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地區(qū)民間藝術“手上功夫”邀請賽。是江、浙、滬三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一次重要的合作與交流,是各城市之間相互了解的一次非常有特色的民間文化活動。也是為配合在全國開展的搶救、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所作出的一個積極反應——
(一)
江蘇鎮(zhèn)江位于中國文化和經濟最活躍的長江三角洲,它是我國著名的四大民間傳說故事《白蛇傳》的發(fā)源地之一。初唐時這里就有了它的故事萌芽,隨后,各種傳奇話本、傳說等接踵而至,有關故事的民間工藝絕活也出現(xiàn)在鎮(zhèn)江城鄉(xiāng)各地,故事中的重要情節(jié)“保和堂施藥”、“端午驚變”、“水漫金山”等成為城鄉(xiāng)民眾茶余飯后的談資,金山寺、白龍洞、法海洞等更是遐邇聞名的鎮(zhèn)江名勝古跡。有趣的是每逢端午佳節(jié),鎮(zhèn)江各劇院、書場就開始輪番上演《白蛇傳》的戲曲、曲藝,而品嘗美味佳肴“十二紅”、喝雄黃酒亦成了鎮(zhèn)江人民的一種時尚。
種種跡象表明,《白蛇傳》傳說是鎮(zhèn)江地域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文化代碼符號,鎮(zhèn)江已成為《白蛇傳》民俗文化圈的一個中心點。
眾所周知,1986年鎮(zhèn)江躋身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行列,1998年又獲得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稱號,2004年鎮(zhèn)江步入中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第47位,同年,鎮(zhèn)江民間文化藝術館申報的《以“白蛇傳”為代表的鎮(zhèn)江口述文學》,被江蘇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領導小組正式確定為江蘇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省級試點項目,2006年,由鎮(zhèn)江民間文化藝術館填報的《白蛇傳傳說》,被國務院正式批準,人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鎮(zhèn)江歷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在全國得以大幅度提高,鎮(zhèn)江的文化和經濟實力也有了明顯提升。為充分顯示鎮(zhèn)江地域的民間文化凝聚力,展示長三角地區(qū)的綜合實力,鎮(zhèn)江市于丹桂飄香的9月20日下午2時,舉辦了有來自長三角地區(qū)的江、浙、滬13個城市、近40名民間藝術家參加的,以保護和傳承流傳至今的《白蛇傳傳說》為主要內容的“中國鎮(zhèn)江·長三角地區(qū)民間藝術‘手上功夫’邀請賽”。
(二)
邀請賽開幕式在鎮(zhèn)江博物館一樓大廳隆重舉行。藍色的舞臺背景上,畫有細致入微的《白蛇傳》故事圖案,背景的中央書寫著“手上功夫”四個金黃色大字。
在鎮(zhèn)江市副市長王萍主持下,鎮(zhèn)江著名的民間剪字藝術家徐龍泉走上開幕式舞臺,他身穿紅綢衣,頭戴黑禮帽,右手持一把剪紙刀,笑容滿面,嫻熟地在喜慶的大紅紙上穿梭般地剪出了4個一尺見方的行書大字——“手、上、功、夫”,伴隨著在場的近百位民間藝術家和市民觀眾雷鳴般的掌聲,“中國鎮(zhèn)江·長三角地區(qū)民間藝術‘手上功夫’邀請賽”拉開帷幕。
“手上功夫”,就是充分展示民間的手工藝絕活,它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和文化空間,包括傳統(tǒng)表演藝術和傳統(tǒng)手工藝技能等。因此,這項邀請賽就是以“紙藝、編織、雕刻、繡品、繪畫”等數(shù)十種民間手工藝種類來演繹千年民間傳說的故事情節(jié),達到保護、傳承和弘揚祖國優(yōu)秀民族民間文化的目的。
在近百件琳瑯滿目的民間手工藝品展示現(xiàn)場,人們一眼就可看到那用黑亮紙張剪出的呈圓弧形的人物畫像,以及用大紅紙剪出的另一幅小橋流水;前者是揚名于世的《白娘子和小青下凡圖》,后一幅就是《西湖借傘》,白娘子的喜悅之情和許仙的善良之心都躍動于剪紙作品中。再看那布貼畫《水漫金山》和《轟塔》,均是用彩布粘貼成的,前者畫面巨浪翻滾、人物拼殺,后者小青的憤怒情緒和雷峰塔上的沖天火光,均顯示了青年男女追求愛情的不屈精神和輕蔑封建惡勢力的毅力與決心。
布貼畫在民間是不多見的,剪紙卻是較為普遍的民間藝術表現(xiàn)形式。比較而言,剪紙在傳承上就顯得難度較小些,而布貼畫因為不多見,在傳承上就顯得較為困難。你可以教孩子們學習布貼畫,但他們長大成人后是否愿意跟著你將這門藝術傳承下去呢,這無疑涉及到了民間藝術的“搶救和傳承”問題,這是一個大題目,它讓人產生了一種深深的思索。
讓人感到眼前一亮的還有展臺上的面塑作品《斷橋》,懦弱的許仙、持劍的小青、舍身救夫的白娘子,人物形象均生動地體現(xiàn)了出來,動作的一招一式、臉部的表情,乃至色彩的搭配等都恰到好處,顯示了民間藝術之魅力。面塑藝術和布貼畫藝術一樣,也面臨著一個如何傳承的問題。在數(shù)十個民間藝術品種的上百件作品中,我們能夠傾聽到這種吶喊。
走過展示臺,來到人流如潮的民間藝術家操作演示現(xiàn)場,自有著另一番的景象。這里擺放著兩排條桌,近40名民間藝術家坐于桌前,擺開陣勢,表演手上功夫。
來自丹陽的郵票拼貼畫畫家韓榮慶正現(xiàn)場創(chuàng)作《盜仙草》。操作臺上已擺放了郵票、剪刀、漿糊、鑷子等作畫工具,畫家用一金屬鑷子將片狀的根據(jù)不同色彩剪下的郵票小心翼翼地粘貼到畫面上,作品未留下畫筆描繪的任何痕跡,每一小塊郵票上還相應地保留著郵票本身的面值、文字、齒孔、圖案,甚至郵戳。畫像中的白娘子冰清玉潔,形象動人,《盜仙草》以其不同于其他畫種的材料與形式,藝術美感呼之欲出。據(jù)韓榮慶介紹,他從事郵票拼貼畫已有近30年歷史,曾師從僑居瑞士的國際著名郵票拼貼畫畫家薛少棠先生。作品數(shù)十次在全國各地舉辦的民間藝術博覽會上獲獎,1995年他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授予“一級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往前走是來自浙江的竹刻藝術,雕刻家巧妙地借其原有的自然形態(tài),將修長的竹筒根須作為白娘子的頭發(fā),根部的彎曲部分當作腰肢,竹筒外部的一道道年輪作為蛇身(白娘子)的紋路。作品構思新穎而大膽。竹筒雖經雕琢,但不失自然形態(tài),它依靠創(chuàng)作靈感和豐富的想象,利用筒身、根須、彎頭、竹節(jié)等,尋奇覓美,點石成金,以刀代筆,突出意趣,可以說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如果你不在現(xiàn)場,是無法領略此竹刻奧妙的,因為我們很難將這根十分普通的竹筒與一件民間工藝精品劃等號。而當你對所謂的“藝術美”熟視無睹時,或者當你為尋找所謂的“大美”而精疲力竭時,你來到民間,就可以看到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手上絕活,其濃郁的地域民間韻味讓你嘆為觀止。
名不虛傳的是南通頗具特色的“六角板鷂風箏”。它由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組合而成,向外有六個凸角,藝術家正在裝配大小不一但排列整齊的“哨口”,風箏中的紅色背景上已惟妙惟肖地畫上了《白蛇傳》人物白娘子、小青和許仙,描畫的背景與“哨口”顏色彼此呼應,作品融扎表造型、配色繪畫和音律設計于一體,講究色相、色度的視覺構成,風格特異,顯示了清新明快、個性突出的地域特色、鄉(xiāng)土趣味。據(jù)介紹,南通是中國四大風箏產地之一,盛產的板鷂,為全國僅有。板鷂碩大無比,平整如板,以六角形為基礎,通過組合變化,結構成串連星式,外形古樸,繪畫精細。南通又是我國南派風箏的主要產地,“哨口”風箏是其特色之一,放飛風箏時,“哨口”像一支大型樂隊在空中發(fā)出不同的音響,有如機群掠空震耳欲聾,又似江海怒濤洶涌澎湃,聲音可達數(shù)里之外。放風箏又是南通鄉(xiāng)民中的一件大事,放飛前要將風箏供在堂屋里,香燭紙馬,恭敬如儀,因為風箏一飛沖天,即預示著一年的豐收在望,風箏上的哨鳴是用來震懾妖魔,以保佑天地平安的。
在手上功夫的演示作品中,我們還看到了平時不多見的上海滕國俊的“指畫”藝術。這是用手指代替?zhèn)鹘y(tǒng)毛筆蘸墨作畫的特殊技法,與追求氣韻意境的中國畫合而為一,顯現(xiàn)著人文之趣味和藝術之功力。滕國俊1978年師從我國著名的指畫大師白也先生,到上世紀90年代,他的指畫已經鵲起上海,其10米指畫長卷《百美圖》被國內美術界、新聞界稱為“中國當代指畫之最”。他著書立說,寫有《中國指畫技法》一書。與他交談,他則如數(shù)家珍般地說起了指法的運用、點墨等不同技法,并介紹了指畫與筆畫的異同和欣賞尺度,他邊說邊用左小指蘸上墨在紙上勾畫起來,隨著小指不同部位在畫面上的走動,一幅逼真的人物畫像便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了人們眼前,指隨心意,指到線成,畫面看似隨意,但舒緩有力,概括性強,這無疑讓人大開眼界。
走近黃楊木雕的操作現(xiàn)場,浙江木雕藝術家鄭松強正躬身雕刻《西湖借傘》。在其小型的工具箱內,放滿了不同規(guī)格的刀具。只見他正在進行鏤空雕刻,在其刀下出現(xiàn)了斑駁的路面、圓形的橋洞、參差的樹木,許仙右手持傘,和白娘子、小青一起立于橋頭。作品通過削、切、掏、雕,將疏與密、動與靜的藝術手法加以統(tǒng)一,刀法剛柔相濟,樸實圓潤,木雕剔透空靈,立體感強,富有很高的民間文化品位和收藏價值。黃楊木雕相傳盛行于明清時代,和東陽木雕、青田木雕并稱“浙江三雕”,它質地堅韌光潔,紋理細密,色黃如象牙,年久色漸深,古樸美觀,軟硬適中。木雕又分圓雕和鏤雕,以精細見長。鄭松強出身于家族式雕刻世家,為第三代傳人,他在秉承先人的基礎上大膽突破舊有框架,推陳出新,木雕手法由“單體雕”發(fā)展到“拼雕”,由傳統(tǒng)“圓雕”發(fā)展到“劈雕”等,技藝精湛,作品暢銷日本、韓國、臺灣、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
演示現(xiàn)場的這些眾多的民間藝術來自于不同的地區(qū),它們傳遞著不同的特定民間藝術信息。不同地域的手上功夫,又表達了不同的特定思維方式和藝術理想。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它們讓人們看到了燈彩、竹編、刻紙、撕紙、草編、桃花塢年畫、刺繡、泥塑等不同風格的民間手上功夫,它們或拙樸或靈秀或大氣或精美或浪漫,這些民間絕活均以《白蛇傳傳說》為創(chuàng)作題材,他們正在鎮(zhèn)江這座古老的城市傳承著古老的文明,搶救和保護著我國家喻戶曉的美麗傳說。
(三)
參加這次邀請賽的作品經評委會專家評審,決選出“手上功夫”獲獎作品31件,其中,江蘇無錫的惠山泥人、浙江黃巖的翻簧竹雕、上海嘉定的竹刻等8件作品榮獲精英獎;江蘇蘇州的刺繡、浙江臨海的泥塑、上海的布貼畫等10件作品獲絕技獎;江蘇徐州的剪紙、浙江浦江的麥桿畫、上海的指畫等13件作品獲能手獎。
本次邀請賽是在鎮(zhèn)江市金秋經貿洽談會期間舉辦的,它以保護和傳承我國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宗旨,正如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王慧芬在邀請賽上所說:手上功夫邀請賽,是江、浙、滬三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一次重要的合作與交流,是各城市之間相互了解的一次非常有特色的民間文化活動,也是為配合在全國開展的搶救、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所作出的一個積極反應。
鎮(zhèn)江民間文化藝術館館長劉振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鎮(zhèn)江的《白蛇傳傳說》是首批被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把《白蛇傳傳說》傳承下去是個重要課題。這次活動對進一步提升鎮(zhèn)江歷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對《白蛇傳傳說》這個國家級的項目保護定能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