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某政府單位或領導獲“重獎”的新聞屢見不鮮。2008年2月,鄭州60名官員因招商有功獲獎160余萬;2007年,山西對摘掉“黑帽子”、環(huán)保考核排名前移城市的“一把手”給予重獎,獎金最高額度達到200萬元。不久前,《公務員獎勵規(guī)定》出臺,然而對包括公務員在內的各種行政獎勵的討論,并不會因此規(guī)定的出臺而畫上句號。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視線,已經開始聚焦到行政獎勵這個特別的“蛋糕”上。對于公眾而言,對作為掌握公共資源的行政機構,如何頒獎、如何獲獎、獎金從何而來、如何使用等卻不甚明了,而如何規(guī)范這些行為也成了大家關心的問題?!稕Q策》雜志就此邀請有關人士從不同視角進行筆談。
堅決反對重獎官員
華曉晨(國家人事部公務員制度研究室主任)
公務員法有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的規(guī)定,但重金獎勵遠遠超出立法精神的范疇。公務員獎勵規(guī)定中的獎勵包括授予榮譽稱號、記一等功等,每種獎勵都有不同的權限;可以對獲獎的公務員一些物質獎勵,但肯定不是上百萬乃至幾百萬的重獎。
我堅決反對重獎公務員,首先,重獎沒有法理依據:治理環(huán)境也好,完成稅收也罷,這些都是政府官員的職責范圍,做好是履行職務的行為,做不好要受責;其次,國家或地方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是稅收,重獎是花納稅人的錢,要經過納稅人同意,重獎是否通過了人代會?再次,不符合黨的宗旨;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公務員履行好職責是應盡的義務,不能謀求額外的利益。
對于一次性獎勵的規(guī)定,應當正確理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應該搞延伸性獎勵;比如以前公務員連續(xù)三年被評優(yōu)秀,獎勵一級工資,這一級工資該公務員可以享受到去世,但人是會變的,三年優(yōu)秀不等于以后一直優(yōu)秀。“一次性獎勵”既保證了“做出貢獻有回報”,又避免了“一次獎勵終身受用”。這樣規(guī)定,符合唯物辯證法,也符合人的可變性和發(fā)展性。因此不能將一次性獎勵的規(guī)定作為重獎的法律依據。
產生重獎的原因,不排除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出于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良好愿望,但獎勵公務員是一種行政管理行為,一定要依照法律的規(guī)范來執(zhí)行,不能隨意設獎,更不能動輒重獎。
長期以來,我們一些地方政府官員遇到重點、難點工作,首先想到的不是嚴懲就是重獎,嚴懲重獎是把雙刃劍,使用得當,是解決問題的良方,使用不當,甚至可能引發(fā)違法亂紀行為。有些地方領導未能完全擺脫人治習慣的影響,喜歡個人說了算,對下屬張口就來,隨意設獎。還有些地方官員急于出政績,想用一些較為“有利”的手段,促使政績早些產生,這種愿望是好的,但重獎的做法有欠穩(wěn)妥。
重獎的不利后果很多,如果招商、環(huán)保領域可以實行重獎,那么計劃生育、稅收等領域也都可以實行重獎。就可能造成地方政府巧立名目,亂施行政獎勵。如果重獎成立,容易造成沒有獎勵的工作沒人做或不認真做,都想去做有重獎的工作,會造成政府職能的缺位和錯位。容易扭曲價值導向,從為人民利益服務轉變成爭取重獎,不利于政府勤儉廉潔的形象。同時,不排除可能發(fā)生行政造假,發(fā)生一些領導人為了重獎虛報績效等行為。
我們正在建設民主法制國家,在政府職能轉變的情況下,中央曾多次對過多過亂的行政獎勵活動進行過治理。公務員法確立了我國公務員管理的基本原則,基本制度和基本方法,是做好干部人事工作的基本依據和準則。不久前,公務員法的配套法規(guī)《公務員獎勵規(guī)定》已經出臺,對公務員獎勵的指導思想、獎勵的原則,獎勵的種類、獎勵的標準、獎勵的程序、獎勵的監(jiān)督、乃至對獎勵的剝奪都有明確規(guī)定,將公務員法關于公務員獎勵的原則和精神具體化和制度化變得更有操作性。
重獎官員的必備條件
李云飛(湖南桃源縣審計局)
能否給有功的領導重獎,我的看法是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否則就不能給予重獎:
第一,必須要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因為我們一直強調的是要依法治國、依法行政。而規(guī)范領導干部行為的法律是公務員法。如果公務員法中沒有規(guī)定,各地自行出臺的對領導重獎的辦法就是違法行為。公務員的行為比不得普通老百姓的行為。普通老百姓可以是法無明文禁止做的就可以做,而公務員則是法無明文規(guī)定能夠做的就不能做。
公務員法和公務員獎勵規(guī)定專門規(guī)定了如何對有功的公務員獎勵。從規(guī)定中看,雖然沒有明確規(guī)定不可以對公務員予以重獎,但強調了對公務員的獎勵要堅持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以精神獎勵為主的原則。而我們目前一些地方實行的所謂的重獎,都是清一色的物質獎勵。
第二,獎勵者的職責界限必須清楚明白。上級領導之所以要給他所管轄的人員(這些人員又是人民群眾的領導)給予重獎,主觀愿望上是以他為楷模來激勵類似的人員更加忠于職守,做出成績。但目前我們國家每個公務員的職責能夠制定得和做到清楚明白?
公務員的工作不同于科技人員的工作,公務員特別是領導干部擔負的任何工作職責可以說都是非他一人能夠獨立完成,或者說屬于他本人的自然能力、個人非凡的品質使他完成的。比如,招商引資,由于他是這個地方的領導,僅領導的身份這一項就使他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這樣的情況下給領導重獎實際上有變相瓜分國家資財之嫌疑。對科技人員能夠實行重獎是因為這個科技項目的確能證明他是這個項目的帶頭人或者說是首功者。所以,不能用模仿國家獎勵科技功臣的做法來獎勵行政上的領導干部。
第三,獎懲必須對稱。如果有證據能夠證明某項工作的確某領導干部有首功,法律也規(guī)定可以給予獎勵。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講究對應或者平衡原則,那么,我們是否又對那些造成重大損失或者說帶來嚴重禍害的領導干部給予了嚴懲呢?可以說基本上沒有。像山西省的黑磚窯事件,像湖南的鳳凰大橋塌陷事件(雖然也處分了人,但如果這些人沒有貪污受賄等經濟犯罪問題,能夠處理嗎?),像2008年雪災造成的災害(如果我們的確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就解決了電線的冰雪消融問題的話)等。如果確實要給某項工作實行重獎的辦法,則必須要有對應的嚴懲機制,否則,也不能重獎。
其實,據我觀察,一些真心實意為人民工作的領導干部是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的。我所接觸的這類領導干部,有的是從不拿所謂重獎的。他對我說,我們的待遇已經夠可觀了,吃喝是公款,坐車是公車……真可以說工資基本不用,利用職權做好了本職工作,怎么說也應該。
重獎有功官員合時宜嗎?
郭松民(自由撰稿人)
河南鄭州60名官員因招商有功獲獎160余萬,獲獎者均為鄭州市所屬縣(市)區(qū)的黨政一把手、縣(市)區(qū)長及商務局局長。在十七大過后,科學發(fā)展觀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鄭州市的這個頒獎大會給人非常不合時宜的感覺。
從政策層面看,重獎有功官員的政策,明顯有違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方針。科學發(fā)展觀強調的是發(fā)展要堅持以人為本,發(fā)展應該是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是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但在“重獎招商有功官員”政策中,我們卻看不到這些要求的影子,只看到“招商引資”數字。
時至今日,社會早已經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并不會自動導致社會福利的最大化,搞得不好,還有可能導致社會福利的最小化,比如去年曾轟動全國的廈門PX項目就是如此。因此,在有投資商表現出了投資意向之后,地方官員需要向他提出的問題還有很多,諸如:會不會帶來環(huán)境問題?是增加就業(yè)還是會對就業(yè)產生“擠出”效應?是改善當地的產業(yè)結構還是有可能把其“鎖定”在低端產業(yè)上?等等。而“重獎招商有功官員”的政策,強調的卻是“撿到籃子里的都是菜”,完全不存在提出這些問題的空間。
從法律的層面看,鄭州市政府有沒有權力這樣做,也值得存疑。從報道中看,獎勵的依據是一份名叫《鄭州市招商引資資金認定及獎勵辦法》的文件,而這份文件居然是由“鄭州市長辦公室研究決定”的——從邏輯上說,鄭州市長也可以是這份文件的受益人。
現在我要問的是:究竟有哪一部法律規(guī)定,一個官員可以自我頒授巨額獎金呢?政策的公平性何在?獎金究竟是從稅金中來還是從“招”來的資金中扣除呢?如果是后者,這和商業(yè)回扣又有何區(qū)別?
從依法授權的角度看,對行政官員的獎勵,同級人大才有權決定,上級政府動用預算資金對下級官員進行獎勵,應該得到同級人大的明確授權。因此,筆者建議鄭州市人大應對《鄭州市招商引資資金認定及獎勵辦法》進行合法性審查,如果發(fā)現違法或越權之處,則應該宣布作廢并追回已經發(fā)出的獎金。
從價值導向的層面看,如此巨額的獎金,必然會使官員,尤其是一把手,把本應做好的本職工作,當成一項有利可圖的產業(yè)來經營,甚至會為了獲得招商引資的獎金,而在環(huán)境、稅收等方面無限制地降低標準甚至忽視勞動者權益的保護。與此同時,對那些社會大眾十分需要,但又沒有巨額獎金可得的公共服務工作,他們難免會感到興味索然,無心過問。
總之,無論從哪個層面看,重獎有功官員的政策,都是科學發(fā)展觀提出之前的一種思維慣性的產物,在科學發(fā)展觀已經成為全黨、全國的新共識,并且已經展現出巨大的積極意義的今天,這種政策已經極不合時宜,應該盡快取締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