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賽季英超第三輪,安菲爾德擺下鴻門宴迎接切爾西到來,上賽季主場兩球完勝給了紅軍信心,夏季轉會的大投入更是一種宣言和姿態(tài)。果不其然,在“漂亮”和“實用”間彷徨的切爾西早早就送給托雷斯處子球,但主裁斯泰爾斯下半場莫名其妙地判給客隊一粒點球,改變了比賽。馬盧達分明是跳向芬南,怎么成了后者犯規(guī)?無需聽取雙方賽后口角,隨后英足總宣布斯泰爾斯停哨一月,便知理虧的是誰。但別忘了,首輪杰拉德攻破維拉的致勝任意球,同樣來自斯泰爾斯的恩賜。
同一輪,北愛爾蘭射手希利在最后一分鐘為富勒姆扳平的“進球”被裁判無視?!扒驁鰞鹊乃腥硕伎吹角蜻^線了,裁判不可能看不見!”勞里·桑切斯面對鏡頭發(fā)飆,“如果主裁和邊裁不喜歡科技取代他們,那首先得保證自己吹罰正確?!?/p>
判,還是不判,這是一個問題,尤其當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超越生死”的比賽結果時。兩場風波令舊話重提:電子裁判是否有介入足球的必要?兩年前,熱刺的門德斯和畢爾巴鄂的伊勞拉在中線起腳,分別遠程制導轟破曼聯(lián)、皇馬球門,卻因門將演技精湛,若無其事將球撈出繼續(xù)比賽而被白白扼殺,這更為“偏袒豪門”一說提供了口實。老特拉福德一役當值邊裁劉易斯為自己辯護:“門德斯遠射時,我正在做本職工作,與曼聯(lián)最靠近底線的一名后衛(wèi)平行。除非我比100米世界冠軍還快,否則不可能跑到底線。球進門時,我離底線還有25米呢,怎么可能看得清?”
既然人力不可為之,何不借助“一切皆有可能”的現(xiàn)代科技?在裁判問題重于南方問題的意大利,早在1999年就曾試驗過雙主裁制,首演即告失敗,雙主裁就此不了了之。去年“電話門”丑聞中辭職的前意大利足協(xié)主席卡拉羅,為周復一周的裁判爭議焦頭爛額,遂上書國際足聯(lián)和歐足聯(lián),力主引入電子裁判。“比賽速度越來越快,球員越來越會騙會裝,僅憑裁判肉眼難免誤判,不如用攝像機監(jiān)控一切。”對此,業(yè)內普遍持反對態(tài)度。裁判的存在是為了保證比賽的順利進行,如果每一次吹罰,都需要走流程般反復確認,不惜犧牲比賽的流暢性,便是本末倒置。
普拉蒂尼提議效仿網(wǎng)球,設置底線裁判判罰是否進球,但網(wǎng)球判罰也已科技化,“鷹眼”—由場邊多部高速攝像機追蹤球的落點,成像后傳輸至電腦進行3D還原的新技術,近年來已成熟應用?!苞椦邸币脖辉S多足球專業(yè)人士關注并期待,F(xiàn)IFA已經(jīng)同意在英超部分球場安裝該系統(tǒng),諷刺的是,富勒姆的克拉文農(nóng)場球場便是試點之一。
進球,是足球比賽中最牽動球迷神經(jīng)的元素。田徑、游泳等項目,能夠依賴精密儀器測下終點的成績,然足球畢竟不比田徑和游泳,數(shù)字說明一切。判斷進球,依據(jù)不僅僅只是過線與否,“鷹眼”有可能否決1966年英格蘭對德國的壓線球,卻會為1986年馬拉多納的“上帝之手”亮綠燈(如果代表進球的燈是綠色)。將來解說員大叫“燈亮了”,而不是“球進了”,請不要覺得奇怪。依目前設想,“鷹眼”的作用僅限于門線,未來難保其強大功能不會越俎代庖。它既是裁判的助手,也暗示著一個候補方案—你不行,我頂上。
球員會犯錯,裁判也會,爭議歷來是足球比賽的一部分,缺憾未嘗不是一種美。筆者并非鼓勵將錯就錯,也希望能在科技幫助下,貫徹公正執(zhí)法、賞罰分明,只是形式上應當更加人性化。去年世界杯決賽,齊達內的紅牌非議頗多,但準確無誤。當值主裁埃利松多承認,他沒有親見那著名的一頂,多虧第四裁判坎塔萊霍看了錄像后提醒?!笆澜缃鹕凇辈⒉槐苤M理論上的“違規(guī)操作”,從過程和結果來看,這條路或許行得通:通過耳麥,第四裁判將關鍵回放告知主裁,決定權仍在后者。人與人的溝通,是機器不能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