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種菜憑感覺 今日賣菜靠網絡
黑龍江省海林市海林鎮(zhèn)蔬菜村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近年來村里籌資180多萬元建的“科技樓”是農民利用網絡信息的載體。村民魏金友、蘭文忠、李尚武以前種菜是“跟著感覺走”,后來看到村里人都往科技樓跑,看電教片學技術,引進俄羅斯人喜歡的西紅柿和黑皮黃瓜,他們也學著干。他們3家15畝菜田產的20多萬千克西紅柿,全部出口俄羅斯,凈賺了十七八萬元。嘗到了網絡的甜頭,他們花錢配置了電腦,還在科技樓成立了“綠源公司”,專門為村里人提供和發(fā)布各類信息。
近年來,蔬菜村書記竇乃興每天第一件事就是上網瀏覽國內外蔬菜市場的行情,引導村民進行網上交易。2004年,全村125萬千克西紅柿滯銷,眼看西紅柿要爛掉,他們上網發(fā)布信息,聞訊而來的南京、杭州等地客商考察后當即簽了訂單全部收購,挽回損失200多萬元?,F在蔬菜村西紅柿、黃瓜等蔬菜每年出口俄羅斯2 000多萬千克,年收入4 200萬元。
(劉 ?。?/p>
吳勝營肯動腦筋烤雞蛋賺了大錢
雞蛋烤著吃是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qū)農民吳勝營想出來的。賣一個烤雞蛋最少能賺0.2元錢,他一年銷售100萬個烤雞蛋,至少可以收入20萬元。
吳勝營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得出結論:烤雞蛋要講究火候、溫度、時間,還有就是排氣性能,烤箱能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他把雞蛋剝掉殼,放在鹽水中腌制三四十分鐘,然后再放進烤箱里烤。這樣烤出來的雞蛋,色澤金黃、蛋清筋道、蛋黃沙軟,口感非常好,一投放市場,很快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真空包裝的烤雞蛋蛋清更脆一些,蛋黃更沙一些,保值期大約3個月左右。
烤雞蛋最大的賣點在于它可以任意加工,隨意配菜,涼拌也好,做湯也好,油炸也好。如今,烤雞蛋已經打入了淄博市超市和酒店,成了具有特色的旅游產品。
(陳麗霞)
看港劇獲得靈感賣螢火蟲賺了百萬
2003年夏日的一天,杜波觀看港劇《談判專家》時,突然被一個場景吸引了:男主角帶著女友來到了一個公園,兩人追逐著捉到了幾只螢火蟲,女友把它們捧在手心,男主角則把她攬入懷中……小小螢火蟲所營造的情調太浪漫了!杜波腦海里不禁靈光一閃:如今城市里極少能見到螢火蟲,如果能養(yǎng)大批的螢火蟲,豈不是可以發(fā)大財?
2004年春天,杜波在湖北省荊州市郊區(qū)一處水質優(yōu)良、環(huán)境較好的地方租了一塊地,作為養(yǎng)螢火蟲的基地。2006年5月,杜波成功地繁育出了姬紅黃、黃緣螢等10多個品種的螢火蟲,數量多達1萬多只!
2006年6月低,杜波帶上他的螢火蟲參加南京市舉辦的“世界童話燈展”。當3 000只螢火蟲在夜空中被放飛時,場面蔚為壯觀。這次,杜波賣出了3 000只螢火蟲,每只售價5元。短短一晚,杜波就賺了1.5萬元!燈展上放飛螢火蟲后,求購螢火蟲的電話絡繹不絕。2006年短短一個夏天,杜波的螢火蟲被搶購一空,加上技術轉讓、指導等,他那年賺了100萬元。(楊 洋)
嫁接創(chuàng)意身價增 南瓜賣到2千元
葫蘆長得像天鵝,番茄酷似高爾夫球,茄子被當作一根白蘿卜……最近,上海市奉賢莊創(chuàng)意農園的第一批產品公開展示“泥土里長出的創(chuàng)意”。
平常黃色的南瓜,被披上了絢麗的五彩外衣,有橙色、墨綠色、淡黃色、乳白色、綠黃相間等;原本桔黃色的西紅柿,在這里有的色如臍橙,有的則渾身被“繡”上了花紋……獨特的形狀也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覺享受。在一個小水果籃里,大小、形狀不一的茄子格外吸引參觀者的眼球,它們有的像小紫球,有的像紅雞蛋,有的則像長長的白蘿卜。此外,一些藝術家還將南瓜、葫蘆當作“畫布”,在瓜身繪上了中國山水、人物等圖案,使之成了藝術品。
在現場展示會上,一只數百千克的大南瓜,很快就被一位參觀者以2 000元的價格買走。據透露,創(chuàng)意農產品目前價格不菲,比如“花紋西紅柿”售價每千克60元,繪上圖案的南瓜每個300元起售,搭配好的創(chuàng)意農產品禮籃一只1 000元左右……當農業(yè)嫁接了創(chuàng)意,不僅能帶來不一樣的視覺、味覺,更能產生非同尋常的附加值。
(黃勇娣)
劍崗機器挖樹坑省工省力獲利豐
山西省吉縣吉昌鎮(zhèn)林雨村陳劍崗經營著一臺小四輪拖拉機,靠這臺機器幫人挖果樹坑,3個月時間獲利6 000多元。
陳劍崗所在的吉縣有果園經營戶10 000多戶,今年新栽種3萬畝蘋果樹,以每畝48株計算,僅樹坑就得挖140多萬個。以前挖樹坑都是靠人工,1個男勞力1天可挖20個左右,每個樹坑成本在1元錢以上。經過多次試驗,陳劍崗自己設計制作了一臺樹坑挖穴機,用自己的18馬力拖拉機作動力,每小時可挖樹坑100多個,每個樹坑成本僅0.5元。當地一些栽種果樹的農戶看到陳劍崗用機器挖樹坑又快又節(jié)省開支,紛紛雇他挖樹坑。2006年秋季和今年春季累計3個月時間里,陳劍崗開著自己的機器在本縣各個村莊巡回流動作業(yè),每天都可攬到活干,在方便別人之時也增加了個人的收入。
(李變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