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是讓未成年人懂得:人類應該怎樣存在,人生應該怎樣度過,也就是說教會他們做人。學會做人是立身之本,如何創(chuàng)設各種條件,開辟各種途徑,充實道德教育內容,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成為當今道德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
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和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反思和更新道德教育理念及方法。
一、讓道德教育更貼近未成年人的生活、更加人性化
未成年人的品德發(fā)展是彌漫在整個生活中的,他們要在生活中找到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系,找到和自己的聯系,這是個人德性發(fā)展的根基,也是道德教育的根基。過去人們對于道德情感理解得太狹隘,把道德情感看成人在理解了道德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認同道德原則的情感。事實上,每個人的生活、生命中都有很自然的情感是與道德教育相聯系的。所以,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要貼近他們的生活,不要做強制性的道德教育,要人性化。
有的學校經常開展廣泛的德育活動,如“磨煉營訓練”:把學生帶到很遠的郊區(qū)訓練,住在蚊蟲叮咬的郊外,背著行李行軍等,其目的是讓學生體驗艱苦的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墒菍W生的想法卻是“下次再也不參加這樣的活動了,太遭罪了”。因為這種德育活動不切合未成年人的實際生活,他們沒有在艱苦的年代生活過,現在強制他們去體驗這種生活,他們的心里肯定接受不了。他們不會按我們事先預設的那樣為過去的苦難的人而感到悲痛,理解不了那些艱苦年代的人是怎樣過來的。他們只是覺得自己的身心受到了煎熬,那時他們想到的就是“快點回家吧,還是家好”。像這種既不貼近學生生活又不人性化的德育活動是收取不到好的效果的。
二、善于發(fā)現未成年人的道德需要,寓道德教育于情感體驗中
我國道德教育長期以來流于形式,只是做一些表面性的工作,并沒有把道德教育工作真正地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深入下去。這種說教式的道德教育缺乏鮮活的生活依據,缺乏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感受,相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遙遠、比較抽象。他們會說會背這些概念,但要付諸實踐就較難,更談不上德育理念的“內化”,然后“律己”。對未成年人的教育,要讓他們在體驗中感受人苦苦追尋意義的存在。未成年人的道德是自主構建的結果,基于此,應該尊重未成年人的主體性。對待未成年人的需要,要堅持發(fā)現理解和保護及引導。
如,手機現在在學生中很普遍,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給學校教育也帶來很大的影響。學生經常用手機發(fā)信息,不管什么場合都隨便接電話,乃至于影響上課、影響學業(yè)?;诖?,學校借助這一案例,開展了體驗活動。體驗場上教師有意創(chuàng)設一個懸念:活動剛剛開始,教師的手機在全場非常肅靜的情況下不斷地想起,接連響了3遍,教師都接了。當時在場每一個參與者,都不自覺地發(fā)出責備聲。接下來教師若無其事地開始引導參與者活動,匯報手機的起源,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在大家的交流中學生了解了很多有關手機的知識。這時教師適時提出一個問題:手機的出現標志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么它給我們帶來的都是好處嗎?難道它對我們一點壞的影響都沒有嗎?學生七嘴八舌開始討論,把手機的弊病一一列舉出來,尤其還提到活動開始教師手機響起,全場人都在靜靜等候活動,教師卻接電話,對學生、來賓是不尊重的表現。這個預設的場景可以說收到了很大的效果,學生都親身體驗到了那種不被尊重的感受。教師抓住時機及時引導學生,學生內心得到了感悟,認識到該如何正確使用手機。
可以肯定地說,手機作為時代進步的象征已被社會所接受,作為未成年人,他們也是社會一分子,他們也有需求,那么是不是學生使用了手機他們的道德水準就下降了?不是的,關鍵是如何引導他們正確地使用手機。如果用強制的手段限制學生一定會適得其反,而這位教師把手機的使用巧妙地融入體驗活動中,讓學生親身感受如何正確使用手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見,體驗是道德教育的起點與本體的依據。
未成年人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最佳時期,又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的可塑性最強,既是容易接受正確教育而養(yǎng)成良好道德品質的時期,又是容易受到不良影響而被腐蝕和扭曲的時期。所以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剖析問題的根源,依據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能力,找到切入口,在具體踐行中體驗感悟,通過情感體驗把學生由被動地接受教育變?yōu)樾袨榈闹黧w,解決存在的問題,構建知與行相統(tǒng)一的平臺,在實踐中增強道德認識,提高道德責任感,培養(yǎng)道德情操,把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文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