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是臺北的母親河,它孕育了整個北臺灣。淡水古鎮(zhèn)就在淡水河入??诒卑?,距臺北市僅20余公里。小鎮(zhèn)河光山色,獨具風情。每逢假日,很多臺北人都會離開喧囂的都市,來這個濱海小鎮(zhèn)走走,偷得浮生半日閑,找尋一份靜謐與恬淡。筆者訪臺期間,零距離體驗了一回淡水風情。
1
一個淡水鎮(zhèn),半部臺灣史。我們首先步行去拜訪淡水老街。它是中正路、重建街、清水街等古老街巷的統(tǒng)稱。一座座或紅色的歐式洋樓、或閩南風格的宅院、或日本式樣的老建筑散布在小鎮(zhèn)里,仿佛在向我們講述小鎮(zhèn)的悠悠往事。淡水鎮(zhèn)背靠大屯山,面向太平洋。早期的紅磚厝多依山坡而建,窄窄的小徑引領(lǐng)我們尋幽訪古,進入老街巷弄深處。老街很窄,各色工藝品店、古玩店、雜貨店、茶店、商行林立,其中不乏百年老鋪,它們給淡水平添了許多古樸。老街濃縮著淡水的歷史。中正路的福佑宮應該算老街最重要的地標了。福佑宮原名媽祖宮,始建于清雍正年間,延續(xù)了兩百多年香火,宮里供奉著媽祖、觀音、水仙尊王等庇護漁民和商船的神明。清代開發(fā)臺北的福建移民都從淡水河口上岸,淡水的拓墾也就以福佑宮為中心,首先形成聚落和街肆,然后逐漸依山勢伸展出新的巷弄。于是,老街的街巷自然而然也就彎彎曲曲,從地圖上看去就是淡水人稱做蜈蚣陣的線形街道。
在中正路與三民街交叉口有一條狹窄的小巷,巷名馬偕街。入巷口,映入我們眼簾的是19世紀初來淡水布道的牧師馬偕博士的半身銅像。馬偕在淡水創(chuàng)辦了北臺灣第一所近代意義上的醫(yī)院——瀘尾偕醫(yī)館(淡水原名瀘尾)。路邊那棟灰白色的房子就是他當年行醫(yī)的診所,一旁還矗立有紅色的長老教會教堂。沿馬偕街向北就是真理街,馬偕1882年建立的牛津?qū)W堂(今真理大學)和淡水女學堂(今淡水中學)就坐落在這條街上。兩所學校花木扶疏,古意盎然,培育出大量棟梁之才。馬偕在淡水傳教、行醫(yī)、興學近三十年,最后終老于淡水,對淡水貢獻良多。時至今日,淡水人對這位加拿大傳教士仍念念不忘,為他樹碑立像,并將偕醫(yī)館改為淡水教會馬偕史跡館加以紀念。
出真理大學折向西南,我們在中正路綠樹掩映的半山腰上找到了“紅毛城”。它是淡水最知名的景點和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已經(jīng)屹立了300多年,被列為臺灣一級古跡。紅毛城是一座紅磚砌成的方形城堡,前身是西班牙殖民者于1629年建造的“圣多明哥城”,荷蘭人占領(lǐng)臺灣北部后又在原址重建。明朝末年稱西班牙人和荷蘭人為“紅毛番”,他們住的地方也就被稱為“紅毛城”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殖民者強迫瀘尾(淡水)開港,隨之英國于1867年強租紅毛城作為其領(lǐng)事館,一直到1980年才交還。一百多年間,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人卻被禁止進入這里。紅毛城那火紅火紅的外墻仿佛印染著當時的猩紅血跡,從遠處吹來的海風中我們似乎還能嗅到當年的血腥味。紅毛城承載了民族的苦難與歷史的滄桑。
紅毛城邊上有座瀘尾炮臺。瀘尾炮臺是清代為了防御淡水海口和拱衛(wèi)臺北而興建的,全由石頭筑成。1884年劉銘傳在這里指揮清軍抗擊法國侵略者,他采取誘敵深入之策,誘使法國海軍棄艦登陸作戰(zhàn),以己之長擊敵之短,一舉殲敵300余人,重創(chuàng)了法國遠東艦隊,取得了抗法保臺的決定性勝利,寫下臺灣人民抗擊侵略的光輝一章,這就是有名的“瀘尾大捷”。如今炮臺營門上還有劉銘傳親筆所書的“北門鎖鑰”四個大字。爬上炮臺頂端,鳥瞰淡水河出海口,美景盡收眼底。
2
淡水的小吃和淡水的歷史一樣悠久,各式美食價廉物美,所以美食之旅也是我們淡水之行的重要旅程。
淡水本是漁港,是吃海鮮的好地方。過去討海人將吃不了的魚加工成魚丸、魚酥,日久逐漸形成了淡水的美食文化特色。中正路瀘尾文物館對面的一條小巷直通渡船碼頭,淡水聞名的可口魚丸和阿婆鐵蛋就在那小巷的右側(cè)。我們到可口魚丸的時候,店里已經(jīng)排隊了。據(jù)說若是下午來這家魚丸店,壓根兒無位可坐。我們的湯上來了,喝一口,清甜好滋味。舀起一顆魚丸小心地一口咬下去,香脆可口,名副其實。魚丸特別新鮮,外皮是鯊魚肉古法打就的魚漿,裹的是香噴噴的肉餡,只需咬一口就會喜歡上它了。
從可口魚丸店出來,再轉(zhuǎn)到阿婆鐵蛋店。阿婆鐵蛋又硬又圓,既黑且亮,已有三四十年歷史。相傳以前店老板黃張哞鹵了很多蛋,一時賣不完,她覺得丟了可惜,便將鹵蛋一再回鍋。結(jié)果鹵蛋變得又黑又小又硬,像鐵一樣。開始顧客好奇買來試吃,不曾想到那鐵蛋入口又香又耐嚼。于是一傳十十傳百,大家紛紛前來購買。如今阿婆的故事和她的鐵蛋一樣歷久彌香,阿婆鐵蛋也成了淡水的招牌和名小吃。
淡水小吃還有很多,炸的、炒的、蒸的、鹵的、熱的、冰的,樣樣俱有,且美味獨特。餓了吃幾個口感獨到,渴了喝一碗生津止渴。一趟老街走下來,眼??诟6硷柫?。
3
淡水兼具海運與河運的功能,是早期移民進入臺北盆地的門戶,開發(fā)較早,交通便利,在清代后期就發(fā)展成臺灣最大的商港。當時往來福建與臺北的商船都云集于此。淡水河上水光瀲滟,漁帆片片,帆檣林立,形成臺灣著名的景觀“淡水風帆”。后來由于河道淤淺,基隆港建成后逐漸取代了淡水的功能,“淡水風帆”不再,但不變的是山與海,渡碼頭的渡船繁忙穿梭于淡水與對岸八里之間,河上的漁舟游船還在搖曳,夕陽仍舊絢麗,它們是淡水不變的印記。
為重振淡水雄風,近年來臺北縣政府出注巨資改造了淡水河兩岸的景觀地貌并整建了漁人碼頭。重建后的淡水漁港和淡水燈塔、漁港防波堤、石瀘角和沙侖海灘浴場等處連成一片,成為賞景、垂釣、散步和觀賞夕陽的著名風景區(qū)。
河口吹過來的風格外涼爽,河岸邊是新修的自行車道,許多青年學生踩著單車或雙人協(xié)力車,迎著輕風,翻飛著他們的衣袂和青春。河岸有很多啤酒屋和咖啡廳,有點效仿巴黎左岸的味道。傍晚,這里就會坐滿休閑和賞景的客人,我們坐在長堤的樹下休息,不遠處有人垂釣。每日的漲潮落潮給淡水河口帶來了豐沛的魚蝦,淡水也成了水鳥們覓食的好地方,不經(jīng)意地發(fā)現(xiàn)水邊棲息著一大群海鳥,也許是白鷗,也許是鷺鷥,它們一會休息,一會覓食,一會飛翔,一會嬉戲,好不愜意。
漁人碼頭有數(shù)百公尺長的木棧步道,站在步道上可以遠眺對面八里的觀音山和出海盡頭的太平洋。這里是情侶們的天地,長廊上每幾米就有一對情侶,或坐在木板棧道上,或倚著圍欄,面對大海,迎著海風,卿卿我我,喁喁情話。離碼頭不遠有一座情人橋,來來往往的一對對情侶臉上洋溢著幸福光彩。天漸黃昏,河岸渡船碼頭邊、河堤公園里、木棧步道上的人慢慢多了起來。一對對情侶、三三兩兩真理大學或淡江大學的學生、騎著腳踏車的年輕人、推娃娃車的爸爸媽媽、放風箏的小朋友,歡聲笑語在河岸邊飄蕩??绰淙找苍S不是他們的目的,而閑適自在才是他們的享受。
夕陽慢慢從淡水河落下去,染紅了河面,徐徐的晚風搖蕩淡水河的波瀾。在落日余暉的映照里,有漁船在網(wǎng)魚,在我們眼里看來,他們是在網(wǎng)那金色的波浪。數(shù)百年來,此情此景不知令多少文人墨客為之詠嘆。
雖然在淡水只有短短一日的時光,但站在渡口看夕陽西沉,淡水河水平緩地慢慢逝去,我心中淡水的印跡卻漸漸地明晰起來。
發(fā)稿/金晶shuiyouyou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