刀打滑,把握著山芋梗的手劃出老大一個口子,鮮血直冒。連忙緊摁著傷口,高舉過頭頂,一邊疼得眼淚撲落而下——這是司空見慣的事,后來我已能非常熟練地對付。直到現(xiàn)在,我左手食指上還隱隱可見幾道疤痕。等血稍止,找來一塊碎布,裹住傷口,用線胡亂一扎,噙著淚繼續(xù)剁。
天黑,母親收工回家,把我裹的碎布扯掉,洗凈傷口,涂上一層菜油,重新找一塊干凈的棉布,整整齊齊地包扎好。母親這一番安撫,便把我心里的委屈抹平了。
吃完晚飯才開始做作業(yè)。那時家中常斷電,便用煤油燈。我家有兩盞,一盞是買的“美孚燈”,用玻璃罩罩著,燈芯可卷短卷長,燈光也就可明可暗。我把玻璃照擦得干干凈凈,再用白紙做一個燈罩。這樣,美孚燈的光便白亮白亮的??筛赣H有時要開夜工做衣服,這美孚燈得給他用。我也就只能用自制的墨水瓶燈。就是用墨水瓶盛煤油,用薄鐵皮做一個圓形的蓋子,中間剪一個小洞,再用薄鐵皮做一個中空的小圓棍插在小洞里。燈芯一般由寫毛筆字用的毛邊紙做成。這燈簡易,光也是昏黃的。
我經(jīng)常在這兩盞燈下做作業(yè)。記得初三時,作業(yè)很多,常做著做著,人困了,就趴在桌上睡。這一睡,常常睡到第二天凌晨。電來了,電燈亮著,煤油燈也亮著。
我揉揉眼睛,吹熄煤油燈,繼續(xù)完成未完成的任務(wù)。
8
農(nóng)忙時節(jié),無論男女老幼,都下田勞作。可總得有人做后勤,我沒有姊妹,在家里又最小,便常留在家里。
每天大清早,便被叫起。父母和哥哥下地,我燒早飯。燒飯用的麥秸桿,剛從地里收上來,還沒曬干,極難點著。好不容易點著,一添草,又熄了。把頭伸到灶堂口狠狠地吹,突然,哄的一聲,火苗濃煙同時竄出,縮頭不及,眼睛被熏得又澀又痛,兩頰也是火辣辣的。哥哥回來吃早飯,見我便大笑。去照鏡子,方知臉上一塊黑一塊白的,眉毛也被燙焦了。
吃過早飯,他們又下地去。我在家洗碗,洗衣,下自留地尋菜。同時還要負責(zé)豬和羊一天的食物。接近晌午,日頭正高,則要燒了開水,泡了茶葉,涼好,送往地里。回來做飯炒菜。一般來說,要同時燒兩個鍋,一個燒飯,一個炒菜。我一個人灶上灶下來回地竄。好在父母哥哥并不在意我菜燒得好壞,做熟便好。那時菜也簡單,不外乎青菜茄子黃瓜蠶豆,難得有葷腥。
下午,我跟著下地。他們插秧,我拔秧。拔秧有講究,一邊拔需一邊轉(zhuǎn)動手中的秧苗,這樣拔出的秧才有秧門,插秧的人攤開便成一條,一撮一撮的,很容易拈開。可我始終沒有學(xué)會這門技術(shù),因此拔得秧亂七八糟,總挨批評。
有時秧拔夠了,我也去插秧。插秧的講究更大了。一般同時插六路,左腳旁邊插兩路,兩腳中間兩路,右腳旁邊兩路。一邊插一邊慢慢退。秧必須插成一條直線、且分布均勻,退也必須退成一條直線。否則秧便插在腳印里,站不住。我便是這樣,秧剛插下去,便浮了出來,只好另找地方插。插了一段抬頭一看,別人插的秧整整齊齊,橫豎皆成線。我插的秧苗像殘兵敗將,七倒八歪,不成隊形。我捶著酸痛的腰,很是喪氣。父親安慰我說:管他直不直,插下去就好。
最后,我還是乖乖地回去做自己的后勤工作。
老聽家長和老師對學(xué)生說,不好好學(xué)習(xí),就回家種地。可是,這地,也并不好種啊。
9
門前50米,有一條河,河水清澈。夏日,干完農(nóng)活回家,去河邊洗滌。興致上來,便脫了衣服,大人小孩,跳下河去,嬉戲一番。曾皙把“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看作是自己的人生理想,孔子也不禁喟然嘆之。這只不過是士大夫坐在廟堂里擺出的姿態(tài),并不真正舍得離開廟堂,走入民間,從事這樣的勞作。這樣觸手可及的東西,大約只有坐在廟堂里慨嘆向往,才是美的。
所有游泳的姿勢里,我最喜歡的是仰泳。游至水面開闊處,把整個身體都浸沒在水中,只留口鼻眼在外,可見的唯是藍天白云。人懸浮著,無一處著力,卻又無處不著力,恰似憑虛凌空,人順著水流自由漂蕩。閉上眼睛,飄飄然欲仙。那一刻身心都是放松的,無一絲雜念。很多次我在夢里飛翔,地點就在那條小河上空,姿勢是兩臂張開,雙腿繃直,這恰是我懸浮在水中的樣子。
我游泳,沒有擊水三千,浪遏飛舟的豪情,只喜歡這樣躺在水中,享受單純、寧靜和自由。
胡蘭成說,桃花最難畫,因為要畫出靜來。我沒有看到靜的桃花圖,卻看到了真實的景象。
門口的菜畦上,家家戶戶種著幾株桃樹,迤邐相接。春天,則一串緋紅,不像桃林那樣,一大片,簇成一團,絢爛得讓人無處躲藏。而我家門前的桃樹疏疏落落的,不熱鬧,也不冷清,又不雜以其它顏色,所以不構(gòu)成萬紫千紅的繁華。過了時節(jié),花瓣無風(fēng)自落,悠悠揚揚,入土化泥,正是“芳樹無人花自落”。且桃花落地,不似菊花,花萎葉枯,一副破敗之相,落地之時,依然潔凈鮮亮,而枝頭綠葉簇新,又一派生機。桃花便有這般的好,沒有霸氣,只是未嫁的娟娟靜女。在,自是風(fēng)景。走,也清清爽爽,于人無損,家業(yè)依然興旺。
而另有一種大靜,使人莊嚴。
我家后面,有一條橫貫東西的石子大路,路邊是一米多寬的水渠。沿水渠往東約三百米,渠下我家有一塊自留地。夏天,剛種上山芋。每日傍晚,我挑著水桶,提著長勺,去澆水。猛一抬頭,向西望去,但見紅日低垂,遠近的房屋高低錯落,四散于平疇遠畈。大路漫漫,向落日西去,渠水湯湯,從日邊東來,這一切又全在斜暉的金色里,只覺乾坤朗朗,天地靜穆。偶爾有下班的工人,騎著自行車叮鈴鈴而過,也是滿身滿車的金色,不一會兒,沒了蹤影,似融進了這金色,天地依然輝煌肅穆。
我在這金色里,擔(dān)了水,到自留地邊,掄圓了長勺,將水潑去。水成一條長長的弧線,嘩啦啦落下。好敞亮的日子。
10
這兩間兩層樓房,存在了約20年。在這段時間里,生活不斷地變化。
我們家先買回了電視機。記得買回的那天,正好隔壁人家上梁請客,借我家地方。電視機搬進來,幾乎是夾道相迎。吃完酒宴,大家都擁在我家看電視。最得意的是我,電視機是我家的,我最有權(quán)力擺弄它,在那么多人面前。這幼稚的榮光可笑,卻也可愛。
那時,電視機還沒有普及。我們那一排,除了我家,只有村子最東面的人家有。但他家的電視機放在樓上,大家不好意思去。每到夏天,我們就把門板擱上屋前的場地上,搬出電視機,用長長的拖線板通電。左鄰右舍乘涼時,便圍過來看。記得那時最流行的電視劇是《射雕英雄傳》和《再向虎山行》。每天到時間,便都等候著??赏k姷臅r候居多,大家也只能望電視機興嘆。
于是,一起搖著蒲扇,坐在門板上納涼聊天,或者獨自一人躺在門板上看河漢星辰。那時,人間沒有燈火輝煌,天上卻有星光燦爛?,F(xiàn)在,卻是人間天上,皆成另一番模樣。
后來,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機了,而且是彩色的。又有閉路電視,不再雪花滿屏。同時也沒有了納涼聊天,也看不到牛郎織女,銀河北斗。門前的小河也漸漸混濁起來,終于,人不再能下河了。
人們也越來越不愿意種地。年青人都進工廠,做生意,掙大錢去了。只留下老人們還佝僂著身子在田地上勞作。土地荒蕪了。
而我因讀書離開家鄉(xiāng),工作也在他鄉(xiāng)。逢年過節(jié)才回家?guī)滋?。父母也已老了,但母親還是喜歡忙進忙出,種一些我們都看不上眼的菜。而滿大街的服裝店,讓父親失了業(yè),連我也不穿父親做的衣服了。
消息傳來,整個村莊要拆遷。政府造了漂亮的安置房讓我們住。年青人歡欣鼓舞,急急簽了字,搬走了。我們家留到最后,才簽字搬遷。簽字時,母親躲在一邊抹眼淚。
再遷新居是很容易的事,房子已造好,只需我們掏錢,看工匠裝修。搬進去后,找個日子,請親朋好友吃一頓。親朋好友送的禮也都是錢,簡單、方便、實用。所有的儀式都免了,只剩下吃喝。
我一直沒有回老屋看過,只是向母親打聽。母親說,所有的房屋都已拆掉,小河已填沒,修了一條寬闊的大馬路。地球上再也沒有老屋所在的那座村莊。那個村莊叫陶家巷,是個典型的以血緣和宗族為紐帶的中國農(nóng)村。它的消失,顯示著一種文明正在漸漸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