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農民焚燒的稻草,如今在湖南省隆回縣鴨田鎮(zhèn)麻羅村則變廢為“寶”搓成了“金絲繩”。6月20日,筆者慕名來到以出產(chǎn)草繩而聞名的麻羅村,看到的是一幅編織草繩的喜人畫卷:一臺臺的編織機不停地“吃”著黃黃的稻草,吐出的是一條條黃燦燦的“金絲繩”,一捆捆草繩,正整裝待運……遠銷長沙、新化、溆浦、冷水江等大中城市,成為包裝陶瓷、捆扎樹木中的“主角”。有人算過一筆帳,麻羅村人一年生產(chǎn)的草繩長度,足足可以環(huán)繞地球10周。
麻羅村的草繩加工已有10余年的歷史。草繩加工投資少,生產(chǎn)簡單,成本低,效益高,原本不值錢的稻草加工成草繩后,100千克賣到了40元。于是,6位農民買來了6臺草繩機。剛開始,打出來的草繩質量并不怎么樣。然而,對于麻羅村人來說,頭一回看到一臺小小的草繩機竟能把廢棄的稻草變成“金絲繩”,紛紛買來草繩機加工起草繩來。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麻羅村的草繩加工也經(jīng)歷了興興衰衰。有一年的春天,市場草繩相當走銷,不少農戶一家就購回兩三臺機器,老少齊上陣,晝夜連軸轉,人歇機不停。就在草繩產(chǎn)銷兩旺的當兒,一外地客商從這里販運了一車草繩,由于春天的氣溫回升快,沒等草繩卸完,一股股熱氣從車廂里直往外冒,再仔細一看捆得嚴嚴實實的草繩因水分太高,草繩發(fā)霉變黑。結果個別人賺了昧心錢,好心商販卻虧了血汗錢,一陣子,麻羅人斷了“活路錢”。“從什么地方跌倒從什么地方站出來”。支村兩委從這一事件中舉一反三,在全村開展“講道德、守信用、樹新風”為主題的職業(yè)道德教育,引導農民“誠信經(jīng)營,重塑自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從那以后,麻羅人守信經(jīng)營,嚴把質量關,使草繩又重新“香”起來。
近幾年,支村兩委為擴大規(guī)模形成草繩產(chǎn)業(yè)鏈,把草繩加工戶組織起來,成立了草繩購銷公司,采取公司加農戶的形式與農戶簽訂訂單合同,草繩銷售市場前景看好,外地企業(yè)和客商紛紛來麻羅村簽訂購銷合同。2006年,麻落村家家戶戶加工草繩,產(chǎn)品供不應求,實現(xiàn)銷售收入50多萬元,僅此草繩加工,全村人均增收3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