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的書寫表現(xiàn)為一種人格分裂癥狀:一只眼睛在自我注視,另一只眼睛卻在偷偷瞟視著四周。在私密的自言自語的同時,等待一個無形的窺視的目光。暴露者和窺視者共同完成了Blog行為。
Blog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流著隱私和骯臟的東西。盡管Blog“原教旨主義者”不斷重申Blog的宗旨是互聯(lián)網(wǎng)資訊的個性化編排和共享,主張資訊分類和社群化,排斥點擊率崇拜,拒絕Blog成為私人網(wǎng)絡日記。但木子美們的出現(xiàn),改變了Blog在中國發(fā)展的路向,博客們把Blog當成自己的日記本,而且是不帶鎖的日記本,并為追求點擊率而不擇手段。這一切,成為中文Blog最為引人注目的特征。
以點擊率為最高追求的互聯(lián)網(wǎng)網(wǎng)站,將目光投向文化名流,在“注意力經(jīng)濟”時代無疑是一個上好的選擇。名人效應促使一些網(wǎng)站廣開名人Blog,以公眾對文化名人的好奇心來積攢網(wǎng)站的點擊率。號稱“中國第一博”的“老徐”的Blog,其標準即是超高的點擊率。但它也確實是中國Blog的典范。在空曠稀松的主頁里,若隱若現(xiàn)地透露出一些疑似隱私的消息。窺伺一族以此來維持每日的精神滿足。
博客運動的發(fā)動者自稱是“網(wǎng)絡時代的麥哲倫”。但這個怪癖的麥哲倫并不去發(fā)現(xiàn)資訊的新大陸,卻忙于在虛擬的航船上自我暴露和窺視。他的視線基本上沒有超過一場裸奔所能達到的范圍。私密的空間就是他的地平線。
博客時代的資訊“去中心化”,滿足了網(wǎng)民們自我主宰資訊的欲求。從理論上說,每一個體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自主編制和發(fā)布個性化的資訊。為此,人們將它視作公民社會公共空間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模擬,是一個自主的和個性化的自由言論平臺。但是,在個性化的面具下,隱藏著的卻是千篇一律的真面目。千篇一律的嘰嘰歪歪,千篇一律的自我暴露。每天都在向人們播報自己的隱私,并同時還在暴露別人的隱私。沒有人能夠幸免。就算你不是博客,但總會碰到身為博客的朋友。一不留神,個人的行蹤就有可能在Blog上顯形,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個人隱私就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個體性賴以存在的最基本的條件——隱私權,在中文Blog中缺乏任何可靠的保證。博客們對于隱私權的麻木和隨意,令人驚訝。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的界限徹底消失,公民社會生成的基礎也因此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
博客的書寫表現(xiàn)為一種人格分裂癥狀:一只眼睛在自我注視,另一只眼睛卻在偷偷瞟視著四周。在私密的自言自語的同時,等待一個無形的窺視的目光。暴露者和窺視者共同完成了Blog行為。而每一個人同時既是暴露者,又是窺視者。每一個個體都陷于一種“主體性的幻覺”當中,但這種虛擬的“主體性”實際上卻是由作為窺視者的“他者”所決定的。從表面上看,博客擁有高度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但實際上在互聯(lián)網(wǎng)巨大的虛擬空間中,博客并無能力擁有自身的獨立性,或者他們并不打算面對主體的孤獨性,相反,他們將自身以自我暴露的方式投向看客的“目光”汪洋當中。主體性在暴露和窺視的狂歡中,自身被空洞化了。以自身的空洞化,達成與窺視者的水乳交融。
如果說,空洞化的博客的存在,乃是因為人們總希望在某一次刷新之后,發(fā)現(xiàn)頁面有一些精彩的實質性的內容,在期盼之中點擊和刷新。博客書則不然。博客書一次性印刷成型,沒有了每日刷新頁面的可能。雖然可以在博客書的末尾印上“待續(xù)”字樣,但這個“待續(xù)”的語義實際上指向“終結”。印刷品一勞永逸地終結了刷新期待,Blog點擊率的虛幻本質暴露無遺。人們已經(jīng)看到,博客書的銷售跟Blog點擊量并不成正比。點擊率數(shù)千萬的“老徐的博客”,制成博客書后的銷售量,卻不過其萬分之一。博客書的命運,預示了Blog的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