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從元旦到元宵節(jié)的喜慶緊密相伴的,是無數(shù)對鴛鴦歡歡喜喜入洞房,使得各地花樣繁多的節(jié)日喜慶中,再添婚禮的喜慶。所區(qū)別的是,紅燭搖曳,對影雙人中,喜字變成了洞房花燭的——囂。
婚禮,是最能反映一個地區(qū)風(fēng)土民俗的儀式。不同民族的婚俗,表現(xiàn)出不同地域風(fēng)土人文的差異,但又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異彩繽紛、絢麗多姿的婚俗,是在長期的歷史進(jìn)程中,演變出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它既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又是人類文明發(fā)展鏈條上的一個特色符號。
本期專題從歷史的角度推出的《古婚之旅》、《明清時期的江南婚俗》、《婚禮溯源》等介紹,意在使讀者與我們一道分享中國婚俗的起源與演變的過程。同時輯錄了幾例有趣的婚俗花絮,如《鬧洞房》、《花瑤——一支奉黃瓜為圖騰的古老民族》等,與讀者一起從中體會風(fēng)土民俗中折射出的文化底蘊(yùn)。
吉婚之旅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慶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周南·桃夭》《詩經(jīng)》
“婚”作為漢字,凝聚了遠(yuǎn)古先祖兩性生活的一種遺俗?!抖Y記·昏義》曰:“昏禮者。將合兩姓之好”。“昏”即古婚字,后來將“昏”字加上“女”旁而成“婚”字。在古代,有掠奪婦女之俗,在通常的情況下,男子于黃昏或夜間,騎馬挾弓,乘人休憩不備,以暴力求婚媾,所以,我國“婚”字從女從昏。所謂“百里不同風(fēng),千里不同俗”,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婚俗呈現(xiàn)出因時因地而異的特點。
儒家學(xué)派認(rèn)為,“婚禮者禮之本也”。因此,與“禮之本”相應(yīng)的禮之文,也就是具體的婚姻禮儀。按照儒家的規(guī)定,其繁瑣、隆重程度簡直到了嚇人的地步。據(jù)《儀禮士昏禮》規(guī)定,媒聘婚有六道程序是為六禮。包括:納采——男家請媒人到女家說親。得到女方應(yīng)允后派使者送上雁為禮物。向女家正式提出締婚要求,問名——男方使者問女子生母之名,以分嫡庶,并問女子名字、排行、出生年月,以用占卜;納吉——男方占卜,獲吉兆后派人帶著雁到女家報喜,行納吉禮后,婚約正式確定,兇兆則無須納吉:納征——亦稱納成,向女方送聘禮:請期——男方占卜選好結(jié)婚吉日后,征求女方同意,親迎——到婚期,新郎乘黑漆車親往女家迎娶。
這種制度在《詩經(jīng)》中有所反映。《衛(wèi)風(fēng)氓》所說的“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即體現(xiàn)了占卜和迎娶?!夺亠L(fēng)·東山》中的“之子于歸,皇駁其馬。親結(jié)其縭,九十其儀”,回憶了新婚的景況?!多嶏L(fēng)將伸子》的“父母之言,亦可畏也”。描寫了情人訂婚后,女子仍怕人言可畏。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戲婦”的習(xí)俗,在大庭廣眾間。詢問新婦難以作答的話。而新婚戲鬧不限于新婦,且有“弄女婿法”,胡鬧的人,不限于男子,連婦人也出面戲弄新郎。
當(dāng)時的女子,在嫁前往往要親手做衣裳。貧苦人家陪嫁的只是些粗衣、布被、竹笥、木屐:富貴人家則陪嫁奴婢多達(dá)百余人,車馬充滿道路。在競相奢侈的風(fēng)氣下,大有因而家敗的。當(dāng)時就有“盜不過五女門”的諺語,就是說有五個女兒的家,再富也嫁窮了。新娘在進(jìn)入新房之際,還有“撒帳”的儀式,用米或錢、彩果撒向帳中,以相祝頌,且果實與米等,都是“多子”的象征?!抖Y記》說“婚禮不賀,人之序也”,賀婚為人情之常。漢代的嫁娶宴會,男女都可參加,跟現(xiàn)代無異。漢靈帝時京師嘉會,有傀儡戲助興,酒酣之后,高唱挽歌。至于鬧房,有用棍子敲打、倒掛致死的。
具敦煌藏經(jīng)洞的文書中發(fā)現(xiàn)的“通婚書”記載。唐時河西走廊的嫁娶中有“奠鷹”婚俗。新郎到女家接新娘時,女儐相把一只用錦緞縛嘴,紅綢裹身的老鷹遞給新娘,由她交給新郎去放生。當(dāng)時河西走廊正處于吐蕃奴隸主的統(tǒng)治下,放鷹乃是人們對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向往。同時,放鷹還是對新郎的一種美好祝愿,希望他婚后象雄鷹翔空那樣,鵬程萬里。
在唐代還有跨馬鞍與轉(zhuǎn)席兩種風(fēng)俗??珩R鞍多在新娘入門時,其“鞍”“安”同音,表示安穩(wěn)。新娘到門,腳不能踏地,必須用幾張席或毯子鋪地,交替前進(jìn)叫“轉(zhuǎn)席”。莫高窟445窟里展現(xiàn)了唐代婚禮場面,人們在庭院搭起名日“青廬”的布幕。賀喜的男賓女客,分列左右,盤坐在擺滿饅頭、食物的案幾旁。青廬狹窄,好些人只好站在幕外看熱鬧了?;槎Y開始了,人們奏樂、起舞助興,新婚夫婦則向一對大雁行禮。不過,當(dāng)新郎匍伏于地時,新娘卻站著不動。
宋朝的時候,迎接新娘則流行用花轎,隊伍中還包括了樂隊等。親迎過程中為了避兇趨吉,常有種種驅(qū)邪的儀式。新娘出門,用斗裝谷、豆、錢、彩果等望門而撒,小孩爭搶,叫“撒谷豆”,入婆家前,也要同樣旅行一遍。這種習(xí)俗在宋代及宋代以后很流行。據(jù)說是為了避“三煞”《青羊、烏雞、青牛之神》,“三煞”忙著嚼食,就無法危害新娘。新人拜堂后,要“交杯”——宋代把兩杯用彩結(jié)相連。對飲一杯,叫“交杯”。喝畢,擲杯以地,杯一仰一合,象征陰陽和合,大吉大利,此后“交杯酒”成為后世通行的習(xí)俗。
明清時期的江南婚俗
江南,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鐘靈毓秀,雅致富庶,是中華農(nóng)耕文明中最具特質(zhì)與魅力的神韻之地,小橋流水造就了江南獨特的水鄉(xiāng)文化?!扒啻u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的居住文化:“粉墻風(fēng)動竹,水巷小橋通”的橋文化:還有那錦繡喜慶的婚俗文化——十里紅妝。
咚咚咚,鏘鏘鏘!
馬來哉,轎來哉,王家嫂嫂抬來哉。
一杠金,一杠銀,陪嫁丫頭兩旁分。
這首寧波民謠,正展現(xiàn)了舊時江南富家女出閣時的壯觀場面。一杠杠嫁妝朱漆髹金,大到床鋪家具,小到針頭線腦、金銀首飾、文房四寶,凡新娘嫁到夫家的生活所需一應(yīng)俱全。蜿蜒數(shù)里的送親隊伍從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所有大小器皿上都裝飾著紅綠絲線或披紅掛綢,由扁擔(dān)挑著,兩行郎拾著。杠杠都流金溢彩、富麗堂皇,仿佛一條披著紅袍的金龍,洋溢著吉祥喜慶,炫耀著家產(chǎn)富足。徐霞客當(dāng)年曾巧遇送嫁場面,并在游記中寫下“十里紅妝”。后來人們常用“良田千畝,十里紅妝”來形容嫁妝的豐厚。
婚姻嫁娶是人生歷程中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是人生最重要的節(jié)點,而喜慶洋溢的紅色是生命的象征,代表了生命的旺盛延續(xù),所謂“十里紅妝”便是明清時江南嫁女的場面。
三分黃金一分漆
“紅妝”指紅色的嫁妝家具和器皿,由于采用寧紹特有的天然朱砂調(diào)和大漆做漆面,再貼上金箔,故而顯得紅火熱烈。這種“朱漆”浸染出來的江南紅,透著濃濃的吳越地方特色,熱烈中透著雅致,既富麗堂皇又紅而不艷。
紅色自古便是中國婚俗中約定俗成的喜色,所以嫁妝稱為紅妝、紅奩,而寧紹紅妝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紅妝”。這些制作精美,炫耀奢華的紅妝展示了江南殷實富戶人家的實力,反映了江南地區(qū)富庶的生活狀態(tài)最后演變成獨特的“閨閣文化”。
“半副鸞駕”
關(guān)于十里紅妝,還有一段令人津津樂道的傳說。
北宋末年,金兵兵陷汴京,生俘徽、欽二帝。欽宗九弟康王趙構(gòu)在河南商丘即位,成為南宋開國皇帝,史稱宋高宗。登基不久,宋高宗在金兵追擊下,亡命江南,幾經(jīng)搏殺后孤身逃至寧紹平原一湖水前,前無去路,后有追兵,幸得遇見一位浣紗村姑將其藏于水中,上覆白紗,躲過了金兵的追殺。
定都臨安(今杭州)后,高宗傳旨遍尋“救駕”村姑未果,無奈,遂下旨特許寧紹平原女子出嫁時可享有半副鸞駕、半副鳳儀的待遇,即乘坐四抬花轎(皇后八抬轎的一半規(guī)格),轎上可雕鸞畫鳳。至此,一個沒有留下姓名的江南浣紗女便為中國新娘贏得了乘坐花轎和出嫁巡游儀式的權(quán)利,也逐漸形威了十里紅妝——這一獨特的江南婚俗文化現(xiàn)象。
豆蔻年華,待字閨中
江南女兒被雕花的“小姐樓”重門深鎖,惟有紅妝為伴,滿屋朱金妝奩寄托著對出閣的期待。
男子婚配前由家長出面請媒妁至女方求婚。如女方家長同意,就將女孩的“生辰八字”寫在紅帖(庚貼)上,外套大紅封套,內(nèi)放棗子、花生等取吉祥之意。庚貼請回后,男家就請媒妁向女方口頭求婚,得到允諾,再行帖求婚,叫“求允帖”。如女方允諾,就出“允帖”,正式訂婚約,舊稱“定親”。經(jīng)過議婚,擇日下聘禮,叫“下定”。待確定迎娶的大吉之日后。男方即送去財禮,俗稱“送日子”。
女方將其置辦嫁資的種類和數(shù)量標(biāo)在紅紙上,由媒人通知男方。俗話說“有錢嫁圓,無錢賣國”,貧困之家,最起碼箱、廚、棉被等家具總要置辦。而此時正是大戶人家炫耀之日,十里紅妝便顯示了娘家富有的排場,更有女兒婚后的生活依托和家庭地位的支撐。
結(jié)婚第一天,男方要用串箱杠(一種婚禮時扛抬小件物品的用具)給女方送去活雞、魚、冬筍等八大樣及女方長輩的“桶果”(也由魚、肉四樣或六樣組成),叫“送正擔(dān)”。男方還要在正擔(dān)上放上“梳頭包”(給新娘)、“肚痛包”(給岳母)討吉,同時備請?zhí)环荩尚履锔赣H請親翁和兒子外兄指教婚儀,俗稱“請舅”。
花轎午后起身,晚宴前趕到婆家。
花燭光頭紅乒乓,
你看這位大姑娘,
百樣嫁妝都辦齊,
還差一只夜桶箱。
——《寧波民歌·看新娘》
花轎抵達(dá)后,大開正門,鞭炮聲聲喜迎新人。用新草席或紅毛毯放在轎門前,由男方兩位少女接轎,將新娘引入新房。
新娘一到房內(nèi),就有婦人前來象征性揩面(洗臉),然后“喂新婦飯”,只喂三口。喂的女人邊喂邊講,“尊重公,尊重婆,兩夫妻日子好好過,發(fā)財致富,多子多福?!?/p>
婚禮儀式如期進(jìn)行,俗稱“拜堂”,隆重的儀式在鞭炮聲中開始。女儐相扶著蓋了紅蓋頭的新娘款款而出。新郎一副狀元郎裝束,在高贊禮聲中,與新娘雙雙跪拜天地、祖宗及夫妻對拜。
婚禮畢,新郎新娘由男女儐相引入洞房,稱“送洞房”。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來,新郎要設(shè)喜宴款待賓客。
十里紅妝寄托著江南女子對人生最浪漫的憧憬,見證了“明媒正娶”的身份和地位,是江南女子一生中最高峰的生命體驗,也成為最美麗、最值得自豪的記憶。
“悠悠古越風(fēng),深深女兒情?!笔锛t妝那鮮亮的“紅”同江南柔美的水景一樣讓人心旌搖曳。如今,十里紅妝的顯赫情景已無法再現(xiàn),讓我們用文字凝固起這個流逝了的傳統(tǒng)文化的瞬間,既為了一份珍貴的記憶和永久的懷念,也為了那永不會隨時間消逝的——我們對生活精致、典雅品位的追求。
鬧洞房
中華民族地大物搏 各地風(fēng)俗千姿百態(tài)與寧紹平原迥然不同的陜北高原 也是中華文化的發(fā)律地之一以“炎黃故里”而聞名中外婚俗文化可謂源遠(yuǎn)流長異彩紛呈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
陜北黃土高原的一家院子里,搭起了喜棚——臨時廚室。一群人進(jìn)出有序地忙碌著,有的在殺豬,宰羊,有的做軟糜糕、蒸饃,有的在剪窗花。囂宇……喜棚的門口貼了一副對聯(lián)“良師煮出美味來。妙手烹來酒菜香。橫批人人滿意?!?/p>
這個充滿著喜慶氣氛的場面,就是接親的前奏。
迎親
“轟隆,轟隆……”天剛蒙蒙亮,村里傳來三響禮炮和陣陣鼓樂——迎親隊伍上路了。
隊伍中,擔(dān)任“引媳婦”差事的是新郎的大嫂或大娘,也是這支迎娶儀仗隊的指揮。迎親者行前要先吃紅小豆稀粥。迎親隊還帶上新娘穿的嫁衣,和兩條長長的黃糜糕——俗稱離母糕,新娘家接過它。就意味著女兒要離母出嫁了。
在鼓樂聲中,新娘出閣了。這時,娘家也派出了送親者——除了新娘的父母和妹妹,余皆可以送行。但人數(shù)要與迎親者相等。按照規(guī)矩,新娘必須在正午八門。倘若路遠(yuǎn),須在中途村莊住宿,稱為“隔宿”。不論那個村子,只要有“隔宿”的迎親和送親的隊伍求宿,也不管認(rèn)識與否,村民都得以禮相待,安排食宿。他們把這視為一種光榮的義務(wù)。
按照當(dāng)?shù)仫L(fēng)俗,娶新娘不乘花轎,也得騎毛驢。有錢人家不但給新娘備下花轎,還得為“引媳婦”的大嫂抬頂花轎。
至于窮苦百姓,雇不起花轎的,鄉(xiāng)親們想出了好辦法,把四方桌翻過來,兩邊綁上竹桿,桿端綁兩根扁擔(dān),便成了四人抬的簡易花轎。婦女們還用紅布把朝天桌腿圍起來,再扎個紅轎頂子。往桌子里面鋪上麥秸,墊上棉氈,便吹吹打打迎親去了。
如今,抬花轎的沒了,騎驢的也少了。村里修了大道,通了公路,一般都坐上汽車,或開了拖拉機(jī),或趕上幾輛毛驢車去接親。還有蹬上一溜自行車,把新娘、挑嫁妝的、送親的,都給載了回來。象今天這樣步行的,也是不多見的。
迎親隊伍入村了。突然間,只見兩個小伙子用竹竿綁了一塊新床單,朝迎親隊伍跑去。他們象城里游行時,走在前頭打門旗的,當(dāng)?shù)胤Q之為打“喜幛”。這時,鼓樂大作,兩個嗩吶手,一個朝天,一個向地,腮幫鼓圓,吹得震天價響。禮炮也轟隆轟隆直響。于是新娘進(jìn)院了。
進(jìn)門
依照風(fēng)俗,新人要先拜天地。隨后,把象征豐收和幸福的米斗抱入洞房。米斗不但裝滿糧食,還放了一面鏡子、一桿秤和一把尺。鏡子是辟邪的“照妖鏡”。尺和秤的寓意是,希望新人為人處世,要像尺那樣有分寸,似秤一般平準(zhǔn)。
新人進(jìn)洞房后,先要洗臉。從前嫁女,要用絲線把臉上的汗毛夾去,表示成人,這叫“開臉”?,F(xiàn)在,象征性地洗兩下,權(quán)當(dāng)開了臉。
接著是梳頭。按照古俗,男子一到二十歲,要舉行成丁禮。并把頭發(fā)束扎頭頂,表示巳屆成人,這叫“結(jié)發(fā)”。女子出嫁時。則要舉行笄禮,將頭發(fā)挽成發(fā)髻,盤在頭頂,插上笄子。這叫“結(jié)發(fā)加笄”。這樣,笄發(fā)便成了婦女已婚的標(biāo)志。今天,為新娘梳頭,乃是這一古俗的簡化。
洗臉、梳頭之后,意味著新娘成了這個家庭的一員,可以上炕了。不過,上炕時還有推枕頭、搶核桃的規(guī)矩。
婆婆把一對又長又圓,兩端繡有吉慶圖案的枕頭,倚立炕沿。枕上還用一根紅線拴了繡花的布老虎和白兔。用可愛的白兔喻新娘,把新郎比作威武的老虎,紅線則是姻緣的象征。(傳說中,有一月下老人,專司人間的愛情和婚配,他用紅線把天南地北的有情人牽在一起,故有“千里姻緣一線牽”之美談。)婆婆讓新人共同推抱枕頭,以示天締良姻,美滿幸福。
炕中央還擺了兩個核桃。新娘新郎一上炕,立刻伸手去搶。爭著要扔掉核桃。當(dāng)?shù)赝琳Z,“核桃”叫“疙旦”與“吵嘴”諧音。夫妻同扔核桃,就表示婚后不會吵架。相敬如賓。搶過核桃,婆婆親自端來一碗餃子。當(dāng)新娘吃的時候,婆婆語出雙關(guān)地問:“生嗎?”羞答答的新娘便答一聲“生?!庇谑?,婆婆心滿意足了’媳婦必能給她生個胖娃娃。
鬧洞房
酒宴開始后,經(jīng)過一番“折騰”,新娘終于可以脫身和新郎一道向親友、賓客們敬酒、交際了。
宴畢,新人被喚到禮桌旁,恭候拜見長輩。新郎新娘按輩份的高低,依次向本家爺爺奶奶、叔伯嬸娘、同輩兄嫂和諸多親戚,——叩頭鞠躬。又向拜見者獻(xiàn)上“見面禮”——給男人系上一個繡花煙荷包:婦女則別上一只繡花針扎(針線袋),以示從此認(rèn)了親。當(dāng)?shù)厝藢⑦@一活動叫做“接緣法”。
接受了“見面禮”的人,依俗要給新人回禮,他們一般都是給錢。這時,看熱鬧的人在一旁吶喊助興“咋的啦?當(dāng)爺爺?shù)牟沤o這么幾個錢呀!”于是,爺爺又得趕緊掏出錢包,往禮盤上加錢。不過,出禮金也有規(guī)矩,祖輩最多,父輩次之,同輩最少。親戚中以舅舅為尊。倘有僭越,那是對長輩和至親者的失敬。
入夜,開始鬧洞房。除了公公婆婆和已婚的哥哥回避外,余皆可以參加。人們想出各種花樣,盡情地和新郎新娘嬉戲逗樂。新房里不時傳出的哄笑聲,使山溝里的新婚之夜,達(dá)到了高潮。
據(jù)說,鬧洞房之俗,寓意頗深。從前,一般都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新郎新娘到了結(jié)婚這一天才第一次見面。通過鬧洞房的種種逗樂,使這對剛認(rèn)識的夫妻,彼此丟掉羞澀,愉快地開始新的家庭生活。當(dāng)然,對于今天那些自由戀愛的情侶來說,鬧洞房的含義就在于增加新婚的歡樂氣氛,和增進(jìn)親友之間的感情。
婚后第二天,新人雙雙回娘家去,在稱之為“回門”的飲宴中,拜見和酬謝娘家的至親好友。
俗話說“有來無往非禮也?!毙履镱^天在婆家受的罪,新郎這時在娘家也得到了報應(yīng)。新郎剛一進(jìn)門,冷不防被門后的小姨抹了一臉鍋底灰,端上來的餃子,咬一口,餡里全是辣椒面和豆莢殼——對自己的惡作劇感到心滿意足的小姨,躲在一邊“哧哧”偷笑,“誰叫你欺侮我姐來的,活該!”這時,心疼女婿的丈母娘趕忙上來解圍,另外端上一碗肉餡餃子……據(jù)說,小姨的這種戲謔,不但不會破壞喜慶的氣氛,反而在嬉鬧中增進(jìn)了翁婿兩家之間的感情。
為了將婚俗介紹得更加有立體感,更加貼近讀者,我們將一個原生態(tài)的風(fēng)土民俗“花瑤”奉獻(xiàn)給讀者。
花瑤
位于湖南隆回縣偏遠(yuǎn)的高寒山區(qū)的花瑤,至今沿襲著古老而獨特的婚俗。說其是瑤族,可他們從來就不曾知道瑤家鼻祖“盤王”。也許,就因為這寨子里的女人們個個著裝艷麗,閃動在那綠意蔥蘢的山野,儼然束束耀眼的山花,人們便譽(yù)其為“花瑤”了。
花瑤的婚俗最撩人心扉,它的歷史悠久,源遠(yuǎn)流長,風(fēng)格獨特,韻味萬千。從戀愛、訂婚到成親,經(jīng)歷一連串情節(jié),如對山歌、情歌,請媒人過“八字”,下定,打泥巴,喝攔門酒和迎賓酒,送親抬花轎,鬧新婚,頓屁股等等。
花瑤的婚姻是比較自由的,但絕非隨便,仍需經(jīng)過戀愛、訂婚、結(jié)婚、回門四個環(huán)節(jié)。戀愛是婚姻的基礎(chǔ),花瑤青年男女戀愛用唱歌表達(dá)感情。以彼問此答進(jìn)行對唱,山歌曲調(diào)簡單,但歌詞復(fù)雜,視男、女對歌感情深度而變化。每逢節(jié)日,他們走山串寨相邀到歌堂對歌。
后生子看上哪家姑娘,就朝著姑娘家的吊腳樓唱“敲門歌”。
一年啊,只有一個春天。
一個月啊,只有一個月圓。
一天啊,只有一個晚上。
開門吧,讓我們同說天地。
門開了,進(jìn)到歌堂后,后生便唱起“探望歌”:
我來探望你喲,好比魚兒見到水。
魚水不可分離,哥妹不能分開。
這時,如果姑娘仍未用歌聲回答,后生子便要調(diào)轉(zhuǎn)歌頭唱起“請妹歌”。
通過對歌,后生子和姑娘若產(chǎn)生了感情,就深一層地同唱“相愛歌”。表示雙方都有意了,就可以相邀幽會了。雙方有了一定了解,男方即向女方透露求婚意愿,如雙方情投意合,便會相互贈送小件飾物作為訂婚信物。訂婚儀式雖然簡單,但卻獨特而風(fēng)趣。儀式中,媒人將一把傘做為最重要的信物交給女方,以示求婚:女方則將一串毛線球放入傘內(nèi),答復(fù)應(yīng)允。得知毛線球已放入傘內(nèi),媒人立既抓起傘奪門而逃。而早已守候在屋外的姑娘們立即蜂擁而上。將泥巴向媒人及隨行人員猛烈甩去。并且窮追不舍,一直要追到媒人來時插紙柱的地方才罷手。
花瑤的婚俗最撩人心扉、揪撼肺腑的是“打套”(瑤語記音)、“炒毛殼栗”、 “打泥巴”這圣潔而瘋狂的三步曲。
“打套”又稱“頓屁股”,是來參加婚禮的眾男女鬧婚的一種集體“游戲”。婚禮到高潮時男賓們紛紛搶坐在一排排木凳上,女賓們排隊依次在男賓的大腿上大幅度地頓挫,越頓越快,越頓越猛;直頓得男賓求饒也不肯停止。之后,男賓們排隊依次在女賓的大腿上大幅度地頓挫,越頓越快,越頓越猛,直頓得女賓求饒也不肯停止。然而,這樣的“放縱”只是在婚禮上才會出現(xiàn),青年男女在這個時候可以大膽放縱情欲而不受禮教拘束,其原始形態(tài)的生育崇拜不言而喻。
“炒毛殼栗”,即男女賓鬧婚對歌正歡時,一群女賓突然拖住一位男賓,用力掰開他的下胯,從火塘中撈起數(shù)把紅紅的柴火灰撒進(jìn)他的褲襠?;槎Y上出現(xiàn)這個舉動,很危險,令人費解,但它正好反映了原始生育崇拜文化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原始初民眼中,火與太陽都與生育有關(guān),因為溫度和陽光能促進(jìn)萬物生長、生命繁衍。
“打泥巴”,這個習(xí)俗直接與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有關(guān),甚至可以將其看作是這個神話的起源。因“媒人公”將昔日小姐妹們“拆散”了,“騙”走了,所以在這一天“媒人公”自然成了眾姐妹們懲罰教訓(xùn)的對象。妹子們逮住“媒人公”,強(qiáng)拉硬拖地把他推到冰冷的水田里,責(zé)令他挑幾擔(dān)稀泥巴回來,以備“打泥巴”之用。其次臉上、背上拼命地甩,狠狠地抹,使勁地涂。見此,“媒人公”無不落荒而逃。同時,“媒人公”身上的泥巴涂得越多,象征著新人愈加幸福美滿,寨子亦會更加興旺。所以,這一身滿是財喜泥巴的衣服,要在家里掛三天三夜才可以洗去。
花瑤婚俗十分特別。特別之一是沒有“媒婆”,只有“媒公”,上門提親說媒的大多是一些能言善道、受人尊重的漢子,人稱“媒人公”,“媒人公”的重要標(biāo)志是手拿一把打不開的油紙傘。特別之二是賓客不太在意和理會新郎與新娘。新郎只管幫著做家務(wù)事,或同樣挑著禮擔(dān)隨意夾行在送禮的隊伍中。特別之三是新婚之夜新娘不得入洞房,而要在堂屋里獨坐冷板凳,不吃不喝,靜靜地挨過寨子里歡騰、喧鬧的夜晚。
當(dāng)花瑤不自覺地承傳上述這些原始婚俗時,由于文明的進(jìn)化,已完全忘了它的本來意義,但一種美好喜慶的歡樂氣息是難以忘卻的。
最后一章,我們引用一篇文章對婚俗中的部分喜慶的稱呼溯本求源。
婚俗溯源
蜜月
蜜月是由古代歐洲流傳來的。在歐洲日耳曼民族的條頓人中,青年男女結(jié)婚時有一種習(xí)俗,即從舉行婚禮那天開始,每天新婚夫婦都飲幾杯蜂蜜制成的糖水或酒,以示生活甜蜜幸福。這樣一直要持續(xù)30天,恰好一個月,所以把婚后第一個月稱為“蜜月”。后來這種習(xí)俗逐漸遍及歐洲各地,很快產(chǎn)生了世界性的影響。
新郎
在我國漢朝時,官署里的侍從通稱“郎”,到唐朝時則對六品以下官員稱“郎”。當(dāng)時老百姓尊稱這些“郎”為“郎官”或“郎君”。由于唐朝規(guī)定只要中了進(jìn)士就已具備了做官的資格,所以一般稱新科進(jìn)士為“新郎官”。在封建社會里男子娶妻有“小登科”的美稱,因此人們對新婚男子都喜歡用“新郎官”這一稱呼。直到現(xiàn)在,人們?nèi)苑Q新婚的男子為“新郎官”或“新郎”。
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亦稱“月老”,它是民間傳說中專司人間婚姻的神。據(jù)說唐朝有個叫韋固的人,一坎離家外出住在京城,有天夜里他遇到一位老人在月下翻檢書信,身旁一個袋中藏有“紅繩”。韋固甚為奇怪,于是老人告訴他這紅繩是暗系在男女腳上的,不管貧賤與富貴懸殊多大,即使是仇人,只要一系上去便會結(jié)成夫妻。老人并說現(xiàn)在你的腳上已系上了,妻子就是不遠(yuǎn)處賣菜的陳婆婆的三歲女孩。韋固聽后大怒,隨后即派人去殺這一女孩,那人回來交差說“只刺中眉心,沒有刺中要害”。此后韋固多次求婚不成。14年后他才娶妻,其妻眉間有一疤痕,經(jīng)追問才知三歲時被人所刺,韋固細(xì)想往事,知道終未能逃出月下老人系的紅繩?!霸吕稀爆F(xiàn)已作為媒人的代稱。
丈夫
在我國最早的尺就是自己的手,張開大拇指與中指的距離一撮為一尺。十尺為一丈,當(dāng)時的一丈約等于七尺,古時候通稱成年男子為“夫”,把身高一丈的男子稱為“丈夫”?!墩f文解字》中說,“人長八尺,所以叫丈夫?!焙蟀岩鸦榈哪凶臃Q為“丈夫”。
交杯酒
新郎新娘互飲交杯酒,起源于先秦,那時一對新人各執(zhí)一片一剖為二的瓢飲酒,意為合二為一,百事和諧。宋代新婚夫婦用酒杯喝交杯酒,各人先飲杯中一半,后再相互交換酒杯全部飲完?,F(xiàn)在新郎新娘喝交杯酒之禮儀仍盛行不衰。
娶親放鞭炮
傳說從前有位王公子,娶親那天,同時來了兩頂橋,下來兩位新娘,長相、神態(tài)、動作完全一樣。她們互相指責(zé)對方是妖怪,一時弄不清誰真誰假。后有人豎了一根兩丈多高的柱子,對她們說“誰先爬到頂,誰就和王公子成親。”話音剛落,其中一位新娘已旋風(fēng)般地爬到頂上去了,而另一位怎么爬也爬不上去,急得嚎哭不止。忽聽到“劈劈啪啪”一陣鞭炮聲,接著幾支弓箭一齊向柱子頂上的新娘射去,隨即升騰一縷青煙,落下一具妖怪尸體。從此以后,人們在娶親時總習(xí)慣放鞭炮,震妖除邪,圖個吉利。
結(jié)發(fā)夫妻
古代男子到了20歲把頭發(fā)挽起盤成發(fā)髻,叫“結(jié)發(fā)”,表示已成人:女子到16歲把頭發(fā)盤成髻再插上簪子,叫“及”,表示已與童年不同。成年男女結(jié)婚稱“結(jié)發(fā)夫妻”。以后人們用“結(jié)發(fā)夫妻”稱第一次結(jié)婚的夫妻,即原配夫妻。
《婚俗溯源》篇告訴我們,華夏風(fēng)俗,不論以任何形式起源與傳承,但相同的稱呼卻是不變的。這是中國各個民族人文風(fēng)土不同,但卻是根脈相連的最好的佐證。
在新年即將到來之際,我們愿與讀者在一起,欣賞雜志中婚俗的圖文,體會生活中婚慶的喜宴。讓我們一起舉杯,為中華大地深厚的歷史文化而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