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易卜生名劇《海達·高布樂》的越劇《心比天高》,吸納了原劇的精髓,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上開出了一若炫麗的七色花。其中對人物名字的處理,堪稱眾多花瓣中最奇巧的一片。所有人物的名字不僅保留了原英文名字的發(fā)音,且寓意深遠。女主人公Hedda Gabler化為“高海達”——“高”為心比天高,“海達”亦指志存高遠、直掛云帆濟滄海;才華橫溢卻游戲人生Lovborg被稱作“樂文柏”;心思孔孟之道,長于空談(譚)卻無自己學(xué)術(shù)見解的Tesman被稱為“譚思孟”當然最恰當不過了。
在《心比天高》的眾多花瓣中,精致者如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全場表演雖只有100分鐘,卻巧妙地運用了閃回和夢境等方式,將原劇最核心的內(nèi)容從容地表達出來。飽滿者如戲劇人物的塑造,個性鮮明又不失其典型性。馨香者如詩意極濃的唱詞——海達出場的第一句唱便余音繞梁:“飄忽忽,遇故人,亂紛紛,動心神。真切切又見庭院深,恨悠悠,一場春夢,一場春夢無痕?!憋L(fēng)雅者如濃妝淡抹的寫意情調(diào);婉約者如優(yōu)美的唱腔和身段;艷麗者如人物服裝色彩的運用......
本文剖析的正是七片花瓣中最艷麗的一片,及其與花蕊——主題之間的關(guān)系。海達服裝的色彩,表現(xiàn)了全劇的主題——海達悲劇的根源。
越劇《心比天高》中,海達共穿兩身服裝——一身紫色,一身紅色。這兩種服裝色彩的運用,極恰當?shù)赝猬F(xiàn)了劇本的主題、海達悲劇的三層根源。劇末,海達自殺前唱道:“我一生為情困,為情碎了心。我一生為名困,為名斷了魂。我一生為利困,為利焚了身……”為情、名、利所困是海達悲劇的表層原因。原為浪子的文柏又化身才子,攜佳人與海達的丈夫思孟爭前程。這不僅讓苦戀文柏的海達因妒生恨,也讓她懊惱不已——當初為了名與利放棄了愛情,現(xiàn)今又眼見他佳人在懷,取走自己唾手可得的名和利!于是,海達先是怒燒文柏書稿,將自己的忌與恨化為了熊熊火焰和縷縷青煙;后又為陰險的白大人所要挾,著一身紅衣自殺以求解脫。
紅色的衣裙、紅色的火焰,其象征意味十分明顯。
首先,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紅色的象征意義之一是愛情。古代的“婚戀的定情、志喜物多為紅色”,(姜澄清《中國人的色彩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詩·邶風(fēng)·靜女》:“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蓖苁羌t色的筆,也有解為一種紅色小草,是定情之物。
其次,紅色象征名利?!抖Y記·玉藻》記載當時的著裝準則為“君朱,大夫素”。這一“規(guī)則”后來演變?yōu)椤百F人著朱”,一直延續(xù)到了封建統(tǒng)治的末年——清代。清代職官的服色也有類似規(guī)定,如一品官的服色為紅色。杜甫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將朱門喻為財富的象征。海達換上紅裙之前是一身紫衣。紫色的名利、權(quán)威概念,與紅色同樣明顯。在唐、宋時期,朝官服色尚紫,三品以上的官員紫袍,配金魚袋。明清以來的皇帝居所名“紫禁城”。清康熙時試武舉的地方叫“紫光閣”。紫色的裙裾,外現(xiàn)了當時海達的心中所想——“名”、“利”二字。
但在文柏出現(xiàn)后不久,海達即換上了紅衣,這顯示其心中“情”的份量在加重。于是,情、名、利三者作為海達悲劇的第一層原因便以一片紅色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當一身大紅衣裙的海達把長劍刺入胸腔,紅衣與血色模糊了觀眾視線時,那種視覺沖擊讓他們都久久不會忘記這個畫面——那一片大紅,那情、名、利的糾結(jié)。與此同時,也會讓觀眾在嗟嘆中猛然想起“紅色既象征愛情,也象征仇恨”的名言。(愛娃·海勒《色彩的文化》,吳彤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當觀眾走出劇場,當那一片大紅慢慢從眼前褪去、慢慢沉入心底時,他們會仔細回味海達追求的名與利到底是什么?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海達對名與利的追求是對自我價值的追求。
當海達的丈夫思孟借口海達整日舞刀弄劍讓他心驚膽顫,沒有心情寫書時,海達搶白道:“只怕你才窮思竭,還不如我替你著書立說,謀劃前程?!编笥诋敃r的社會環(huán)境,海達無法著書立說、當庭論法,也不可能“如男兒萬里從軍征”,只能選擇一個可以替她做到的男人作丈夫,將她的理想寄托在他的身上。這注定了海達擇偶的第一準則便不能是愛情,也預(yù)示了海達悲劇的不可避免。當年她傾心相戀的文柏雖然才華橫溢、“靈氣縱橫逼云漢”,無奈風(fēng)流不羈,“狷狂不甘受牽絆”。只做浪子,不做才子,不將自己的所學(xué)用于海達所向往的、標志個人價值實現(xiàn)的前程。由于無法在文柏身上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海達只好棄文柏而嫁給以書香門第為后盾、一心想著書立說治國平天下的思孟。但思孟卻是個空有大志卻無才學(xué)的“榆木疙瘩”!
于是,海達悲劇的第二層原因便突現(xiàn)了出來——她的愛情與理想之間的沖突。為了理想,海達拋棄了心中所愛,而理想?yún)s又拋棄了她。愛情與理想之間的沖突,可歸結(jié)為情感與理智的沖突。紫色本身,就是情感的紅色與理智的藍色的混合色,是紅的熱烈與藍的冷靜的混合,是燃燒與壓抑的并存(郭廉夫、張繼華《色彩美學(xué)》, 陜西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1992年2月第一版)。而紫色與紅色又構(gòu)成一對冷色與暖色的強烈對比。人物內(nèi)心的沖突、矛盾與動蕩不安,被紫、紅兩色的衣裙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海達悲劇最深層的根源,是她清醒的女性自我意識。如果海達只是個蒙昧、簡單的小女子,甘心領(lǐng)受社會賦予她的角色——“相夫教子,浣洗烹飪;養(yǎng)花怡情,彈琴養(yǎng)性”,那么她便不會有揮劍自殺的結(jié)局。正因為海達對男權(quán)社會對女性價值的抹殺感到不平,所以當思孟“告誡”海達要顧及女兒家的本份時,她說:“想當年,先父門徒逾百,我一樣讀書識字。奇門八卦,嫻熟于心;天文地理,了若指掌,倒是你們這些男兒文不見名傳,武不足報國,又有哪個真正比得上我這女兒家?”。由于女性意識的覺醒,海達感到世事不公,從不覺得男人是天,看不起男人的軟弱無能(思孟)、狠毒無恥(白大人)和意志不堅、縱情聲色(文柏)。因此,海達無論嫁給哪一個男人結(jié)局恐怕都不會相去甚遠。
海達悲劇產(chǎn)生的根源,就在于她明知社會賦予她的角色,卻仍然要去抗爭、要追求愛情、要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雖然在后者的問題上她是有所妥協(xié)的,并將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理想寄托在丈夫身上?!懊髦洳豢蔀槎鵀橹保呛__的故事被稱為悲劇的真正理由。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常用紅色替指女性,如“紅妝”、“紅袖”、“紅顏”。海達清醒地知道她只是“紅妝”,卻不甘于這個單一的角色認定,因此她不單著“紅裝”,還著“紫裝”。
紅與藍除代表熱烈與冷靜之外,亦常用來分別指代女性與男性。上世紀70年代在世界范圍內(nèi)興起的女權(quán)運動的標志性色彩即是紫色,這不是巧合。中國臺灣臺北市女性權(quán)益促進會的前身叫做“紫色姐妹會”,同樣是出于紫色代表兩性混合的概念?!俺畽?quán)運動外,紫色還成為了象征女性的新的色彩,相對于甜蜜而無助的粉紅色,它讓人感覺超出了拙劣的模仿而更有個性?!保ê@照Z)
《心比天高》的故事是一個借古喻今的故事,在經(jīng)過女權(quán)主義幾次浪潮沖擊過后的當代社會,依然有其現(xiàn)實意義。海達的悲劇,不是簡單的、淺層次的為情、名、利所困;也不是因為“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更不是因為海達毀人害己,最后揮劍自盡、香消玉殞。海達的悲劇,在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從現(xiàn)代意義上講,海達符合海明威概念中的英雄,符合存在主義概念中的英雄。紅、紫兩色,絕好地外現(xiàn)了她內(nèi)心的復(fù)雜與矛盾、及其悲劇的深刻,暗合了易卜生運用于《海達·高布樂》原劇中的心理現(xiàn)實主義技法。作為《心比天高》這朵七色花中艷麗奪目的一片花瓣,它以最直接、最具視覺沖擊力的方式表現(xiàn)了海達悲劇的根源。
越劇的服裝多取淡雅色調(diào),與越劇卿卿我我、少有復(fù)雜深刻的思想斗爭的人物描寫相契合?!缎谋忍旄摺穼⑦@一種“女哈姆雷特”(費春放《易卜生與越劇<心比天高>》,《第四屆中國易卜生國際研討會會議資料》)式的人物搬上舞臺,并用姹紫嫣紅的服裝外化主題的方法,會給越劇百年之后的發(fā)展帶來更寬廣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