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華堂村,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王羲之后裔集居地。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是《桃花源記》開頭的句子,讓我能看到東晉太元年間,武陵的捕魚人,順著溪水把船劃走,突然遇到了一片漫山遍野的桃花林……
《桃花源記》不是傳說,是傳奇。而當(dāng)年進入華堂,雞犬相聞,炊煙在村莊的上空糾集,老街,更樓,九曲圳……她曾經(jīng)是排外的,愿意固守桃花源,比如曾經(jīng)建筑的土墻,比如更樓,比如雕堡。居民們只需要九曲圳的水流過門前、墻角,或者庭院;居民們只需要桃花李花的次第上演,把日子一遍遍地重復(fù)。現(xiàn)在,當(dāng)文字和鏡頭再次捕捉這樣的從前的時候,如何定義這樣的村莊?晉書遺風(fēng)?墨香傳家?耕讀???或者就是——翻版的桃花源。
1、堂老街:無聲電影中的繁華
在江南,一般只有鎮(zhèn)才會有街。我們從不拒絕熙攘,因為我們愿意被小鎮(zhèn)生活所淹沒。我不會在村莊中尋找村街,至多在村莊里能偶爾看到一盞路燈,或者是一個屠宰匠在案幾上攤開的豬肉。三兩棵花草與一兩個案幾,構(gòu)不成集市。而華堂,早在明代萬歷年間已有集市,那時候大約是小規(guī)模的購物場所,或者說是物物交換的場所,直到清代康熙初至上世紀(jì)30年代,華堂才成為嵊縣東鄉(xiāng)重鎮(zhèn)。
一位老人告訴我,華堂,曾經(jīng)是鄉(xiāng)鎮(zhèn)所在地。就是說,華堂曾經(jīng)有過小小的繁華。
我一直都覺得小繁華才是真繁華,它沒有任何矯飾的成份,在天時地利人和中自然形成。一位老人坐在平溪橋頭,他必定姓王,他必定也是王氏的子孫。他的語速平緩,我能聽懂大部分的嵊州方言。在他略帶蒼老的聲音中,晨曦從遙遠的地方上升并灑落下來,讓臨街老屋頂上的瓦片,涂滿了光澤,那是一種無法比擬的生機。然后,讓店門打開,然后讓集市的人聲響起來:一幅那時的畫卷也徐徐打開,只是少了舊上海無軌電車的叮叮聲,鏡頭仍然像黑白默片一樣,無聲地轉(zhuǎn)動著。
大同南華店的店門打開了,可以聞見關(guān)了一屋的食品氣息溢了出來,在街上漫游。裕源雜貨店的店門打開,聚源聲布店的店門打開,柔順的布匹以它的軟姿態(tài)靠在案板上。一根沉默的尺子,細細丈量著飛快掠過的時光。泰源酒坊的門打開了。酒的氣息溢了出來,小二戴著一頂臟兮兮的烏氈。他還沒有洗臉,所以他揉了揉眼睛。他的肚子在咕咕地叫了,而春卷、豆腐腦、臭豆腐干、豆沙夾心、麻糍、湯包、薄荷糖等風(fēng)味小吃的氣息,卻夾雜著迎面向他撲來,讓他在這個晨曦初露的清早,打了一個響亮的噴嚏。
這就是黑白默片里的華堂老街,我愿意是這默片的掌鏡人,或者是直接走進默片,走到前街與后街中去。華堂的老街是“井”字形的,王族祖輩在設(shè)計街衢時,在那么多年以前,就學(xué)會了合理的規(guī)劃。自東邊的平溪橋頭路廊延伸到村西的一條長街叫“后街”:再在東邊的彎洞門(即解放門)延伸到村西的長街叫“前街”:在前街上段的中間自南至北到后街。叫“上橫街”:另一條在后街的下段自北至南到前街叫“下橫街”:四條兩直兩橫的街,正好組成了一個漢字。這個漢字上鋪滿了卵石,從四鄉(xiāng)八鄰趕來的人們。就在這些卵石上進進出出。臨街的店鋪,透著明清之風(fēng),讓你誤以為,走著走著就從一個朝代,走進了另一個朝代。
井字街的中心,叫“市心街”(也叫市基)。這是井字街的中間地帶,它并不出現(xiàn)在街面上,而是井字里面最中心的一點。這兒有一個古戲臺,帝王將相,時常會在戲臺底下趕集的人們熱鬧萬分的時候,踩著鼓點上場。咿呀的唱腔中,那些大鎮(zhèn)沒有的景象,在一座墨風(fēng)淋淳的村子里拉開帷幕。我喜歡被這樣的氛圍所浸染,喜歡自己是一個趕集的人,拉著女兒的手,買下一個糖人。買下一架紙做的風(fēng)車,買下一只泥土捏成的聲音清脆的笛。如果在這樣的地方穿行。那才是一種更加真實的人生。
街上有幾百年的老店,前街有著名的“大同店”、“泰源店”的糕點南貨及雜貨面店、磨坊、染坊等;后街有堃號酒坊、姚裕源、聚源聲的布店、油鹽水產(chǎn)和九岑齋藥店等。兩條橫街有肉鋪、存德堂藥店、桶店及蔬菜雞鴨禽蛋、鐵器、農(nóng)用工具等各類攤位。市中心為糧食、飼料、種子等交易點。每逢二、五、八、十為集市期,新昌、奉化等鄰縣百姓也手提肩挑來趕集。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十日是傳統(tǒng)廟會,參加物資交流的人數(shù)逾3萬。這樣的場面,是不是張擇端先生的另一幅《清明上河圖》?每逢市日,人頭攢動,交易頻繁,空氣中彌漫著蔬菜的氣味,家禽的氣味,小吃的氣味。植物該在村外的農(nóng)田里勃發(fā),土地上空冒著春天的熱氣。人們的臉上,洋溢著笑容。一個村莊,因此而成為蓬勃的莊稼,在陽光下拔節(jié)與上升的細微聲音,都能讓人聽到。
現(xiàn)在,讓我這個外來采風(fēng)者安靜地退出這一幅圖畫,從畫中慢慢地走出來?;仡^去看時,畫中所有的人物都已隱去,喧囂的聲音歸于平靜。華堂村的井字老街,已經(jīng)沒有昔日的繁榮。新的農(nóng)貿(mào)市場已經(jīng)建起,繁雜的聲音都有了一次遷徙。但是,這卵石鋪成的發(fā)亮的蛋子路,仍然是我的腳步愿意和喜歡光顧的街面。如果要買小吃,如果要買雜貨,如果要隨意走動,我仍然選擇這井字老街。即便是老街上只剩下少量的店鋪,只留少許的老板的微笑了,只要風(fēng)仍然會在卵石街面上吹過,我仍然會讓心在此多作停留。
2、更樓兩座:敲更人在此制造溫暖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見到更樓,它們就站在華堂村前街和后街的西端,稱為前更樓和后更樓。從更樓下走過的時候。抬頭仰望磚木的一幢小樓,覺得那簡直就是一個簡易的城門,把握著村莊的交通。
華堂村的兩座更樓,均呈方形,重檐歇山頂,木結(jié)構(gòu),抬梁式,木椽小青瓦,自古以來,具有安全保衛(wèi)和報警功能。無論是實用主義,還是一種桃花源式的象征,它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更樓分上下兩層,下層供人們進去,上層為瞭望樓,供打更的人休息,并且可以觀察四周的動靜。這兩座更樓,也是王氏子孫淮陽道所建。在明朝,即便是時至今日,這樣的更樓無疑是一種標(biāo)志性的建筑。以前更樓下層有門,所以這樣的建筑,就有了小小城門的味道。據(jù)說無論官位大小,要進入華堂村,從更樓的門前通過時,需要下馬更衣:換成華堂村居民經(jīng)常穿著的百姓服裝。這是據(jù)說,無從考證,但是至少可以說明的是。這是一條要道,這更樓的門,合起來就關(guān)起了一個世界。
在遙遠的年代里。黑夜壓住了村莊與樹木,或者草垛,以及人們的私語之聲。燈盞在夜的侵略下次第熄滅,然后霜降大地。寒冷又一次造訪,促使溫軟的土地在夜間悄然凍結(jié)。我們設(shè)想這是一個薄冰之夜,打更人點亮了香火,一炷香就是多少時辰。一炷香燃到天明,打更人就下班了。那時候的華堂打更人,兩個人一班,一人打鼓,一人敲鑼。鼓并非樂器中常見的鼓,而是取一段粗竹管:把中間鏤空,三尺長左右,敲起來聲音動聽。村里老人說那叫鼓,我更認(rèn)定。這是竹梆子。曾經(jīng)在黑白的老電影里看過敲更,我想那是一種美好的職業(yè),在夜間行走,保衛(wèi)著村里居民們的安全。半夜的時候,和下一班打更人在更樓上交接,然后回家躺進被窩,在夜的細碎的聲音里或一兩聲狗吠聲中入睡。而后半夜的打更人,能迎接太陽升起來,在更樓上打一個姿態(tài)優(yōu)美的哈欠,也是一件美事。重要的是,我突然想,在更樓上休息的時候,他們會不會溫一壺老酒,啃幾塊狗肉,聊一些家常之事呢。
更夫在一條又一條的墻弄內(nèi)轉(zhuǎn)著,他們會把夜色踩得七零八落。五更長夜,一更又一更機械地敲更。或者登上更樓,看有無外人出入。我把這兒想象成桃花源的人口,門內(nèi)門外,給人的心里感覺已不太一樣。更樓檐頭上挑出一根橫木,木頭之上用鐵絲懸著一盞四方的玻璃燈。每天晚上。亮到天明。后街更樓也有一盞,曾經(jīng)那溫暖而微小的黃亮光芒。照著村里人長長的夢鄉(xiāng)。而這樣的光芒,主要是用來為夜間有急事出門的人照明的。站在更樓之下。我慢慢穿過。門已沒有了,舊時情景也不復(fù)再現(xiàn),只有敲更的聲音。在我穿過更樓的時候。響了起來。
我愿意是一個打更人,守住華堂的拙撲生活,以及經(jīng)年不衰的美好。我相信更樓以內(nèi)。是一種美好的生活。
3、土城:隱沒的鄉(xiāng)村防御體系
華堂前更樓外向西走一華里左右,曾經(jīng)有一道不長的墻城。所以稱為墻城,也稱土城,是華堂村人筑土墻為城。這一條城構(gòu)成的元素全是泥土,長約200米,高3米。橫亙南北,像一座村莊的屏障。這座土城,已不復(fù)存在?,F(xiàn)在的華堂,也不需要這樣的城來保障安全。只是,失去的:已經(jīng)成為另一種風(fēng)景。
這道曾經(jīng)的土墻,從南邊的雙塘坂沙棟延伸到北邊的良墅廟,寬六七十米,約有一人多高,土城邊上:有各種喬木陪伴,土城見證了它們的成長。那些烏梓樹、香樟樹、松樹、榆樹等植物,都有一圍多大,形成一個長隊形的喬木林。據(jù)傳這土城是明朝淮陽道即心純公出資所建,以民工擔(dān)石挑土,堆積而成。建造土城有兩重意思:一是逢亂世或盜賊侵犯,在土城上可伏兵抵御。確曾有那么一些年代,嵊州境內(nèi)盜賊橫行,尤其是山高林密的四明山上,更是各路草莽嘯聚之地。他們夜行晝伏,像黑澤明鏡頭下的影子武士出沒不定。而幾千年鄉(xiāng)村自治制度下,發(fā)展起無數(shù)的“祝家莊”,各自召集鄉(xiāng)勇。構(gòu)建土城,強有力地護衛(wèi)了家園的安寧。二是土城邊上栽植大片樹木作為防護林,能防御西北風(fēng)沙的侵襲,對華堂村起到環(huán)保的作用??梢韵胍姡幢銢]有外敵的入侵,那時候的土城和一長排的防護林,也是一種活著的恣意生長的風(fēng)景。
許多美好的事物,總會遭遇破壞的力量,上個世紀(jì)的某個年代,土城永遠消失在一座村莊的視線中,留下大片空虛和空白。我相信所有的建筑物都有自己的語言,相互之間也有眷顧和依戀,它們的情感已經(jīng)無法與華堂分離,只是在無情的砍伐和焚燒中,這些聲音細不可聞。
曾經(jīng),土城近旁有三座廟宇,即三官堂、真君廟、將軍廟。善男信女在這三座廟宇內(nèi)燒香拜佛。我相信這是一塊奇異的、集結(jié)著煙火與佛號的地方,泥土結(jié)構(gòu)的雕像,寄托著人們沉重卻又美好的心愿。現(xiàn)今香煙都已經(jīng)遠去了。遠去的還有三座老建筑和一條土城。沒有遠去的,是華堂村人平淡的生活。
4、神堂:神像最后的居所
神堂已經(jīng)老了,它是遼遠而開闊的。神堂里沒有堆放任何東西。站在神堂里的時候,就會想到一支血脈的延伸。神堂是一位不會說和的老人,它只能看到光陰匆匆地掠過,一些榮辱與得失也匆匆而過。神堂就在華堂村戲臺的對面,位于井字老街的最中央。它不臨街面,只是市基的中心。所以,所有的熱鬧,都在這神堂的附近,發(fā)生與延伸著。
明朝萬歷年間,華堂村的集市因為熱鬧,竟然列在了全市八大集市的首位,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氣象?作為市基的神堂前面,一定是人來人往。曾經(jīng),神堂供奉過祖宗的神像,也供奉過菩薩和神像。解放前還因為旱災(zāi),請過一位石老將軍菩薩,供奉在神堂用以乞雨。據(jù)一位當(dāng)?shù)赝跣绽先岁愂觯蠈④娖兴_前放兩張八仙桌,桌子上放著祭品,派人日夜看守。幾十年前的雨,最后有沒有及時落下,我不得而知,只知道此前的歲月里,神堂和戲臺都是風(fēng)光的,它們不寂寞:它們在陰陰晴晴地等待著下一個趕集之日的來臨,直到有一天,集市散了,農(nóng)貿(mào)市場建成,人們都涌向新市場,寂寞才真正來臨。而且因為寂寞,又顯出另外一種美麗來。
神堂的椽口二桁,有一塊匾“崇報第”、旁邊上首三桁上掛著一匾“擊鼓傳聲”、下首三桁掛著一匾“虛仲集聽”。神堂里邊墻角安放著天乙局水龍會滅火器具,那是華堂村自備的消防用具。一張巨大的紅紙貼在墻上。上面貼著村中捐款人的名單和捐款金額。幾副雙輪車的車架,豎在墻上,不知是哪一戶人家占有了公共資源。以前歲月,逢下雨的“市日”,攤販們會把攤子收到神堂里來,外面下著再大的雨也不會影響神堂里面的交易?,F(xiàn)在的時光,書圣王羲之家宴時,這個神堂會被派上用場,客人們在此用餐,不亦樂乎??上r光會變老,卻不能倒退。如果退到王羲之的金庭歲月,那時候白鵝在八仙桌下?lián)u擺走動的樣子,才叫華美。
神堂老了。天乙局水龍會的消防器具也老了,老到派不了什么用場。那些陳舊的水槍,在一個桃花源時代,曾經(jīng)是村子里防火的一種保障。這些器具,曾經(jīng)在熊熊的火光里,被村里的人們觸摸,并且激情噴薄。
5、戲臺:越音浸潤人生閃過
在嵊州的每一個角落,戲臺是最常見的建筑,盡管一些古戲臺已經(jīng)在歲月變遷中消亡,而留下的那些戲臺,卻保存得相當(dāng)完好。比如玉山公祠戲臺,贍山廟戲臺,而華堂村的戲臺也是如此。與神堂近在咫尺,被井字老街的四條街道緊緊包圍其中。
戲臺和一幢老房子的二樓相連,可以從二樓的后門進入戲臺。我在這個平淡的午后,登上了戲臺。戲臺上的牛腿與雕花,保存完好,而且形象非常逼真。一位老太太坐在對面的神堂里,她的面前伏著一條打磕睡的狗,另一位老太太抱著一紙箱的酒走過,再一位老太太,頭上插花,滿面含笑,回望著戲臺上的一個外鄉(xiāng)人。突然想到,她們?nèi)缁ǖ哪隁q里,是不是也擠在人群之中,看臺上帝王將相與才子佳人輪番上場?;蛟S,那時候還下著雨,她們和她們的年輕歲月一起,都撐著一把油紙傘,傘外是雨的世界,而她們的思緒慢慢飄進戲里。
華堂曾經(jīng)有過三座戲臺,另兩座是大王廟戲臺和關(guān)王廟戲臺?,F(xiàn)在都已經(jīng)廢了。一個村莊居然有三座戲臺,可以想見那時的越音一次次浸染了華堂村。那時候有常規(guī)戲、日子戲和慶祝戲之分,每年的七月初十,是王氏三十六世孫王瓊妻子石氏太婆的生日和忌日,石氏太婆曾經(jīng)為了華堂而嘔心瀝血,所以這個日子,被定為常規(guī)戲的演出日。有人會在這一天到燕窩墳堆去化了妝,扮成五化惡鬼。臉上涂了黑炭,一手持鐵叉,一手持火把。在村莊的小道上快步奔跑,然后跑向戲臺,臺上有閻王把惡鬼打下臺來,等于是把惡鬼打下了地獄。從此風(fēng)調(diào)雨順。全村平安。這樣的太平吉兆。是華堂村百姓的一個夢想。從四面八方趕來的鄰村人,也能舉著火把,一飽眼福和耳福。
當(dāng)然。更多時候,臺上演的都是正本越劇。人生就在戲臺上匆匆閃過,臺上臺下,分不清誰是戲中人。是臺上的才子佳人,在看著臺下的蕓蕓眾生,還是臺下的觀眾,在看著臺上的戲里人生?多少年過去了。當(dāng)我出現(xiàn)在這個屬于村莊的戲臺上時,突然聽到了遙遠的聲音,從云層里跌落,那是幾十年前某位戲子的淺唱低吟,他的聲音,曾經(jīng)屬于華堂的戲臺。
6、九曲圳:讓清水洗去村莊塵埃
沒有一種水,可以如此地活起來。
我相信每一朵浪花都是一個生命,她們也有歡歌與哀愁。500年前九曲圳經(jīng)石氏太婆之手建成,這水就活了500年。據(jù)說當(dāng)年石氏太婆因為另立門戶,族中分給她的田產(chǎn),大部分在華堂村西缺水源的地方,是靠天吃飯的瘦田,所以年年收成都不好。石氏太婆變賣了部分嫁妝和首飾,出錢請人從平溪江引水,筑起一條二公里多長的水圳。這條水圳建有25個埠頭,不僅灌溉了村西的良墅坂、義供坂、圳西坂等一千多畝稻田,而且還方便了村民。因為水轉(zhuǎn)了九道彎,所以被稱為九曲圳。
我認(rèn)定這水圳是古代的自來水,可以延續(xù)500年而不更換水管。水圳以石塊砌就。清澈異常。嘩嘩的水聲纏繞著一戶戶居民家的墻家,像一條游龍在不斷地清吟。有些水還經(jīng)過了一些人家的院子,經(jīng)過了一些人家的房屋。當(dāng)我進入一戶居民家,看到屋子里頂上是瓦片,腳下卻流著一條水,不禁啞然——原來這是一戶可以隨時坐下來洗腳的人家。
于那個時代而言,于一位帶著孤兒的婦人而言,這是一項多么浩大的工程,它讓世人刮目,也讓后人敬仰。純一不二。鋪卵石路,引水進村,石氏太婆在華堂人的心目中,地位不比任何把字寫得龍吟鳳嘯的書畫家們低,所以,村里出演常規(guī)戲的日子,定在了七月初十。那是石氏太婆的生日和忌日。這是一件奇怪的事,來這世上走一遭,來是這一天走也是這一天,像是上天的安排一般。
500年前的華堂村,村民們因為石氏太婆建起的九曲圳,而丟掉了水桶和扁擔(dān),不用再去平溪江中挑水。500年前的水一直流到現(xiàn)在,流到了我的面前。幾位女子,在埠頭洗著衣服。這樣的景象,延綿了幾百年。只是人事更替,直到有一天我也出現(xiàn)在九曲圳前,俯身,掬一捧清水洗塵,洗出一個古代女子的華麗背影,多好。
7、平溪橋:一條水見證一族人生
這是一條生來平直的溪灘,所以被叫成了平溪。這是一座始建于宋的梁式石橋,4個船形橋墩,橋全長28米,被叫成了平溪橋。
平溪水滋養(yǎng)了華堂。即便是九曲圳,她的母親仍然是平溪,她怎么也離不開母親,流不遠母親。平溪岸邊兩條路,平直而坦蕩。平溪的上、中、下游,筑起三道攔水壩,整條平溪好像一具古琴,長年彈奏著高山流水之曲。它清澈的水源,來自四明山上的雨雪和甘露,永遠不會有枯竭的一天,
《桃花源記》里漁人泛舟而入。這兒沒有人泛舟,只是進入村莊的人,一定會匆匆瞥一眼平溪,然后站在橋上。必定會看到不遠處的,雕堡,然后站在更樓以下通往村莊的過道,一定會仰視老更樓,整一整自己的衣衫。每一種文明必然與水聯(lián)系在一起,是它哺育了人類豐富的情感,我想古老的地方,水一定非常年輕。華堂人被這美麗的水源呵護,無憂無慮地過著桃源生活。
一條水的從前,伴隨著華堂村每一個凡俗之人的從前。岸邊曾經(jīng)的桃花,也必定點亮過當(dāng)年的愛情。
8、雕堡:柔軟鄉(xiāng)村的槍炮歲月
我仍然要反復(fù)地絮叨“桃花源的翻版”這幾個字。盡管雕堡給人的形象,顯得有些剛性,而剛性的背后就是柔軟,就像華堂村不遠的大霧山和四明山,青秀之氣讓她剛中帶柔,而當(dāng)年樹蔭叢中潛藏的強盜,又讓這樣的青秀顯得充滿了硝煙的味道,
我們可以想象的是長夜漫漫,跳入腦海中的四個字是“月黑風(fēng)高”,然后侵襲開始,火把在移動,從山上移到山下并且進入華堂。那時候的強盜劫走人質(zhì),勒索錢財,商人與富戶都提心吊膽,他們害怕這樣的事一次次發(fā)生,并且因為強盜的貪欲而永不停息。終于,華堂村也有了保安隊,那是村民們自發(fā)組織起來的。這樣就使得這些拿慣了毛筆與鋤頭,沉浸在耕讀中不能自拔的村民,慢慢親近并且接受了武器,然后,筑起雕堡,抵御外敵入侵。
雕堡高三層。磚木結(jié)構(gòu),立在村邊的平溪橋畔。當(dāng)年,曾經(jīng)的值班人員,手持鐵器或火槍,站在雕堡的上兩層,注視著四面的動向。雕堡的墻很厚實,子彈無法擊穿,既能嘹望又能御敵還能防盜,它的氣息慢慢靠近了更樓。如果更夫和保安隊的人相互替換著使用,那大概有一個專門負(fù)責(zé)保衛(wèi)工作的干部,在籌劃著這一切。這是因了“桃花源”的種種美好想象,而產(chǎn)生的個人想象。
我無法登上雕堡,也無法瞭望遠處的長山。上雕堡的樓道上,一扇小門鎖住了,同時鎖住的是我的好奇,以及槍炮歲月。我惟一能瞭望到的,是一座美麗的江南村莊,白天和黑夜,都有村民們組成的隊伍在巡行。除此之外,就是墨風(fēng)淋漓之中的男耕女織。
9、里宅古井華麗的涼
據(jù)說這口猊山下的井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歷史。只是據(jù)說,無從考證。相傳在宋朝以前就有了,那時候華堂里宅一位王姓人家,發(fā)現(xiàn)房屋旁邊有天然的泉水冒出,于是掘出一口井來。聽上去,像是傳說,像是上天所賜。
這是除了九曲圳以外的另一種形態(tài)的水,水的姿態(tài)其實和人相似,只是更多幾分柔和的質(zhì)地。如果說九曲清泉的水是跑步的話,那么里宅古井的水就是跳高。它從黑暗的地底噴涌而出,是一種向上的力量。而對于擁有一百多口井的崇仁而言,華堂不是多井的村莊,華堂也用不著很多井。
華堂的本身,除了華麗,就一直被水浸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