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來,重慶市彭水縣如榔村黨支部書記劉昌福帶領村民在大山懸崖上鑿出公路、引來水電、發(fā)展產業(yè),走上了文明致富之路。
如榔村1 000多人居住在渝東南武陵山區(qū)海拔1 200多米的高山上,由于交通閉塞,一直屬“極貧部落”。直到20世紀90年代,如榔人仍然生活在“運輸靠人馱、米面靠石磨、煤油燈打火”的條件下。
1997年,村支書劉昌福首先想到要引電進村,讓村民們告別點煤油燈的日子。為了堅定信心,他自己舉債5萬元買回電線等材料,帶頭干了起來。在劉昌福的感召下,村民們當年籌集資金10多萬元,連續(xù)奮戰(zhàn)3個多月,終于圓了電燈夢。
通電以后,劉昌福又大膽設想,要把世世代代扼住如榔人脖子的“手拔巖、懸腸路”,變成一條走出大山的“致富路”。1999年,他帶領全村400多名壯勞力,硬是用鋼釬、大錘在懸崖上辟出了一條公路。
隨后,劉昌福又開始為村民們尋找致富的門路。在他和村黨支部一班人的爭取下,縣林業(yè)局扶持村里建起了270畝優(yōu)質板栗、核桃等林果基地。他帶頭從縣外引進良種山羊和種豬發(fā)展畜牧業(yè),使全村的生豬和山羊達到4 000多頭(只)。他積極動員村民外出務工,自己籌款為困難戶外出務工提供資助。全村現在有300多人長年在外務工,每年僅此一項收入就達1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