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早期文稿》收入了毛澤東學生時代(1912—1918年)的著作33篇,其在《新民叢報》第四號上的批語,亦收入第5頁注釋④內(nèi)。這些著作、批語,是毛澤東學生時代的心影。透過這些著作、批語,我們可以窺見學生時代的毛澤東的政治觀點、哲學觀點、倫理觀點,即其對當時中國的政治變革的主張、世界觀、人生觀以及他立志尋找救國救民的理論武器的決心與勇氣。
憲法由人民制定才是合法的——在《新民叢報》第四號上的批語
毛澤東古文寫得好,但他并不喜歡經(jīng)書。他常常找些課外書看。表兄文運昌曾借給他不少維新人士參與撰文的書、刊、報,其中就有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
《新民叢報》第四號刊有梁啟超《新民說》的第六節(jié)“論國家思想”。文中解釋國家與朝廷的差異,梁啟超說:“國家如一公司,朝廷則是公司之事務所;而掌握朝廷之權者,則事務所之總辦也……固有國家思想者,亦愛朝廷。而愛朝廷者,未必皆有國家思想。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則朝廷為國家之代表,愛朝廷即愛國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則朝廷為國家之蟊賊。”
毛澤東在上述文字旁邊寫了一段批語,對“正式成立”進行了發(fā)揮:“正式而成立者,立憲之國家也。憲法為人民所制定,君主為人民所推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專制之國家也,法令由君主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悅誠服者。前者如現(xiàn)今之英日諸國,后者如中國數(shù)千年來盜竊得國之列朝也?!边@段批注,是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最早的毛澤東批注。盡管批語的思想沒有超出梁啟超原文的范圍,但是對一個當時年僅16歲的農(nóng)村少年來說,已經(jīng)是難能可貴了。梁啟超用“正式成立”一詞,表示合法性;毛澤東進一步明確,只有憲法由人民制定的國家,才具有合法性。他認為數(shù)千年來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只不過是“盜竊得國”的蟊賊,不具備合法性。這認識,遠遠高出了梁啟超。
以民為本,才能取信于民——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論》
毛澤東愛好史學、文學。他在湖南省立高等中學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論》,受到國文教員柳潛的器重。毛澤東這篇作文不足500字,柳潛在這篇作文上寫了7處批語和總評,近150字。這篇作文現(xiàn)已被收入《毛澤東早期文稿》,列為首篇。
商鞅“徙木立信”,是流傳悠久的歷史故事,最初見于《史記·商鞅列傳》。相傳戰(zhàn)國秦孝公在位時,宰相商鞅力主變法,但阻力很大,除既得利益的頑固勢力外,老百姓對新政策也有疑慮。商鞅為解除人們的疑懼,在國都南門口樹立一根木樁,宣稱誰能將木樁徙置北門,賜金10兩。但人們不信有此種輕而易舉的好事,不去徙置。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又宣布:誰能徙置,賜金50兩。這時,果有一位大漢將木樁由南門搬遷至北門。商鞅當即給大漢賞賜黃金50兩,以示不欺騙。隨后頒布新法,取得了群眾的信任,使變法工作順利推行。
毛澤東將這一典故信手拈來,聯(lián)系當時社會實際,揮筆撰寫了《商鞅徙木立信論》。
他在文章中提出要取信于民、開發(fā)民智,必須以法治國。他寫道:“法令者,代謀幸福之具也……”大意是法令是為人民謀取幸福的工具。
這篇文章緊扣“立信”二字。首先從立法的角度論述了法與民的關系,強調為政者要取信于民,法律、政策必須有利于人民。有益于人民的法律、政策,人民會自動地去實現(xiàn)與維護;如果法律違背了人民的意志,政策有損于人民的利益,那就會把政府與人民對立起來。然后,又從執(zhí)法的視角,闡明執(zhí)法要嚴明、公正。有了好的法律,但不去執(zhí)行,有法不依或對人不對事,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執(zhí)法不嚴,也不能取信于民。至于違法不懲治,那天下就會大亂。
毛澤東贊美商鞅變法,肯定其“嚴懲奸邪以保護人民的權利,獎勵耕織以增進國民的富力,鼓勵軍功以樹立國威,嚴懲貪官污吏造福人民”的做法,稱贊“商鞅之法,是好法,是富國利民之法”。像這樣的好法,人民為何“憚而不信”呢?為何要用“徙木立信”呢?因為變法前的秦國政府早已失信于民,“黎民懼焉”,盡管執(zhí)行者煞費苦心,人民依然“立而不信”。
接著,毛澤東將筆鋒一轉,直指清朝末年及袁世凱當局。他寫道:執(zhí)政者的腐敗、欺壓,是導致我國幾乎“蹈于淪亡慘境”的深層原因。
該文從頭至尾論述了以民為本,取信于民的思想。
“天地蓋惟有動而已”——闡述德智體三者關系的《體育之研究》
毛澤東公開發(fā)表的第一篇論文是《體育之研究》。這是他總結自己體育鍛煉經(jīng)驗、闡述德智體三者全面發(fā)展關系的文章。該文于1917年4月1日以“二十八畫生”的筆名發(fā)表在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志上。
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的開篇就明確地寫道:“國力茶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xiàn)象也?!币粋€國家、一個民族,與人民體質的好壞有密切關系,不可忽視。我國的國力衰弱,人民體質不強,其原故是提倡體育運動者不得要領,沒有抓到根本。長此以往,國力、民力更會衰退,值得擔憂。
一個學生,能把體育與國力聯(lián)系起來,從體育運動開展的好壞來觀察到國力與民族素質的強弱,這是罕見的智慧?!扼w育之研究》一發(fā)表,當時就震驚了《新青年》的許多讀者。
文章指出:“體者,為知識之載而為道德之寓者也?!钡掠?、智育,皆載于體;無體,則無德、智。體育在人生中、在德智體三者中,居于首位。因此,小學教育,宜注重身體發(fā)育,將增長知識和道德養(yǎng)成放在較次位置。至于中學生,宜以德智體三育并重。
毛澤東認為:身體的結實在于鍛煉,鍛煉在于自覺?!坝麍D體育之有效,非動其主觀,促其對于體育之自覺不可?!毕纫鉀Q對于體育的認識問題。
毛澤東在這篇文章里揭示,宇宙最大、最根本的法則是運動,“天地蓋惟有動而已。”無論是動物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是“尚動”。有運動才有生命,有運動才有歡樂,才能“養(yǎng)乎吾生,樂乎吾心”。小而言之,“動以營生”;大而言之,“動以衛(wèi)國”。體育是有規(guī)則的運動。體育運動的好處有四:一是可以強筋骨,使體弱者的體質增強;二是有了強健的身體,就可以有充分的精力去搞好學習、增長知識。三是身體好,心情舒暢,可以調節(jié)感情。四是強意志,“體育之大效,蓋尤在此”。體育的主旨在鍛煉人們的武勇。武勇的具體內(nèi)容是猛烈、不畏、敢為、耐久。猛烈、不畏、敢為、耐久,都屬于意志范疇。而意志是“人生事業(yè)之先驅”。過去,人們不好運動,就是不自覺,就是對體育的功能沒有正確認識。
他從主“動”的觀點出發(fā),批判了主“靜”的唯心主義。他寫道:朱子主敬,陸子主靜。靜,靜也;敬,非動也,亦靜而已。老子曰無動為大,釋氏務求寂靜?!J為這些人根本不懂得“天地蓋惟有動而已”。
毛澤東根據(jù)自己鍛煉身體的經(jīng)驗,在這篇論文里提出了一個震撼人心的口號:“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绷η髧恕吧硇牟⑼辍?,德智體全面發(fā)展。他強調,要達到這個境地,必須堅持宇宙間的最根本的法則——“動”,堅持“意志是人生事業(yè)之先軀”,堅持有恒,以久制勝。
立志探索救國救民的“大本大源”——1917年8月23日《致黎錦熙信》
1917年8月23日,毛澤東致信黎錦熙:目睹當時政局,憂心如焚,傷感缺少可以與自己商量學問、討論“天下國家之大計,成全道德”的志士。
在這封信里,毛澤東提出探討宇宙本源、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問題,希望黎錦熙指答。
毛澤東寫道:今天下紛紛,就一方面來說,本是社會變革中應有的事情;就另一方面說,今天這些混亂現(xiàn)象,是因為人們沒有本領,沒有掌握救國救民的真理。目前人們提出來的一些策略、辦法,都是一些膚淺的見解,“治其偏而不足”,解決不了問題。何況還有一些人,如袁世凱,徒然想學古代的奸雄,為一己的利益,施行一些籠絡人心的計策。如此“秋潦無源,浮萍無根”,沒有把握大本大源的政策,怎能使社會安定、發(fā)展呢?
毛澤東認為,“本源”就是一種理論、學說。要找到“本源”,就應倡導學習,“惟學如基礎,今人無學,故基礎不厚,時懼傾圮”。他認為,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曾國藩讀書多,有一點學問,懂得一點“本源”。因此,他“獨服曾文正”。
在這封信中,毛澤東進而闡述:天下大得很,人群很多,社會組織很復雜。中國又有幾千年的歷史,長期處在封建統(tǒng)治下,人民的思想受到“三綱五?!钡氖`,開通也很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用一種學說、理論來武裝人民。要啟動人民的覺悟,“當具有大本大源”。但是,今天各種改革主張,都是從枝節(jié)入手,如議會、憲法、總統(tǒng)、內(nèi)閣、軍事、實業(yè)、教育……這一切,都是枝節(jié)。枝節(jié)不可少,但枝節(jié)要有“本源”來支撐?!氨驹础蔽凑业剑@些枝節(jié)就變成了贅疣,幸則與本源略近,不幸則背道而馳。
如何獲取“大本大源”?毛澤東認為:應有“大氣量人”從哲學、倫理學入手,改造哲學、改造倫理學,根本上變革人們的思想,使人們都具有“大本大源”。人人都具有“大本大源”,就不會盲從他人。人人要得到“大本大源”,就要普及哲學。人人有哲學見解,“自然人己平,爭端息,真理流行,群妄退匿”。
毛澤東在這封信中,突出地強調要立志。他說:人們常說立志當軍事家、教育家等,乃是見前輩人功成名就后的一種模仿行為。有人立志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獻出自己的生命,當然值得人們尊重。但這還不算立志。真想立志,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必須研究哲學、倫理學,從哲學、倫理學中獲得大本大源,即獲得真理,并以此作為自己的言行準則,立自己的奮斗目標,再選擇符合此目的的事,盡力為之,以為達到目的之方,這才算是立志,才算有真志,非盲從之志。
獲取真理很不容易,要經(jīng)過艱苦努力,長期奮斗。毛澤東寫道:“十年未得真理,則十年無志;終身未得,則終身無志?!彼源撕饬孔约海F(xiàn)在也沒有立志,“對于宇宙,對于人生,對于國家,對于教育,作何主張,均茫乎未定”。他向黎錦熙表示,今后自己“只將全幅功夫,向大本大源處探討。探討既得,自然足以解釋一切”。
有人認為能寫文章會講話,下筆千言,能斷是非,就是有“才”。毛澤東直言說,這太荒謬了。有才者,必是握有“宇宙之真理”,能夠看到事物本質的人。要得到這種真理,除必須刻苦鉆研哲學、倫理學外,還必須有梁啟超那種“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挑戰(zhàn),來日之我與今日之我挑戰(zhàn)”的精神,即有自我批評,不斷追求真理,與日俱進的風格。
在信中,毛澤東還批評了只顧目前塵埃小事之爭的人。他說,這種人,終日考慮的是個人的生死、利害、毀譽,歧路徘徊,沒有一個判斷是非的真理標準,不知宇宙間有大本大源。這種人是愚人?!拔崛擞勾擞奕硕鴼w于智,非普及哲學不可?!?/p>
他從不同的角度,反復論述學習哲學、倫理學,尋求“大本大源”的重要性。
縱觀毛澤東信中關于“大本大源”、“宇宙真理”的論述,很像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老子的“道”,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
毛澤東從唯心主義的這一觀點出發(fā),認為“圣人,既得大本者也;賢人,略得大本者也;愚人,不得大本者也?!彼鲝堄伞笆ト恕薄ⅰ百t人”來教育、啟導“愚人”,提高他們的覺悟,以便“共躋于圣域”。很顯然,毛澤東的這一觀點,還是一種圣賢豪杰創(chuàng)史觀、唯心史觀。
思想主管人們的行為,道德規(guī)范人們的行動,“二者不潔,遍地皆污”。這時的毛澤東,深切感到“國人思想太舊,道德太壞”,封建思想道德統(tǒng)治根深蒂固,造成中國沒有一點生氣。他還說:我國封建的思想、道德可以用“偽而不真,虛而不實”兩句話來概括。他希望有大批的先知先覺者來做思想啟蒙工作,改造國民的心理、信念。
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真理,在當時的知識界里,存在著一種盲目崇拜西方資產(chǎn)階級文化的思想傾向,不是批判地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是照搬照抄,全盤西化。毛澤東認為:西方思想、文化,亦未必盡是,幾多部分,應與東方思想、文化同樣要改造。
應該說,1917年的毛澤東能持有這樣一種客觀的、辯證的觀點,是很令人嘆服的。
“心物二元論”是從唯心主義通向唯物主義的橋梁——《〈倫理學原理〉批注》
毛澤東的學生生活,是“六年孔夫子,七年洋學堂”。如果從學習傳統(tǒng)典籍轉到重點攻讀哲學、倫理學這方面來說,則可以以1915年下半年作為他的轉折點。
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后,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反省,總結失敗的教訓。許多人認識到:關鍵是缺少對封建的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廣大民眾對辛亥革命和袁世凱復辟“若觀對岸之火,熟視而無所容心”,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是一個根本原因。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高聲吶喊:“倫理的覺悟是吾人最后之覺悟”,掀起新文化運動,把改造國民性放在首位。第二年,《青年》雜志更名為《新青年》,高舉民主與科學兩大旗幟?!缎虑嗄辍烦霭婧?,楊昌濟把這一刊物介紹給學生,并訂閱了好幾份贈送給毛澤東、蔡和森等人。
據(jù)周世釗回憶:這時,毛澤東學習韓文、杜詩的興趣降低了,看《新青年》的興趣濃厚了。他和同學們談話,分析國內(nèi)外形勢,討論哲學、倫理學,如何加強思想品德修養(yǎng),如何改造社會等問題的時間增多了。
從這時開始,毛澤東沿著新文化運動的思路思考,鉆研哲學、倫理學。因為他認為,哲學能給人們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倫理學提供人生觀及達到人生目的的方法。
1917年前后,毛澤東讀了不少哲學、倫理學書籍。在哲學、倫理學之間,他更有興趣的是倫理學。一本德國人泡爾生的《倫理學原理》,他除了在上面用紅、黑兩色筆,畫了大量圈點、單杠、雙杠、三角叉等符號外,還在書上寫批注。10萬字的著作,批注竟達317處,1.2萬字。這些批注,絕大多數(shù)是結合書中有關論述抒發(fā)自己的哲學觀、歷史觀、人生觀以及對原著的引申或批判,小部分是對原著的贊賞和章節(jié)提要。
這部《倫理學原理》,是蔡元培翻譯的作品。1917年下學期至次年上學期,楊昌濟將其作為講授修身課的教科書。該書講的是調和直覺與經(jīng)驗、動機與效果、義務和欲望的二元論。毛澤東批注的基本觀點,也是哲學上的二元論。他在批注中說:“一人生死之言,本精神不滅、物質不滅為基礎?!辈⒂美ɑ∽⒚髡f:“精神物質非絕對相離之二物,其實即一物也,二者乃共存者也?!彼€認為:事物的發(fā)生有的來源于自然物質,有的來源于人為,而且它們共生共存。
二元論的特點是調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學生時代的毛澤東的唯物論傾向主要表現(xiàn)在自然觀方面。他認為,“其自然法則者,有必然性”,“人類者,自然物之一也,受自然法則之支配”,“吾人之心靈本之自然,其范圍有限,安能有一毫之創(chuàng)作”。這是原始的、粗淺的唯物主義觀點,它是從唯心主義觀念中開始解脫出來,通向接受辯證唯物主義的橋梁。
毛澤東對《倫理學原理》的批注,大體上可分為以下內(nèi)容:道德的起源;存在與思維、實踐與認識、人為與天然的關系;差別與比較、對立與統(tǒng)一的關系;成毀、生滅、因果、變革的關系;主觀與客觀、動機與效果、是與非、善與惡的關系;理想、信仰、道德、義務與人生的關系;個人、自我的價值等等。
毛澤東的批注對泡爾生《倫理學原理》中的觀點,既有贊成也有否定。如關于道德哲學的起源,泡爾生認為,道德存在于道德哲學之先。毛澤東贊賞并發(fā)揮說:“故道德哲學之成,成于經(jīng)驗?!?/p>
泡爾生認為,道德學的目的是使人“至善”,使人的精神和體魄都發(fā)展到完滿無缺的最高境界。毛澤東同意此觀點,并發(fā)揮、指明:“以廣義言之,人類無普通之道德”,“道德因社會而異,因人而異,因時代而異”。這比泡爾生的觀點更全面、更深刻。
更為可貴的是,毛澤東在批注中提出了“道德哲學在開放之時代尤要”的觀點,強調在開放和社會變革時期尤其需要講道德,批評“吾國二千年來之學者,皆可謂之學而不思”,只知承繼孔孟學說,因循守舊,忽視開放與創(chuàng)新。這觀點在今天改革開放與創(chuàng)新的時代更有生命力,對于今天的反腐倡廉仍然很有現(xiàn)實指導性。
毛澤東的批注突出強調個人價值,提倡個性解放。他有兩個主張:一為“唯我論”,一切生活動作、一切道德行為,都是為了成全個人,使個人的精神世界和身軀體魄都完善到最高境界;一為現(xiàn)實主義,“只對主觀與客觀現(xiàn)實負責”。即是根據(jù)客觀和主觀條件,從現(xiàn)實出發(fā),按實際情況辦事。在此以前,毛澤東持“無我論”,“以為只有宇宙而無我”。自從讀了泡爾生的《倫理學原理》后,毛澤東轉為徹底要求個性解放的“唯我論”。
毛澤東的批注鄭重聲明:這種以人類、宇宙為一大我的“精神利己主義”,“是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毛澤東以“精神個人主義”的眼光去觀察中國儒家、墨家學說,認為“儒家之說,乃是以利己主義為基礎……先修身而后平天下,先親親而后仁民愛物,可以見之”,“兼愛之說,非利他主義也,言兼愛則有我在內(nèi),以愛我者而普愛天下之人”。在他看來,“精神個人主義”在中國早已有了。
嚴格地說,毛澤東的“精神個人主義”主要不是來源于儒家、墨家學說,而是受當時的社會思潮的影響。在辛亥革命后,面對袁世凱復辟帝制、國家處在軍閥混戰(zhàn)的社會現(xiàn)實,當時的人們都在反思:為什么產(chǎn)生這樣的結局?許多人得出的結論是:國民思想覺悟太低,思想太舊,道德太壞。要改變這狀態(tài),只有加強道德教育,轉變?nèi)诵摹C珴蓶|主張的“精神個人主義”,就是強調改造人心,從完善個人思想道德做起。
動蕩的社會,使“尚動”、“主變”成為人們尋找出路的重要傾向。毛澤東的批注也體現(xiàn)了這個時代特點。他寫道: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在不斷運動中。人類社會也是治亂、興衰不斷交替的過程。他用這觀點看中國,“國家有變化,乃國家日新之機,社會進化所必要也。”當今中國社會“必須再造”。再造的辦法,“由毀而成,如孩兒從母腹胎生也”,“吾人甚盼望其毀,蓋毀舊宇宙,而得新宇宙”,字里行間洋溢著改造社會的激烈情懷。這種以大亂求大治的思想,在毛澤東的晚年仍有反映。
毛澤東很贊賞泡爾生關于世界一切事物和文明“無不起于抵抗決勝”的觀點。他認為,“無抵抗則無動力”?!昂映鲣P,因有太華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風回三峽,因有巫山為隔,而風力益增其怒吼?!薄笆ト苏撸挚箻O大之惡而成者也?!彼浴安顒e”、“抵抗”的觀念去考察社會,認定“凡有壓抑個人,違背個性者,罪莫大焉。故吾國之三綱在所必去,而教會、資本家、君主、國家四者,同為天下之惡魔也”。他極力主張對自然、對社會進行改造。他說:“自然有規(guī)定吾人之力,吾人亦有規(guī)定自然之力,吾人之力雖微,而不能謂其無影響?!?/p>
這本如實記錄了毛澤東如此多批注的《倫理學原理》,后來被他在一師的同學楊韶華借去,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9月才歸還。
透過書上的這些批注,可以領略到毛澤東當年的思想概貌。