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部《夜之卡斯帕爾》而開一代風(fēng)氣之先的路易·貝爾特朗,享有“法國散文詩之父”的美譽。他的作品奇特、怪誕,充滿了黑夜、夢幻、巫術(shù)、鬼怪、仙靈、妖魔等意象,暗與明、夢與真、死與生、無與有、古與今、情與理的矛盾充斥其中,形成了迷離恍惚的境界。
在《我的曾祖》一詩中,“掛毯”是重要的道具,它因詩前的小引(W·司各特的《木料》)而更加突出??梢哉f是風(fēng)吹掛毯擺動,去世八十年的曾祖才上場的。
“就在那邊!”詩人的語氣十分肯定。當(dāng)過參議員的曾祖在禱告椅前跪下,捧著禱告書喃喃地禱告。其形象是如此真切:“雙臂始終交叉在紫綢披肩之內(nèi),連一會兒也沒有分開,也沒有斜眼看我一眼,可我是他的后代,還睡在他的床上,睡在他那罩有緯蓋、鋪滿灰塵的床上的啊!”
然而,接下去就不那么肯定了。好像在念書,“但兩眼無珠”:似乎在祈禱,卻“雙唇不動”;雖然手戴寶石,“但嶙峋無肉”,這是一幅多么駭異的圖像!
疑問自然而生:“我不禁問自己是睡著還是醒著”,“那一片蒼白是月亮抑或是啟明星”,“此刻是午夜還是黎明”?
迷離恍惚的境界就是這樣形成的:似有若無,似是而非,一種靜穆、哀怨、驚恐的情緒流淌其間,使我們深深受到了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