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年終時節(jié),山西省吉縣79個村的“兩委”班子成員在各村召開的黨員及群眾代表大會上,嚴肅認真地進行了述職,并接受群眾的評議打分。筆者不禁為這種做法叫好。
該縣2006年按上級組織部門要求,在全縣農(nóng)村基層黨組織中普遍推行了“兩定一查三評”制度,79個農(nóng)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根據(jù)本村實際情況和群眾的意愿,在年初確定了各自全年工作目標,將完成的各種事項和為群眾興辦的實事好事清清楚楚寫在大紅紙上,公布給村民,接受村民的監(jiān)督。同時,各支部和村委將目標進行分解,每個村“兩委”主干都承擔著一定的目標任務并負責實施。年終,按照制度要求,要對村干部進行民主評議,參加評議會的既有黨員,也有群眾代表,其過程是村干部先述職,向群眾“亮相”自己一年來的工作情況,任務完成多少,有哪些未完成,原因是什么,都要一一向與會者講清楚;述職之后,再由與會者向村干部提出質(zhì)詢,然后由村干部答復;然后將測評表發(fā)給與會者,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給村干部打分評檔。這項活動由縣委組織部牽頭,各鄉(xiāng)鎮(zhèn)黨委組織,評議之后將結(jié)果匯總,對干得好的村干部給予表彰,對干得不好的村干部給予批評或處分。
長期以來,村干部干得怎么樣,村民只能背后議論。而開展民主評議活動之后,村干部要向群眾“交賬”,干得怎么樣,是不是合格領頭人,由群眾評議,村干部明顯感覺有了壓力,于是責任心增強了。同時,村務的透明度增加了,村干部所辦的實事,正是群眾需要解決的,實事辦好了,群眾滿意了。因此,村干部述職、村民評議這種方法,真正達到了“使干部經(jīng)常受教育,農(nóng)民長期得實惠”的目的,是值得提倡和堅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