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去紹興時,就在腦海中無數(shù)次地想像紹興的樣子。來到紹興是中秋,下了車第一件事不是品嘗水城的美味,而是急不可待地向路人打探去三味書屋和百草園的路線。
坐上人力三輪車,耳邊是聽不太懂的吳儂軟語的吆喝聲,行走在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上,眼前是青磚、白墻、木質(zhì)相結(jié)合的梁棚建筑,恍然間真有點回到魯迅筆下描繪的那個年代。
魯迅紀念館的東邊就是魯迅的祖居——周家老臺門,與著名的三味書屋隔河相望,一樣的粉墻黛瓦,占地三千余平方,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大家族的宅院。出三味書屋不遠就到了魯迅先生的故居(新臺門)。故居是一座很大的臺門建筑,結(jié)構(gòu)與老臺門大致相同,坐北朝南,共分六進,大小房屋數(shù)十間,可見當年周氏家族在紹興的興旺。
百草園就在故居的后面,想像中的百草園一定是個很大的園子,里面雜草叢生,各種不知名的藥材、野花掩映在草叢中,蟋蟀、紡織娘等蟲子會在長滿青苔的墻角邊、小徑旁探出頭來嗚叫。當我們真正來到這里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魯迅先生描繪的景象早已消失,多少讓人有些失望。
“白玉長堤路,烏蓬小畫船。人道紹興好,疑似天堂在人間”,來到被授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qū)遺產(chǎn)保護優(yōu)秀獎”的倉橋直街,一排排極具水鄉(xiāng)特色的古建筑臨水而立,淡雅的水城景象呈現(xiàn)眼前。茶樓、商鋪、酒肆黃色的幌子在秋風中搖曳著,讓人重溫舊時商賈云集的歲月景象。
遠遠地就能聞見飄來的酒香,那就是百年名店“咸亨酒店”,酒店的布置與魯迅先生當年描述的一樣,黑漆漆的桌凳,黑梁白墻,透出一縷濃濃的古韻。店內(nèi)供應的菜肴主要有:茴香豆、霉干菜扣肉、臭豆腐、花生米:花雕酒。投上幾枚硬幣,買回一筒黃酒,站著喝完,也能體會一下當然孔乙己飲酒時的感受。
傍晚時分,古街上的燈一盞盞地零星亮起,白天的喧囂還未完全散去,石板路上的游人依然如織,河面上的烏蓬船熱鬧起來,修長的船身、烏黑的藤蓬和頭戴氈帽的船家,就是一道在紹興隨處可見的風景,
紹興的烏蓬船與江蘇周莊、同里等處的船不一樣,主槳較大末端有個長板,船家坐在船尾一只腳就可以操作,故又稱“腳劃船”,船的副槳很小,主要是控制方向。如果是急著趕路,船家手腳并用,船頭微翹,這速度倒也像離箭一樣穿梭在拱橋下,不斷地迎來岸上行人的驚嘆。
在紹興還有一種大的烏蓬船,船艙大,可載多人,《阿Q正傳》中舉人老爺從城里裝載家產(chǎn)到未莊時坐的就是這種烏蓬船。我們乘這種大船泛舟在鑒湖上,船老大從船艙中端出幾盤紹興小菜,碗中倒?jié)M家釀的黃酒,船在湖上漂,人椎畫中游,淺斟慢酌,任時光流逝,不知不覺間我竟然醉了,醉在水鄉(xiāng)紹興的寧靜中,醉在紹興千年的越韻古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