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顏樂處”簡單來說,是指儒家知識分子那種安貧樂道、達觀自信的處世態(tài)度與人生境界。《論語》里有兩段話是對于“孔顏樂處”經(jīng)典的敘述:
《論語·雍也》中,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大意是說,顏回這個人有很好的道德修養(yǎng),粗茶淡飯,住在簡陋的巷子里,許多人“不堪其憂”,忍受不了在這樣貧窮困苦的條件下生活,而顏淵不僅正是生活在這樣的困境之中,而且還是“回也不改其樂”??鬃拥囊馑际钦f,即便一個人在貧寒的處境中,只要擁有某種精神,內(nèi)心就會體現(xiàn)出平和與快樂。
孔子對于顏淵的稱贊,實際上是孔子自己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與處世態(tài)度。在《論語》中有一段孔子的自白:“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說自己吃著粗糙的食物,喝著淡而無味的白水,彎著自己的胳膊當枕頭,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而把外在的物質(zhì)富足看得很輕。所以孔子接著說,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貴,對于我好像浮云那樣飄忽不停、它轉(zhuǎn)瞬即逝而無足輕重。
當子貢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就孔子而言,人生在世,身處困境而不諂媚于人,這是一個人應有的骨氣與起碼的做人準則,但這是很不夠的,而是要做到“貧而樂,富而好禮”。一個人只要有了這樣一種安貧樂道的精神,就會產(chǎn)生一種內(nèi)心的快樂,這種快樂不會因為貧窮困厄而消失,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
就孔子自己而言,可以說,終其一生,孔子不得其用,他的宏大抱負、志向在諸侯爭霸的殘酷現(xiàn)實中根本無法實現(xiàn)。不惟如此,他還在周游列國,游說諸侯過程中,多次處于困厄與險境中,但他從來不逃避,也不畏懼,以一種達觀的態(tài)度來對待人生,孔子“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顏樂處”意味著人格的尊嚴與道德精神境界的崇高??鞓凡恢皇窃谟谖镔|(zhì)享受,而在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叭收卟粦n”正是孔子之樂的境界之所在。顏回之樂,并不是因為貧賤本身有什么可樂之處,是指已經(jīng)超越了貧賤與富貴,達到了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孔顏樂處”之“樂”其實是一種內(nèi)心自足的快樂,是一種處世態(tài)度與崇高精神境界。
這樣一種境界源于內(nèi)心的仁德之心,它的實現(xiàn)只有像孔子與顏淵這樣具有內(nèi)在的仁德之心,具有仁者的胸懷與度量的人才能做得到。
(摘自《三聯(lián)·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