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魯西斗雞 魯西斗雞分布于山東省西南部的菏澤、鄄城、曹縣和成武。該雞體型高大,體質緊湊結實,體軀長,形似駝鳥身,喙似鷹嘴,頸長,粗度似鵝,胸肌發(fā)達,腿高,尾羽高舉。羽色有黑、紅、白色,還有紫羽和花羽。冠瘤狀,有仙鶴頂和泰山頂兩種,以仙鶴頂為佳。肉垂不明顯。脛白色,無脛羽。4趾,趾間距寬。成年公雞2.89公斤,母雞2.07公斤。成年雞屠宰率:半凈膛,公雞82.9%,母雞84.2%;全凈膛,公雞77.9%,母雞76.6%。7~8月齡開產,年產蛋40~60枚,蛋重50~75克。公、母配種比例為1∶6。母雞就巢每年1次,每次持續(xù)20天左右(彩圖參見77頁圖7)。
2.華泰斗雞 該斗雞系魯西斗雞和泰國斗雞雜交培育而成。善跳躍,斗性強,既具有泰國斗雞的兇猛,又具有魯西斗雞的機智頑強,尤以爪為甚,見血后斗性更強。體型中等,體質健壯。毛色以黑、灰、紅為主,喙、爪似鷹,冠平,翅長,羽毛貼身,頸長,腿高且粗。年產蛋200枚左右。
3.吐魯番斗雞 主要分布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吐魯番、鄯善和托克遜一帶。據報道,該斗雞早在清朝雍正年間就已培育成功,極受人們的青睞,后被推廣到哈密、阿克蘇、喀什和伊犁。吐魯番斗雞極具攻擊力,對惡劣氣候條件有良好的適應能力,覓食性強,耐粗飼。毛色雜,有黑、淺麻、栗褐色3種。頭頂寬、平而長,復冠,冠矮小,冠色深紅。耳垂、肉垂紅色。喙褐色,喙下長一塊紅色的皮膚皺褶,虹彩紅褐色。胸部帶有黑色或混有紅色的羽毛,尾羽短,公雞鐮羽高翹,尾羽多數為黑色并帶有青綠色光澤。腿肌發(fā)達,脛長而直。成年公雞3.7~4.1公斤,母雞2.5~2.8公斤。年產蛋60~80枚,蛋重52~65克。公、母雞配種比例為1∶4~5。母雞就巢1年出現5~6次,持續(xù)30天左右,就巢最旺盛時期是每年的5~9月(彩圖參見77頁圖8)。
4.皖北斗雞 分布于安徽省北部的亳州、利辛、蚌埠、淮北、懷遠、鳳陽和阜陽。由于安徽與山東、河南兩大斗雞勝地接壤,因此,皖北斗雞溶入了魯西斗雞和河南斗雞的血統(tǒng),它身體靈活,反應敏捷,能打能挨。它正面進攻不躲不滑,抗擊打能力強;體力充沛,耐力好,可持續(xù)40~60分鐘的角斗,能堅持到最后不敗走。近20年來,引入泰國斗雞和緬甸斗雞與皖北斗雞雜交培育,形成的第2代皖北斗雞,成年公雞體重略輕,適合打斗,不僅保持了原有品種的特點,而且擁有泰國斗雞的快速、精確、出腿快而準、殺傷力大的特性。體型粗壯、頭似黃鱔、頸骨粗實、羽毛略蓬松,毛以青、紅、白3色為主。喙、爪及小腿部皮膚多為鮮黃色。公雞4.0公斤,母雞3.5公斤。年產蛋140枚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