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用翠竹臨風、鐵骨生香來喻比王健高山景行的人生風范,委實不過分,公生明、嚴生威,丹陽人民擁戴她,歷史將會銘記她……
執(zhí)法如山的女“包拯”
宋代包拯,是人們心目中典型的清官形象。跨越千年時空,如今在丹陽,卻傳頌著現(xiàn)代版的女“包拯”——王健,一身正氣、秉公執(zhí)法的感人故事。
王健從事紀檢監(jiān)察工作整十年,有位有為,始終堅持權為民所用、心為民所謀,她說:失察就是對紀檢工作的褻瀆,更是對人民的犯罪。敢于頂真碰硬,辦事講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王健從事紀檢監(jiān)察工作的一貫原則。
2003年初春,一封舉報麥溪鎮(zhèn)原黨委書記儲金如、副鎮(zhèn)長許月鵬以權謀私的信件,引起王健的高度重視。案情涉及鎮(zhèn)黨委書記尚屬首例,到底查還是不查?辦案人員猶豫不決。王健拍案而起:“查,一定得查,古代皇子犯法尚與民同罪,難道黨的一級紀檢部門,還不如深明大義的封建官吏?”誰知剛立案,說情的人和電話就蜂擁而至。有的說當個鎮(zhèn)一把手也不容易,能包容就盡量包容;有的說抬頭不見低頭見,千萬別傷了和氣;有的說不能聽風是雨,光顧辦案挫傷了干部的積極性,而應多考慮經濟發(fā)展;還有的說王健查了那么多大案要案,對組織和群眾可以說都有交待了,再折騰下去不是敬業(yè),而是貪功。當然,其中也不乏利誘、威脅、恫嚇的言辭……面對五花八門的“攔路虎”、“說情風”,王健依然心似明鏡、意如磐石,她首先考慮到的是如何維護法紀的尊嚴,維護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個人的得失。她說:我們是應該保護那些勤政廉潔的好干部,而絕不是貪官污吏,查案的目的就是還干部一個公正,給公民一個明白。頂住方方面面的干擾與壓力,王健與她的同事們毅然決然地該出手時就出手。歷經半個月的反復較量,調查取證,最終查清查實儲、許貪污受賄22萬元和10萬元的犯罪證據(jù)。利劍出鞘,貪官落馬,民眾紛紛稱贊王健不畏權貴,有膽有識,執(zhí)法如山。
同樣,在王健的率領下,那年醫(yī)保中心原主任毛某等5名正科級“一把手”犯奸作科的腐敗案件查處,歷盡艱辛,亦分別劃上圓滿的句號,罪犯受到嚴懲,正義得到伸張,民眾拍手稱快。王健常說:應嚴懲的一定要嚴懲,該保護的一定要保護。然而,保護不等于庇護,否則群眾就不會擁護。
王健辦案歷來丁是丁,卯是卯,其實她還是一位極富同情心的人,既不歧視,更不株連。人們至今猶記:在查處儲金如一案時,正值儲妻欲調往市區(qū)之際,儲案一發(fā),調動亦隨之擱淺。王健得知后,親自與該局領導聯(lián)系,并說橋歸橋、路歸路,不能因丈夫違法而影響妻子正常調動,最終儲妻仍如愿以償調入市區(qū)工作。此事傳開后,人們紛紛贊譽王健胸襟廣闊,是位既是非分明,又成人之美的謙謙君子。
據(jù)統(tǒng)計,近5年丹陽市紀委就立案查處黨員干部違法違紀案件696起,其中涉及鎮(zhèn)局領導36起,挽回經濟損失5000多萬元。此外,經過細調查核實為350名黨員干部正名,澄清了疑問,不僅有效保護了清廉干部創(chuàng)業(yè)謀發(fā)展的工作激情,同時,也有力震懾了腐化墮落的滋生。
懲防并舉標本兼治
為了更好地預防和打擊違法亂紀行為,丹陽市紀委尤其注重在綜合治理、構建防腐體系和創(chuàng)新舉措上下功夫。除了常年不斷的教育宣傳、建立健全督查查處制度外,在王健書記開拓性的探索下,丹陽市不但開全省機關干部養(yǎng)老保險專項清理之先河,并先后推出紀檢工作目標管理、黨務公開、信訪直查快辦、“雙述雙評雙公開”等20多項新舉措。
2004年,丹陽市黨務公開全面拉開帷幕,將黨委決策、班子建設、干部選任、領導干部個人廉潔自律等6大類30余項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作為公開重點,接受民眾的監(jiān)督批評。此舉不僅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消除了人為的成見隔閡,而且,使得群眾對黨委決策的信賴度與支持率大大提升。延陵等鎮(zhèn)領導深有感觸地說:拆遷征地、補償安置,歷來是最讓人頭疼的事,如今實行黨務公開和陽光操作,矛盾糾紛明顯驟減,過去苦口婆心,“馬拉松”式打“持久戰(zhàn)”,如今僅一個星期就迎刃而解、全面告捷,真是方法對了頭,一步一層樓。實行黨務公開三年,市紀委共收到民眾各類意見、建議580多條,辦理到位210條,解決實際問題170多個,全市黨員干部信訪量同比下降35%……為此,《人民日報》《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等眾多媒體作了專題報道。國內50余批次600多人趕赴丹陽學習取經。
一流的業(yè)績,靠的是一流的班子,一流的隊伍。王健常對班子成員說:不怕紀委沒人才,就怕領導不識才,要讓干部都成才,就得提供好平臺。為了培養(yǎng)一支政治思想和業(yè)務素質都過硬、特別能戰(zhàn)斗的隊伍,王健常年狠抓學習教育不放松,并組建起一支部門宣講隊伍,以本市查辦的大案要案和廉政典型為題材,要求所有參講人員自己采訪、自己撰稿、自己演講。三年來,已在全市巡回演講100多場次,由于身邊人講身邊事,所到之處格外受歡迎,反應和效果也十分強烈。百煉成鋼,當初連說話都臉紅,更缺乏寫作能力的年輕干部,如今一個個出口成章,字正腔圓,頗有幾分“演講家”的風范。在風雨中成長,王健就是領飛的“頭雁”。她既善于用人,又善于培養(yǎng)人,更會關心人。正如她的同事們所言:每當他們收到生日賀卡,手捧探病的鮮花,怡享樁樁為他們排憂解難的實事,心中就會涌起對王書記的敬仰感激之情,更深切感受到身在紀檢大家庭里的欣慰與溫馨。
心系百姓 律己寬人
群眾利益無小事,王健說:為民排憂解難,是每位紀檢干部義不容辭的天職。一次接訪中,胡春生老人年輕時被錯劃反革命,歷經5年徒刑、20年支邊、兩度婚變,35年后才得以平反的坎坷遭遇,引起王健的極大關注與同情。她不但為此召開專題會議、責成專人調查,還親自與老人所在的鎮(zhèn)村及司法、民政部門協(xié)商,終于將其安排到當?shù)鼐蠢显?,使這位鰥居老人得以頤養(yǎng)天年。面對遲到的春天,胡春生老淚縱橫,逢人便夸王健是“包青天”,是他重見天日,一心為民的好書記。
變上訪為下訪,在王健倡導下,市紀委果斷推出信訪宣傳、接待“雙下鄉(xiāng)”活動,主動貼近民眾、傾聽呼聲。三年中共“下訪”70余次,接待群眾400余批次,解決實際問題120多個,受到民眾的廣泛贊譽。
2003年夏天,丹陽遭受大洪澇,王健分工的司徒鎮(zhèn)出現(xiàn)重大險情,她連夜組織人員趕赴抗洪一線,在狂風暴雨中率領干群加筑河堤,指揮群眾和物資轉移。危難關頭,王健不顧身體羸弱和高度近視,在齊腰深的水中苦戰(zhàn)數(shù)晝夜,腿上長滿了皰疹。見狀,人們都勸她趕緊回城治療,有事電話指揮就行了。王健卻說:我是主帥,豈能臨陣退逃?洪水一天不退,群眾的安危一天不解決,我就一天不能離開。肆虐的洪水終于被治服,而王健也病倒了,但她感到自豪、感到欣慰、感到充實。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王健常告誡自己:一定要嚴于律己,帶好頭,放好樣。走上領導崗位后,盡管家鄉(xiāng)常州近在咫尺,她卻很少回去,至于年邁體弱的雙親,也只能拜托弟妹多盡孝心,為此,王健常懷愧疚之心。前些年,自己的小叔叔、妹妹和妹婿均下崗在家,想請王健能幫助介紹個工作。面對親情,王健進退兩難,但最終還是婉言回絕了。難怪就連丈夫也埋怨她不懂珍惜親情,不通人情世故。王健卻說:作為書記,自己手中的確有一定權力,但這個權我不能為己所用,今天我為私事找人家,人家犯事就會來找我,這口子一開定將無法收拾,我不能讓百姓在背后戳自己的脊梁骨……時間一長,親屬們也由不理解轉為理解和支持了,并主動幫助她擋住送禮說情者,讓王健能全身心地投入神圣的紀檢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王健以她人格的魅力和出色的工作業(yè)績,鑄就起民眾心中典型的清官形象。十年中,她不僅多次受到省市表彰,還兩次被授予全國紀檢監(jiān)察先進工作者和標兵稱號。中共鎮(zhèn)江市委授予王健“2006年度十佳勤政廉政干部”榮譽稱號。2007年1月,王健作為全省唯一代表,被中紀委、人事部、監(jiān)察部表彰為首批全國紀檢監(jiān)察先進工作者十大標兵。
如今,王健雖轉任丹陽市政協(xié)副主席,但她心系百姓的初衷不改,人們所看到的依然是那個一身正氣、剛正不阿的崇高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