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悉尼歌劇院到曼谷的寺廟,從羅馬圓形大劇場到舊金山的金門大橋,從布達佩斯議會大廈到英國坎特伯雷大教堂,現(xiàn)代文明社會在2008年3月29日的夜晚8點,一片黑暗。
這并非為了紀念某位重要人物的離世,也不是恐怖分子造成的意外大停電,如果在現(xiàn)場把滿腹疑惑拋給那些正在經(jīng)歷黑暗的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們,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你——“It's earth hour”(現(xiàn)在是“地球一小時”)。
所謂的“地球一小時”,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全球范圍內(nèi)發(fā)起的一項對抗氣候變化的集體行動,2007年始于悉尼。據(jù)組織方披露,當年共有200萬個人和2000家企業(yè)參加了活動,結果,在當晚熄燈的1小時內(nèi),悉尼市內(nèi)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10.2%。組織方表示,如果這個水平能持續(xù)一年,那就相當于路面上將減少近5萬輛汽車。
今年的“地球一小時”活動從悉尼擴展到南非、歐洲和北美,38個國家的數(shù)百座城市加入其中。就連紐約、洛杉磯、芝加哥這樣從牙縫中擠時間的大都市也在其列。而斐濟作為太平洋中唯一的島國,也率先加入到“地球一小時”的行列。在新西蘭的克萊斯特徹奇,超過100家企業(yè)和上千個家庭投入到了這項黑暗的事業(yè)當中。
“地球一小時”活動期間,每個人好像都可以找到新鮮的點子和創(chuàng)意來享受這黑暗的一小時。在雅典附近的Aeglna小島,大多數(shù)人帶著蠟燭游行到港口,迎接這一時刻的到來。多倫多的很多餐廳則借此機會提供了燭光晚餐。麥當勞的拱形標志變黑,盡管餐廳內(nèi)部依舊明亮。不少活動的支持者還舉辦了“黑暗派對”,甚至在黑暗中憑著感覺踢球,或是打著燈籠散步。在悉尼,人們在海灘點燃篝火、播放綠色能源支持的戶外電影來度過這個夜晚。直升機低低徘徊在城市上空,因為銀行關閉了樓頂璀璨的霓虹燈。在哥本哈根,公園、皇家宮殿和歌劇院集體熄燈一小時,很多人聚集在中心廣場看星星。南極凱西科考站的19名成員同時關閉居住地燈光,使用一種特制的蠟燭照明。搜索引擎Google的主頁背景在很多國家由白變黑,頁面上還鮮明地告訴訪問者:“我們把燈關了,現(xiàn)在輪到你了?!?/p>
全球變暖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熄燈恰恰是用一種最直接的方式,讓公眾體驗能源緊缺對生活的影響。之所以選擇在3月29日,是因為3月全球晝夜時間基本等長,能保證所有參與城市當晚都處于黑暗中,而且29日是星期六,不會對市民生活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
但是就“地球一小時”而言,讓這些建筑物熄燈一小時畢竟杯水車薪,那么“地球一小時”活動有何意義呢?世界自然基金會反復強調(diào),能喚起公眾對環(huán)境的關注,遠比這項活動實際上減少了多少碳排放要重要得多?!安粌H僅是關燈的問題,更重要在于喚起意識。節(jié)約能源是舉手之勞,而且是對抗全球變暖我們能做到的最簡單的事?!?/p>
那些在“地球一小時”中感到愉悅的人們,像期待節(jié)日一樣,熱切期盼2009年3月28目的到來。他們心中有這樣一種信念 每個人都應該為地球做點兒什么。
王鋒力 摘自2008年4月7日《經(jīng)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