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該文論述了M-learning對于學習環(huán)境的拓展,強調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體現了建構主義的思想。進而闡述了師生關系的轉變,將教師的集合與學生的集合從傳統(tǒng)的學校環(huán)境中脫離出來成為社會環(huán)境中獨立的兩個集合。根據M-learning的特點提出了適應移動學習的教學設計應當遵循的原則。
【關鍵詞】M-learning;學習環(huán)境;建構主義;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8) 03—0043—03
移動設備具有體積小、攜帶方便的特點,隨著3G時代的到來,手機將集通訊、數字、視頻、音頻、攝影、攝像等眾多功能于一身,為我們呈現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M-learning(Mobile Learning移動學習)將成為繼D-learning(Distance Learning遠程學習)與E-learning(Electronic Learning電子化學習)之后的又一教育技術領域的新熱點。
一 學習環(huán)境的改變
學習環(huán)境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學習活動的情況和條件。其中的“情況”是學習活動的動態(tài)狀況,而“條件”則是學習活動的客觀保障。學習環(huán)境中的“條件”包括物質條件和非物質條件,物質條件一般是指物理環(huán)境,或稱物質環(huán)境。而非物質條件主要是指學習者與教師之間、學習者與物質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心理環(huán)境。[1]
學習環(huán)境以教師、學生、內容、手段為基本要素,以學習效果的最優(yōu)化為目標。
1 多終端對物理環(huán)境的拓展
由圖1和圖2我們不難看出,M-learning首先給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帶來的是物理環(huán)境的變化。[2]傳統(tǒng)的教學以學校教育為主,把學校作為教學的大環(huán)境,教師和學生都是學校環(huán)境下的組成部分。網絡環(huán)境下的遠程教育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對學校教育加以補充,不論是學生還是老師與Internet鏈接進行資源共享的唯一手段就是通過個人電腦。
然而M-learning的到來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單一模式,在原有學校教育的基礎上極大拓展了教學的物理空間,使學生通過電腦、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PC(Personal Pocket Computer)、手機等多種終端建立與Internet的鏈接,真正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最大程度實現資源的實時共享。學生不必在固定場所上網學習,只要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在任何場所,不論是公交車、地鐵還是辦公室瀏覽新聞、學習課程,搜索信息,進行協(xié)作式探討。M-learning使學校教育的環(huán)境拓展到整個社會的大環(huán)境,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模式,這對繼續(xù)學習和終身學習都提供了必要條件,有利于全民知識水平的提高。
2 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利用講解、板書和各種媒體作為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則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3]
M-learning以學習者為中心(如圖2所示),體現了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主動吸收信息的過程即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協(xié)作、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性,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4]
在M-learning中學習者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習不再是在學習之前就決定了該學什么知識,并使它們明確地擺在學習者面前,而是學習者在多元化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通過探索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學習者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可隨時通過短信或者登錄MSN、 QQ等實時交流平臺進行信息交換、共享。學校、教師、Internet都將成為學習者的資源,為學習者服務。
二 師生關系的轉變
由圖2可見,教師的集合從傳統(tǒng)的學校環(huán)境中脫離出來,不再是人們以往觀念里在學校課堂“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書先生”。學習者不分年齡、等級,平等的分散在社會環(huán)境中,顯然學校教師的集合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習者的需求,因此教師成為一個更為廣義的集合。我們把教師的概念定義為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中能為學習者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何人。
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再是“點”對“點”,“點”對“多”的關系,而是“多”對“點”,“多”對“多”的關系。教師的教是開放性的,學生的學同樣也是開放性的。
教師角色在原有網絡教育的基礎上權威更加削弱,學生可以不再迷信教師的專業(yè)權威,Internet將對教育的權威資源進行重新分配。學生可以在眾多教師中選擇最為滿意的答復,并對每個教師的答復進行評分,從而選出大家公認的明星教師。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主要是指導、組織,其次是和學生共同研究和學習。指導就是在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課件的制作等方面做好前期準備和對學生的引導。組織就是在教學進行的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協(xié)作式探討,利用教育資源,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參與學習、討論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教師的重點則放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調動創(chuàng)新學習的積極性上。教師在整個教學的組織過程中,由于和學生處于一種互相交往、互相學習的狀態(tài),各種發(fā)散思維不斷碰撞,師生融匯在一個集體學習的環(huán)境當中。[5]
M-learning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學生可以利用任何閑散時間進行學習,隨時提出疑問,不會因為不能實時提問而遺留知識的漏洞。M-learning同樣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圖文井茂、形聲兼?zhèn)涞膶W習信息資源,學生可以從網絡中獲得的學習資源不僅是數量大,而目還是多視野、多層次、多形態(tài)的。學生在時間、地點、資源方面有更大的、自由的選擇空間,選擇的自由是自主學習的前提和關鍵。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發(fā)現式學習使自身獲得一種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主性。
三 教學設計原則
1 探索型與協(xié)作型相結合
M-learning環(huán)境中各個要素的設計和運作,也要以學習者為中心,從而充分發(fā)揮學習者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習者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教師充當設計者的角色,設計者應采取探索型與協(xié)作型相結合的設計模式。
首先由教師先創(chuàng)設某個特定的情境,將學生引入其中,然后交給學生某個具體的任務,要求其獨立或者協(xié)作完成。在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移動終端獲得網絡資源尋找信息和制定解決方案。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碰到的疑難問題通過即使通訊平臺提供適當的啟發(fā)。學習者之間可以形成群體,針對同一學習內容彼此交互與合作,以達到對教學內容比較深刻的理解與掌握的過程。同時群體激勵機制可以促進個體與群體間的感情交流,通過競爭和協(xié)同的模式激發(fā)學生興趣,促進學生高級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有利于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信息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2 M-learning課程設計的原則
(1)減少信息噪音
M-learning是一種“碎片式”學習,學習者通過填補“碎片”的時間,在不確定的環(huán)境當中投入對知識的攝取。由于學習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處于移動的狀態(tài),周圍環(huán)境和移動課程自身的學習環(huán)境對學習者的注意力和學習效果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會存在大量物理噪音和信息噪音。物理噪音由客觀環(huán)境造成,難以消除,但可以通過優(yōu)化課程設計減少信息噪音。
大量的資源未能按一定的知識建構規(guī)律去管理,教學資源過于復雜,許多知識之間缺乏內在聯(lián)系,在一定程度導致信息噪音。由于學習者是自主探索式學習,課程的設計應從學習者的需求出發(fā),以縱向深入的方式為主,輔之以橫向拓展知識面的方法。在課程中應盡量減少知識的冗余,優(yōu)化數據庫中的學習資源。通過知識導航滿足學生對知識的系統(tǒng)需求,同時提供交流平臺和搜索引擎的超級鏈接,使學生根據個性化特點和需求拓寬知識面。
(2)字幕體現人性化
在嘈雜的物理環(huán)境當中,為了彌補物理噪音帶來的干擾,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應考慮加入字幕。對于視頻音頻的學習內容,字幕的作用尤為重要。
例如在上海地鐵中播放的英語學習節(jié)目《Talk de Talk》,學習者在乘坐地鐵時由于環(huán)境噪音的影響無法聽清主持人對單詞的解釋,但通過看字幕也能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
(3)短時性
M-learning是在“碎片”的時間進行學習,因此課程的設計應注意短時性,如何在十幾分鐘甚至是幾分鐘的時間說明一個知識點對于設計者也是一個挑戰(zhàn)。
例如:英語課程應以三到五分鐘為一個小節(jié),通過兩三個例句或者Flash等視頻短片對一個單詞進行解釋。使學習者既能在零碎時間學到知識,又不會因為內容過多而產生厭煩情緒。同時設計者還要保證短時內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和邏輯完整性。
學習者由于是間斷的不固定的學習,因此對于前后聯(lián)系緊密的知識很難融會貫通形成知識網。這就要求設計者在每個小節(jié)中加入對前一小節(jié)的復習,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4)趣味性
在極短的時間內將學習者吸引到課程上來,這對課程的趣味性有著極高的要求。手機、PDA等終端對于學習者來說除了是學習的工具還是通訊和娛樂的工具,設計者應當充分利用其娛樂的功能,甚至可以考慮把課程以手機游戲的形式予以開發(fā),不僅賦予其教育功能,同時增加其娛樂和經濟效益。
例如:某培訓機構采取定制短信的方式,將課程內容打包,每天給定制該短信包的學習者發(fā)送短信。將教學內容配以音頻和動畫,學習者天天收到圖文并茂的彩信,不僅起到了督促學習的作用,而且?guī)恿藢W習者的積極性,同時課程提供方還可從中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
(5)情境創(chuàng)設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即“情境”中發(fā)生的,在有意義的情景下學習是非常有效的。學習環(huán)境的真實性同樣被認為是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的重要特征。知識必須在真實情景中呈現,即在以規(guī)范方式包含知識的真實場景和應用中呈現,以激發(fā)學習者的認知需要。通過提供復雜、設計有漏洞的、真實的任務,情景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習者抽象問題的能力、以及相關信息的查找能力、問題解決過程的元認知監(jiān)控能力和真實問題背景中的推理能力。情景學習環(huán)境促進了對問題解決過程的推理、監(jiān)控和調節(jié),以及對元認知技能的利用。[6]
M-leaning應注重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習者本身處在一定的移動情境中,課程設計應當針對教學內容虛擬創(chuàng)設情境,有效的將學習者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學習內容中來,克服外界環(huán)境的干擾。
(6)交互性
M-learning學習環(huán)境應是一個充滿交互與交流的虛擬學習社區(qū),而且由于教師與學習者在時空上的分離,溝通與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
交互性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在教學方式上,移動課程應當及時對學習者的學習活動做出相應的反饋和評價,甚至給出建議,而不是教材的電子搬家;二是要盡可能地為教學雙方以及學習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使學習者可以方便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尋求幫助和相互討論,有利于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認知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手機的通訊功能更為交互性提供了方便的平臺,學習者可以在第一時間通過短信、手機聊天工具、手機信箱、或是直接撥通對方電話來進行提問和交流,減少對知識的遺漏。
(7)視閾范圍集中
手機屏幕不同于電腦屏幕,它具有尺寸小,視閾范圍集中的特點。手機屏幕不能像電腦一樣在一個頁面呈現眾多內容,因此設計者應注意頁面內容的簡潔、文字大小適中、滾動條的設置等內容。
手機課程不是以“頁”為單位,而是以“卡片”為單位,設計者應在設計過程當中始終遵循“卡片”的概念。既要保證每張卡片各自的獨立性,同時還要注重卡片與卡片之間的邏輯關系和導航作用。
四 總結
馬歇爾#8226;麥克魯漢(M.Mcluhan)在《媒體通訊,人體的延伸》一書中提到,媒體是人體的延伸。所以,移動通訊設備作為教學媒體,它的應用面積和使用頻度將會超過以往任何的教學媒體。M-learning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環(huán)境的限制,使每一個自由人能夠在任意自由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學習。另外,網絡化和數字化的充分發(fā)展,媒介技術的高度發(fā)達,使得信息內容對媒介載體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更加彰顯出媒體內容的缺乏。隨著3G時代的到來以及手機增值業(yè)務的迅猛發(fā)展,M-learning作為一種內容服務,對于繼續(xù)教育、終身教育都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全民知識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張東輝,論網絡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原則[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135-136.
[2] Anna Trifonova,A General Architecture to Support Mobility in Learning[J],Computer Society, 2004:203-216.
[3] 石滿元,淺談網絡環(huán)境下課堂教學的設計[J],教育革新,NO.3 2005.(6):58.
[4] 欒玉芹,柳衛(wèi)杰,網絡教育環(huán)境下教師的角色和作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4):114-115.
[5] 胡春梅,網絡教育環(huán)境下師生關系的重建[J],教學與管理,2005.(12):34-35.
[6] 張東輝,論網絡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原則[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