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則為枳。足球運動精彩紛呈,一大原因在于流派各異,不同的足球土壤孕育出形形色色的技戰(zhàn)術(shù)風格,身為執(zhí)法者的裁判也是這樣——哨子人人會吹,各有巧妙不同。分析意、西、英三大聯(lián)賽風格或球員流通的文章數(shù)不勝數(shù),鮮有提到裁判判罰的風格,而這絕不該被忽略。意大利名記奧梅扎諾說:足球的歷史,并非由球隊、大賽、球員、教練、老板寫就,它同樣也是一部裁判的歷史。
現(xiàn)代足球鼻祖英國,總愛簡單地將球員類型分為“本土”和“大陸”兩類,管你后者球風優(yōu)雅,非硬漢即軟蛋。英超極重速度和對抗,世界范圍無出其右,裁判遵循百年來的慣例,對于強硬火爆的動作并不一棍子打死,只要沖著球去,原則上持鼓勵態(tài)度。他們注重比賽的流暢性,盡量避免頻繁的哨聲攪擾了雙方球員和球迷的興致,亮牌也很謹慎,通常會先教育一番,再犯不饒。如果你夠“本土”,在這兒可以盡情享受拼搶和對腳,而如果你從“大陸”初來乍到,裁判甚至會有意識地對所受“侵害”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當你將怒火撒向黑衣人時,波爾、本奈特們通常搖頭擺手,“小伙子,這兒是英格蘭?!睙o數(shù)頭頂光環(huán)的外援遭遇了巨大挫折——切爾西進入阿布時代后從意大利引進的幾位殺手穆圖、克雷斯波和舍甫琴科都是這樣,他們沖著裁判抱怨的鏡頭遠多過慶祝,阿森納的雷耶斯被內(nèi)維爾兄弟合力鏟出了倫敦,利物浦的西塞則在埃伍德公園腿斷筋折,今夏引進的托雷斯飛快起步,得益于正確的態(tài)度:“我知道這兒的規(guī)矩,該拼就拼,而且我不假摔?!?/p>
假摔算得上英國老少最痛恨的行為,卻是“大陸”最流行的把戲。拉丁人踢球崇尚“小聰明”,而英國人將其視為赤裸裸的“欺騙”。在西方,“欺騙”是一個份量很重的詞,足以使人跳將起來告你誹謗。偏偏在拉丁人看來,球場上的欺騙未嘗不可,似乎舍此不足以證明該球員資質(zhì)過人。把握身體對抗的尺度,英格蘭和西班牙簡直分屬兩個極端,很多西甲球員甚至養(yǎng)成習慣,帶球過不去了就先倒地,當那雙無辜的眼睛從地平線向裁判望去,半數(shù)以上機會哨音已響。為樹立威信,西甲裁判喜歡將紅黃牌當撲克牌發(fā),名哨如坎塔萊霍也概莫能外。貿(mào)然出牌,場上局面輕則失衡、重則失控,賽后欠缺說服力的報告,又成為豪門球會的把柄,貝克漢姆就曾兩度申訴成功,趕在關(guān)鍵戰(zhàn)役前撤銷了停賽。
巨大的利益和曝光,讓裁判和球員一樣,時刻處于風口浪尖。意大利足球深受馬基雅維利主義影響,若為勝利故,一切皆可拋。裁判作為比賽最高執(zhí)法人員,自是球會要拉攏的對象,逢年過節(jié)“禮輕情義重”。羅馬主席森西人老眼花但思路清晰,人手一塊金表相贈。裁判看清前途的方向,在場上恪守兩個“凡是”:凡是三強得利都要幫,凡是弱隊受委屈不要慌。尤文米蘭若意外落后,補時至少五分鐘。上賽季“風向變了”,國際米蘭主場拿下羅馬即告衛(wèi)冕,新一代裁判佼佼者特雷弗洛尼,在阿德里亞諾如被閃電劈中般假摔后,近乎諂媚地直指12碼——且不管比賽輸贏和他人非議,看臺上的莫拉蒂會怎么想?著名大嘴、玩具大亨普雷齊奧西在2003年為他的科莫屢遭不公待遇憤然,推出一款名為“獵捕裁判”的桌上玩具,比的是誰可以敲更多下玩偶裁判的腦袋。這款玩具是意大利人看待裁判問題的完美隱喻,即便遭遇裁判協(xié)會強烈抵制依舊暢銷。事實上,史上聲望最高的兩位裁判孔切托·洛貝洛和科里納,都以對抗豪門著稱,某些決斷略顯刻意,給外界的整體印象卻是剛正不阿。
其他國家的“法官”也各有特點:德國人守時,90分鐘一到便鳴哨收工;俄羅斯“沒有不受賄的裁判”(引自《足球公敵》中的采訪內(nèi)容);非洲裁判模棱兩可錯漏不絕,每一屆非洲杯都要成為主角;南美裁判總能為我們奉獻趣聞……作為球迷,我們應(yīng)當少一點抱怨,多一些理解,作為裁判,也必須提高業(yè)務(wù)水平,適應(yīng)日趨激烈的賽事,職業(yè)化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在管理上,科里納成為意甲裁判負責人后,從訓(xùn)練、分配到場上具體的判罰,都提出了積極的設(sh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